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亚战争全史(附光盘上中下)/北京大学战争与战略研究丛书

大东亚战争全史(附光盘上中下)/北京大学战争与战略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守 编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大东亚战争
  • 战争史
  • 军事史
  • 历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战略研究
  • 光盘
  • 中日战争
  • 太平洋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世界知识
ISBN:97875012502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00896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大东亚战争全史(附光盘上中下)/北京大学战争与战略研究丛书
  • 作者:(日)服部卓四郎|总主编:梁守德//王缉思|译者:张玉祥|校注:林鼎钦
  • 定价:198
  • 出版社:世界知识
  • ISBN号:978750125021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1-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436

编辑推荐语

《大东亚战争全史(附光盘上中下)》是日本二战中陆军参谋服部卓四郎在战后编写的一部记录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史书。该书详细地记载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以及太平洋战场各战役日军作战方案的决策内幕。是一本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美化的资料汇总。

内容提要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70周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中文版《大 东亚战争全史》(上中下卷)。
     作者服部卓四郎(1901-1960),日本陆军军人, 长期任职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曾 两度出任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作战科长,自始至终参与 并见证了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全过程。
    日本战败投降后,他经数年采访相关人员,整理战争 档案、会议记录、机密战争日记,于1953年撰成出版 《大东亚战争全史》,以后多次再版,并被纳入日本 **的“明治百年史丛书”。
     《大东亚战争全史(附光盘上中下)》从内容来看 ,全书简要追溯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治经济发展的 历史,记述了1931年“9·18”事变和日本侵略中国 的战争;以原始档案资料为基础详细刻画了1941年12 月8日珍珠港事件至1945年8月1 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 投降的“大东亚战争”全史,研判了战时各阶段国内 外形势和各国关系,再现了日本天皇、内阁,以及大 本营陆、海军部高层对战争的讨论、争议和指示,详 解了每次战事行动的政略、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进程 ,探讨了幕后原因,总结了战争的经验教训和成败得 失,全书脉络清晰,资料翔实,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 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战争指导和军事行动的一部重要的 、有代表性的著作。
     该书出版后,受到有关各方的重视。美国、法国 、意大利的战史研究部门相继将该书译为本国文字出 版。1962年,美国**军事史专家、达特默思学院教 授路易斯·莫顿博士高度评价该书说:“在所有日本 方面的战争参加者和观察者所撰写的著作中,服部卓 四郎的四卷本著作*为重要。……较之美国远东司令 部所撰写的日本战史部分,该书*为逼真有力,几乎 可以被当作是太平洋战争的一个原始资料来源。” 我们决定出版该书,主要是出于这部书在战争与 战略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史料和学术参考价值的考虑。
    编者和出版社当然不赞成作者从日本旧军人角度出发 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和立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该书 对于我们了解。日本过去那段军国主义的历史和当前 日本一部分人的历史观,都会有所帮助,相信读者自 会明察。
    

作者简介

服部卓四郎(1901-1960),日本陆军军人,长期任职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曾两度出任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作战科长,自始至终参与并见证了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全过程,战争结束时为陆军大佐。日本战败投降后,服部卓四郎于1946—1952年担任美军占领下的日本**复员局史实调查部、资料整理部部长。他采访相关人员,整理战争档案、会议记录、机密战争日志,在西浦进、堀场一雄等原日本陆军同僚的协助下,于1953年撰成《大东亚战争全史》,由日本鳟书房分四册出版。

