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高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它让“修剪”从一项凭感觉的工作,变成了一门可以被逻辑化、程序化的技术。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工具认识和安全须知开始,逐步过渡到不同树种的习性分析,再到针对不同目的(如造型、更新、控制高度)的修剪技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精细修剪手法时,会反复强调“留芽点”的朝向和选择,这直接决定了新枝条的生长方向,是决定最终树形的关键。这本书用大量的侧面对比图,直观地展示了“留芽方向错误”和“留芽方向正确”所带来的十年后的巨大差异。这种着眼于长远效果的教学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园林艺术的深刻理解,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剪”,更是“如何思考修剪的未来影响”。
评分说实话,我买书的时候其实有点怀疑,觉得“图解”可能意味着内容会比较浅薄。结果我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广度令我惊喜。我居住在一个老小区,里面的绿化很多是多年前种下的,很多树木长得过于杂乱,甚至影响到了楼宇采光。我试着用书里的“去除过密枝”和“改善通风透光”的原则去实践,效果立竿见影。更让我觉得贴心的是,书中对不同季节的修剪侧重点有非常明确的区分。比如,冬季的休眠期修剪和夏季的夏季修剪,操作的侧重点和剪口的处理方式都有详细的对比。以前总觉得修剪就是冬天的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夏季修剪对于控制树形、促进分枝同样重要。而且,书中还特别辟出了一块内容讲解如何使用和保养修剪工具,这对于我这种非常注重工具状态的园艺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细节关照。
评分这本《图解园林树木整形修剪》简直是园林新手入门的福音,我前段时间刚接手小区绿化维护工作,面对那一堆形态各异的乔灌木,心里真是七上八下。之前只看过一些泛泛的理论介绍,遇到实际操作时,才发现理论和实践完全是两码事。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图解”二字。它不是那种堆砌术语的教科书,而是真正把每一个修剪步骤,从如何拿剪刀、下剪的角度,到不同树种的骨架重塑,都用清晰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配对了。比如,对于我最头疼的月季整形,书里不仅画出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枝条区分,还明确标注了“疏枝”和“短截”的位置和目的,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不再盲目乱剪。特别是关于病虫害后的紧急修剪处理,都有详细的案例分析,让我在关键时刻心里有底,知道该如何挽救那些受伤的植物。这种直观、手把手的讲解方式,大大缩短了我从门外汉到能独立进行基础维护的时间,绝对是工具书中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桥梁,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疑难杂症”方面表现出色。很多老旧的灌木,因为早期修剪不当,导致基部徒长严重,形成“扫帚状”的乱象。以往我处理这类问题总是束手无策,害怕一剪下去把树给“剪残了”。翻阅本书后,我找到了针对“老弱枝更新换代”的详细步骤,它建议采用分批次截短的方式,逐步引导新生的健壮枝条取代衰老的组织,而不是采取激进的“重剪”。这种循序渐进的策略,既保证了植物的生命力,又逐步改善了整体形态。此外,书中对不同地域气候下树木的适应性修剪也有所提及,虽然篇幅不长,但能看出作者的视野和经验的丰富性,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的实践经验。
评分拿到这本关于树木修剪的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在技术深度上做得相当到位,远超我之前读过的一些介绍性读物。我本身是从事景观设计的,对树形美学和结构稳定性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市面上的书只停留在“怎么剪好看”的层面,而忽略了“为什么这样剪”。这本书不同,它深入探讨了植物的生理机制如何影响修剪效果,比如不同树种的芽的休眠特性,以及修剪对树木营养分配的影响,这些知识点对于需要进行大型景观结构调整的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书里对不同树种的“主干培养法”和“侧枝培养法”的差异分析得非常透彻,配上的剖面图和生长示意图,让复杂的生物学原理变得可视化。特别是关于大型落叶乔木的“更新修剪”一章,其严谨的层次划分和分年实施计划,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积累,这已经超越了普通养护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本操作指南和理论参考并重的专业著作。
评分这是我想要的
评分图解清晰,易于理解,很实用的一本书
评分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评分给老爸买的,他说不错的
评分这是我想要的
评分作为培训工人的书,简明易懂,不错
评分送货速度快,服务好。顶
评分总的来说能明显看出韩寒年少可以使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些微娇柔做作,但绝对是好书,韩寒的代表作之一。 《三重门》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十年了,我才有机会读它,可见韩寒所说不假。我的确是由于父母很看重学习的缘故,过去很少读小说,像《三重门》这样被许多人称之为遗毒学生的书,自然是读不到。按理说我读了这本书后应成为韩寒的粉丝,因为过去我的处境和韩寒所批判的很相似。的确,我过去也反对我的父母不让我读小说,如今也这么认为,唯一的区别是我对父母多了一些理解。因而,我认为韩寒的《三重门》思想的确深刻,但还是有些偏颇。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正如韩寒所说,高考取材制度让许多学习不行但能力出众或有其他天赋的同学淹没在人海之中。打个比方,如果我是菲尔普斯,甭说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会去几次,我只会把去游泳池的时间贡献给补课。如此看来,高考制度问题很大,但能否找出别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从韩寒的后记中感受到,韩寒是想让大家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可是,社会选择人才需要标准,需要比较,如何才能让这些在某一方面有建树同学去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很难。打个比方,你说你业务能力强,想有一个业务能力大赛让你脱颖而出,可这很明显不现实。其一,让还未走向社会的同学去比拼业务能力,不妥,其二,人和人的业务能力又能差多少,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还不是要像考高考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而,高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之所以高考有那么多的弊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太多,人人都想过好日子,住洋房,开宝马,怎么办?于是,高考这样的竞争机制就诞生了,高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只要你去努力,就会成功。唯一不好的是那些像韩寒一样的金子大部分都不能像韩寒一样发光。可这赖不到高考身上,这些人不发光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找到“文化课学习”和“潜能开发”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些人没有像韩寒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道路”。说到底,尽管高考制度有太多的弊端,但从中国的国情看,这个制度是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制度。 但是,好归好,缺点还是不少。正如韩寒在《三重门》中所抱怨的那样,如今的教育过于僵化。举个例子,曹禺的《雷雨》,这篇话剧其实怎么看都行,但老师和教参就是要让你死板的理解为社会的黑暗什么的,我就认为雷雨反应的是命运不可阻挡,不可战胜这一主题,但考试时如果这样答,肯定就错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僵化的教育其实是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陷入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对我们思想的成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如今的教育官僚化,市场化,花钱进重点就像过去的男子进妓院一样稀松平常。最后再报怨一句,政府能不能像给官员配好车一样在教育的投入再多一点? 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适合大人去看,尤其是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毒害。学生呢,最好不要看《三重门》,看了你们会更叛逆,会被遗毒,当然,如果非要看的话,还是先看看我这篇伪书评,得到免疫保护后,再去看《三重门》。
评分正缺这样的指导书,这次买到了,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