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四川

李白与四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明贤 著
图书标签:
  • 李白
  • 四川
  • 诗歌
  • 历史
  • 文化
  • 文学
  • 唐诗
  • 地域文化
  • 人物传记
  • 巴蜀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451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643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吴明贤的《李白与四川》是其阅读李白诗歌的心得体会,书中包括了:李白出生在四川、李白在四川的诗文创作、李白与四川的历代作家、李白在四川的名胜古迹与故事传说、李白《白头吟》考辨等内容。
《李白与四川》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吴明贤 男,1946年10月生于四川平昌,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至唐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李白学会理事,四川杜甫学会副会长。
出版的专著有:《陈子昂论考》、《近现代诗词》、《唐人的歌理论》等,参与编注的有《杜甫全诗今注本》、《唐诗精华》、《韩愈全集校注》、《苏轼全集校注》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李白出生在四川
第二章 李白在四川的青少年时代
第三章 李白在四川的诗文创作
一、青少年时期的蜀中诗文
二、作时不详的蜀中作品
三、是否蜀中所作尚有争议的作品
第四章 李白对故乡四川的忆念
第五章 李白与四川的历代作家
一、李白与司马相如和扬雄
二、李白与陈子昂
三、李白与苏轼
四、李白与杨升庵
五、李白与李调元和张问陶
六、李白与郭沫若
第六章 李白在四川的名胜古迹与故事传说
第七章 试论李白诗歌的主体意识
第八章 试论二苏兄弟对李白的评价
第九章 李白《白头吟》考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李白出生在四川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历来就争论不休。有说李白出生于四川彰明(今四川江油县),有说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有说李白出生于陇西成纪,也有说李白出生于山东任城,甚至还有人说李白出生于秦地长安。“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人,死而千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李贽《焚书》卷五《李白诗题辞》)这是李白的荣幸,也是李白的不幸。
李白究竟出生在什么地方?事实证明,李白出生在四川江油县,是地地道道的蜀人。
李白出生于四川,首先是由他同时代的亲友所记录,这也是被唐人所一致认定的。
第一个说李白出生在四川的,是李白的崇拜者魏颢(又称魏万)。他在《李翰林集序》中说: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

