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
原价:5.00元
作者: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11855428
字数:32000
页码: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041kg
编辑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安全部和司法部以联合公告的形式公布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将于2014年1月1日施行。目前使用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轻微伤的鉴定》同时废止。标准规定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原则、方法、内容和等级划分,是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标准,是司法机关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
内容提要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规定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原则、方法、内容和等级划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所涉及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业余的收藏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梳理中国传统硬质工艺品的工具书,这本书无疑填补了我的一个大空白。它的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结合度拿捏得非常好。那些关于木材的年轮分析、牙角的纹路特征对比,对于辨别真伪和了解年代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让我看古玩时更有底气了。更棒的是,这本书对于不同材料之间的交叉对比也做了很好的处理。比如,它会比较同一主题在木、竹、牙三种材料上分别是如何被诠释的,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材料对艺术表达的制约与解放。这种多维度的比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工匠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体会到他们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就是一种视觉享受,翻开阅读,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我最近淘到了一本关于传统工艺的宝藏书籍,简直是爱不释手!这本书的装帧精美,纸张质感也非常好,让人一翻开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内容上,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木作、竹编、牙雕和角雕这几门精湛的技艺。我特别喜欢它对“榫卯结构”的讲解,图文并茂,连我这个门外汉都能大致了解古人是如何不用一钉一铆就搭建出宏伟建筑的。书里收录了大量的实物照片和精细的拓片,那些繁复的纹饰和巧妙的机关设计,真的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关于竹编的部分,我以前只觉得竹器都是简单的生活用品,但书中展示的那些精细到令人发指的竹雕花卉和人物,简直就是竹子材质上的“微雕”,细腻程度让人怀疑是不是用放大镜才能完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部活的历史教材,让我对中国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收录范围和深度简直令人咋舌,它仿佛是把故宫博物院里关于“硬质工艺品”的精华部分都浓缩在了这一册之中。我个人对竹制器物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在竹器这块的详尽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展示了文房用具,连园林建筑中的竹结构、甚至竹制乐器都有所涉猎。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已经失传或极少使用的传统工具和技法进行了复原性的图示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想了解“如何做”而非仅仅“是什么”的现代人来说,意义非凡。不过,也正因为内容太全面,我感觉自己需要多读几遍才能把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和历史脉络捋顺。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略微跳跃式地阅读,先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然后再深入钻研。但无论如何,它绝对是该领域内一本难以被超越的权威参考书。
评分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只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偏学术、可能阅读起来有些枯燥的专业书籍。没想到,这本大部头竟然如此“好看”!排版设计简直是业界良心,留白恰到好处,图片高清到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古董表面的纹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每件藏品时,除了记录尺寸、年代和材质之外,还加入了一些关于这件器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用途和被珍藏的原因的侧写。这种人文关怀让冰冷的文物瞬间“活”了起来。比如,书里有一组关于清代文玩盒的图解,展示了盒子内部的暗格、机关和衬垫,揭示了古人对隐私和秩序的追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匠心”这两个字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那些细微之处的坚持和耐心。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视觉到智力,都是一场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实在太高了,我需要慢慢消化。我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工艺美学给震撼到了。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赞美古物,而是非常严谨地从材料学、结构力学以及艺术审美的角度,对不同的工艺门类进行了梳理。比如,在讨论牙雕和角雕时,作者非常细致地分析了象牙和犀牛角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象征意义以及雕刻技法上的演变,从早期的古朴写实到后来的繁复写意,每一步的过渡都解释得很有条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风格差异做了对比分析,这对于研究艺术史的学生来说绝对是极好的参考资料。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看完关于木作家具的部分,那里面关于硬木的纹理走向和拼接方式的描述,简直比教科书还精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其作为一本“图典”的定位,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手工艺发展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