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译丛:韩国电影100年

韩国电影译丛:韩国电影10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 金钟元,[韩] 郑重宪 著,[韩] 田英淑 译
图书标签:
  • 韩国电影
  • 电影史
  • 韩国文化
  • 电影译丛
  • 影评
  • 电影研究
  • 韩国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361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99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韩国电影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部由韩国电影史学界泰斗金钟元和韩国电影评论家郑重宪精心制作的“纸上电影”。一幅烛照生存在外强阴影下的韩国人民自我心灵的“影像画卷”。

内容简介

  电影、电气、摄影是19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电影在20世纪初期进入韩国并获得大众喜爱。但是受制于《乙巳保护条约》和《韩日合并条约》,所有和电影产业有关的权利都被日本殖民统治者剥夺。因此,最初的韩国电影反映的是殖民统治下扭曲的时代。但电影一旦回到韩国人民手中,便开始直接表现和记录韩冈近现代史的荣辱。
  《韩国电影译丛:韩国电影100年》从电影传入韩国写起,包括韩国电影的诞生、无声电影在韩国扎根、有声电影的制作与技术探索、激动人心的光复电影时期、60年代的全盛期,一直到21世纪韩国电影迈向国际舞台的漫长且充满艰辛的旅程。《韩国电影译丛:韩国电影100年》还记录了和韩国社会时代背景相关的电影故事,并配有大量剧照、导演和演员的图片,因此《韩国电影译丛:韩国电影100年》呈现给读者的不仅足韩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还包括韩国电影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金钟元,1937年出生于济州岛,徐罗伐艺术大学、东国大学国文学专业毕业。现为清州大学戏剧系教授、国际电影评论协会韩国分部会长。
  
  郑重宪,1946年出生于首尔,毕业于延世大学文学系和中央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为《朝鲜日报》评论员、韩国传播评论学会副会长、电影评论协会会长。
  
  田英淑,文学博士,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东方美学、民间文化史、文化象征。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电影的传入(1897-1918年)
电影传入韩国时期
剧场的设立与繁荣

