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米长卷,完整大图,用经折装的形式呈现给大家,高清复制,纤毫毕现,临摹鉴赏,诸般皆宜。
2、夏圭,南宋四大家之一。
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
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淋漓苍劲,“墨气袭人”。
多作半边小景,被认为系南宋偏安、残山剩水之写照,称“夏半边”。
绘晴日江河两岸:群峰、峭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形象真实。夏圭擅用墨色的变化,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变化无常。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出旷远清明的湖光山色。
夏圭,又名珪,字禹玉,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曾为画院待诏、画院祗候。后与李唐、刘松年、马远被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本丛书遴选中国美术史优秀的大师及其原典,完整大图呈现给读者——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
头锦瑟、枕边韶华。
——张子康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我必须赞扬一下《明代中晚期江南画坛的地域风格研究》的考据工作。作为一本偏向学术性的著作,它的扎实程度令人肃然起敬。作者几乎是以“侦探”的严谨态度,去梳理了吴门画派内部的流变,以及与松江派之间的微妙张力。书中大量的档案引用、题跋比对,使得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画家归属问题变得清晰起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摹古”与“创新”之间关系的界定。他指出,明代中晚期的画家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而是在极度推崇“古法”的背景下,通过对笔墨细节的微调、对题材的偏爱,完成了具有个人印记的“复古式革新”。这种对细微差异的捕捉和系统梳理,帮助我理清了唐寅、文徵明、仇英等人虽然同出一家,但风格核心差异的根源所在。这本书适合那些已经对明代艺术有一定了解,希望进行深度挖掘和交叉验证的进阶读者。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意在笔先”解析》的入门级读物,它的优势在于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我过去对“胸有丘壑”、“意在笔先”这些说法感到云里雾里,总觉得这是画家们给自己“故作高深”的借口。然而,这本书通过对比中国画和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不同出发点,成功地解释了“意”的重要性。它认为,中国画的“意”不是画完之后才有的感悟,而是在动笔之前,画家对自然万物形态、精神、以及自身情感的综合预演。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草稿”或“习作”与“定稿”的对比分析(尽管古代画作保存不易,但作者通过文献推测),展示了画家是如何在心中完成构图的精确推敲。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绘画技巧,但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创作过程”的理解,让我明白,拿起笔之前,头脑中的画面必须是清晰、坚实的,否则线条必然软弱无力。它更像是一本“心法”秘籍,强调了思考过程比物理动作更为关键。
评分拿到这本《宋代文人画的精神气质》时,我原本是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态度,毕竟“精神气质”这种东西很虚,很难落到实处。然而,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叹。他没有堆砌那些空泛的哲学名词,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与式微,以及禅宗、理学思想对艺术观念的渗透。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成功地将艺术品从历史的陈列柜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看到画家如何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通过“写意”来表达对自我、对自然、对朝政的复杂情感。比如,对苏轼“论画以形似”的反思,以及米芾那种“刷字”般的点苔,都被放在了他们那个“不合时宜”却又无比真诚的时代语境中去解读。读完后,我发现那些看似疏朗单薄的文人画背后,蕴含着比南宋院体更深沉、更具批判性的力量。它提供的不是技法,而是如何“看”画的哲学基础,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艺术史的理解维度。
评分这本名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叙事》的书籍,简直是为所有对画卷展开感到困惑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过去看长卷,总是觉得画面信息量太大,容易迷失焦点,看完后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长卷不是一个静态的取景框,而是一个时间轴,画家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引导观者的目光进行一场“旅行”。作者细致地分析了“高远、平远、深远”这三种传统空间处理方式,并结合具体的图例,比如如何通过山体的前后遮挡、云雾的虚化处理,来营造出一种连绵不绝的行进感。更精彩的是,它还探讨了“留白”在空间构建中的作用——那不是什么都没画,而是被精心计算过的“未画之景”,是留给观者想象力的呼吸空间。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耐心地跟随画家的笔意,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去体验那种“千里江山尽在掌握”的宏大感。对于想提升自己观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导航图。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探索》真是本宝藏!我一个半路出家的爱好者,对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结构一直摸不着头脑,总觉得那些大师信手拈来的线条背后藏着巨大的鸿沟。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照搬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而是用现代的语言和清晰的图例,一步步拆解了“皴法”的演变和应用。比如,它详细对比了披麻皴、斧劈皴在不同山体结构上的效果,还配上了高清的局部放大图,简直是我的“解谜指南”。尤其是关于墨分五色的讲解,我以前总以为就是深浅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润、浓、湿、干四种状态如何通过调水和用笔的力度来精确控制,从而营造出气韵生动的视觉效果。读完前几章,我拿着自己的画笔再去看那些宋元时期的摹本,眼光完全不一样了,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其实是深思熟虑后的酣畅淋漓。对于想深入理解中国画“骨法用笔”的同行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能让你真正感受到古人对线条力量的极致掌控。
评分中信员工包装不用心,书都压坏了,痛心!
评分中信员工包装不用心,书都压坏了,痛心!
评分相当好
评分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
评分中信员工包装不用心,书都压坏了,痛心!
评分中信员工包装不用心,书都压坏了,痛心!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