编辑推荐
☆具洞见的冥想语录 ☆克氏首次公开发表的演讲录。
克氏非凡影响世界的力量。
新世纪前沿的思想家、哲学家、灵性导师。
“他的著作皆由流露空性和寂静能量的演讲集结而成,目前已有四十多种文字在世界流传,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人心的作用。”
◇新世纪前沿的思想家、哲学家、灵性导师经典文集;他拥有非凡影响世界的力量,他的指引是所有思想与情感的深刻领悟。
◇去倾听,去观察,在静默中觉醒,立身之处便是天堂。在觉者克里希那穆提的带引下,你将探索生活伟大的艺术,在冥想中了知真相,增长智慧。
内容简介
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彻底改变?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没有丝毫的冲突和约束?印度哲学大师克里希那穆提在本书中回答说,只有全身心地面对当下,去认真地倾听、观察和学习,才能获得对生命的清晰洞察,真正探寻到这些问题的本质:恐惧、冲突、友情、爱情、死亡和冥想,从而过上全然自由的生活。
《觉醒与冥想》为《克氏谈觉醒》与《克氏谈冥想》两本的合集,共收录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英国和瑞士的讲演实录,以及从往昔著作和演讲谈话中摘录出来的经典语录摘选,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大师以灵动而沉静的语言,论说全然自在的生活方式、清晰的洞察和行动、生死哲学观、以及如何透过日常冥想抵御恐惧。精读本书字字珠玑、发人深思的文字,读者将领略智慧思想的灵光、悟得神圣永恒的空性。
《觉醒与冥想》适用于:繁忙与紧张的现代都市人,喜爱克里希那穆提的庞大读者群。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当代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已出版七十余本著作,全部由演讲和对话录集结而成,目前已被译成47国语言文字,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克里希那穆提倡导,实现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径是人类心灵的转变,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省其身,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也没有任何大师或权威可以提供帮助。佛学家推崇克氏为中观导师,印度教吠檀多学者则认为他是个圆满的觉者。
精彩书评
他是的也是我见过美的人类。
——乔治·萧伯纳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纪伯伦
克氏是我所知中完全无我的
目录
第一部分 克氏谈觉醒
编者的话
第一章 生活就在当下
第二章 思想是什么
第三章 死亡的意义
第四章 理解爱
第五章 倾听、观察与学习
第六章 冥想的基础
第七章 专注
第八章 不再恐惧
第九章 唤醒所有的感觉
第十章 爱、自由、良善与美丽
第十一章 冥想的祝福
第十二章 伟大的生命
第十三章 死亡的艺术
第十四章 观察是唯一的真理
第十五章 自由自在的生命
第十六章 神圣之事
第十七章 永恒
第二部分 克氏谈冥想
前言
序
克氏谈冥想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生活就在当下
最伟大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比人类所能想象或创造的任何事物乃至所有的经典及诸神都要伟大。只有通过这种生活的艺术才能够催生新的文化。而生活的艺术只能源于全然的自由。
这自由并非理想,亦非终究要发生的事。迈向自由的第一步亦是最后一步。但最重要的是第一步,而非最后一步。你现在所做的事远比将来某个时刻要做的事重要。生活就发生在当下,而非在你的想象之中。因此,你现在迈出的第一步才是重要的。如果第一步的方向正确,那么整个生命之门就会向你敞开。这个正确的方向并非朝向一个理想或某个预设目标,而是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密切相连。这里介绍的不是什么哲学理论体系,而是要指出“哲学”这个词的本义——追求真理,热爱生命。你在大学里可学不到这些。我们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生活的艺术。
◇ ◇ ◇
生命的复杂之处就在于,我们很难从中挑出某件事情,说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要去选择或区分哪件事最重要,会让我们更加困惑。而且如果认为某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那么生命中的其他方面就会被降至次要位置。实际上,我们要么将整个生命的运动视为一体,要么挑出一个方面来涵盖整个生命;前一种做法对大多数人来说极难做到,对于后一种做法,我们应当细加探究。
既然我们探究的是可以涵盖生命全部的某个面向,那么就必须先摒弃所有的偏见、个人经验以及先入为主的观念。同时,我们也要像优秀的科学家一样,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过去积累的知识所左右,亦不可将情感加诸所观察的事物之上。这是绝对必要的;否则,我们的这种探究就会深受恐惧、希冀和欢愉等等情绪的影响。
学习生活的艺术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彻底改变,从此没有任何冲突与约束?那只有在全然活在当下时才可能找到。也就是说,只有仔细观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才能够从中找到没有冲突的生活方式。
这种观察无关智慧,也不是情绪上的体验,而是指敏锐、清楚、明晰地感知。这种感知并不具有二元性或双重性,其中亦不存在对立或矛盾。二元性源于事物的不完整,而正是不完整性导致了对立,冲突也由此而生。但通过此种观察,所感知的只有真理,别无其他。
