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课程或学科,20多年来在我国走过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院校和个别专业开设到全部农科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发展壮大过程。农业生态学的发展首先与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大背景有关,人口持续增长和对产品需求的持续提高,使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其次,对农业生态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使农业生态学从内容、方法及理论与技术等多方面不断丰富和充实。第三,作为一门课程,农业生态学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绝大多数农业院校已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有些院校还设立了农业生态专业或专业方向。可见,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优越环境,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态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种群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模型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
第四节 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物群落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
第三节 生物群落中的生态位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第二节 生物的生态作用
第三节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
第二节 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与平衡
第四节 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与诊断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方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第二节 我国农业资源状况与合理利用
第三节 生态平衡
第四节 全球环境变化与农业环境保护
第五节 农业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价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第一节 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生态农业原理及技术
第三节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第四节 持续农业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农业系统各项投入能量的折算参考标准
表2 主要农作物籽饼养分含量
表3 农业系统各项产出能量的折算参考标准
表4 主要农作物体内养分含量
表5 主要化肥品种的有效养分含量
表6 主要有机肥养分含量
表7 能量单位换算
一、农业生态学的产生
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与资源环境形成人类所需农产品的过程,离开了生物就谈不上农业,而光、热、水、气等气候和土壤等环境因素,则是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由此可见,农业本身就是利用、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对于这种生态关系,实际上从农业生产开始之时就已被重视了,在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的各种农书中,都有不同层次和角度的阐述记载。在作物栽培及畜禽养殖相关的各类学科中,都是从各个方面对农业生物与环境关系进行分析和调节出发的,如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土壤与肥料学、园艺学、动物饲养学等等。
随着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使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更为普遍和深入。有意识地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系统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农业问题,逐步得到深入和发展,因此,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agricultural ecology)在进入20世纪以来,不断受到重视而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929年,意大利的G.Azzi(阿兹齐)教授在大学正式开设讲授农业生态学课程,并于1956年正式出版了《农业生态学》一书。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已有大量的农业生态学专著及教材问世,世界各国逐渐把农业生态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或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早期的农业生态学明显带有农学学科的痕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农作物与农田土壤、气候、杂草等相互关系,以及影响作物分布和生态适应能力等方面,多数仍局限于个体生态学或作物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如在20世纪20~30年代所开展的农业生态学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分析农作物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及调节途径出发的,并没有从系统生态的角度去探讨,尤其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整体关系及规律缺乏研究,所以并没有引起农学界及生态学界的普遍重视。G.Azzi(阿兹齐)的《农业生态学》(1956年)一书,重点阐述的仍是作物生态学的一些内容,他将农业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环境、气候和土壤与农作物遗传、发育及产量与质量关系的科学。可见,当时的农业生态学仍停留在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及群落生态上。
……
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课程或学科,20多年来在我国走过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院校和个别专业开设到全部农科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发展壮大过程。农业生态学的发展首先与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大背景有关,人口持续增长和对产品需求的持续提高,使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其次,对农业生态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使农业生态学从内容、方法及理论与技术等多方面不断丰富和充实。第三,作为一门课程,农业生态学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绝大多数农业院校已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有些院校还设立了农业生态专业或专业方向。可见,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优越环境,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近20年已陆续出版了数十部农业生态学方面的专著与教材,对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专著或教材各有特点,但作为教材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到较难把握。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同时也属于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本身涉及范围广、内容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强,造成在课程体系把握上比较困难;二是农业生态学总体上还处于发展时期,随着相关的研究与实践不断丰富与深入,新的东西大量涌现,在课程教学中体现这些新进展的随意性很强;三是农业生态学课程一般的学时数只有40左右,讲授的内容和时间都很有限,如何既要体现作为生态学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反映其作为农业科学分支的应用和实践,确实面临较多矛盾。因此,编写一本适合当前农业院校本科教学的实用教材,一直是我们多年来的心愿。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研习”。它没有那种试图用故事来包裹理论的温和,而是直接深入到核心逻辑的展示。我尝试着跳读了几个章节,发现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紧密,每一个论点几乎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齿轮,环环相扣,推动着整体理论的深入。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特定系统内部物质循环的描述,完全是教科书式的精确,每一个比例、每一个反馈机制,都写得毫不含糊,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满足,因为我需要的正是这种硬核的、不带任何水分的知识输入。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如果稍一走神,就很容易跟不上作者的思路跳跃。这种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但完成一个复杂概念的理解后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其他轻松读物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的骨架,坚固且实用,等着读者自己去填充血肉,去应用到实际的田间地头去验证和深化理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适合在通勤的碎片时间里随意翻阅。每一次捧起它,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长跑。它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惜墨如金”,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量,没有多余的修饰语来粉饰太平。这种风格,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高效且直接的宝藏;但对于完全的门外汉,初期的门槛可能会稍高一些,需要反复咀嚼和对照其他资料进行辅助理解。尽管如此,一旦越过了最初的适应期,你会发现它提供的知识体系是多么的坚固和自洽。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将人与自然、生产与环境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思维框架。这本书更像是一把精密的测量工具,它教会你如何去精确测量你脚下的土地与天空的互动关系,而非简单地告诉你“种地要种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乍一看,还以为是本学术专著,那种厚重感和严肃性一下子就让人放下了浮躁的心。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虽然对“生态学”这个词汇略感陌生,但“农业”二字让我觉得它或许能解答我心中关于土地和收成的一些困惑。翻开扉页,里面的排版清晰流畅,没有太多花哨的图表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搭配,这反而给了人一种信赖感——作者是真正想把知识讲清楚,而不是靠视觉冲击来吸引眼球。文字的密度适中,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理论书籍的读者,也能感觉到作者在努力地搭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复杂的概念,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专业深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到学科的严谨,又不至于被晦涩的术语完全劝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中对研究背景的梳理,那种对历史沿革的尊重,以及对当前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让人立刻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是一本下了真功夫、有历史厚度的作品。
评分在内容架构上,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精妙把控。很多关于环境科学的书籍,要么是过于宏大叙事,泛泛而谈全球变化,要么就是过于微观,陷于实验室数据。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将两者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它会从气候变化的全球趋势谈起,但立刻就能将这个巨大的议题分解到某一特定农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层面进行分析。这种尺度的自由切换,让人感觉整个农业生产系统如同一个活体,从细胞到器官,再到整体的生理运作,都得到了细致的描摹。我个人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缓冲能力”的讨论,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好与坏的评判,而是详细阐述了不同管理模式下,系统自我修复潜力的差异。这给予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日常的耕作方式,不再只是关注短期的产量数字,而是开始思考系统在未来几十年内的可持续性,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且具有远见的教育。
评分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其严谨的引用和参考文献处理。这本书的学术底蕴是毋庸置疑的,它并非作者凭空臆想的理论集合,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基础之上。在一些关键性的结论出现时,总能看到精确到年代和期刊名称的脚注或尾注,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对于希望进一步钻研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附录部分简直就是一座金矿。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径图,指引我们去追溯每一个理论源头的确切出处。这在我看来,是区分一本严肃学术著作和一般性科普读物的关键标志之一。它没有试图把复杂的概念“简化”到失去其本质,而是选择相信读者有能力去追溯和理解其根源,这种对读者智力的尊重,是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它鼓励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求证。
评分此商品有两种A印DH刷I封MN面Q,随机发货!
评分不太好
评分满意
评分书的质量太差了!送过来就是烂的
评分不太好
评分理论书
评分農業生態方面的好書,經典!
评分此商品有两种A印DH刷I封MN面Q,随机发货!
评分理论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