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湖泊水环境遥感》详细阐述了湖泊水环境遥感的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及系统集成。全书共11章。第1~5章阐释了湖泊水环境遥感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湖泊水环境遥感的物理概念、辐射传输以及大气校正,突出固有光学量以及表观光学量的测量方法,并分析了两者的光学特性;第6~10章为湖}白水环境遥感的实践应用,主要阐述湖泊水体水色参数遥感反演、水体富营养化遥感评价、水生植被遥感监测与生物量遥感估算、湖泊水体表层水温反演以及湖泊蓝藻水华监测;第11章为湖泊水环境遥感的软件系统集成,介绍了太湖MODIS卫星遥感监测系统、中国湖泊水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总体框架、开发模式、系统功能以及业务流程等。
《湖泊水环境遥感》可读性强,适合具有地学、环境、空间信息等地球系统科学背景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参考教材,也可作为湖泊科学和遥感科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序二
前言
第l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湖泊水色遥感的现状与问题
1.3 基本概念
参考文献
第2章 湖泊水体的光学特性测量
2.1 水体光学特性的有关概念
2.2 水体的表观光学特性测量
2.3 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测量
2.4 水体生物光学特性测量试验
参考文献
第3章 湖泊水体的表观光学特性
3.1 遥感反射光谱特征分析方法
3.2 湖泊水色参数光谱特征
3.3 太湖水体水下光场特征
3.4 太湖水体的生物光学模型参数
参考文献
第4章 湖泊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
4.1 太湖水体的吸收光谱特征
4.2 巢湖水体的吸收光谱特征
4.3 玄武湖水体的吸收光谱特征
4.4 石头口门水库水体吸收光谱特性
4.5 典型沙漠湖泊水体吸收光谱特征
4.6 总颗粒物吸收光谱模拟与分解
4.7 太湖水体的后向散射概率
4.8 太湖水体的后向散射特征
参考文献
第5章 湖泊水色遥感的大气校正
5.1 大气校正研究进展
5.2 适合湖泊水色遥感的大气校正
5.3 湖泊水色遥感的MODIS精确大气校正
参考文献
第6章 湖泊水色参数的遥感定量反演
6.1 水底底质对遥感反射比的影响和贡献
6.2 基于实测高光谱的水色参数经验/半经验反演算法
6.3 基于实测高光谱的水色参数半分析反演算法
6.4 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的水色参数反演
参考文献
第7章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遥感评价
7.1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7.2 基于实测高光谱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
7.3 基于卫星遥感定量反演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
参考文献
第8章 湖泊水生植物生物量遥感估算
8.1 水生植物遥感的研究进展
8.2 太湖水生植物遥感监测数据获取
8.3 湖泊水生植物时空分布遥感监测
8.4 湖泊水生植物生物量遥感估算
8.5 湖泊水生植物遥感的精度评价
参考文献
第9章 湖泊水面温度遥感定量反演
9.1 湖泊水面温度遥感反演原理
9.2 基于Lands at TM数据的湖泊水面温度遥感反演
9.3 基于EOSMODIS数据的湖泊水面温度遥感反演
参考文献
第10章 湖泊蓝藻水华的卫星遥感监测
10.1 蓝藻水华卫星遥感监测方法
10.2 蓝藻水华多源卫星遥感监测
10.3 太湖蓝藻水华的时空分布规律
10.4 太湖蓝藻水华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参考文献
第11章 湖泊水环境遥感监测系统
11.1 太湖MODIS卫星遥感监测系统
11.2 中国湖泊水环境遥感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一太湖蓝藻卫星遥感监测报告(摘录)
附录二水色遥感常用符号
精彩书摘
