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文亮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探险
  • 非洲
  • 历史
  • 地理
  • 李文斯顿
  • 传记文学
  • 19世纪
  • 旅行
  • 自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全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5878423
商品编码:1037897634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新百合传记文丛)配有多幅珍贵的图片、插画与地图,更助人亨受身临其境的阅读印象。 150年前,李文斯顿深入非洲这块被称为蛮荒之地的“黑暗大陆”,面对异教文化、丛林猛兽的强势围攻,李文斯顿满怀敬畏、热忱与信心。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其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探险奇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之兴味盎然不忍释手。除了险象丛生的惊奇之旅外,非洲的山川河流之美,动物植物之奇,风土人情之,莫不跃然纸上,作者娓娓道来,令人感动莫名。

作者简介

张文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著有:《南丁格尔与近代护理》、《电学之父——法拉第的故事》、《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等20多本脍炙人口的书。

目录

原推荐序:惊奇之旅/饶孝楫
一个李文斯顿迷的自序/张文亮

前言:非洲探险史

一篇 成长与告别
1 家世与童年
2 中学时期的抉择
3 大学时期的装备
4 前往非洲的呼召
第二篇 前往非洲与一次的探险
5 前往非洲
6 文明的边缘──库鲁曼
7 象牙之谷
8 贝克文族
9 哭泣的山谷
10 与狮子搏斗
11 找一只温柔的鱼
12 战争风云
13 黑犀牛的攻击
14 卡拉哈里大沙漠探险记(一)
15 卡拉哈里大沙漠探险记(二)
16 鳄鱼河
17 非洲内陆的心脏
18 边城之战
19 大的部落
20 横越西非探险记(一)
21 横越西非探险记(二)
22 横越东非探险记(一)
23 横越东非探险记(二)
24 异乡人的归回
25 非洲内陆的代言者
第三篇 第二次的非洲探险
26 第二次前往非洲
27 尚比西河探险记(一)
28 尚比西河探险记(二)
29 尚比西河探险记(三)
30 回到非洲内陆
31 再见了,淋杨地
32 大湍流泛舟
33 第二支探险队
34 尼亚萨湖探险队
35 尚比西河难民营
36 露乌玛河探险记
37 佳的助手──柯克
38 隆加瓦河探险记
39 孤舟横越印度洋
40 与儿女相处的时光
41 尼罗河水源之谜
第四篇 第三次的非洲探险
42 第三次前往非洲
43 戴德拉高地
44 坦干伊喀湖流域探险记
45 毛依洛湖探险记
46 遍革威露湖探险记
47 乌齐齐之战
48 与食人族同住
49 探险史上著名的相会
50 后的旅程

