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富盛名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王季迁
数十年秉持求真探索精神的艺术史学者徐小虎
七年访谈,三十年口传心授,为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做一次大总结。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作者简介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
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徐小虎教授受王季迁启发,总结出“笔墨行为”(brushwork behavior)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穷三十年之心力,综合日本书画断代研究和西方的风格分析,开拓出一套清晰缜密的鉴定方法,集中体现在《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一书中。
如今,徐小虎仍在以巨大的学术热情,呼吁一部完整的“中国绘画真迹史”。
王季迁(1907—2002)
江苏苏州人,知名收藏家,先后追随顾麟士、吴湖帆学习绘画及鉴赏。1935年,当选为故宫博物院赴伦敦展览的审查委员,逐渐确立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地位。1949年,王季迁移居美国纽约,博览各大博物馆的书画精品。
王季迁在鉴定书画真伪、年代上有过人的眼力,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也为人称颂。在美期间,大批私人收藏的中国书画流散海外,他借机收藏了《朝元仙杖图》、《韩熙载夜宴图》、《早春图》、《竹石图》等大量书画。王季迁在中国书画方面的知识广泛渊博,与众多学者、收藏家交往频繁,为西方世界真正鉴赏并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书画,开启了难得而又可靠的门径。许多设有中国书画部门的拍卖公司,也都纷纷聘请他担任顾问。
王季迁平时撰文甚少,除本次访谈外,只留下数篇文章和吉光片羽般的书画评语。
精彩书评 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氏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
——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吴湖帆先生……可以在他的许多弟子中求拔萃之才,我以为王季迁先生不仅能全面继承乃师,而且是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先生地下有知,必为此感到欣慰。
——杨仁恺(著名书画鉴定家,原辽宁博物馆馆长)
高居翰曾在日本购得一幅山水,由于破损,题字和印章都漫漶难认。经过谨细的风格比较辨析后,他认为出诸谢时臣之手。另一位生活在东京的中国鉴定家费力地研究了题跋和印章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而王季迁展卷一览,即断为谢时臣。王季迁这样的法眼,举世又有几人?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用另一种方式观看中国画(高居翰)
追忆王季迁老师(张洪)
自序
第一篇 气韵、画品、纸绢、笔墨等的欣赏
第二篇 绘画外在的判断标准、一些主要的皴法
第三篇 渲染与雅俗
第四篇 用笔与雅俗
第五篇 正锋和侧锋(中锋和偏锋)
第六篇 美感与雅俗
第七篇 含蓄与正统
第八篇 沈周
第九篇 倪瓒
第十篇 唐寅
第十一篇 四王
第十二篇 石涛
第十三篇 八大山人、牧溪
第十四篇 粱楷、王蒙
第十五篇 黄公望、夏珪
第十六篇 戴进、李唐、陈洪绶
注释
附录:吴湖帆先生与我(王季迁)
部分图片说明
索引
致谢
这本《理想国】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宛如一本被时光浸润的陈年老酒,初翻开时,那股浓郁而醇厚的墨香便扑面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书画深沉的热爱与好奇。徐小虎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观察力,将已故国画大师王季迁先生的艺术人生、创作心得以及对笔墨精髓的深刻理解,娓娓道来,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书中不仅仅是关于笔墨技法的探讨,更是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层挖掘。王季迁先生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书画的史诗,他的每一笔、每一墨,都承载着千年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王先生的书房,听他亲自讲述创作的艰辛与乐趣,感受他对待艺术的虔诚与执着。他对于“气韵生动”的阐释,对于“骨法用笔”的坚持,对于“计白当黑”的精妙运用,都让我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书中那些对具体作品的剖析,更是将抽象的笔墨语言具象化,让我看到了笔墨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思想乃至宇宙观。例如,在讨论山水画时,王先生如何通过不同的皴法来表现山峦的纹理和层次,如何运用飞白来营造空灵的意境,以及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来烘托气氛,这一切都细致入微,引人入胜。这本书不仅仅是艺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礼赞,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书画的魅力,也让我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理想国】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徐小虎先生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以一种极其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王季迁先生这位艺术大师的心声以及他对中国书画独到的见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对“笔墨”二字所蕴含的深厚哲思所打动。在中国书画的世界里,“笔墨”绝非仅仅是工具和技巧,它更是承载思想、情感、人格的载体。王季迁先生通过他毕生的实践和感悟,将笔墨的运用提升到了精神的高度,这种解读让我耳目一新。书中,他不仅仅是讲解如何运用毛笔和墨,更是在传达一种“写心”的艺术理念。每一次提笔,都不是简单的落笔,而是内心世界的流露。笔的起承转合,墨的浓淡枯湿,都仿佛是生命律动的写照。王先生对于“一笔不苟”的坚持,对于“胸有成竹”的阐释,以及对于“意境”的追求,都让我深思。我仿佛看到他在创作时,那种全身心投入、与作品融为一体的状态,那种对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力求完美的精神。徐小虎先生的文字,仿佛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王季迁先生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这位大师的心灵世界,理解他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国书画的美,在于它的写意,在于它的留白,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那份东方哲学的智慧。