目前,内陆水体水质遥感研究所使用的绝大多数卫星遥感传感器都是面向陆地资源的多光谱传感器,所利用的遥感数据包括未经校正的灰度值、经校正转换的向上辐射值以及反射率值等,所使用的方法主要为半经验方法。半经验方法主要以波段组合为基础,建立遥感数据与实时或准实时的实测水质参数之间的统计回归分析模型,应用简便,运算快捷,但模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通用性较差;另外,多光谱传感器的波段设置较宽(一般超过60nm),远远大于水体物质组分指示性波段的响应宽度(小于10nm),两者的波段位置也不能很好地对应,因此上述卫星多光谱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图像不能充分反映某一物质组分的波谱特征,基于多光谱遥感的经验方法不是湖泊水质遥感监测的最佳方法(马荣华和唐军武,2006)。但由于多数面向陆地资源的多光谱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目前在湖泊遥感中具有其他水色传感器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探测潜力和水色应用模型进行研究。随着高光谱遥感的发展和应用,诸多学者认识到高光谱遥感在湖泊水质监测中的重要性(段洪涛等,2006a、2006b;周艺等,2004),把专用的海洋水色传感器SeaWiFS(Vos et a1.,2003)、携带有水色传感器的MODIS(吴敏和王学军,2005)以及CASI(Flink et a1.,2001)应用到湖泊水质遥感监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刘堂友等(2004)使用MODIS成像光谱仪数据建立了叶绿素浓度和悬浮物浓度的反演公式,阎福礼等(2006)、闻建光等(2006)使用E0~1携带的Hyperion传感器数据反演太湖水体叶绿素a的浓度。
……
前言/序言
自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全球对地观测技术快速发展;今天,一个综合的全球性对地观测网络正在形成。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卫星遥感在探测地球资源与环境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方兴未艾。随探知对象的不同,出现了诸多学科分支,湖泊水环境遥感即是其一。欣喜地看到,我国在湖泊水环境遥感研究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马荣华等撰写的《湖泊水环境遥感》是目前这一领域一项开拓性成果。
湖泊作为流域系统内的重要单元,承载并始终参与了全球气候变化过程,是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的一个重要记录器。水环境遥感作为记录器中参数提取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向我国湖泊水环境修复与治理的实际需求,在“十五”中期马荣华研究员及其团队组织开展了湖泊水环境遥感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并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深化。通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紧紧围绕湖泊水环境遥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重点攻关,在湖泊水色遥感大气校正、湖泊区域性生物光学特性及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和突破,并在太湖的实际应用中得到实践检验,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湖泊水环境遥感》这部著作的不含其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避免任何技术痕迹。 --- 图书简介: 《古籍修复与文献保护的千年技艺》 探寻时间长河中的纸张温度与墨香记忆 书籍信息: 书名: 《古籍修复与文献保护的千年技艺》 作者: 墨痕 鉴古 辑著 出版社: 翰墨清华文化工程出版社 装帧: 精装 / 典藏版 页数: 880页(附带全彩高清修复案例图谱 120页) 定价: 人民币 398.00 元 --- 卷首语:存古之志,护文之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或许更容易沉溺于瞬息万变的数字流光,却常常遗忘了那些沉默地躺在书架上,承载着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人类智慧结晶的载体——古籍。它们不仅是纸张、丝帛与油墨的物理结合,更是历史的呼吸、文明的血脉。然而,岁月的侵蚀、虫蛀的啃噬、环境的变迁,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这些珍贵文物的完整性。《古籍修复与文献保护的千年技艺》正是一部旨在唤醒并传承这些“时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本书超越了简单的修补技术指南,深入探讨了背后的哲学思辨、材料科学的演变,以及修复师如同“时间医生”一般的匠心精神。 