李文斯顿年谱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掉到溪里的男孩
历史像一条发出有趣曲调的小溪,众人永远猜不出下一个佳音符会在哪里出现。上帝的恩典也是叫人难猜,在人永远想不出的角落,忽然放下一颗石头,在历史的小溪上溅起美丽的水花。“咚!”的一声,一个名叫大卫·李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以下皆称李文斯顿)的男孩掉到小溪里,他的手里还抓着一条刚钓起的鲑鱼呢!
1813年3月19日,李文斯顿生于苏格兰克莱德河(Clyde River)畔的布兰第里(Blantyere)镇。他的父亲尼尔·李文斯顿(NeilLivingstone)是一个茶叶商人,在布兰第里开了一间茶叶店,并常到附近的格拉斯哥(Glasgow)贩卖茶叶。格拉斯哥是苏格兰的一大港,酒店很多。尼尔·李文斯顿在年轻时就相信耶稣基督的救恩,成了基督徒。酒店的老板经常向尼尔·李文斯顿购买茶叶。想请他喝一杯酒,但他却坚持不喝酒,赢得了“不沾酒茶壶”的外号。
格拉斯哥有个律师,名叫韩特(Gavin Hunter),他被当地人称为“穷人的律师”。韩特是法律界的异类,他是个敬虔的基督徒,经常为穷人打官司,且不收费用。韩特听到这个“不沾酒茶壶”的故事,就经常请尼尔·李文斯顿来家里喝茶,不久,就把女儿爱格尼丝·韩特(Agnes Hunter)嫁给这名年轻人。这对夫妇后来生了三个男孩与两个女孩,有“世界上伟大的探险家”之称的李文斯顿,就是第二个男孩。
伟大探险家的基本操练
尼尔·李文斯顿的坚持,使得茶叶生意略受影响。布兰第里是个小镇,人口不足2000人,买茶的顾客不多。李文斯顿后来写道:“我的家里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刻着:‘宁愿诚实而穷,不愿虚谎而富。’父母的遭遇,就是我小时候爱听的故事,他们是我一生好的榜样。他们教导我四点,使我一生受用。一是勤劳的美德。勤劳是除了必要的休息之外,不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第二是节俭的生活。节俭是对物质需用的节制,以少的需求去面对每天该尽的责任。第三是读书的习惯,使我一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第四是敬畏上帝。敬畏上帝是上帝塑造人性格的钢骨。”这四点对于李文斯顿后来在非洲的生活,极为有用,以至过去几千年来许多探险家无法达成的使命,李文斯顿达成了。探险成功的关键。不在探险队的人多、设备精良、粮食充足、享有盛名,而在人的勤劳、节俭、爱读书与对上帝的敬畏——这些看似与探险没有直接相关的事上。
李文斯顿的父亲是一个喜好大自然的人。在星期日聚会后,他常带着五个孩子,在克莱德河畔捡化石,辨认树木,采集昆虫。这对李文斯顿的一生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一个善于观察大自然的人,无论到哪里去,在森林中,或在草原上,或在沙漠里,都不会无聊,周遭的一切会成为有趣的观察对象。
小孩钓大鱼
李文斯顿从小就会用铁线自制不同尺寸的鱼钩,用来钓不同大小的鱼。有一次,他用一个大鱼钩钓到一条大鲑鱼,抓这条鱼时一不小心跌到水里,他在水里挣扎一阵,从水中起来时,手上仍然抓着鱼,没有因为一惊慌就乱了手脚。
但对一个小孩而言,这条鱼实在太大了。李文斯顿把自己的长裤脱下来,将裤管的尾端绑起来,将鲑鱼放在裤管里,只穿着短裤背着鱼回家。回到家时,鲑鱼还是活的。李文斯顿的母亲将这条鲑鱼做成一顿丰富的晚餐。李文斯顿的父母对于孩子能够临危不乱,印象很深刻。
一个伟大探险家的特质,从小就慢慢地显露出来。
喜欢读书的孩子
1820年,李文斯顿进入布兰第里小学就读。1823年。苏格兰受到贸易不景气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大跌,许多人都找不到工作。买茶叶的人就更少了。同年,李文斯顿与父亲、哥哥都进入镇上的棉纱厂工作。兄弟两人下班后再去念小学的夜校,直到晚上10点钟才能回家,隔天早上6点钟起床,又要准备去棉纱厂上班。
李文斯顿一个星期的薪水是5先令。他给母亲一半的薪水,另一半的薪水买陆第曼Ruddiman)所著的简易词典《拉丁文初阶》(Rudiments of Latin)。这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一个10岁的孩子,将他获得的一笔钱不是拿去吃喝,而是买一本词典。一个孩子以后会不会做大事,从他小时候用钱的选择,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将书本放在纺纱机上的阅读法
李文斯顿的工作是纺纱机的操作员。他把学校的课本打开。插在纺纱起重机的架子上,每当他经过这个起重机,就在课本旁边读几段内容。就在纺纱机的轰隆声中,他学习了学校的功课。他的同事看他勤劳地工作与读书,就给他取了个“驴子”的外号。
好的,这里有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主题为《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的替代作品,聚焦于另一位探险家和自然科学家的生平与贡献,力求详尽且充满人文关怀。 --- 《秘境迷踪: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与马来群岛的自然史》 导言:未知的召唤与科学的黎明 在十九世纪中叶,当欧洲的地图上仍有大片未被标记的空白时,一批勇敢的心灵正义无反顾地奔赴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他们不仅是地理探险家,更是自然哲学的虔诚信徒,试图解开物种起源的宏大谜题。如果说大卫·李文斯顿的名字与非洲的河流和信仰紧密相连,那么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则是一颗恒星,照亮了广袤而神秘的东南亚群岛——马来群岛(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周边地区)。 《秘境迷踪: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与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并非讲述那位苏格兰传教士的旅程,而是带领读者穿越茂密的雨林、潜入深邃的海底、攀登火山的脊背,追随这位自学成才的博物学家,在他对生物地理学和进化论的奠基性贡献中,重现一个鲜活的、充满奇迹的自然世界。 第一部:从泥瓦匠到博物学家——不凡的起点 华莱士的出身与李文斯顿的苏格兰中产阶级背景截然不同。