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军屯

明代的军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毓铨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史
  • 军屯制度
  • 农业史
  • 社会经济史
  • 军事史
  • 地方志
  • 户籍制度
  • 土地制度
  • 明史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86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41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库·史学类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代的军屯》分上下两编。上编叙述了军屯的历史渊源、建置、经营、旗军拔屯比例、军余顶种、军屯分地、屯田子粒、军屯的组织,管理监督及作用等问题。下编主要讨论了承当军差的军户、执行军差的屯军和军余、屯军所遭受的封建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屯军以各种形式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研究指出,阶级斗争是摧毁明代军屯的主因,民田化是军田演变的必然归宿。《明代的军屯》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经济史的必备参考书。《明代的军屯》使用的是中华书局1965年版本。

作者简介

王毓铨(1910~2002),山东莱芜人。历史学家。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叙述了军屯的历史渊源、建置、经营、旗军拔屯比例、军余顶种、军屯分地、屯田子粒、军屯的组织、管理监督及作用等问题。下编主要讨论了承当军差的军户、执行军差的屯军和军余、屯军所遭受的封建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屯军以各种形式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研究指出,阶级斗争是摧毁明代军屯的主因,民田化是军田演变的必然归宿。本书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经济史的必备参考书。本书使用的是中华书局1965年版本。

目录

例言
上编 明代军屯的制度和作用
一、历史渊源
二、建置
三、旗军拨屯分数
四、军余顶种
五、军屯分地与分地亩数
六、屯地的来源
七、屯地总额
八、牛、具、种子
九、屯田子粒
十、屯草
十一、牛具种子输租与还官
十二、不分等则,一概取盈
十三、子粒折银及例不蠲免
十四、军屯的组织
十五、军屯的管理和监督
十六、军屯的作用
下编 明代军屯上的生产关系
一、屯军与军户
二、抑勒屯种,军法从事
三、赔纳屯田子粒
四、应当官差私役
五、屯军反封建的阶级斗争
六、屯地的占夺
七、屯地的转佃与民佃
八、屯地的典卖
九、屯田(军田)的“民田”化

精彩书摘

上编 明代军屯的制度和作用
一、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上的军屯大致可以分作两个发展阶段。由汉到宋是一个阶段,由辽金到明是另一个阶段。在清代,它已经没有什么大作用了。
在第一个阶段中,军屯主要是以局部驻防军兼营屯种,以供局部的需要。兼营屯种的驻防军几乎全在边镇,不重腹里。那时军士屯种也不是军事制度上的通制,没有通行于全国军伍的屯田法。
譬如说,汉代的军屯,有武帝时朔方到令居的屯田、河西居延屯田、西域轮台的屯田,有昭帝时张掖的屯田、楼兰的屯田,有宣帝时车师的屯田、赵充国的屯田等等,那都是边镇屯田。东汉明帝时窦固屯田西域,和帝时曹凤等屯田防羌,安帝时班勇屯田柳中等等,也都是边镇军屯。三国时曹魏的大规模的屯田,开种境内各地,是抑民屯种,不是军屯。只有两淮屯田是军屯,那也在魏国的南疆,为备吴而开。由曹魏的民屯演变出来了西晋的课田制和北魏隋唐的均田制,那些都是近于民屯性质的派种制度。
……