第二章 韩国电影的诞生(1919-1924年)
活动写真连锁剧和卫生启蒙电影的制作
《国境》的上映及挫折
《月下的盟誓》及电影社的活动

第三章 无声电影时期(1925-1934年)
罗云奎时代的开幕
走自己的路和妓生演员的活动
KAPF电影运动的挑战与没落
新锐李圭焕登场

第四章 有声电影时期(1935-1945年)
从无声到有声
被统制与饱经磨难的年代

第五章 激动人心的光复电影时期(1945-1954年)
解放时期的光复电影
朝鲜战争时期的考验

第六章 韩国电影的复兴(1955-1969年)
战后复兴期的脉络
电影的全盛期

第七章 70年代韩国电影
低谷期
灰暗时代的风俗画
女招待电影:《星星的故乡》和《冬天的女子》
从萧条的环境中浮出的明星

第八章 80年代韩国电影
激变期的韩国电影
外部压力和审查风波
电影运动的火种
80年代韩国电影的收获
悬崖边上的希望,韩国电影的突破口

第九章 90年代韩国电影
改革时期
90年代的成就
韩国大片的旋风
为韩国电影增光的主力
危机与挑战

第十章 21世纪韩国电影
媒体的革命
电影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从1897年电影的首次上映到20世纪10年代中期是韩国电影的传人期。这一时期,韩国人体验到了新的机械复制方式所带来的视觉体验的惊喜和文化样式转换的享受。此后到1924年,是韩国电影实现喷涌的制作欲望的萌动期。在19世纪末诞生并吸引大众视线的电影,说它搅动了文化史上革命的浪潮一点也不为过。韩国电影经历了传人和接纳的过程,最后才进入了制作阶段。
  1919年,内忧外患以及殖民政策的压迫使韩国民众反抗情绪达到了高潮。3-1运动前后,高宗皇帝驾崩,东京的韩国留学生聚集在朝鲜基督青年会馆前要求实现独立。接着,33名代表发表了针对日寇的《独立宣言书》,全国示威活动不断扩大,并很快遍及全朝鲜半岛。但示威活动很快遭到朝鲜总督府的镇压,死伤人数难以计数。不少独立运动参与者被迫亡命国外,其中流亡中国上海的志士在上海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1。而在同一时期,印度国大党主席甘地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英殖民者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无疑这一时期也是韩国民族史上重要的政治时期,而在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具有重要意义。《创造》和《废墟》创刊。最早的电影杂志《绿星》也在这一时期创刊。而从世界电影史的范围来看,同时期的罗伯特·维内(Robert Wiene)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Caligari,1920年)引领了表现主义潮流,法国的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的《战争与和平》(1919年)奠定了印象主义的基石,好莱坞在大卫·格里菲斯和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的主导下成立了联美公司,日本松竹Kinema株式会社等也开始电影拍摄活动。
  在首尔塔谷公园起源并不断扩大的独立运动虽然被殖民者的强力镇压所扼杀,但当时3-1运动人数已达到了6670人。此时期,在长谷川好道之后,日本政府任命斋藤实为第三任朝鲜总督(1919-1927年)。1斋藤实上任后,废除第一任总督寺内正毅时期以来实施的强硬的宪兵警察制度,施行所谓“文化政治”2,意图缓和韩国民众激烈的反抗情绪;并改革地方制度,积极推动对乡绅地主阶层体制内化之“自治制”怀柔政治,同时引入商品经济资本,“开发”各项产业等。日本殖民统治者以日本式的现代意旨,即韩国没有日本的帮助将永远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的所谓的“朝鲜半岛统治理论”,宣示其统治的有效性,并确立日本统治在朝鲜半岛的霸权。
  ……

