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简编(上下)》初版于1941、1942年,由延安新华出版社出版。本书由原始社会一直写到鸦片战争,着重叙述了中国历代政治、军事成败的根源,社会的经济发展及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文化与艺术生活。从观点、体裁到语言文字,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受到广泛的欢迎。不仅在解放区是各地干部的推荐阅读之书,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后,在国统区也广受进步青年的欢迎。1947年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此后遭到查禁。本书写法上夹叙夹议,文字简洁生动,深入浅出,几经修订再版,累计印数达数百万册。本书开创我国新的通史的著述范式,范文澜展现给读者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是一部地位崇高又及其重要的中国通史著作,很值得一读。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字仲云,浙江绍兴人,有名历史学家。1913年进北京大学文预科,次年考入文本科国学门,受业于有名学者黄侃、陈汉章和刘师培。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到达延安,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1941年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1951年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群经概论》、《文心雕龙注》等书,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和很高的声誉。 人民需要统一,更需要和平,秦朝给与的却是残暴的刑罚,严重的徭役,起义和死亡两条道路,很明显地摆在人民眼前了。人民当然不会束手待毙。秦朝废弃宗室贵族专政制(汉以后继承秦制,宗室权位、贵族特权大抵受严格限制),皇帝一人统率官僚和人民对立,人民攻击对象比较单纯,只要驱散官僚,就能推倒皇帝。所以秦以前,只有贵臣得夺君位,秦以后,平民创立朝代,成为常事。诸侯并列,互相援助或监视,例如燕王哙让位给宠臣子之,孟子劝齐宣王伐燕定乱;庶民夺国,更是保证不允许。统一以后,皇帝孤立,庶民开始武装起义,没有外力干涉摧残,成功较易。战国以前,文化知识被贵族独占;从战国起,士的数量大增,他们不敢独立起义,但以“帝师”“王佐”的资格,帮助革命,却起很大的作用。因为这些缘故,秦朝农民在历目前靠前次大起义了,而且政权落在平民刘邦的手里了。我一直认为,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中国通史简编》这本书,则是我理解这段集体记忆的优秀向导。它以一种平和而深刻的叙事,带领我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 作者在描写历史事件时,非常注重其人文关怀。他并没有将历史人物仅仅视为政治棋子,而是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选择。比如,在描写战乱时,他常常会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出发,展现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苦难和创伤。这种人文主义的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切的共情。 书中对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民族迁徙的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辽阔的疆域,以及各个时期不同民族的分布和互动,阐述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以及民族迁徙和融合如何丰富了中华文明。这些地理和民族层面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的多元一体格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是理解其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钥匙。《中国通史简编》这本书,正是我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绝佳入门。它以一种流畅自然的笔调,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对这个古老国度的变迁有了清晰的认识。 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非常注重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他不会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朝代的兴衰,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比如,在讲述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兴起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前者归为暴政,而是分析了隋朝统一的功绩,以及其仓促的改革所带来的弊端,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历史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梳理也让我印象深刻。从诸子百家的争鸣,到儒释道的融合,再到宋明理学的发展,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勾勒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他不仅介绍了各种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更阐述了它们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这部分内容,仿佛在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阅读过不少中国历史的书籍。《中国通史简编》之所以让我反复品读,在于它独特而深刻的洞察力。这本书不追求面面俱到,却能精准地捕捉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内在逻辑。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他笔下的帝王将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普通人。他会分析他们做出某种决策的动机,探讨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和缺陷,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比如,在讲述汉武帝时期时,作者并没有一味赞美其文治武功,而是同时也分析了其穷兵黩武给国家带来的财政负担和民生压力。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历史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书中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将它们视为孤立的成就,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他详细阐述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伟大发明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以及古代中国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内容的加入,打破了我过去对中国古代“落后”的刻板印象。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充满好奇,但浩如烟海的史料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这次偶然翻开《中国通史简编》,本以为只是一本轻松易懂的入门读物,没想到它却像一位博学的引路人,带领我穿越了漫长的时光隧道。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秦汉的统一霸业,再到唐宋的繁荣昌盛,直至近现代的跌宕起伏,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精炼却不失深刻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各个朝代社会生活、文化思想的描绘。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君王将相的更迭,更深入地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精神世界。比如,在描绘唐朝时,作者生动地再现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胡商云集,百业兴旺,那种开放包容的盛世气象跃然纸上。在谈到宋朝时,作者则细致地描述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商业的繁荣,以及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伟大发明,是如何一点一滴改变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甚至是整个世界的进程。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鲜活故事,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评分《中国通史简编》这本书,用一种极其朴实却充满智慧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中国的大门。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我们理解“我们从哪里来”,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作者在讲述各个历史时期时,非常注重描绘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俗习惯。