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虽然是用文言所写,但多为当时口语,语言简约传神,平白浅易,含蓄隽永。
书中所记,是关于各类人物言行的小故事,非常有趣,时间范畴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内容涉及到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等等。对人物的刻画或重形貌,或重才学,或重心理,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突出个性,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许多成语出自此书,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沿用至今。《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作者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十三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为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他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
《世说新语》为笔记体短篇小说,由刘义庆组织编写,今传本皆作三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每类若干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
因为出自多人之手,全书并没有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庄思想和佛家思想。书中对魏晋名士的活动,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辅助材料,通过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形象,了解到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俗时尚。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为了加以区别,故名《世说新语》。《隋书·经籍志》将之列入笔记小说,书中所记虽有不确切的地方,却也反映了当时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德行diyi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德行diyi
一定的道德观念,往往决定着人们的言行。本篇从不同方面反映魏晋时期的道德观念,如忠君尊顺、侍奉父母,这些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
“孝”,和敬老尊贤密不可分,这是社会的基础,篇中从多方面宣扬了孝行,甚至夸大了它的感染力,不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泣鬼神,于冥冥之中让孝子得到善报。
魏晋名士对于个人的修养,十分注重。比如要谦虚谨慎,喜怒不形之于色;生活要俭朴,为官要清廉,不汲汲于名利。在人际关系上,提倡慎于待人接物,不轻易褒贬。这些,大多值得肯定。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人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陈仲举:名著,字仲举,东汉桓帝时任太傅。
豫章:豫章郡,首府在江西南。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人,当时的名士、隐士。
府君:对太守的称呼。太守办公的地方称府,称太守为府君。
【译文】
仲举的言行可为士人的表率。初次做官,就有心振作吏治。刚到豫章太守任上,先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去拜访。主簿说:“大人,您的同僚希望您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则说:“当年武王刚攻下朝歌就去拜见商容,席子都来不及坐暖。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何不可呢!”
(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注释】
周子居:名乘字子居,东汉人,不畏强暴,陈仲举赞他为“治国之器”。黄叔度:名宪,字叔度,出身贫寒,有德行。
【译文】
周子居常说:“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见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会滋长起来!”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注释】
郭林宗:名泰,字林宗,东汉人,博学有德,为时人所重。
袁奉高:名阆(làng),汝南郡人,多次辞谢官府任命,有名望。
弥日:整天。信宿:连宿两夜。汪汪:形容水的宽深。
陂(bēi):湖泊。器:气量。
【译文】
郭林宗到汝南郡,拜访袁奉高,谈了一会就走了。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两天。别人问他为何,他说:“叔度好比万顷湖泊,宽阔深邃,不能澄清,也不能搅浑,气量深广,很难测量!”
(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注释】
李元礼:名膺,字元礼,东汉人,曾任司隶校尉。
名教:以儒家所主张的正名定分为准则的礼教。
升其堂:登上厅堂,指有机会接受教诲。
龙门:在山西河津县西北,据说那里水位落差大,鱼有能游上去的,就会变成龙。
【译文】
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读书人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
《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著,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会风貌的同时,更显现出来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所具备的很高价值。
秦汉,男。大学学历。作家,编辑、记者,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国家首批注册责任编辑,资深出版策划人,高级摄影师。
迄今,在省级(含)以上报刊发表作品三百余篇(首),在全国性征文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奖次四十余次。成功策划出版图书两百七十余部,主编图书一百二十余部,均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可。其中,有七部主编的图书被香港、韩国引进版权,策划出版的“影响系列丛书”被国家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指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图书馆装配用书”,获“内蒙古图书奖”。
翻开这本《世说新语 精装珍藏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质感和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纸张。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中国古代文学怀揣敬意的读者,我始终认为,一本经典著作,理应拥有与之匹配的精美载体。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它的装帧考究,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内页的纸张选材和印刷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品质”。 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赞赏其注释的编撰。在阅读古代典籍时,障碍往往来自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隔阂。而这本《世说新语》,则将这些障碍一一扫除。它所提供的注释,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故事背后的典故、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这使得即便我并非专攻古代文学的学者,也能流畅地理解和欣赏书中那些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对话与片段。 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叠,更是一场文化的体验。通过书中那些生动鲜活的记载,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魏晋那个风云变幻、名士辈出的时代。我看到了他们谈笑风生间的智慧闪光,体会到了他们嬉笑怒骂中的人生哲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那些千古风流人物进行一场近距离的交流,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感悟生命真谛。 一本好的图书,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世说新语》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古代文人的生活片段,更折射出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在乱世之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在浮华之中寻求精神的自由。这种精神内核,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体悟和借鉴。 总而言之,这本《世说新语 精装珍藏本》是一次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它完美地融合了文学经典、精美装帧与深度解读,成为了一件集阅读、收藏、启迪于一体的珍品。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经典著作的期待,更在我心中播下了对中国古代文化更深层次探索的种子。