前言/序言


《山海之间的回响:中国古典文学的地理意象与文化承载》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地理意象的丰富内涵及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蕴。从先秦的《诗经》到唐宋的律诗与词,再到明清的小说,地域空间不再仅仅是描绘景色的背景板,而是文学家寄托情感、建构身份认同、探讨哲学思辨乃至映照社会变迁的核心载体。本书将地理意象的解读置于历史、哲学与美学的高度进行考察,旨在揭示“山水田园”如何被编码为一种精神图谱,以及地域性叙事如何构建起中华文化认同的宏大叙事。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脉络清晰,论证严谨。 --- 第一部分:地理的物质性与文学的符号化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地理意象”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客观描摹,更是一种高度凝练和符号化的文化产品。 一、空间原型与宇宙秩序的投射: 考察古代中国人对“天下”概念的认知演变。从早期对山川河流的敬畏,到儒家“修齐治平”中对“疆域”的观念构建,地理空间成为社会等级与政治秩序的象征。例如,对“四极”、“五岳”的描写,如何体现了早期王朝对宇宙中心的掌控欲。 二、文学中的“疆域”与“他者”: 分析文学作品如何通过描绘边塞、夷狄之地,来界定“中原”的文化中心性。重点剖析边塞诗中对漠北、青海等地貌的刻画,这些描述既是地理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优越感和家国情怀的复杂交织体。 三、气候、物产与地方风物志: 探讨气候带和特有物产(如竹、茶、稻米)如何内化为文学批评和审美标准。例如,江南的温婉与北方的雄浑,是如何通过气候的描摹,固化为文学流派的底色。 --- 第二部分:山水田园的哲学转向:道家与隐逸文化 本部分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早期,山水文学的勃兴及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根基。 一、对“山水”本体论的探讨: 深入分析道家思想如何渗透到对山水意象的塑造中。山川不再是物理实体,而是“道”的显现场所。王维诗歌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如何体现了禅宗“万物皆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追求。 二、田园的理想化与社会批判: 考察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派。田园并非完全真实的农耕场景,而是对官场腐败和世俗喧嚣的逃离空间。分析“采菊东篱下”所代表的“归去来”姿态,是如何成为后世文人寄托政治理想的文化模板。 三、空间叙事中的“移居”与“回归”: 梳理文学作品中人物空间移动的模式——从京城到江湖,从繁华到寂寥。这种移动叙事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儒家入世理想与道家出世思想之间的永恒拉扯。 --- 第三部分:河流、渡口与情感的流动性 河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本部分集中分析水系意象。 一、长江、黄河的史诗性: 探讨这两条母亲河如何被文学赋予国家兴衰、历史沧桑的宏大叙事功能。苏轼的“大江东去”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在描绘水流时,如何暗含对时间无情和朝代更迭的慨叹。 二、渡口、桥梁与人际的离合: 渡口和桥梁是典型的“边缘空间”,是送别、相聚、犹豫不决的场景聚集地。分析大量送别诗中,对水雾弥漫、舟楫往来的描写,如何精确捕捉了离别时复杂、弥散的情绪张力。 三、梦境与水域的交汇: 考察梦中河流意象的象征意义。梦境中的河流常常与记忆、潜意识中的渴望或恐惧相关联,体现了古典文学对非理性空间的处理手法。 --- 第四部分:特定地域的文学建构:风土与民俗的交融 本部分着重于文学家如何利用特定的、具有强烈地域识别度的地貌特征和风俗人情来丰富作品的生命力。 一、巴蜀、荆楚的神秘性与奇崛之美: 探讨巴蜀文化,特别是其山高水险的地理特征,如何催生出浪漫主义和奇幻色彩浓郁的文学风格,如对巫、魅的描写,以及李商隐等人对西南异域风光的想象。 二、关中平原的庄重与厚土情怀: 分析黄土高原特有的开阔、苍凉感如何塑造了边塞诗和宫廷诗的基调,体现了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和历史的厚重感。 三、园林:被驯化的自然与精微的哲学: 聚焦江南私家园林这一特殊的“人工地理”。园林是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浓缩与提纯,是文人士大夫精神自洽的小宇宙。分析苏州园林的布局如何体现了“一花一世界”的精致哲学。 --- 第五部分:边塞、客居与身份的流动性 地处边界、长期客居异乡的经验,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一、边塞诗中的地理与军事: 区分盛唐边塞诗(如岑参、高适)对异域风光的热情描绘,与中晚唐边塞诗中对战争残酷和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地理环境不再是英雄施展抱负的舞台,而是吞噬生命的巨大口腹。 二、客居文化与“他乡”情结: 探讨“客”的身份如何产生强烈的怀乡情绪。分析韩愈、柳宗元等被贬谪的文人,如何通过对所到之处(如岭南、永州)的细致观察,将环境的陌生感转化为自我身份重塑的契机。 三、地图与记忆: 考察古典文学中“地图”和“路程”的隐喻。路程的漫长和地图的缺失(或片面),烘托了游子对故乡地理的全景式记忆和情感依赖。 --- 第六部分:地理意象的现代回响与文化传承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地理意象在近现代文学转型期的变化,并总结其核心价值。 一、地理的“他性”与现代性的冲突: 分析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如何批判传统文学中过于理想化或程式化的地理描绘,试图将真实的、充满苦难的地域现实引入文学。 二、地理意象的文化基因: 总结“山水意象”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即便在现代文学中,对“乡土”的追溯,本质上仍是对古典地理意象精神内核的继承与重构。 三、结论:重读地理,重识文化。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空间批评的视角,证明地理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石,是理解中国士人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钥匙。通过细致梳理不同时代对特定山川的命名、书写与情感投射,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对自身所处世界的全部理解、想象与期许。 --- (本书特色: 结构宏大,论述细密,注重对具体文本中空间元素的符号学解读,辅以历史地理学的考证,力求避免空泛的抒情,深入探讨地理意象背后的权力结构与精神困境。)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李白与四川》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名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地域文化与个人精神相互滋养的精彩篇章。