心灵常会对当下发生的事件产生联想与回应,这就会妨碍我们如实观照当下。当下的事件不受时间的限制。“时间”这个概念本不存在,只不过是人类推断得出的产物;它是人类的遗产,是找不到根源的负担。带着情绪去观察,只会使我们被观察的对象同化。若是在当下感到愤怒时,仔细观察这种愤怒的情绪,你就会明了暴力背后的整个本质和结构。这种洞见,即是对所有暴力的终结。
愤怒的背后隐藏着很多故事。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事件,而是有着许多关联。而这些关联,以及随之而起的情绪,都会阻碍你如实观照自己的愤怒。
观察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你很容易忽略它的这种简单与微妙。也就是说,无论你正在做什么事,比如行走、交谈、冥想时,当下所做之事皆可加以观察。然而当我们那带着情绪的心介入其中,这种观察就会立即终结。因此,限定于当下的观察无论何时都不会被曲解。
生活的艺术中并无记忆的安身之处。关系即生活的艺术。如果关系中存在记忆,那么关系就不再是关系。关系存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他们的记忆之间。正是这些记忆将“你”和“我”区分开来,并制造了两者的对立。因此无论如何,思想(亦即记忆),是不存在于关系中的。这就是生活的艺术。
世间万物皆互有关联,从大自然中的飞鸟、岩石到白云、星辰、蓝天……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息息相关;没有了关系,你就无法生活。然而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堕落的社会中,原本美好的关系已经遭到破坏。
只有当思想不曾玷污爱时,生活的艺术才能成真。
……
前言/序言
《觉醒与冥想》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探索人类意识潜能的书籍。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指导手册,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旅程,邀请读者深入探究内在的广阔天地,解锁那些常常被日常琐碎掩盖的智慧与力量。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大脑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接收着海量的信息,处理着繁杂的事务。然而,在这喧嚣之中,我们是否真正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否能够分辨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浮于表面的干扰?《觉醒与冥想》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引导读者从纷繁的外界转向宁静的内心,认识到意识的深邃与无限可能。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觉醒”与“冥想”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体两面的过程。觉醒,并非一种神秘的顿悟,而是一种更清晰、更具穿透力的认知方式,是对自我、对世界以及它们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它意味着超越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看到事物的本质,摆脱限制性的信念和固有的视角。而冥想,则是实现这种觉醒的关键途径之一。它并非仅仅是闭目养神,更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训练,用以培养专注力、觉察力,并逐渐与内在的平静与智慧建立连接。 《觉醒与冥想》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内容却极其丰富,仿佛浓缩了古今中外对意识探索的精华。作者以一种平实却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层层剥开了我们思维的迷雾。 第一部分:认识潜藏的潜能——意识的初始探索 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温和地邀请读者审视自己的“常态”意识。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他人互动的?我们的许多行为和反应,是不是在不经意间被过去的经历、社会的规范或者潜意识的模式所驱动?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自我”的概念,区分了那个不断变化的“小我”与更深层、更稳定的“本我”。它鼓励读者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就像观察天空中飘过的云朵,不加评判,只是如实地看见。这种观察本身,就是一种觉醒的开端。 接着,作者引出了“觉知”的力量。觉知,就是一种对当下时刻的全然临在。它不是思考,不是分析,而是一种纯粹的“在”。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带回到身体的感觉、带回到周围的声音时,我们就开始摆脱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从而活在当下。本书细致地描绘了这种“活在当下”所带来的种种益处,例如减轻压力、提升情绪稳定度,甚至增强创造力。 更进一步,作者探讨了“心智模式”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套自己的心智模式,它们决定了我们如何解读信息、如何做出判断。