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早年辍学,做过测量员和泥瓦匠。然而,正是这份与土地的亲密接触,激发了他对自然世界的强烈好奇心。 本书详细描绘了华莱士如何通过自学,迅速掌握植物学、昆虫学和地质学的知识。他与亨利·贝特斯(Henry Bates)的友谊,是早期科学界一段佳话。两人都深信,收集标本并将其带回欧洲进行研究,是揭示自然规律的唯一途径。在投入长期探险之前,他们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国内考察,为日后远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对物种变异的初步认识。 第二部:亚马逊的洗礼与“黑水”的考验(1848-1852) 华莱士的第一次伟大远征目标是亚马逊雨林。在那个年代,前往南美洲进行自然考察被视为一个高风险的赌注。本书着重刻画了他在巴西亚马逊流域的五年艰辛历程。 他不再是那个拿着小铲子和网子的爱好者,而是一位以出售标本为生的专业采集者。读者将跟随他深入内陆,体验与世隔绝的土著部落的生存智慧,感受热带风暴的威力,以及如何在疾病和孤独中坚守科学的信仰。 然而,命运的残酷考验在归程中降临。当他满载着数千份珍贵标本的船只在北大西洋遭遇风暴沉没时,华莱士失去了一切——他几乎所有的记录、笔记和毕生的心血付诸东流。本书细腻地描绘了他在海上漂流的绝望与最终获救后的惊魂未定。这次灾难,非但没有击垮他,反而淬炼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促使他做出一个更加宏大的决定:前往东方。 第三部:马来群岛的“生命之线”——进化论的诞生地 1854年,华莱士启程前往马来群岛,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探险。这一时期,是华莱士科学生涯的巅峰,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他足迹踏遍了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苏拉威西,最终到达了新几内亚。 【发现分界线】 本书将详细剖析华莱士最伟大的地理学发现——“华莱士线”(Wallace Line)。通过观察爪哇和巴厘岛之间,以及婆罗洲和苏拉威西岛之间截然不同的物种分布,他敏锐地意识到存在一条巨大的水下深沟,这条沟壑在冰河时期也未曾被陆地连接,从而解释了为何亚洲物种和澳洲物种在特定纬度附近出现了剧烈的断层。这一发现,彻底革新了生物地理学的认知。 【天堂之鸟与猩猩的秘密】 我们聚焦于他在摩鹿加群岛,特别是布鲁岛和哈马黑拉岛的经历。读者将沉浸于他惊心动魄的猎奇经历:捕捉色彩斑斓的极乐鸟(Birds of Paradise),记录其复杂的求偶舞蹈;在婆罗洲丛林中与红毛猩猩近距离接触,并对其智慧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这些一手资料,远比当时欧洲学者的二手描述更为生动和精确。 【思维的迸发】 本书的高潮部分,自然聚焦于1858年他在遥远的安汶岛(Ambon)上,在疟疾的折磨中,完成了那篇划时代的论文——《论物种倾向于偏离其原始型态及自然选择的法则》。我们将详细梳理他如何独立地、几乎与达尔文同步地构思出自然选择的机制,以及两位科学巨匠如何共同将这一“惊天动地”的理论推向世界。 第四部:从自然主义者到社会评论家——晚期思想的拓展 与李文斯顿最终将精力集中于基督教传播和废奴事业不同,华莱士在晚年将他的科学洞察力拓展到了社会学、哲学和政治领域。 本书不会忽略他晚年相对“非主流”的思想,例如对唯灵论(Spiritualism)的探讨,以及他对土地私有制、社会公平的激进呼吁。我们将探讨这些思想如何源于他对自然秩序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如何从一个纯粹的自然科学家,转变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主义倾向的社会改革家。 结语:跨越海洋的遗产 《秘境迷踪》旨在呈现一个完整、立体、充满矛盾与魅力的形象。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这位未受过大学教育的探险家,通过其无畏的勇气、细致的观察和伟大的直觉,不仅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关键的佐证,更在生物地理学、昆虫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故事,是关于一名普通人如何依靠对自然界的热爱,最终改变人类对自身起源和地球生命联系的理解的史诗。这是一部关于发现、坚持、以及科学思想如何突破藩篱的宏大叙事。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尤其对书中对非洲地理环境的描写着迷。那些奔腾的河流、茂密的雨林、广袤的草原,每一个词语都仿佛带着湿润的气息和原始的野性。想象着李文斯顿,在没有充足补给的情况下,如何穿越那些连当地人都望而却步的地区。那些关于如何辨认水源、如何寻找食物、如何躲避危险动物的细节,都展现了他非凡的生存智慧。我总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探险,更是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那种既敬畏又征服的复杂关系。他所描绘的那些未被开发的原始景象,在如今看来,简直是难以置信的珍贵。我常常会放慢阅读速度,仔细品味那些关于动植物、关于地貌的描述,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土地,感受着非洲大陆独特而充满活力的脉搏。这本书让我对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这个星球的了解,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个时代的氛围。那种对未知世界充满敬畏又带有开拓精神的时代,和如今我们所处的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常常会想,在没有GPS、没有现代医疗设备,甚至连地图都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李文斯顿是如何在非洲大陆上准确导航的?他依赖的是什么?是星星?是当地人的指引?还是他那颗永不熄灭的求知欲?