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汤瓶七式被称为“回教三宝”之一。它以穆斯林汤瓶壶的外形为依据,开势收势均为汤瓶式。其技击性较强,以步控、短打、顾截为为主,被誉为心意六合拳之后的“中原第二狠拳”。因心意拳传人之前多精于此拳。在与心意拳融合后已变得更加简捷。这本《汤瓶七式与六路钻圈:心意门经典实战拳技》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传统武术精髓的大家。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硬桥硬马、扎实内功的气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基础套路讲解的细致入微。他没有止步于动作的表面分解,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起手、落脚的用意,以及气息的配合。特别是对于“汤瓶七式”中那些看似简单的拧、绞、翻、沉的转化,书里用了很多篇幅去阐释其中的刚柔相济之道。很多现代武术书籍为了追求速度和观赏性,往往会弱化这种内劲的培养,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为习武者筑牢了根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心意拳的“整劲”有了更深的理解,那种仿佛身体每一个细胞都在协同发力的感觉,是光看图谱很难领悟到的。作者通过大量的口诀和比喻,将抽象的内功心法具象化,使得初学者也能窥探到传统拳学的高妙之处。这绝不是一本花拳绣腿的速成指南,而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反复揣摩的武学宝典。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心法的再教育。很多习武之人容易陷入“练得多、效果差”的误区,往往是因为心法不正,或在练习中杂念太多,导致气血凝滞。这本书对“意”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作者反复提醒读者,心意门的核心在于“心意”二字,形只是心的外显。在讲解每一个套路时,他都会穿插关于如何摒除杂念、如何保持“空灵”状态的指导。这种心理层面的调适,在实战中的作用甚至大于纯粹的技术练习。比如,书中提到在面对突袭时,如何通过“沉气”来避免肾上腺素的过度分泌,保持大脑的冷静判断。这部分内容,对于现代生活压力下的习练者来说,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它教你如何在保持身体放松的前提下,激活内在的巨大潜力,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引导,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也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更侧重于招式层面的讲解,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对心意门“五行”、“十形”的哲学基础有着非常精辟的阐述。他将这些看似玄奥的古代哲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拳法的运行逻辑中去。例如,在讲解“虎形”时,书中引申出了关于“蓄势待发”和“瞬间爆发”的辩证关系,并结合了中医经络学说来解释某些发力的窍门。这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使得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它不再仅仅是一本拳谱,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体运动力学和东方哲学思维的综合性读物。对于那些希望从武术中探寻人生哲理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思考维度是相当丰富的,它引导你思考的不是“如何打赢”,而是“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去运动”。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者对传统武术的尊重。内页的字体选择和图示风格,都带着一种沉稳的历史感,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穿越回了老拳师们传授衣钵的年代。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技法时,采用了多角度的插图和清晰的文字注释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身体特定部位精确对位(比如“丹田”与“手位”的对中)的描述,图示的辅助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很多时候,武术口诀需要意会,但这本书通过视觉辅助,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个人认为,这对于跨地域、跨师承的武术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便利。它使得这些经典技艺得以更广泛、更准确地传播,避免了因口传失真而带来的偏差。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显示了作者不仅是技艺的继承者,更是武学文化的传播者。
评分这本书的实战价值,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许多传统拳谱的描述总是晦涩难懂,理论多于应用,让人总感觉“好像懂了,但又用不出来”。然而,这本书在讲解“六路钻圈”时,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看似绕圈子的步法和手法,瞬间转化为致命的攻击或有效的防守。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环境适应性,他不仅讲解了单打独斗的技巧,还穿插了一些假设性的应对场景,比如如何应对持械的对手,或者在狭小空间内的发力方式。我尤其喜欢他对“穿、挑、裹”这些核心技法的深入剖析,它不是孤立的动作,而是与步法、身法紧密结合的整体。书中对“钻”的理解,突破了字面意义上的“钻进去”,而是强调了一种顺势而为的渗透力,这种理解对于提升实战中的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对于那些真正想把心意门拳法用在对抗中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细节是极其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