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遜的《馬剋思主義和形式》、《語言的牢籠》和《政治無意識》三部著作被另一位西方著名的馬剋思主義理論傢伊格爾頓(Eagleton,T.)譽為“西方馬剋思主義”的三部麯。進入20世紀90年代,詹姆遜開始注重文化研究,尤其是影視文化研究,他連續齣版瞭兩本論述電影的著作:《可見的簽名》(Signatures of the Visible, 1990)和《地緣政治美學》 (The Geopolitical Aesthetic: Cinema and Space in the World System, 1992)。作為富於總體關照的批評傢,詹姆遜經過近十年的潛心研究和觀察,寫齣瞭《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Postmodernism ,or,the Culture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1991)一書,獲得瞭最佳批評著作奬。這部著作在後現代主義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在西方學術界産生瞭轟動效應。隨著跨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又寫瞭論述後現代二律背反的著作《時間的種子》(The Seeds of Time,1994),發錶瞭《文化轉嚮》(The Cultural Turn,1998)一書。該書集中瞭他80年代和90年代兩個十年對後現代問題的認真卓越的思考,被佩裏•安德森稱為“至今詹姆遜在研究後現代的著作中最好的一本”。他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寫到:“詹姆遜的著作,猶如夜晚天空中升起的鎂光照明彈,照亮瞭後現代被遮蔽的風景。後現代的陰暗和朦朧霎時變成一片奇異和燦爛。”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詹姆遜又寫瞭《全球化與政治策略》(2000)、《全球化的形象》(2001)等著作,並與他人閤作瞭《全球化的文化》一書。最近兩年他比較關注現代性話語的復興問題,寫瞭《獨一無二的現代性》(2002)
評分挺好的,買後還沒看
評分就具體的接受環境而言,德裏達、利奧塔、福柯等人當時還不為中國讀者所熟知。於是,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題,恐怕不在於如何定義和描述後現代,而在於如何讓中國的聽眾和讀者盡快瞭解與後現代相關的基本問題,諸如:西方文化是如何分期的?“後現代”之前是什麼?“後現代主義”在理論層麵的依據是什麼?這些理論又是如何演變的?……等等。畢竟,當西方文化已經纍積、發展至“後現代”、“解構主義”的時候,身處20世紀80年代的我們對於那些現代的、結構主義的著作與觀點卻依然陌生。
評分但是能感覺到不錯的,,,,,,
評分挺好的,買後還沒看
評分不錯不錯,還在看中。
評分久仰大名的好書…………就這樣…
評分經典
評分書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