第一部:文献生命的脉络——纸张、丝帛与墨色的演化史 本书的第一部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中国古代书写载体的材质变迁及其内在的化学与物理特性。 1. 纸张的“前世今生”:从灞桥纸到澄心堂笺 我们详尽考察了麻、皮、藤、竹等不同植物纤维在造纸工艺中的选择与配比,如何决定了纸张的耐久性与韧性。尤其对唐宋时期特种手工纸的制作流程进行了细致的复原性描述,包括浸泡、蒸煮、捶打、抄捞、烘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针对不同年代的纸张老化机理(如酸性水解、氧化变色),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预处理方案,强调“不干预原则”下最大限度的稳定化处理。 2. 丝帛与绢本的脆弱美学:缣的韧性与染色的秘密 对于书画和经卷中常见的丝绸载体,本书探讨了缣帛的结构特征——蚕丝蛋白的复杂性。分析了古代染色剂(如朱砂、靛蓝、藤黄)与丝纤维的结合方式,以及在潮湿环境下可能发生的变色、脆化现象。特别收录了对敦煌壁画残片和宋代写经绢本的微观分析报告,揭示了古代固色技术的精妙。 3. 墨色千年不变的奥秘:松烟、油烟与胶的配比艺术 墨,是古籍的灵魂。本书深入剖析了古代制墨的“调配哲学”。探讨了不同产地的松烟、油烟对墨色深浅、光泽度的影响;以及使用动物胶(如皮胶、鱼胶)作为粘合剂时,其纯度、熬制火候如何决定了墨层的附着力与抗潮能力。书中对“漆黑如漆,润泽如玉”的最高等级墨品进行了成分重构模拟。 第二部:时间医生的手术台——修复技艺的科学与艺术 这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详细阐述了从诊断到实施救治的全套流程,着重体现了当代保护理念与传统手法的完美融合。 1. 文献的“健康体检”:无损诊断学的引入 我们摒弃了过去“一刀切”的修复模式,强调修复前的全面诊断。引入了红外反射成像(RTI)技术用于识别底层墨迹、紫外荧光分析用于定位修补痕迹、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用于鉴定颜料成分。确保每一次干预都是针对病灶的精准打击。 2. 祛污与去霉:精准的化学干预与物理分离 针对霉斑、水渍、油污等常见病害,本书提供了从温和到强效的梯度处理方案。详细介绍了使用定制化纤维素酶溶液进行生物酶法去污的流程,以及在无水环境下,利用超声波辅助进行局部污渍剥离的技术。对于纸张的“泛酸”问题,探讨了非水系碳酸钙微粒的精准填充修复法,以期在不改变pH值的前提下,有效中和酸性物质。 3. 补纸与托裱的“天衣无缝”:传统工艺的精细化升级 修复的最高境界在于“不留痕迹”。书中详细描绘了如何根据原书的纤维走向,手工制作出“同源”的修复用纸——“接纸”。重点讲解了以天然淀粉胶为基础,通过控制施胶浓度和涂布厚度,实现新旧纸张的“软连接”技术。托裱环节,则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气温和湿度的微小变化,实现织物托裱层与纸本的完美贴合,消除张力引起的卷曲或褶皱。 第三部:现代科技赋能与未来展望 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本书也展望了高科技手段在文献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 1. 数字化备份与虚拟修复 探讨了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如何记录古籍的物理形态(如装订的立体结构、纸张的厚度变化),为未来的“虚拟修复”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介绍了基于AI的图像识别技术,如何辅助识别残破字迹,推测缺失内容。 2. 环境控制与可持续保护 阐述了现代化博物馆级环境控制系统(温湿度恒定、空气净化、有害气体过滤)对古籍长期保存的重要性。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建造低能耗、高稳定性的古籍库房,确保人类智慧的火种得以薪火相传。 结语: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古籍修复与文献保护的千年技艺》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敬畏与传承的史诗。它记录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修复师们,用耐心、智慧和近乎虔诚的心态,与时间进行博弈的故事。阅读此书,你将不仅掌握技艺,更能体会到,每一页泛黄的纸张背后,都凝结着一个民族对历史最深沉的爱恋与责任。 本书适合: 图书馆学、文物保护专业师生、档案管理人员、博物馆从业者,以及所有对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