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常见病中医诊治方例 医学 书籍 |
| 作者: | 高俊 |
| 定价: | 38.0 |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0-08-01 |
| ISBN: | 9787811108385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 《常见病中医诊治方例》分上下两篇。上篇妇科病300例,分成六大类:一是月经病(分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经量过多、经量过少、痛经、闭经、崩漏),二是带下病(分白带、黄带、杂色带),三是妊娠病,四是产后病(均因篇幅不多,未作分类),五是妇科杂证(分阴痒、阴道湿疣、交感出血、吊阴痛、乳房疾患),六是不孕症。 |
| 目录 | |
| 自序 上篇 妇科病 一、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四)经期延长 (五)经量过多 (六)经量过少 (七)痛经 (八)闭经 (九)崩漏 二、带下病 (一)白带 (二)黄带 (三)杂色带 (四)带下补遗 三、妊娠病 四、产后病 五、妇科杂证 (一)阴痒 (二)湿疣 (三)交感出血 (四)吊阴痛 (五)乳房疾患 六、不孕症 (一)月经先期不孕 (二)月经后期不孕 (三)经期错乱不孕 (四)经多经少不孕 (五)痛经、闭经不孕 (六)经色异常不孕 (七)管阻、不排卵不孕 (八)带下特多不孕 (九)抑郁抗体不孕 (十)补遗及无病不孕 男性不育症 儿科病 下篇 内科病 一、全身证状 二、头面证状 三、目证状 四、耳证状 五、鼻证状 六、口唇证状 七、咽喉证状 八、颈项证状 九、胸脘证状 十、胁肋证状 十一、脐腹证状 十二、腰背证状 十三、四肢证状 十四、手脚证状 十五、皮外证状 十六、前阴证状 十七、后阴证状 十八、内脏证状 (一)咳喘肺痨 (二)失眠、惊悸、健忘 (三)半夜发热 (四)自汗、盗汗 (五)抑郁、癫狂 (六)肝炎、黄疸 (七)慢性胆囊炎 十九、疑难危证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 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祖国医药学中一座伟大宝库。它凝聚了我们先人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它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有活力、极为光辉的部分之一。它有如源远流长的万里江河,直到今天还生机蓬勃地滋润着我们的崭新生活。 为了弘扬国粹,振兴杏林,发挥中病的简、便、验、廉(即:检查简单、就诊方便、效验显著、疗程短、花钱少)的特长,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不揣浅陋,谨将临证四十余年的残存医案(临证实录)搜集整理,分门别类。历时二载,两易其稿,汇编成册。 笔者临证多年的亲身体会是要做好中医,应夯实理论基础,勤求古训,博览时方,广纳各家(上自名家学者、下迄药医生)所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成竹于胸,很多疾病只需诊治一次,服药2~6贴,花钱若干,短时间内即可彻底痊愈。 |
| 摘要 | |
| 【病史】一贯月经正常,这次从农历十月初六经潮,至诊时已21天未净。 【症状】2006年12月11日初诊:脉细数,舌红尖绛、中有直沟、苔薄白。主诉:少量月经不净,黑红夹块。黄带量少,气味腥臭。伴:胃脘不舒,饱食即胀,饭后饱嗝;前额两侧昏晕;睡眠不足。大便2~3日一行,小便黄灼。 【治则】化瘀清热,凉血止血。 【】二丹桃红四物汤6帖(服法、禁忌面告):丹皮、丹参、桃仁、红花、生地、当归、白芍、益母、炒蒲黄各10克,白芨、血余炭各5克(计11味)。12月16日二诊:上药服完3帖,月经即净,诸症皆愈。为巩固,再予调补肾肝三阴,遣八珍汤加味10帖:熟地(砂仁拌)24克,白芍、枸杞、山药各12克,当归、参、巴戟天、白术、茯苓、锁阳各9克,川芎6克,炙甘3克(计12味)。 【效果】痊愈。案十二经将行同房 【病史】经行同房,致阴道下血一年余。×市医院诊为“子宫内膜增生”,唯遣西药止血,药停血又行,再服再止,停药又行。治约一年。 【症状】2008年6月17日乘车冒雨临庐就诊,脉稍数、左搏 |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精髓,那一定是“体系化”。它不是零散的经验分享,而是一套完整、自洽的建筑空间语言体系。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前期是打地基,用最基础的几何逻辑夯实基础;中期是搭建框架,引入了更复杂的拓扑学和流体力学概念来分析空间流动性;后期则是进行精装修,探讨光线和感知在空间体验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发现自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归纳”和“还原”的过程。它教会我如何将复杂的三维世界,拆解成可分析的二维逻辑图,再利用这些逻辑重新构建出更具人性化关怀的三维空间。对于那些希望超越简单的“画图”阶段,真正理解建筑设计的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替代的灯塔。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作为设计者的思维习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约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严肃而专业的印象。