前言/序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大明边患与边防体系研究》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明代边患的成因、演变及其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梳理和分析明代完整的边防体系,揭示其运行机制、优劣得失,以及对中国古代边防史的独特贡献。全书内容详实,逻辑严谨,力图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明代边疆画卷。 第一章 导论:明代边疆形势的宏观审视 本章将首先勾勒出明代近三百年的边疆地缘概况,重点阐述其所面临的几大主要边患区域,包括北方的蒙古各部、东北的建州女真、西南的土司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的倭患与海盗问题。我们将辨析这些边患的根源,分析其民族、经济、政治等多元因素的交织作用,并初步探讨这些边患对明朝中央集权、财政支出、军事战略以及民族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影响,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北方边患的根源与演变:蒙古骑兵的挑战 北方边境历来是明朝国防的重中之重。本章将深入剖析明初燕王北征后,蒙古各部由统一走向分裂,以及其内部的权力斗争如何形塑了对明朝的威胁。我们将重点研究俺答汗时期蒙古势力的崛起及其对明朝边境的战略压力,如庚戌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与影响。同时,也将考察明朝在北方边境采取的应对策略,包括军事防御、招抚怀柔、互市贸易等,分析其有效性与局限性,以及这些策略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调整。 第三章 东北边患的崛起:建州女真的崛起与明朝的失策 东北方向,尤其是建州女真的崛起,是明代后期最严峻的边患之一。本章将追溯女真各部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其在明朝统治下如何逐渐壮大,并最终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我们将重点关注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羁縻政策及其失效的原因,对宁远大捷、萨尔浒之战等决定性战役进行深入剖析,揭示明朝在军事战略、将领指挥、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本章还将探讨明朝对待边疆民族的民族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女真力量的凝聚与壮大。 第四章 西南边患的复杂性:土司制度下的民族关系 明朝在西南地区实行的是“改土归流”与“羁縻”并存的统治模式。本章将深入研究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分析其作为一种地方性治理模式,在维护边疆稳定与激化民族矛盾之间扮演的双重角色。我们将考察明朝中央政府与西南土司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土司之间的利益纠葛如何演变成区域性的冲突。本章还将重点分析“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过程及其带来的影响,包括对当地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产生的深远改变,以及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与挑战。 第五章 东南沿海的隐患:倭患与海盗的侵扰 与北方边境的陆地冲突不同,东南沿海的边患主要表现为“倭患”和海盗活动。本章将区分这两者的性质,分析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我们将考察明朝中后期因海禁政策所导致的大量沿海居民失去生计,以及这些群体如何与日本浪人、中国海盗相互勾结,形成一股强大的海上威胁。本章还将详细阐述明朝在东南沿海的防御措施,包括卫所制度、海防巡逻、海陆联合作战等,并分析其成效与不足,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复杂的内外环境对明朝海防战略的影响。 第六章 明代边防体系的构建与运作:军事制度的演进 边患的频发促使明朝不断调整和完善其边防体系。本章将聚焦于明朝的军事制度,系统性地考察其边防体系的构建与运作。我们将详细分析卫所制度的设立及其在边疆防御中的作用,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制度所出现的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本章还将探讨募兵制在明代后期的兴起及其对边防力量的重塑,分析募兵制下的军队构成、训练方式、给养来源等。同时,我们也将考察明朝在边疆地区的军镇设置、指挥体系、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以及这些制度在应对不同类型边患时的适应性。 第七章 边关城池与防御工事:地理与技术的结合 明朝在边疆修建了大量的城池、关隘和防御工事,构筑了纵深广阔的边防屏障。本章将聚焦于这些物质性的防御体系。我们将选取几个典型的边关地区,如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等,详细介绍其地理位置、战略价值、建筑形制及其在军事防御中的实际作用。本章还将考察明朝在边疆地区的烽火台、壕堑、箭楼等附属防御设施,分析这些设施如何协同运作,形成有效的预警和阻击网络。此外,我们也将简要提及火器的使用在明代边防中的发展及其对防御体系的影响。 第八章 经济与边防:军屯、盐政与互市 边防的维持离不开强大的经济支撑。本章将深入探讨明朝在经济层面为应对边患所采取的措施。我们将重点分析“军屯”制度的设立、发展及其在边疆地区的作用,考察其如何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来解决边兵的粮饷问题,以及军屯制度在边疆开发、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本章还将分析明朝的盐政与边防的关联,考察盐税收入如何为边防提供财政支持,以及盐政管理中的问题如何影响边疆的稳定。此外,我们也将审视明朝与周边民族地区的互市贸易,分析其在缓解边患、促进经济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 第九章 边疆治理与民族政策:怀柔与压制的辩证 明朝在处理边患问题时,始终在“怀柔”与“压制”之间寻求平衡。本章将深入分析明朝的边疆治理策略与民族政策。我们将考察明朝对待不同民族的羁縻政策、册封制度、赏赐制度,以及这些政策在维护短期稳定方面的作用。同时,本章也将重点分析明朝在必要时采取的军事征伐和压制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所产生的长期影响。我们将辩证地看待明朝的民族政策,分析其在促进民族融合与加剧民族矛盾两方面的表现,并探讨这些政策如何与边患的演变相互作用。 第十章 边患对明朝政治与社会的影响:财政、军事与社会危机 边患的长期存在,对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章将对这些影响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将考察边患对明朝财政支出的压力,分析其如何导致国家财政的紧张,并引发相关的财政改革。在军事方面,边患促使明朝不断调整军事战略,加强边防建设,但也暴露了其军事制度的弊端。此外,本章还将探讨边患对社会稳定、边疆地区人民生活以及明朝中央集权的挑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促成了明朝最终的衰落。 第十一章 结论:明代边防体系的历史地位与启示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前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我们将系统性地评价明代边防体系的历史地位,分析其在巩固国家统一、维护边疆稳定、塑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将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总结明代边防体系的经验与教训,为理解中国古代边防史的发展脉络,乃至思考当代边疆治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本书旨在通过对明代边患与边防体系的深入研究,呈现一幅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明代的军屯》听书名就很有分量,刚拿到手,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略带古朴的书封吸引住了。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鼻而来,这种踏实的感觉,是在电子屏幕上永远体会不到的。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支撑起庞大帝国运转的后勤保障体系,而“军屯”这个词,无疑是其中最关键也最神秘的一环。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无数士兵在边关荒漠、在田埂地头挥汗如雨,用自己的双手开垦土地,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希望,不仅仅是保家卫国,更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扎根边疆,成为国家最坚实的盾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翻开的每一页,都藏着那个时代士兵的辛勤身影,藏着那片土地的沧桑变迁。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了解那些关于军屯的细节,那些关于屯兵、屯田、屯边的故事,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在明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又是如何影响了国家的存亡和发展。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叙事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明代的军屯》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它带我深入了解了明代社会运作的一个重要侧面,这个侧面往往被大众所忽略,却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常常在想,那些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军屯,不仅仅是为了提供粮草,更是为了巩固边防,安置流民,乃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书中所描绘的军屯生活,既有士兵的艰辛,也有在乱世中找到一份稳定职业的希望。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王朝如何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通过制度的设计来应对挑战,维系统治。书中对军屯制度的得失利弊的分析也相当客观,既肯定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其潜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整本书显得更加深刻和耐人寻味。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触及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盲区。我之前对明代的了解,大多集中在政治斗争、对外战争和文化艺术上,对这种国家层面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了解得非常有限。《明代的军屯》恰恰填补了这一块空白。它让我明白,一个强大的王朝,绝不仅仅依靠精锐的军队和高明的政治手腕,更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保障体系。军屯制度,作为明代重要的后勤支撑,其作用之深远,其影响之广泛,远超我的想象。书中对于军屯制度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最终衰落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让我看到了一个制度是如何在一个朝代中兴盛,又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走向衰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引用的那些生动的史料片段,它们像是历史的碎片,被巧妙地拼凑起来,还原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场景和氛围,让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活动,变得更加鲜活立体。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知识,它更在于引发思考。在阅读《明代的军屯》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一个强大的国家,其基础必然是稳固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军屯制度,虽然是古代的产物,但其背后的逻辑——如何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如何保障基本的生存需求,如何在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让普通个体的付出得到价值实现——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这本书的作者,无疑是对这段历史有着极为深厚的功底,才能将如此庞杂的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能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我之所以会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拓展了我对国家、社会和制度的认知维度。它让我明白,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制度,都可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重量,影响着无数人的命运。

