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錄

黃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樹棣 等 著
圖書標籤:
  • 黃河三角洲
  • 古代文化
  • 名人
  • 著述
  • 目錄
  • 曆史
  • 文化研究
  • 地方文獻
  • 山東
  • 渤海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齊魯書社
ISBN:9787533319335
版次:1
商品編碼:103581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黃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書庫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06-01
頁數:33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黃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錄》為《黃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書庫》大型叢書之一。該叢書涵蓋瞭黃河三角洲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革命文化、企業文化以及文化建設對策等各個方麵,本冊為《黃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錄》。《黃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錄》收錄瞭1309位名人的著述情況。該書正文部分,按不同區縣分為十一個部分,每一部分按照朝代的先後順序排列齣幾個闆塊,每一朝代又按照時間先後,以文化名人排序。每個文化名人的姓名下麵,首先是個人小傳,簡要介紹該文化名人的生平,然後是著述情況。個人著述按照先書目、後篇目的順序排列,書目、篇目後麵是該書目、篇目的齣處或存目情況。《黃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錄》附錄部分,一是《黃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錄》涉及的書目簡稱,二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各縣縣誌的著述情況。

目錄

總序

說明
第一篇 濱城區(濱縣)
第二篇 博興縣
第三篇 高青縣
第四篇 廣饒(樂安)縣
第五篇 桓颱(新城)縣
第六篇 惠民縣
第七篇 利津縣
第八篇 無棣(海豐)縣
第九篇 陽信縣
第十篇 沾化縣
第十一篇 鄒平縣

附錄一
附錄二
人名筆畫索引
人名音序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施繼遠蒲颱知縣。
建巡鹽分司署記[乾隆]蒲颱縣誌藝文誌康科嘉祥人。蒲颱知縣。
重建批驗所碑記[乾隆]蒲颱縣誌藝文誌
姚徠字維東,號明山。浙江慈溪人。生年不詳,卒於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嘉靖二年(1523年)癸束科狀元。官至侍讀學士,以經學、詩學、史學為翰林院三絕。
希範堂記[成豐]濱州誌藝文誌
徐用方嘉靖乙酉(1525年)舉人,衛輝府推宮,趙州知州。
文明颱碑記[鹹豐]濱州誌藝文誌
趙大綱字萬舉。嘉靖辛醜(1541年)進土,官江西參政。
趙大綱詩集(無捲數)清刻本山藝山文
元宵對屏山感懷山左明詩鈔捲十九
臥佛颱元宵對屏山感懷武定明詩鈔捲一
建八賢祠記[鹹豐]濱州誌藝文誌
日觀光浮(東)泮芹香藹(西)秀分岱色(南)清應潮聲(北)[鹹豐]濱州誌藝文誌
臥佛颱趙大綱、張正濛、杜曦撰[鹹豐]濱州誌藝文誌
張西銘字原仁。嘉靖丁未(1547年)進士,曆任刑部主事、郎中、長沙太守、陝西副使l浙江參政、南京戶部尚書。
乞歸候報漫題三首山左明詩鈔捲十九武定詩續鈔捲
重修州學官記重修州城記[鹹豐]濱州誌藝文誌
黃鉦宦黃人。進士,濱州知州。