评分读罢《理想国】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充实。徐小虎女士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温度,她巧妙地捕捉到了王季迁先生在谈论中国书画时那种特有的睿智与风趣。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打破了我以往对书画学习的刻板印象。我曾以为书画就是死记硬背技法,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成就,但王季迁先生的论述,让我意识到,笔墨的精髓在于“意”。“意”是核心,是灵魂,而笔墨则是表达“意”的工具和语言。书中,王先生对“笔”的理解,不仅仅是运笔的姿势和力度,更是指笔尖所承载的内在精神和文化积淀。他强调的“骨法用笔”,在我看来,就是要求画家在落笔时,要能感受到“骨骼”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物象本质的把握。而“墨”的变化,也绝非仅仅是色彩的深浅,更是情感的抒发,是意境的营造。他如何通过墨色的晕染来表现山川的厚重,如何通过飞白的枯涩来营造风化的痕迹,这些都让我对墨的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习中国书画,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艺,更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察世界、感悟生活的方式。王季迁先生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中国书画艺术的探索之路,让我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评分《理想国】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是一次与艺术大师思想的深度碰撞,是一次关于中国书画笔墨艺术的精彩呈现。徐小虎女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文字,将王季迁先生对中国书画笔墨的理解,描绘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笔墨”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进行了深入探讨。王季迁先生认为,中国书画的笔墨,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流露。他如何通过笔的疾徐、墨的浓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抒发胸中的丘壑,这让我对“笔墨”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强调的“写意”精神,让我明白,中国书画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形似,而是对物象神韵的捕捉和传达。徐小虎女士的文字,如同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将王季迁先生的艺术思想,以一种清晰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得以窥探中国书画的深邃意境,也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和艺术追求的书。
评分《理想国】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宛如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中国书画的理解,从表面的技巧,深入到了其背后深邃的文化哲学。徐小虎女士的文字,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却又直抵人心。她将王季迁先生对“笔墨”的感悟,描绘得既有艺术家的挥洒自如,又有哲学家的深邃思考。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笔墨”与“气韵”之间关系的阐释所吸引。王季迁先生认为,气韵是中国书画的灵魂,而笔墨则是承载气韵的载体。他用生动的例子,讲解了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物象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他强调的“笔笔有生命”,让我明白,每一笔的落下,都应该是有意识的,是有情感的,是能够传递出画家的感受和思考。他对于“计白当黑”的精妙运用,更是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与东方智慧。留白之处,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是意境的延伸。徐小虎女士将王季迁先生的这些宝贵经验,用一种极其易懂却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学习中国书画,不仅仅是学习如何画,更是学习如何“看”,如何“感”,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笔墨之中。
评分《理想国】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神秘之门。徐小虎女士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她用真挚的情感,记录下王季迁先生对中国书画笔墨的深刻洞见。我最喜欢书中对“笔墨”作为一种“语言”的解读。王季迁先生认为,中国书画的笔墨,是一种超越文字的语言,它能够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甚至宇宙观。他如何通过笔的提按顿挫,墨的浓淡干湿,来描绘出山川的壮丽、花鸟的生机,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些都让我对“笔墨”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他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是在传达一种“写意”的精神,一种“形神兼备”的追求。他如何强调“得其神”而“忘其形”,这种超越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艺术理念,让我深深折服。徐小虎女士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王季迁先生的艺术哲学,渗透到每一个字里行间,让我仿佛置身于大师的艺术世界,与他一同感悟笔墨的魅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书画的美,在于它的写意,在于它的留白,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那份东方哲学的智慧。