目录

**篇 开战的经过
**章 历史的回顾
第2章 第二届近卫内阁的登台和新国策的决定
第3章 日德意三国条约的缔结
第4章 解决中国事变的努力
第5章 对南方施策的进展
第6章 日美谈判的开始
第7章 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
第8章 德苏开战后的新国策
第9章 决心不惜对美英荷一战
**0章 决心对美英荷开战
**1章 天皇决定开战
第二篇 开战
**2章 日本的统帅及战争领导机构
**3章 战争计划的各项根本问题
**4章 战争指导计划
**5章 大本营作战计划
**6章 开战时的日本陆海军
**7章 战争爆发
**8章 夏威夷作战——攻击珍珠港
第三篇 进攻作战
**9章 南方进攻作战的发动
第20章 中国方面的作战
第21章 中南部太平洋方面的进攻作战
第22章 进攻南方作战的进展
第23章 进攻战结束后的战争指导
第24章 对外围要地的作战
第25章 美机袭击本土
第26章 中途岛的败战与阿留申的攻占
第27章 防卫态势的调整
第四篇 美军反攻的开始
第28章 以瓜达尔卡纳尔岛为中心的东南太平洋上的激战
第29章 国力的充实同作战的调整
第30章 对华政略战略的改变
第31章 自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撤退
第32章 适应形势发展的对德意施策
第五篇 南方重要地区的作战
第33章 加强东南太平洋方面的战备
第34章 加强西南方面的战备
第35章 加强太平洋孤岛的战备
第36章 阿图岛守军的全军覆没
第37章 敌军在东南方面反攻的加剧
第38章 大东亚政略的指导
第39章 形势发展后的对外施策
第六篇 **国防圈的作战
第40章 **国防圈的建立及其政略、战略
第41章 大本营根据新作战方针指导战争
第42章 国防圈前卫线的陆续崩溃
第43章 **国防圈纵深的加强
第44章 “阿”号作战计划
第45章 新几内亚西部作战
第46章 马里亚纳失守
第47章 东条内阁总辞职
第七篇 大陆方面的作战
第48章 英帕尔战役
第49章 云南及北缅战役
第50章 打通大陆战役
第八篇 菲律宾决战
第51章 小矶内阁的基本政策
第52章 小矶内阁的对外政策
第53章 小矶内阁的对内措施
第54章 捷号作战准备
第55章 菲律宾决战的略定和台湾(地区)海面的航空战
第56章 发动莱特决战
第57章 莱特湾海战
第58章 莱特决战
第九篇 日本本土决战
第59章 南北两国防圈地区被切断与“日满华”孤立化
第60章 大本营的新作战方针以及按此方针所做的作战准备
第61章 中国与南方方面的作战情况
第62章 战争指导上的各种问题
第63章 硫黄岛战役
第64章 冲绳战役
第65章 大本营的本土决战准备
第66章 主要方面的作战计划
第67章 对苏作战准备
第68章 本土的防空作战
第十篇 结束战争的经过
第69章 铃木内阁的成立
第70章 开展对苏工作
第71章 调整国内体制,适应本土决战
第72章 6月8日的基本政策
第73章 天皇结束战争的意图
第74章 波茨坦公告
第75章 原子弹轰炸与苏联参战
第76章 天皇对停战的决断——8月10日的御前会议
第77章 天皇决定停战——8月14日的御前会议
第十一篇 结束战争
第78章 停战
第79章 投降
第80章 对苏方面部队的停战
第81章 驻外地部队的停战
第82章 占领下的日本
作者后记
大东亚战争重要史实一览表


