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录

黄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树棣 等 著
图书标签:
  • 黄河三角洲
  • 古代文化
  • 名人
  • 著述
  • 目录
  • 历史
  • 文化研究
  • 地方文献
  • 山东
  • 渤海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193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81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书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录》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书库》大型丛书之一。该丛书涵盖了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革命文化、企业文化以及文化建设对策等各个方面,本册为《黄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录》。《黄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录》收录了1309位名人的著述情况。该书正文部分,按不同区县分为十一个部分,每一部分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出几个板块,每一朝代又按照时间先后,以文化名人排序。每个文化名人的姓名下面,首先是个人小传,简要介绍该文化名人的生平,然后是著述情况。个人著述按照先书目、后篇目的顺序排列,书目、篇目后面是该书目、篇目的出处或存目情况。《黄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录》附录部分,一是《黄河三角洲古代文化名人著述目录》涉及的书目简称,二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县县志的著述情况。

目录

总序

说明
第一篇 滨城区(滨县)
第二篇 博兴县
第三篇 高青县
第四篇 广饶(乐安)县
第五篇 桓台(新城)县
第六篇 惠民县
第七篇 利津县
第八篇 无棣(海丰)县
第九篇 阳信县
第十篇 沾化县
第十一篇 邹平县

附录一
附录二
人名笔画索引
人名音序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施继远蒲台知县。
建巡盐分司署记[乾隆]蒲台县志艺文志康科嘉祥人。蒲台知县。
重建批验所碑记[乾隆]蒲台县志艺文志
姚徕字维东,号明山。浙江慈溪人。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嘉靖二年(1523年)癸束科状元。官至侍读学士,以经学、诗学、史学为翰林院三绝。
希范堂记[成丰]滨州志艺文志
徐用方嘉靖乙酉(1525年)举人,卫辉府推宫,赵州知州。
文明台碑记[咸丰]滨州志艺文志
赵大纲字万举。嘉靖辛丑(1541年)进土,官江西参政。
赵大纲诗集(无卷数)清刻本山艺山文
元宵对屏山感怀山左明诗钞卷十九
卧佛台元宵对屏山感怀武定明诗钞卷一
建八贤祠记[咸丰]滨州志艺文志
日观光浮(东)泮芹香蔼(西)秀分岱色(南)清应潮声(北)[咸丰]滨州志艺文志
卧佛台赵大纲、张正蒙、杜曦撰[咸丰]滨州志艺文志
张西铭字原仁。嘉靖丁未(1547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郎中、长沙太守、陕西副使l浙江参政、南京户部尚书。
乞归候报漫题三首山左明诗钞卷十九武定诗续钞卷
重修州学官记重修州城记[咸丰]滨州志艺文志
黄钲宦黄人。进士,滨州知州。