前言/序言

  电影与电气、摄影是19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进入20世纪,飞机和电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变化。飞机使人们在空间上的移动更加灵活顺畅,从而把地球缩小成地球村。电影通过机械复制的方式使梦想照进现实,并为想象力的无限扩展做出贡献。
  19世纪末,法国生物学家奥古斯特·卢米埃尔(1862-1965年)和化学家路易·卢米埃尔(1864-1948年)兄弟发明了兼容摄影和放映的活动电影机,并以此拍摄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十余部短片,在1985年12月28日公开放映,这一天也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距今已经是106年。从那时起,经过两年时间,电影传至印度、中国、日本,最后进入韩国,开启了韩国活动写真时代,至今经历了100余年。
  但是,活动写真以电影的形式扎根韩国的过程与近邻日本的电影的传入(1896年)、放映(1897年)、制作(1899年)等固定模式不同。在韩国,无法直接制作电影,只得经历了一段冗长的传入和放映的接纳期。那时,受制于《乙巳保护条约》(1904年)和《韩日合并条约》(1910年)等屈辱条约,不得不将制作主导权交给日本。因此韩国电影起点——连锁剧《义理的仇讨》(1919年)的登场是在22年漫长的摸索中进行的,并且附着在一部名为《代理母亲》的戏剧之上才得以完成。在韩国构成自主制作基础之前,除了演员之外,拍摄电影所需要的资金、技术都必须依靠日本。由此,韩国电影从诞生之初就违背了电影发展的固有规律。
  韩国电影史的技术问题就是在电影创立初期形成的,即围绕电影传入时间的争议,日本人主导创作的电影应该如何接受,在最早的剧情片《月下的盟誓》之前是否还存在名为《国境》的电影,至今还没有定论。不过,本书以具体的资料作为根据来补充和发展韩国电影的历史。
  因此,《韩国电影100年》以上述事实为基础,总体上涵括了从1897年活动写真开始传入韩国到90年代韩国电影的崛起,整整100年的发展。这期间拍摄《阿里郎》(1926年)的罗云奎和拍摄《没有主人的渡船》(1932年)的李圭焕等电影人制作优秀无声电影。李明雨的《春香传》迎来了有声电影的时代。但是,由于日本殖民统治者的强制性的统治政策,使得韩国电影始终无法摆脱“御用”的桎梏。尤其是光复期的电影给后人带来的争议,以及未能展开韩国电影制作的自主力量,这样就折断了韩国电影展翅翱翔的翅膀。幸运的是,在战乱的废墟中,《春香传》(1955年,李圭焕执导)的商业成功为电影复兴奠定了基石。60年代是韩国电影的全盛期,全年制作数量突破了100部,到60年代末更是出现了年产量超过200部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文艺电影的制作水准提升了一个等级,不仅在制作数量上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在影片质量上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实现了质变和量变双重增长。《下女》(1960年)、《误发弹》(1961年)、《舍廊房客人与母亲》(1961年)、《海边的小渔村》(1965年)、《晚秋》(1966年)等推出了金绮泳、申相玉、俞贤穆、金洙容和李晚熙等导演。但是在经历了石油风波后,因为经济疲软,70年代产生了许多低俗的电影。庆幸的是,也制作出《冬天的女子》(1977年,金镐善执导)、《星星的故乡》(1977年,李长镐执导)、《傻瓜们的行进》(1975年,何吉钟执导)等一些成功作品。
电影的拓荒与崛起:一部韩国电影史的宏大叙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韩国电影自诞生之初,历经殖民、战争、威权统治直至民主化浪潮中的跌宕起伏与不朽变迁。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影史编年录,而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社会变迁与艺术探索的深刻编年史。作者以严谨的考据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构成韩国电影肌理的复杂脉络,展示了光影艺术如何成为记录、反思和塑造民族记忆的关键载体。 第一部:奠基与萌芽(1900s - 1945):黑暗中的微光 本书的首部内容,聚焦于韩国电影的“前现代”时期,这是一个在异族压迫下艰难寻求自我表达的时代。从1903年被记录下的最早的“活动照片”放映,到1919年第一部本土故事片《义理的妻子》的出现,这一阶段充满了探索与试错。 殖民铁蹄下的内容审查与“片面”的抗争: 详细梳理了日本殖民政府如何通过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试图将电影工具化为文化同化与政治宣传的喉舌。书中重点分析了早期电影人如何巧妙地在审查的夹缝中,植入民族主义的隐喻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例如,对早期默片时代的叙事结构、舞台剧向电影转化的过程,以及“开化期”知识分子群体对电影媒介潜能的早期认知,都有着详尽的论述。 “有声化”的阵痛与初期明星的诞生: 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引入,韩国电影迎来了第一次技术飞跃。这一部分细致描绘了早期配音演员、导演和制片人如何克服技术壁垒,构建最初的电影工业雏形。同时,书中也探讨了这一时期韩国电影主题的局限性,多数作品围绕着家庭伦理、社会改良或对西方文明的模仿展开,但在这种看似“安全”的叙事下,潜藏着对失去主权的深沉哀叹。 第二部:战后重建与类型探索(1945 - 1960s):在废墟上重建叙事 二战结束后的解放,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紧随其后的朝鲜战争,将整个半岛撕裂,也深刻地重塑了韩国的社会结构和电影主题。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战后现实主义”的崛起。 战争记忆与身份焦虑: 这一时期的韩国电影,不可避免地被战争的创伤所主导。书中分析了大量反映战争亲历者心理创伤、家庭离散和南北对立主题的作品。不同于后来的官方意识形态宣传,早期的战争电影更关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和道德困境。例如,对早期“反共”主题电影的创作动机、美学风格及其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进行了辨析。 “黄金时代”的开端与好莱坞模式的引进: 随着经济的初步恢复,韩国电影产业开始借鉴成熟的好莱坞体系,类型片制作日益成熟。喜剧、历史剧、侦探片等类型片开始丰富银幕景观。书中细致考察了这一时期,如申相玉、李晩益等代表性导演的风格形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商业类型的驾驭,为电影工业积累了宝贵的资本和经验。重点分析了韩语电影在技术、灯光和场面调度上,如何试图追赶国际水准的努力。 第三部:体制的阴影与艺术的反击(1970s - 1980s):新村学派的觉醒 “维新体制”下的政治高压,对韩国电影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政府通过《电影法》的修订,加强了对内容、人员的全面控制,旨在将电影彻底纳入国家意识形态宣传机器。 审查制度的极致化与“色情片的避风港”: 这一部分深刻剖析了,在政治审查日益严苛的背景下,电影工业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策略性转向——即大量制作迎合审查“松口”的、具有软性色情色彩的影片(如“文艺片”或“绿荫下的情事”)。书中不仅批判了这种现象对电影艺术的扭曲,更从社会学角度解读了,在压抑的社会氛围中,大众对这类内容的渴求是如何被市场放大的。 “新村学派”的萌芽与地下影像的抗争: 尽管体制强大,但总有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年轻导演和知识分子在寻找出路。本章聚焦于那些在民间、大学或非主流渠道进行创作的先驱者。他们不依赖主流制片体系,用简陋的设备拍摄对社会底层、青年迷茫和民主诉求的关注。书中详细梳理了这些“地下电影”在美学上的粗粝感、强烈的政治指向性,以及他们如何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成为社会良心的发声筒。 第四部:民主化浪潮与电影的复苏(1990s):新浪潮的冲击 1987年民主化进程的开启,为韩国电影业带来了真正的“解放”。市场限制的松绑、海外录像带市场的开放以及留学归国人才的涌入,共同催生了韩国电影的“新浪潮”——即常被提及的“韩国电影的复兴”。 新一代导演的全球视野: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如朴赞郁、奉俊昊(早期作品)、洪尚秀等一批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导演是如何走向成熟的。他们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对本国历史的直接陈述,而是开始大量引入后现代主义叙事结构、混合类型片元素,并以前所未有的锐度审视韩国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伦理失序与精神危机。书中着重分析了他们如何成功地在本土的文化语境与国际电影语言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资本与市场的整合: 这一时期,电影投资开始大规模引入财阀资本和新兴的娱乐公司。本书清晰描绘了从“制片公司”到“电影发行制作一体化”的产业结构转变,分析了这种整合如何提升了电影的制作水准(如技术、特效和规模),同时也带来了对商业回报的过度追求对艺术多样性的潜在挤压。书中对《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在这一阶段的政策干预和扶持作用也进行了深入评估。 类型片的成熟与文化输出的序曲: 犯罪惊悚片、浪漫喜剧等主流类型片开始在本土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些影片不仅在叙事上更加成熟流畅,其对韩国都市生活的细腻描绘,也为后续“韩流”的兴起埋下了伏笔。本书在此阶段,梳理了这些类型片如何成功地将韩国的地域特色和风俗人情融入普世的观影体验中。 结语:面向未来的挑战 全书的最后部分,是对上述历史进程的总结与展望。它思考了韩国电影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持续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社会批判力度。内容涵盖了电影人才的持续培养机制、数字技术对传统制作流程的颠覆,以及如何在商业成功的巨大压力下,继续坚守那些源自民族记忆深处的、对正义与人性的追问。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立体的框架,让读者理解韩国电影的每一个里程碑,都是社会、政治和艺术力量复杂交织的产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在的,我原本以为这种厚重的历史回顾会是一堆冰冷的数据和事件堆砌,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是炉火纯青。他不仅仅是在记录“什么发生了”,更是在描绘“人是如何经历和感受这些发生的”。尤其是在描写那些关键转折点时,笔触极其细腻,那种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关怀,让我数次停下来深思。那种带着温度的文字,仿佛能让我触摸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仅仅在阅读一份历史报告。行文中穿插的一些非常精辟的个人评论和深刻的洞察,如同画龙点睛,让整个论述一下子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这已经超出了信息传递的范畴,更像是一次深层次的灵魂对话,让我对所阅读的主题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部分做得简直太到位了!我翻看那些详细的分类索引时,差点要为之鼓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字和页码对照,而是非常细致地将那些专业术语、重要的历史人物、甚至是一些标志性的艺术流派,都单独列出并做了简要的分类说明。这对于一个希望进行深度研究或者只是想快速回顾某个特定知识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我试着查找了几个犄角旮旯的小概念,发现都能精准定位,而且往往在索引条目下,还会用小字标注出这个概念在全书中被提及的主要语境。这种结构化的组织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工具书价值,让它从一本读物,升级成了一部可以随时查阅的参考工具箱。这绝对是出版方在编辑环节下了大功夫的地方。