《东亚的火焰:局部冲突与区域秩序的演变》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单一宏大战争的通史,而是以东亚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一系列相互关联却又独立的局部冲突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这些冲突如何塑造和重塑了东亚的区域秩序,以及它们与更大范围的国际政治格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结束后不久的数十年间,通过对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台湾海峡、东南亚部分地区等地的关键性事件进行细致梳理和多角度解读,力图呈现一个动态、复杂且充满张力的东亚图景。 本书的核心在于“局部性”与“关联性”的辩证统一。我们摒弃了传统宏大叙事下将某一区域性冲突拔高为“大战”的倾向,转而关注那些虽规模有限,但却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点”状事件。这些“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错综复杂的同盟关系、竞争博弈、意识形态对抗以及经济利益纠葛,相互激荡,最终汇聚成一股股改变东亚走向的暗流。 核心章节与内容亮点: 第一卷:暗流涌动——战前东亚的裂痕与角力 第一章:日俄战争的余音与朝鲜半岛的命运。 本章将超越传统的日俄战争胜负论,重点探讨这场冲突如何彻底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政治生态,为后来的殖民统治埋下伏笔。我们将分析日本吞并朝鲜后,当地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的不同应对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抵抗运动的早期形态。同时,也会审视俄国在远东势力的衰退如何为其他列强的介入打开了空间。 第二章:中华民国的动荡与地方势力的兴衰。 聚焦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本书不以北洋政府或国民政府为唯一视角,而是深入研究孙中山、袁世凯、张作霖、冯玉祥等政治人物的区域性活动,以及他们的权力基础和政治遗产。本章将详细分析各地方军阀之间的合纵连横,以及他们对国家统一进程的影响。同时,也会关注民间社会在政治动荡中的角色,例如商会、知识分子群体以及新兴的社会组织,如何尝试在乱世中寻求发展和生存。 第三章:东南亚的殖民困境与民族意识的萌芽。 选取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代表性殖民地,分析英、法、荷等殖民帝国在这些地区实施的不同统治模式,以及它们如何激化当地的社会矛盾。本章将关注在殖民高压下,逐渐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例如胡志明的早期革命活动,以及菲律宾独立运动的复杂性。我们将揭示这些看似遥远的局部抗争,如何与东亚大陆的政治变动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区域性动荡的图景。 第四章:太平洋岛屿的战略价值与列强的争夺。 关注日本在太平洋岛屿的扩张,如南洋群岛的开发与经营,以及这些地区如何成为列强战略博弈的棋子。本章将分析日本对这些岛屿的经济渗透和军事部署,以及美国、英国等国对此的警惕与回应。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太平洋岛屿,如何成为未来太平洋战场上的重要节点。 第二卷:燃点与辐射——局部冲突的激化与蔓延 第一章:九一八事变前奏——中国东北的日俄遗产与地方自治尝试。 本章将深入分析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东北地区复杂的政治遗产。我们将回顾日俄战争后,日本在当地的经济渗透与军事布局,以及张作霖父子在东北的统治特点。同时,也会关注当时东北地方精英阶层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以及一些旨在维护地方自治的尝试,这些尝试最终被日本的全面侵略所粉碎。 第二章: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的中国国内局势。 聚焦于1930年代中期,本书将分析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合作与分裂,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本章将详细梳理各次围剿与反围剿的军事行动,以及长征的战略意义。我们将着重分析,在国家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各派势力如何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做准备。 第三章:珍珠港事件前的情报战与外交博弈。 跨越太平洋,本章将聚焦于珍珠港事件前美日之间复杂的情报交换、外交谈判以及战略误判。我们将分析双方在资源问题、太平洋势力范围以及意识形态上的深刻分歧,并揭示导致最终冲突升级的几个关键性时刻。本章旨在说明,许多“局部冲突”的爆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战略博弈的必然结果。 第四章:太平洋战场的早期战役与战略转向。 选取几场具有代表性的太平洋岛屿战役,如威克岛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等,分析美军在早期面临的困难以及如何逐步调整战略。本章将侧重于分析这些战役对美军后续太平洋战略的影响,以及日军在本土防御策略上的演变。 第三卷:余波与重构——战后东亚的秩序挑战 第一章:国共内战的进程与区域地缘政治的影响。 本章将着重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关键战役中的策略运用,以及这些战役如何深刻影响了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我们将探讨苏联、美国等外部势力在内战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对中国国内政治走向的有限影响。 第二章:朝鲜战争的爆发与国际干预的逻辑。 聚焦于朝鲜战争,本书将超越简单的南北对峙,深入分析这场战争的国际背景,包括冷战的加剧、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以及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章将详细梳理联合国军的组成、参战各方的战略目标以及战争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并探讨这场战争如何永久地改变了朝鲜半岛的命运以及东亚的安全格局。 第三章:东南亚的独立浪潮与新殖民主义的挑战。 继二战后,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宣布独立,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新生国家在建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国内政治不稳定、经济困难以及外部势力的干预。我们将探讨,新独立国家如何努力摆脱殖民主义的余毒,并应对来自冷战格局下的新压力,例如法国在越南的军事介入以及美国对部分国家的经济援助。 第四章:台湾海峡的军事对峙与两岸关系的早期形成。 聚焦于1950年代初,分析国民党政府迁台后,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的形成,以及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本章将探讨,当时美国对中国大陆的遏制政策,以及这一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对整个东亚乃至亚太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力图从多个理论视角审视这些局部冲突。我们将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历史制度主义等,分析国家利益、权力分配、身份认同以及制度变迁在区域冲突中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将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路径,融合政治学、历史学、军事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力求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们注重史料的爬梳整理,广泛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力求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解读。