前言/序言

班固在《汉书》中说:“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纵古贯今的浩浩黄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三角洲作为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近些年来,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日益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1992年,山东省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开放”列为重大的跨世纪工程;1994年,国务院把“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列入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将“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作为援助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先项目;2001年,“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经济开发与建设离不开文化事业的支撑。早在1988年6月,钱伟长就提出了尽快制定黄河三角洲文化战略的建议。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黄河三角洲时强调指出:“要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具有区位优势和丰富资源的黄河三角洲正逢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机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有文化的参与。
黄河三角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证实,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休养生息在这里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像远古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
齐鲁大地文脉流长:古代山东名人著述撷英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精选古代山东地区(涵盖今山东省及其紧密相关的历史文化区域)重要文人墨客、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精英人物的代表性著述的文集。它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旨在构建一幅二十四史长河中,齐鲁文化繁荣发展的宏大图景,展示古代山东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所孕育出的深厚思想底蕴和卓越艺术成就。 本书的范围与重点: 本书的选材严格限定于古代(上溯至先秦,下迄清末民初特定历史节点前)在山东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人物。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诞生于斯、成长于斯的人物,也包括那些曾长期寓居齐鲁,其主要创作活动和学术贡献与山东文化紧密关联的学者。 第一编:先秦诸子与儒家源流——稷下之学光芒 齐鲁之地,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春秋战国时期更是思想文化的爆发中心。本篇聚焦于奠定中华文化根基的诸子百家,尤其突出儒家和道家的早期思想家。 孔子及其弟子之言: 虽《论语》为核心,但本书将收录对孔子思想的早期阐释和记录,例如部分先秦儒家学派对《诗》《书》《礼》的早期解读残篇,以及鲁地学者对礼制实践的记录。着重于其在鲁国的政论与教育实践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与荀子: 选取《孟子》中“性善论”的精要论述,特别是其对民本思想的阐发,以及荀子“性恶论”及“隆礼重法”思想的代表性章节。对比稷下学宫内部不同学派在政治哲学上的交锋与继承。 其他流派概述: 简要介绍墨家在鲁地的传播情况,以及阴阳家、名家在齐地的一些思想片段的整理与分析。 第二编:汉魏风骨与六朝余韵——经学与文学的转型期 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山东文化开始承载起经学的传承与文学形式的演变。 汉代经学家与史官: 重点梳理如王充(虽然晚年于中原,但其早年于泰山郡的活动和学术基础至关重要)等人的唯物思想代表作的精选段落,以及汉代鲁地学者在《春秋》学、谶纬之学中的贡献。 魏晋风度: 关注在齐鲁大地留下足迹或与此地有文化渊源的文人,如部分建安七子的思想倾向,以及东晋时期在琅琊、东海等地形成的地方文化精英的诗赋创作。此部分侧重于士人精神在动荡年代的自我确立。 第三编:唐宋盛世与文化高峰——诗词歌赋的繁荣 唐宋时期,山东人才辈出,其文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既有对盛唐气象的继承,也有对宋代理学思潮的响应。 唐代诗人群像: 汇集唐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山东籍诗人,如以“诗史”著称的杜甫在山东的创作片段(尤其是其在齐鲁大地间的漂泊与感怀),以及李白在山东的游历与题咏。此外,梳理中晚唐如贾岛、温庭筠等与山东有联系的诗人的作品。 宋代理学思潮: 重点收录以泰山为背景,以邹鲁为基石的宋代理学家(如周敦颐、二程的后学或其影响下的学者)的语录和著作节选,探讨他们如何将儒家思想体系化、哲学化,为后世科举和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宋词与散文: 精选北宋、南宋时期山东文人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宋词,涵盖豪放与婉约,并梳理其在地方志、笔记小说方面的成就。 第四编:元明清的学术坚守与艺术创新——地方学派的传承 元明清三代,虽然政治中心外移,但山东作为传统士大夫的文化摇篮,其学术传统和地方艺术依然焕发光彩。 明代地方学派: 聚焦于王象春、王象乾等人在明代政治史与地方治理中的论述,以及部分文人在东林党争后,转而致力于地方史地、水利工程的著述精选。 清代考据学与金石学: 这一时期的重头戏在于对古籍的整理和对地方考古的贡献。收录如阎若璩、顾炎武等受泰山文化熏陶的学者在经学考证上的重要观点,以及对地方碑刻、文献的辑录整理成果。 地方文学与戏曲: 涵盖清代山东地区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如章回小说、文人笔记,以及对地方戏曲(如柳子戏、吕剧前身)的早期文字记录和剧本残篇。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编纂严格遵循史料的可靠性与文献的代表性,力求“述而不作,存真去伪”。它不仅是古代山东文脉的“目录”,更是一部浓缩的文化通史。通过对这些著述的梳理,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齐鲁文化如何从先秦的磅礴之气,演变为汉魏的沉郁顿挫,再到唐宋的辉煌灿烂,最终在明清时期回归到对经典细致入微的考证和对地方人伦的关怀之中。它为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中“山东板块”的贡献,提供了最直接、最原始的文本基础。本书旨在让学术界和普通读者,都能从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字中,领略到古代山东文人群体的智慧与风采。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连接古今、让历史鲜活起来的载体。这本书的命名方式,特别是“古代文化名人著述”这一表述,立刻吸引了我。它暗示着,我们即将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冰冷的文献清单,而是那些曾经闪耀在黄河三角洲特定历史时期的先贤们的思想光芒。我期待它能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当代读者与那些遥远的声音。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书名本身就激发了我对那个地理区域独特文化性格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样的水土,孕育出了这些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这种对文化源头的追溯,本身就充满了令人兴奋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质感和泛着淡淡油墨香的纸张,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一种古典的氛围中。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古朴的字体和留白的处理,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细读。虽然我还没有仔细研究里面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能感受到编纂者对文化传承的敬意。那种精心的排版,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显得如此考究和用心。看得出来,这不是一本匆忙完成的作品,而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学术成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展示。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严谨,并且充满了对历史的深情。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感和信息密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散发出的那种扎实的学术气息,让人明白这绝非泛泛而谈的文化随笔,而是一部经过长期田野调查和案头功夫沉淀下来的结晶。我注意到扉页上印制的信息,显示了编纂团队的专业背景,这更增强了我对内容可靠性的信心。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做这样一部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具书,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坚持。对于那些需要引用第一手或可靠二手资料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法估量的。它为后续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极大地节省了基础文献搜集的时间,让我们可以直接切入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解读。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我一直对区域文化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孕育出的独特思想和文学表达。这本书的标题非常精准地指明了它的研究范畴,让我立刻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份详尽的、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我浏览了一下目录的结构,发现它并非简单的文献罗列,而是似乎融入了某种编纂者的独特逻辑线索,也许是按照时间脉络,也许是按照文化流派。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工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该地区古代文化脉络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入口。它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智慧火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图书馆的展示架上瞥见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体量和严肃性。它看起来就像是某个重要研究机构的成果汇编,散发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书脊的设计简洁却有力,透露出内容专注且目标明确。尽管我关注的领域更偏向于近现代文学,但对于任何一个文化研究者来说,对根源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致力于“溯源”的人准备的宝藏。它不是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我们投入时间、静心研读的案头必备之书。它提供的,是一种基础性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是构建更复杂学术大厦的坚实地基。它的存在本身,就为该区域文化研究领域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