比如,在描绘明朝的海禁政策时,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的禁令,而是深入探讨了海禁对沿海居民生活、对外贸易以及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这种对社会生活细节的关注,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也让我对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阐述也别具一格。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列举名篇名作,而是深入挖掘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比如,在讲述唐诗的辉煌时,他将其与盛唐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诗人丰富的个人情感联系起来,让我对这些千古绝句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历史不太感冒的人,觉得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枯燥乏味,与我现在的的生活毫不相干。《中国通史简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叙述方式,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如同坐上时光机,亲身经历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诗。 作者的语言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比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他并没有仅仅罗列诸子百家的学说,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孔子的仁爱、老子的道法自然、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以及他们各自的追随者,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同讨论着治国之道、人生哲学。 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历史事件进行了合理的划分,每一部分都承上启下,逻辑严谨。同时,他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图片和地图,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有更直观的感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节点的解读,作者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让我对这些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购买这本书纯属偶然,当时在书店闲逛,一本泛黄的封面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通史简编》这个名字,听起来朴实无华,但封面上隐约可见的古朴纹饰,却透露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翻开书页,果然不负所望。作者的笔触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娓娓道来。 我尤其赞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年代记述,而是将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人物故事之中。比如,在讲述三国鼎立时,他并没有仅仅列出诸侯的割据纷争,而是通过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义之名、孙权的雄心壮志,以及他们手下谋士和将领的智勇策略,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者在阅读这些故事的同时,不仅能了解历史的脉络,更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魅力和时代的变迁。 此外,书中对于文化艺术的阐述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将它们作为点缀,而是深入挖掘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比如,唐诗宋词的繁荣,不仅是文人的雅趣,更是那个时代开放包容、文化自信的体现。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更是凝聚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这些内容的加入,使得这本书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中国通史简编》这本书无疑是我的案头必备。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也不像坊间的野史那样猎奇夸张,而是以一种极为平和、客观的态度,为我梳理了中国历史的脉络。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切入点。他常常能够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然后层层剥茧,引出背后庞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比如,在讲述秦朝统一文字时,他并没有仅仅停留于文字的改革,而是深入分析了统一文字对于巩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交流、形成民族认同的巨大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 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作者不仅关注政治军事层面,更深入探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阶层的变迁。比如,在描绘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时,他详细阐述了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措施如何使得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百姓生活得到改善。这些经济层面的分析,为我理解政治决策的根源和历史发展的动力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中国通史简编》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简编”二字,总让人觉得会过于单薄,难以窥见历史的全貌。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深度和广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历史的大门。 作者的叙述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抓住历史事件的核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同时又不会忽略重要的细节。比如,在讲述明朝灭亡的原因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归咎于农民起义,而是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财政枯竭、边防危机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使得读者能够对那个王朝的覆灭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的争议性问题时,展现出的审慎和客观。他不会轻易断言,而是会呈现不同的观点,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在历史著作中尤为可贵。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本来面目,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之前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教科书的碎片化知识点上。《中国通史简编》这本书,则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中华文明发展长卷。 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非常注重挖掘其深层原因和长远影响。他不会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事件发生后对后续历史进程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如,在讲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其维护统治、抵御外侮的意图,更深刻地指出了其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列强。 书中对中国古代的制度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秦朝的郡县制,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的内阁制度,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些制度的演变和特点,以及它们对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些制度层面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好
评分很不错,好好学习。
评分包装、印刷不错,快递服务态度好,还会继续在京东购
评分同一个快递小哥,同一天给我送了两个件,总体很满意。
评分好
评分很不错,好好学习。
评分好
评分同一个快递小哥,同一天给我送了两个件,总体很满意。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