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东亚的火焰:局部冲突与区域秩序的演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东亚地区复杂历史进程的全新视角。通过聚焦局部冲突,本书揭示了东亚秩序并非是线性的、单向的演变,而是充满了偶然性、抗争性与重塑性。理解这些曾经的“局部”冲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东亚地区依然存在的地缘政治张力、安全挑战以及发展机遇。本书对于历史研究者、国际关系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东亚地区复杂历史根源的读者,都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演变并非总是由宏大的叙事所书写,许多改变世界的关键节点,恰恰隐藏在那些看似不为人道的局部风暴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在引言中提到的“充分利用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确实在引用大量一手史料,包括不同国家的军事报告、外交文件、领导人之间的通信往来,以及战后的一些回忆录。这些史料的引用不仅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也让历史的叙述更加真实和可信。特别是在分析一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时,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更是精妙绝伦,他能够从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提炼出重要的信息,并将其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逻辑链条。例如,在探讨某个战略决策的失误时,他不仅列举了当时的客观条件,还深入剖析了决策者主观上的认知偏差和信息不对称,这种深度的分析是普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而且,作者在参考文献的标注上也做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论述方式,我必须说,作者真是费尽心思,力求将复杂的历史叙事变得既严谨又引人入胜。他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将不同国家、不同战场的进程交织在一起,既能展现出宏大的战争图景,又能关注到微观的个体命运。例如,在描述某个战役时,他会先铺陈战争爆发的背景,然后深入到指挥官的决策过程,再到基层士兵的视角,甚至会穿插一些受战争影响的平民的真实经历。这种叙事方式非常立体,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复杂。而且,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非常讲究,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写和恰当的比喻,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描述海战的激烈场面时,文字如同海浪般起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描绘战败的凄凉景象时,又充满了哀婉的笔触。这种叙事风格的张弛有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又能被深深地吸引。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气势磅礴,光看标题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一直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尤其想了解其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的博弈,以及战争对普通民众命运的深远影响。“大东亚战争”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牵扯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复杂交织。北京大学战争与战略研究丛书的标签,更是增添了一份学术的严谨和深度,这让我相信这本书在史料的挖掘、事件的梳理、以及战略战术的分析上,都会有相当高的水准。附带的光盘更是让我感到惊喜,现代科技与历史研究的结合,或许能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角,比如通过影像资料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或者通过数据分析揭示战争进程的某个关键环节。我期待它能打破以往阅读同类书籍的局限,提供更全面、更深刻的解读,带领我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历史的洪流。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和序言,作者在序言中就点明了本书的研究旨趣,即试图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勾勒出“大东亚战争”这一宏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他着重强调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一方的侵略或反侵略,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各国的战略意图、国内政治的演变、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动。书中的章节划分非常合理,从战争的酝酿、爆发,到关键战役的展开,再到战争的结局和影响,都做了细致的铺陈。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并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努力呈现不同角度的观点,并辅以大量的史实依据。尤其在分析一些战略决策时,作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当时决策者所面临的困境和考量,这让我对许多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历史事实的陈述,更是一种历史思维的引导,它教会读者如何去理解和分析历史,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书的光盘内容也是一大亮点,它为理解“大东亚战争”提供了多维度、更直观的视角。通过光盘中的影像资料,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画面,例如当年的新闻纪录片、战地摄影师的作品,甚至还有一些当时电影的片段。这些影像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感官体验,让我不仅仅是通过文字去“阅读”历史,更是通过视觉去“感受”历史。比如,看到那些饱经风霜的士兵的面孔,看到被战火摧毁的城市景象,我更能体会到战争的真实代价。光盘中似乎还包含了一些地图演示,通过动态的地图,可以清晰地追踪战役的进程和兵力的调动,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军事战略非常有帮助。这种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让“大东亚战争”这一沉重而宏大的历史主题,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也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它打破了传统书籍的局限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沉浸式的历史学习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