评分《理想国】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漫步在古老的江南园林,每一步都有惊喜,每一处都耐人寻味。徐小虎先生以她独到的视角,将王季迁先生对中国书画“笔墨”的理解,阐释得鞭辟入里,又充满诗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笔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论述。王季迁先生认为,笔墨不仅仅是绘画的技巧,更是人格的写照,是心性的修炼。他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中国画家的“心法”,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中国书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内心的修养与外在的技法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他提到的“胸中有丘壑,笔下方能生风雨”,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创作,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深刻体悟,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内心世界的丰富。书中所描绘的王季迁先生在创作时的种种细节,他对笔墨的反复推敲,他对意境的孜孜追求,都让我深受感动。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种对艺术近乎虔诚的态度,那种将一生都献给笔墨的执着。徐小虎女士将这些宝贵的艺术传承,用优美而流畅的文字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如此深邃的艺术思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艺术,看待生活。
评分《理想国】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是一场充满智慧的艺术之旅,让我对中国书画的笔墨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徐小虎女士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将王季迁先生对中国书画的精辟见解,描绘得既生动又深刻。我最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笔墨”与“生命力”之间的联系。王季迁先生认为,真正的笔墨,是能够赋予物象生命的。他如何通过对笔触的精细处理,来表现花鸟的灵动、山水的苍劲,甚至人物的喜怒哀乐,都让我惊叹不已。他不仅仅是教授如何运用笔墨,更是在传达一种“观物”的态度,一种“感悟”的方式。他如何鼓励画家深入观察自然,感受物象的内在生命力,并将这种生命力通过笔墨表现出来,这让我对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徐小虎女士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王季迁先生的艺术智慧,也让我得以反思自己的艺术观。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国书画的魅力,在于它的写意,在于它的留白,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评分《理想国】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是一场关于中国书画笔墨艺术的深度对话,也是一次与大师精神的近距离接触。徐小虎女士以她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王季迁先生对中国书画笔墨的精辟论述,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笔”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线条的粗细、形态,而是上升到了“力”与“势”的层面。王季迁先生如何通过对笔的掌控,来表现物象的筋骨、神韵,以及他所强调的“用笔如用剑”,这种将武学中的力量与技巧融入笔墨的论点,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启发。他认为,每一笔的落下,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力量,这种力量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对物象的深刻理解才能掌握。而“墨”的运用,也远非简单的色彩叠加,而是画家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书中对王先生如何运用墨色来表现山水的层次感、空间感,以及他对于“墨分五色”的精妙诠释,都让我大开眼界。他不仅仅是讲解技法,更是在传达一种“墨趣”,一种在墨色变化中发现的无穷意境。徐小虎女士的文字,如同桥梁,连接了读者与王季迁先生的艺术世界,让我得以领略中国书画笔墨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理想国】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徐小虎女士用一种极其真挚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王季迁先生这位艺术巨匠的心声,以及他对中国书画笔墨的深刻理解,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对“笔墨”与“修养”之间关系的论述所打动。王季迁先生认为,真正的笔墨功夫,离不开画家的个人修养。他强调的“文人画”的特质,让我明白,中国书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家品格、学识、情操的体现。他如何将书法中的“骨法用笔”融入绘画,如何将诗词的意境融入画面,这些都让我看到了艺术家多方面的修养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书中,他对于“神”的追求,对于“气韵”的强调,都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徐小虎女士的文字,如同一个导游,带领我深入了解王季迁先生的艺术世界,让我看到了笔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格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习中国书画,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艺,更是学习一种境界,一种人生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