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但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结构安排得也很合理。从最基础的空间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组合逻辑和设计原则,每一步都像是在为读者铺设一条坚实的知识阶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尺度空间关系的探讨,无论是宏大的城市规划尺度,还是微观的室内环境,作者都能找到共通的逻辑线索,让人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怎么做”,更在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书中的插图和案例分析也非常丰富,虽然有些案例略显年代感,但其核心的设计思想至今看来仍不过时。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空间”这个概念的理解都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零散的感性认识,而是有了一套可以量化分析的工具箱。这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入门向导;而对于有经验的设计师,它也提供了重新审视和深化自己设计哲学的契机。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教材”,不如说是在“跟随一位大师进行一次思维漫游”。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建筑元素——光影、体量、流线、材料——编织成一张严密的逻辑网络。我尤其喜欢它对“模数与韵律”的深入剖析。在很多当代设计中,我们常常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却忽略了内在的秩序感。这本书则回归本源,详细阐释了如何通过精确的比例和重复的韵律来创造出既稳定又富有张力的空间序列。书中列举的古典建筑范例,与现代建筑的解构主义手法进行了巧妙的对比,显示出跨越时代的普适性原则。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不自觉地环顾我所在的房间,试图用书中学到的语言去解构眼前的环境,这种由内而外的视角转变,才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
评分说实话,这本厚重的书刚搬回家时,我有点被它的分量吓到,但一旦沉浸进去,时间就过得飞快。它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图文比例恰到好处,没有那种为了塞满页面而堆砌的低效图示。很多示意图,寥寥数笔,却精准地捕捉了空间组合的关键特征,比长篇大论的文字描述更加有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实践指导性”和“理论深度”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没有停留在对已建成作品的炫耀性展示,而是聚焦于设计决策背后的“算法”——即一系列如何从需求转化为空间形态的思考路径。我发现,它对材料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论述尤其精彩,揭示了材料的物理属性如何直接影响空间的情感表达。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功能优先”还是“形式优先”的固有观念,让我明白了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在更深层次上相互塑造和依存的统一体。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其实是抱着一种怀疑的心态。市面上关于建筑理论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做到既有深度又通俗易懂的凤毛麟角。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意外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的语言非常凝练,没有过多冗余的形容词,而是用精确的术语和严谨的逻辑来构建论证。它更像是一篇篇精心打磨的学术论文集合,但脉络又极其统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那些哲学思考,比如“人在空间中的存在状态”与“空间形式的生成机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使得原本冰冷的结构分析带上了一层人文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手头的项目反复推敲其中的案例推导。有些地方的论述非常尖锐,直指当前设计实践中常见的思维误区,让人读后如醍醐灌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复杂的数学模型推导部分,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消化,但总体而言,它提供了一种极高质量的智力挑战。
评分挺好的,就是角有些折叠
评分应该是正版吧
评分书很好不错
评分老师推荐买的 很好 是正版
评分这本书貌似以前就买过 不过不知道丢哪儿去了 质量还行 内容还没看
评分我感觉拿到的书是旧的。菱角意见被损坏。而且书也没有塑胶封膜。
评分呃呃呃额额呃呃呃额额额
评分很好。。。。。。。。。。
评分好书,经典必备的学习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