前言/序言

班固在《漢書》中說:“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縱古貫今的浩浩黃河,孕育瞭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黃河三角洲作為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寶貴財富。近些年來,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日益受到海內外的廣泛關注:1992年,山東省將“黃河三角洲的開發與開放”列為重大的跨世紀工程;1994年,國務院把“黃河三角洲地區的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列入瞭《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聯閤國開發計劃署也將“支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作為援助中國21世紀議程的第一個優先項目;2001年,“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被列入國傢“十五”規劃。經濟開發與建設離不開文化事業的支撐。早在1988年6月,錢偉長就提齣瞭盡快製定黃河三角洲文化戰略的建議。1999年6月,江澤民同誌在視察黃河三角洲時強調指齣:“要把經濟建設、生態建設和社會發展結閤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具有區位優勢和豐富資源的黃河三角洲正逢大開發、大發展的良好機遇,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有文化的參與。
黃河三角洲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源遠流長。據考古發掘證實,在距今七八韆年前,休養生息在這裏的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創造瞭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像遠古的後李文化、北辛文化。
齊魯大地文脈流長:古代山東名人著述擷英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和精選古代山東地區(涵蓋今山東省及其緊密相關的曆史文化區域)重要文人墨客、思想傢、史學傢、文學傢、藝術傢等精英人物的代錶性著述的文集。它以時間為經,以人物為緯,旨在構建一幅二十四史長河中,齊魯文化繁榮發展的宏大圖景,展示古代山東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所孕育齣的深厚思想底蘊和卓越藝術成就。 本書的範圍與重點: 本書的選材嚴格限定於古代(上溯至先秦,下迄清末民初特定曆史節點前)在山東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文化人物。我們關注的不僅是誕生於斯、成長於斯的人物,也包括那些曾長期寓居齊魯,其主要創作活動和學術貢獻與山東文化緊密關聯的學者。 第一編:先秦諸子與儒傢源流——稷下之學光芒 齊魯之地,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春鞦戰國時期更是思想文化的爆發中心。本篇聚焦於奠定中華文化根基的諸子百傢,尤其突齣儒傢和道傢的早期思想傢。 孔子及其弟子之言: 雖《論語》為核心,但本書將收錄對孔子思想的早期闡釋和記錄,例如部分先秦儒傢學派對《詩》《書》《禮》的早期解讀殘篇,以及魯地學者對禮製實踐的記錄。著重於其在魯國的政論與教育實踐對後世的影響。 孟子與荀子: 選取《孟子》中“性善論”的精要論述,特彆是其對民本思想的闡發,以及荀子“性惡論”及“隆禮重法”思想的代錶性章節。對比稷下學宮內部不同學派在政治哲學上的交鋒與繼承。 其他流派概述: 簡要介紹墨傢在魯地的傳播情況,以及陰陽傢、名傢在齊地的一些思想片段的整理與分析。 第二編:漢魏風骨與六朝餘韻——經學與文學的轉型期 隨著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山東文化開始承載起經學的傳承與文學形式的演變。 漢代經學傢與史官: 重點梳理如王充(雖然晚年於中原,但其早年於泰山郡的活動和學術基礎至關重要)等人的唯物思想代錶作的精選段落,以及漢代魯地學者在《春鞦》學、讖緯之學中的貢獻。 魏晉風度: 關注在齊魯大地留下足跡或與此地有文化淵源的文人,如部分建安七子的思想傾嚮,以及東晉時期在琅琊、東海等地形成的地方文化精英的詩賦創作。此部分側重於士人精神在動蕩年代的自我確立。 第三編:唐宋盛世與文化高峰——詩詞歌賦的繁榮 唐宋時期,山東人纔輩齣,其文學成就達到瞭新的高度,既有對盛唐氣象的繼承,也有對宋代理學思潮的響應。 唐代詩人群像: 匯集唐代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山東籍詩人,如以“詩史”著稱的杜甫在山東的創作片段(尤其是其在齊魯大地間的漂泊與感懷),以及李白在山東的遊曆與題詠。此外,梳理中晚唐如賈島、溫庭筠等與山東有聯係的詩人的作品。 宋代理學思潮: 重點收錄以泰山為背景,以鄒魯為基石的宋代理學傢(如周敦頤、二程的後學或其影響下的學者)的語錄和著作節選,探討他們如何將儒傢思想體係化、哲學化,為後世科舉和教育奠定理論基礎。 宋詞與散文: 精選北宋、南宋時期山東文人創作的具有代錶性的宋詞,涵蓋豪放與婉約,並梳理其在地方誌、筆記小說方麵的成就。 第四編:元明清的學術堅守與藝術創新——地方學派的傳承 元明清三代,雖然政治中心外移,但山東作為傳統士大夫的文化搖籃,其學術傳統和地方藝術依然煥發光彩。 明代地方學派: 聚焦於王象春、王象乾等人在明代政治史與地方治理中的論述,以及部分文人在東林黨爭後,轉而緻力於地方史地、水利工程的著述精選。 清代考據學與金石學: 這一時期的重頭戲在於對古籍的整理和對地方考古的貢獻。收錄如閻若璩、顧炎武等受泰山文化熏陶的學者在經學考證上的重要觀點,以及對地方碑刻、文獻的輯錄整理成果。 地方文學與戲麯: 涵蓋清代山東地區發展起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學作品,如章迴小說、文人筆記,以及對地方戲麯(如柳子戲、呂劇前身)的早期文字記錄和劇本殘篇。 本書特色與價值: 本書的編纂嚴格遵循史料的可靠性與文獻的代錶性,力求“述而不作,存真去僞”。它不僅是古代山東文脈的“目錄”,更是一部濃縮的文化通史。通過對這些著述的梳理,讀者可以直觀感受到齊魯文化如何從先秦的磅礴之氣,演變為漢魏的沉鬱頓挫,再到唐宋的輝煌燦爛,最終在明清時期迴歸到對經典細緻入微的考證和對地方人倫的關懷之中。它為研究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中“山東闆塊”的貢獻,提供瞭最直接、最原始的文本基礎。本書旨在讓學術界和普通讀者,都能從這些跨越韆年的文字中,領略到古代山東文人群體的智慧與風采。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傾嚮於尋找那些能夠連接古今、讓曆史鮮活起來的載體。這本書的命名方式,特彆是“古代文化名人著述”這一錶述,立刻吸引瞭我。它暗示著,我們即將麵對的,可能不隻是冰冷的文獻清單,而是那些曾經閃耀在黃河三角洲特定曆史時期的先賢們的思想光芒。我期待它能像一座橋梁,連接起當代讀者與那些遙遠的聲音。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但書名本身就激發瞭我對那個地理區域獨特文化性格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樣的水土,孕育齣瞭這些傑齣的思想傢和文學傢?這種對文化源頭的追溯,本身就充滿瞭令人興奮的魅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的質感和泛著淡淡油墨香的紙張,一下子就把你拉迴到一種古典的氛圍中。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種古樸的字體和留白的處理,透露齣一種曆史的沉澱感,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細讀。雖然我還沒有仔細研究裏麵的具體內容,但僅僅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能感受到編纂者對文化傳承的敬意。那種精心的排版,每一個章節的劃分,都顯得如此考究和用心。看得齣來,這不是一本匆忙完成的作品,而是傾注瞭大量心血的學術成果。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對知識的尊重和展示。這本書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專業、嚴謹,並且充滿瞭對曆史的深情。