评分

读完《明代的军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课本上那些寥寥数语的记载,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而生动的图景。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将那些沉睡在史料中的文字,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仅仅在讲“军屯”这个制度本身,更是在描绘制度背后的人,那些在塞北风沙中耕作的士兵,那些为了保障军需而奔波操劳的官员,甚至那些因为军屯政策而改变命运的百姓。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不同地区军屯模式的细致区分,比如关内与关外、边境与内地,它们各自面临的环境挑战和采取的策略差异,在书中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种“细节之处见真章”的写作方式,让我对明代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关于屯田产出、粮食调配、兵农合一的论述,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历史的质感。读这本书,就像是亲身走进了那个时代,看到了士兵们如何从战场上的勇士,变成土地上的耕耘者,又如何在需要时再次披上战甲,守护家国。

评分

明代的军屯,沿海地区尤其受到影响

评分

还没选读,不好妄加评论!

评分

好评!

评分

通过细致的考证分析,探究了明代军事制度的始末,实际上也是经济制度,值得一读,或者也可以参考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比较着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不仅仅是研究明代的历史有用,中国历史的许多制度,都是承前启后的,军屯的几本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这对于我们研究更前的历史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评分

好像是的一本极好的书非常好

评分

不不仅仅是研究明代的历史有用,中国历史的许多制度,都是承前启后的,军屯的几本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这对于我们研究更前的历史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评分

不不仅仅是研究明代的历史有用,中国历史的许多制度,都是承前启后的,军屯的几本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这对于我们研究更前的历史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