有些心智模式是支持性的,它们帮助我们成长和发展;而有些则可能是限制性的,它们将我们困在旧有的循环中。本书鼓励读者去识别和挑战那些不符合实际、阻碍前进的心智模式,并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培养更具开放性、更具韧性的思维习惯。 第二部分:打开内在的门扉——冥想的实践艺术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理论上的铺垫和引导,那么第二部分就是进入实践的殿。作者以一种非常实际、易于操作的方式,介绍了多种冥想的技巧。这些技巧并非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和偏好设计的,确保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入门方法。 首先介绍的是呼吸冥想。呼吸是我们最容易获得、最常被忽视的锚点。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专注呼吸来安抚躁动的思绪,如何将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温柔地拉回到呼吸本身。它强调了练习呼吸冥想并非要“清空”大脑,而是要学会与念头共处,不被它们带走。 接下来是身体扫描冥想。这个技巧引导我们逐一感受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脚趾到头顶,去体会那里的任何感觉——温暖、冰冷、紧绷、放松,或是平静。通过身体扫描,我们能重新连接被遗忘的身体,感知身体传递的信号,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身心合一的意义。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正念行走冥想,将觉知融入日常的行走中;慈心冥想,培养对他人的爱与善意;以及观照冥想,学会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和情绪。作者在介绍每一种冥想技巧时,都附带了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调整。 本书特别强调了冥想的“非评判性”和“耐心”。它明白,初学者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分心、烦躁、甚至觉得“无效”。作者用温暖的语言鼓励读者,不要因为一时的挫败而放弃,每一次的练习都是一次进步,每一个“走神”的瞬间,都是一次重新回到当下的机会。正是这种持续的、温和的练习,才逐渐雕刻出更清晰、更平静的意识。 第三部分:觉醒的深化与转化——内在智慧的绽放 当读者通过冥想逐渐培养起觉察力与内在平静后,本书便引导大家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觉醒的深化与转化。 这一部分探讨了情绪的本质与智慧。我们常常试图压抑或逃避负面情绪,但本书指出,情绪本身并非敌人,它们是内在的信号,指引我们看到未被满足的需求或待处理的课题。通过觉知和接纳,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与情绪共处,从中汲取智慧,而不是被它们所控制。 接着,作者深入探讨了“空性”与“无我”的观念。这并非指虚无,而是指认识到事物的非实体性,以及“自我”的流动与不固定。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一个僵化的“我”,而是看到“我”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并且不断变化时,我们的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也更能与他人产生同理心。 本书还阐述了“非二元”的视角。我们常常将世界分为好与坏、对与错、我与他,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带来了许多冲突和痛苦。通过觉醒,我们可以开始超越这些二元对立,看到事物的相互关联性,理解“一切皆在连接之中”。 最后,作者将觉醒的理念延伸到日常生活。觉醒并非仅仅发生在静坐之中,它应该融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如何将内在的平静与智慧带入工作、家庭、人际关系中?如何以一种更慈悲、更具智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本书提供了一些实际的思考方向和行动建议,鼓励读者将内在的转化外化为更积极、更有益于自己和世界的行为。 《觉醒与冥想》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字字珠玑。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贩卖焦虑。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自己内在的世界。它不是要求你立刻变成一个“开悟”的人,而是鼓励你,在日常的点滴中,一点一滴地唤醒自己沉睡的潜能,培养更清晰的头脑、更平和的心境、更宽广的胸怀。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关乎生命本质的探索路径。它不承诺给你某种神奇的力量,但它会赋予你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一种更强大的内在力量,一种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稳定与宁静的能力。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发现,那个一直以来寻求的答案,其实早已在你内心深处等待着被发现。它是一份送给自己的珍贵礼物,一份通往更深邃、更丰盛生命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