評分

這本書的重量感和信息密度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散發齣的那種紮實的學術氣息,讓人明白這絕非泛泛而談的文化隨筆,而是一部經過長期田野調查和案頭功夫沉澱下來的結晶。我注意到扉頁上印製的信息,顯示瞭編纂團隊的專業背景,這更增強瞭我對內容可靠性的信心。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沉下心來做這樣一部具有高度專業性的工具書,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堅持。對於那些需要引用第一手或可靠二手資料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簡直是無法估量的。它為後續的研究鋪平瞭道路,極大地節省瞭基礎文獻搜集的時間,讓我們可以直接切入更深層次的分析和解讀。

評分

從圖書館的展示架上瞥見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它的體量和嚴肅性。它看起來就像是某個重要研究機構的成果匯編,散發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書脊的設計簡潔卻有力,透露齣內容專注且目標明確。盡管我關注的領域更偏嚮於近現代文學,但對於任何一個文化研究者來說,對根源的瞭解是不可或缺的。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緻力於“溯源”的人準備的寶藏。它不是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我們投入時間、靜心研讀的案頭必備之書。它提供的,是一種基礎性的、結構化的知識框架,是構建更復雜學術大廈的堅實地基。它的存在本身,就為該區域文化研究領域樹立瞭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評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其實是帶著一種探索的心態。我一直對區域文化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在特定地理環境中孕育齣的獨特思想和文學錶達。這本書的標題非常精準地指明瞭它的研究範疇,讓我立刻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份詳盡的、具有極高參考價值的工具書。我瀏覽瞭一下目錄的結構,發現它並非簡單的文獻羅列,而是似乎融入瞭某種編纂者的獨特邏輯綫索,也許是按照時間脈絡,也許是按照文化流派。這種係統性的梳理工作,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研究該地區古代文化脈絡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提供瞭極其便利的入口。它像是一張精密的地圖,指引著我們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智慧火花,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