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合作商务管理与金融管理证书考试系列教材
【书名】:商务沟通方法与技能
【课程代码】:11742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主编】: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s
【组织编译】:教育部考试中心
【编译】:张灿鹏
【版次】:2011年7月第1版
【开本】:787*1092mm 16开
【印张】:17.625
【字数】:285 000
【页数】:265
【定价】:27元
【ISBN】:9787509528969
说实话,作为一名自考生,时间成本和学习效率是我最关心的。我非常在意教材的“精炼度”。我最怕遇到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写得冗长拖沓的章节,每一个句子似乎都在重复上一个观点的不同表达方式。我希望这本《商务沟通方法与技能》能够做到言简意赅,每一个知识点都直击要害,能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如果它能在关键概念后用简洁的图表或思维导图来总结,那简直是神来之笔。我需要的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参考书,而是一本实用的、可以反复翻阅、快速定位核心知识点的学习指南。希望它的章节划分能让我很容易地找到复习的重点和薄弱环节。
评分我对教材内容本身的期待是,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提供大量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案例分析。毕竟,商务沟通这门学问,光靠死记硬背那些沟通模型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商业谈判桌上灵活运用。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多包含一些跨文化沟通的深度剖析,毕竟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进行全球化布局,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禁忌和偏好,比掌握几句标准的开场白要实用得多。如果它能附带一些互动性的思考题或者模拟情境测试,那就更完美了,能强迫读者跳出书本,真正去思考“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会怎么做”。我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工具箱”式的知识,而不是空泛的说教,能够直接指导我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优化我的表达方式、提高我的倾听技巧。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本身就自带一种专业和权威的光环,这对于自考教材来说至关重要。我选择教材时,出版背景是仅次于作者资历的重要考量因素。财政经济类出版社的背景,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更侧重于金融、贸易等高价值商业领域的沟通实践,而不是停留在基础的人际交往层面。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一些高级沟通技巧,比如如何在高压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危机公关,或者如何通过结构化的汇报来影响高层决策者的判断。如果它能引用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或失败的沟通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那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飙升。毕竟,理论要落地,离不开那些活生生的商业故事来佐证。
评分我对教材的“中英合作”背景非常好奇,也抱有很高的期望。这是否意味着教材在内容引进和编写过程中,吸收了国际上最前沿的商务沟通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融合——既有扎实的中国本土商业环境的理解,又有西方高效、直接的沟通范式作为补充。例如,在谈判章节,它能不能对比一下东西方在议程设置和让步策略上的差异?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双语对照的专业术语解释,那就更贴合“中英合作”的定位了。这种跨文化的融合视角,能让我的知识体系更加立体和全面,为将来可能参与的国际合作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这种国际化的视野,是普通本土教材难以提供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商务沟通”这类听起来有点枯燥的教材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看到这本教材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就觉得至少在制作层面上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触感很舒服,不像有些教材那种反光的劣质纸张,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而且,它的开本设计也比较人性化,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在办公桌上摊开阅读,都很方便。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的排版,结构清晰,章节标题的拟定也很有条理,看得出编者在内容组织上是花了不少心思的。这种初次的“好感度”,对于一个需要长时间面对教材的自考生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它能有效降低我面对厚厚一本书时的畏难情绪,让我更愿意翻开它去探索里面的知识体系。希望内页的排版和字体大小也能保持这种高水准,毕竟阅读体验是学习效率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