评分拿到这本《世说新语 精装珍藏本》,第一感觉便是它的“分量”。这份“分量”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艺术价值。我一直认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而这本精装本,正是这种尊重的体现。从外壳的材质、到内页的排版、再到油墨的质感,都散发着一种用心制作的匠人精神。 让我颇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注释系统。通常情况下,阅读古代文献,最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的便是那些晦涩的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典故。然而,这本《世说新语》的注释,做到了既详细又不至于喧宾夺主。它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关键的词汇、每一个重要的典故都提供了清晰且富有见地的解读,如同随行的向导,指引我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本身就充满了艺术魅力。它没有枯燥的论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充满戏剧性的人物故事,展现了魏晋名士的方方面面。这些故事,或风趣幽默,或发人深省,或感人至深,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士人的风貌,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傲骨、他们的情趣,以及他们面对复杂世事时的智慧与豁达。 这本《世说新语》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审美的升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看到了文字的力量如何能够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它让我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有那份从容和智慧,去品味生活,去理解人性。 因此,我会毫不犹豫地向任何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世说新语 精装珍藏本》。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窗口,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心灵之旅,是一件值得代代相传的珍品。
评分刚拿到这本《世说新语 精装珍藏本》,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装帧设计,典雅大气,无论是封面图案的选择还是封面的材质,都透着一股沉静而隽永的古韵。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温润细腻,书页的厚度适中,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光是这份阅读的物理体验,就已经足够让人心生欢喜。 不同于以往阅读一些古籍时,常常因晦涩的语言而感到困顿,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辞海式的解释,而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对字词、典故、以及人物的背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甚至还会就某些观点提供一些学界的见解。这使得我能够更轻松、更深入地理解书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描绘的魏晋名士群像。那些看似简短的对话和行为记录,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物性格和深邃的人生哲理。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神采飞扬、谈笑风生的样子,感受到他们才华横溢、思想独立的风骨。这些鲜活的个体,共同勾勒出那个时代独有的精神风貌,令人心驰神往。 每一次翻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新的感悟。那些关于“竹林七贤”的逸闻趣事,关于名士风流的经典桥段,都不仅仅是历史的片段,更是智慧的结晶。它引导我去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尊重的。 总而言之,这本《世说新语 精装珍藏本》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装帧和内容编排上体现了极高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呈现在我面前。对于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渴望汲取古人智慧的读者而言,它都将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盛宴。
评分收到这本《世说新语 精装珍藏本》,着实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当初下单,只是被“精装珍藏本”这几个字吸引,想着买一本好一点的版本来细细品读。没想到,收到后,它的品质远超预期。纸张厚实,触感柔滑,印刷清晰,字号大小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一点也不觉得疲劳。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套书在内容呈现上极为用心。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刘义庆先生的原文,更重要的是,它配备了极其详尽的注释和导读。这些注释不仅解释了晦涩难懂的古语,还对许多典故、人物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解读,让我这个对魏晋风度了解不多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妙。 每读到一个故事,书中细致的批注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为我一一梳理人物关系,点拨情节关键,甚至还会引申出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面。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体验,让我对《世说新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这本《世说新语》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精美的装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启迪。它让我看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风采,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思想和生活态度。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共情,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是任何现代作品都无法给予的。 对于喜欢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拥有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件艺术品,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让古老的智慧在指尖复苏,让经典的魅力在眼前重现。我会把它作为我书房里的镇馆之宝,随时取阅,细细品味。
评分拿到这本《世说新语 精装珍藏本》,才真正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深邃魅力。初翻开,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典雅的纸张质感,触感温润,透着岁月的沉淀。装帧精美,封面设计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审美,锁线装订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能保证其持久的生命力。内文排版疏朗有致,字迹清晰,阅读体验极佳。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所收录的注释和解读。不同于市面上一些粗制滥造的版本,这里的注释详尽而精准,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典故的来龙去脉,甚至对人物的性格、事件的背景做了细致的梳理。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代文学涉猎不深但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能够轻松跨越时代的鸿沟,与那些风流倜傥、才情横溢的古人神游。 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世说新语》仅仅当作一本史书或语录集来呈现。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魏晋名士的潇洒不羁,看到了他们的智慧辩捷,也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悲欢离合。那些看似简短的片段,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 这不仅仅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图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士”的精神,理解了“风流”的真正含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翻开这样一本饱含智慧与艺术的作品,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滋养与启迪。 总而言之,这本《世说新语》满足了我对于一本经典古籍的所有期待。它不仅仅是纸张与油墨的组合,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智慧的结晶。我会将它摆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常翻阅,并乐于与同样热爱中国古代文学的朋友们分享这份珍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快递太慢了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女儿每天都要看一会。
评分快递太慢了
评分非常的满意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不错的包装希望是正版,哈哈哈哈!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等的花都谢了。
评分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