书中对那些土著部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世界,那些仪式、那些歌谣、那些生活方式,都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我特别想知道,他作为一个西方人,是如何在文化差异巨大的环境中,赢得当地人的信任,甚至与他们建立深厚情谊的?他的传教士身份,在他深入探索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障碍,还是桥梁?我反复回味书中那些充满挑战的旅程,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遭遇,让我对“勇气”这个词有了更具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探险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信仰传播,以及人类面对巨大困难时所展现出的非凡韧性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略显陈旧的纸张质感,搭配上泛黄的地图和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插画风格,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充满未知与探险的年代。光是翻阅目录,那些地名——刚果河、尼亚萨湖,就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我想象着李文斯顿,一个来自遥远苏格兰的传教士,是如何带着虔诚与勇气,踏足这片被欧洲人视为“黑暗大陆”的土地。他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福音,更是怀揣着探索未知的渴望,想要了解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民、他们的文化,以及那些隐藏在密林深处的自然奇观。我尤其好奇他如何克服疾病、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部族之间的冲突,一步步丈量这片神秘的土地。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让我对人类的探索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纸质和排版也恰到好处,没有过度现代化的设计,反而增添了一份厚重感,让人捧在手里,就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温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在其中,跟随李文斯顿的足迹,去感受那份勇气、智慧与坚韧。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启迪,关于“视野”和“格局”的理解。李文斯顿的旅程,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跨越,更是思想和精神的拓展。他以一个传教士的身份,却超越了宗教的局限,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非洲大陆。他关心的是当地人民的福祉,是这片土地的进步,是知识的传播。这种超越个人利益,关注更宏大议题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我开始反思,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能够拥有这样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是否能够超越眼前的琐碎,去思考更长远、更具影响力的事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征服,而在于理解和连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弥合隔阂,传播光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打开了,对世界和对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那种追求真理、探索未知、造福他人的情怀,是这本书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的深刻洞察。李文斯顿的形象,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模糊的探险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孤独、疾病、绝望面前的脆弱,但也更看到了他如何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和信仰,一次次从深渊中爬出来。书中对他的内心世界的描绘,那些关于信仰的疑问、关于使命的坚持,让我感同身受。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驱使一个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目标?是理想?是信念?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驱动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奉献”的意义,以及在追求更高远目标时,个人所能承受的牺牲。那些与他同行的当地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忠诚,也同样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事业,往往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需要集体的力量和信任。那种跨越种族和文化界限的合作,是这本书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评分

再次购买,来送朋友

评分

粗糙

评分

再次购买,来送朋友

评分

很受启发的一本书!

评分

粗糙

评分

很受启发的一本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收到。包装好。还送了一本小本子,谢!

评分

书收到。包装好。还送了一本小本子,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