评分

哇,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年代感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我尤其喜欢封面那张老照片的排版,虽然是黑白的,但那种胶片特有的颗粒感和光影处理,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页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宋体和衬线字体的结合,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体现出一种文史类的专业感。光是捧着它翻阅,就觉得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而不是单纯地“阅读”。装订工艺也非常扎实,书脊的缝线紧密,我知道这本书经得起反复翻阅,这对于一本我打算珍藏的“重磅”书籍来说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分量,那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感,从拿到手的瞬间就建立起来了。我期待着内容能像这外表一样,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

评分

我得说,这本大部头里的排版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作者似乎深谙读者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焦虑感,所以每当需要引入一个新的人物或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时,总会有一个小引子或者一个时间轴的提示,让人可以迅速定位。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引用的注释部分,它们被巧妙地放置在页脚,既不干扰正文阅读的主线,又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来源,这在学术性阅读中是极其宝贵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很多关键概念或技术词汇,作者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脚注解释,完全没有那种“理所当然”的傲慢感,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在身边指导,让你即使是初次接触某个领域也能迅速掌握要领。这种对读者体验的体贴入微,真的很少见,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点变得易于消化和吸收,阅读过程几乎没有遇到卡壳的地方。

评分

作为一名对特定文化领域有持续兴趣的爱好者,我非常看重一本书能否提供“新视角”和“超越性思考”的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成就,而是非常有胆识地去解构和批判那些被长期以来被神化的叙事。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创作细节并置对比,揭示出许多过去被刻意忽略或淡化的复杂面向。这种批判性的审视角度,让我对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认知产生了动摇和重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没有被填满,反而是被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去思考问题。它提供了一种“不止于此”的知识延展性,激发了读者主动去探索更多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这种启迪远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评分

研究者们用两个标准去评估,一是用词的丰富度,认为早期丰富的词汇量说明具有高度发展的认知水平和发育良好的头脑,假设词汇丰富的修女更不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于是研究者们计算单音节单词与多音节单词的使用数量(晚年患病者早期更多的使用简单的单音节词汇)、非常用词的使用频率(拥有丰富词汇量的修女在未成年时期往往有大量的阅读)。二是idea density(每10个单词中proposition的使用数量),它标志着教育程度、知识的广泛与理解能力。语法的复杂程度也与认知能力有所关联。

评分

如何评估修女们的认知能力,虽然她们都本科或硕士毕业?斯诺登博士和合作者们采取的方式是分析修女的自传,这是全书中我觉得最有趣的一个部分,真是令人大开眼界的研究。

评分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 (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

评分

另一位修女Rose更是令人惊讶,她已超过百岁,教研究生超过50年,在脑力测评中分数高,大脑重1280克,没有病理性变异。在Braak的研究中也发现,超过4成年龄96至100岁的老人,评级为0或I级。说明一些人相对地可以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也就是说阿尔茨海默病不是不可避免的衰老的结果。

评分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 (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无损音质 小提琴世界经典名曲

评分

流行病学博士David Snowdon1981年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1986年开始修女研究的项目, 想弄明白寿命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关系。2001年他出版了《Aging with Grace》,讲述了长达15年的The nun study项目研究过程。他与多位学者合作研究了美国678名罗马天主教修女的健康、认知状况及去世后的脑部。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症与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之间的关系。有些发现非常有趣,也改变了人们如何看待衰老。

评分

书还没看,包装完好,有塑封

评分

从1986年开始项目,他每年对修女们进行一次脑力测试(如记忆力、识别能力、时间感、方向感等)和身体检查。健康成年女性的大脑一般重1100-1400克,而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脑部一般会变小,萎缩至1000克以下,因为疾病破坏了脑组织。阿尔茨海默的病理特征有淀粉样斑块(plaque)和神经纤维纠缠结(tangle)。德国科学家Heiko与Eva braak通过解剖患者的大脑,定义了阿尔茨海默病的6个脑部病理发展阶段:0表示很少的plaque与tangle,从I至VI逐渐加重。他们发现,有些人其实20多岁的脑部就有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迹象,但可以症状不明显的逐渐发展50年,直到严重。

评分

专业书籍,很有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