作者以极其考究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唐代四川,以及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李白。我被书中对四川山川河流的描绘所深深吸引,那些壮丽的景色,如蜀道之难,如峨眉之秀,仿佛都化为了李白诗歌中永恒的意象。同时,书中对李白早期生活经历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诗人形象。他并非生来就是“诗仙”,而是在四川这片土地的滋养下,在与自然、与人文的互动中,逐渐展现出他非凡的才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李白在四川结交的友人及其对他的影响的分析,这让我对李白的社交圈和人生选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的叙事流畅,语言优美,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李白与四川》带给我的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探险。我一直以为对李白已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却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将他置于四川这片孕育了他早期生命与创作的土地上。作者巧妙地将李白的诗歌创作与他人生中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他在四川的经历相结合,解读出许多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例如,书中对李白初入蜀地时的懵懂与好奇,他对当地风俗的观察,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诗歌的意象与风格,都写得鞭辟入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李白在蜀中结交的友人,以及他们在他诗歌创作中所扮演角色的论述,这让李白不再是孤傲的“诗仙”,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只是他恰好拥有了非凡的才华。书中的图文并茂,那些精美的插画,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写意,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随李白的足迹,在唐代的四川进行一次地道的旅行,感受那份古老而磅礴的文化气息。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是一本让我完全沉醉其中的书,读《李白与四川》,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又充满诗意的世界。我一直对李白充满了敬仰,但这本书却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他与四川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李白的生平、他的诗歌,与四川壮丽的山河、深厚的文化融为一体。书中对四川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李白年少时在蜀地游历的场景,感受到了他在这片土地上汲取的灵感。我被书中关于李白性格形成、艺术风格演变的论述所深深吸引,这些分析都建立在对他四川经历的深刻理解之上,使得李白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加真实。这本书的文字极具画面感,读的时候,我常常能感受到那些诗句背后的画面,仿佛李白就站在我面前,吟诵着他的壮丽篇章。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阅读之旅,它不仅丰富了我对李白的认知,也让我对四川这片孕育了伟大诗人的土地,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读完《李白与四川》,我脑海中萦绕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壮丽与哀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诗仙李白的生平,更是将他的足迹与四川这片土地的灵魂巧妙地融为一体。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充满画面感的方式,描绘了李白如何在蜀地的山水间汲取灵感,他的豪情壮志如何在峨眉金顶的云海中翻腾,他的思乡之情又如何在锦江的流水中悄然低语。书中对唐代四川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有着深入浅出的描写,那些曾经繁华的都城、险峻的山峦、浩渺的江河,仿佛都随着李白的诗句重新焕发生机。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在青城山问道,在剑门关抒怀,在涪陵江边泛舟。书中的考据严谨,但绝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文学的温度。每一次翻开,都能在文字中感受到李白与四川之间深沉而动人的羁绊,仿佛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拂去,诗仙的身影便真切地出现在眼前,与这片土地一同呼吸,一同吟唱。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也对四川这片孕育了无数传奇的山河,增添了无限的敬意。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宛如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我曾无数次在脑海中勾勒李白的形象,但《李白与四川》却用一种别样的笔触,将他与这片土地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李白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挖掘他与四川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理环境到人文风情,从历史传说到民间故事,都成为了理解李白创作的钥匙。书中所描绘的四川,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与丰富的文化底蕴,而李白,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他最早的诗歌天赋,并最终成长为影响千古的伟大诗人。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些诗意的文字所打动,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我的心灵,也让我对李白的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李白诗歌的解读,结合了他在四川的成长经历,使得那些千古名篇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情感与具体的画面。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到既耳目一新,又深受启发。

评分

是自己去取的货,反正还是比较有速度的,京东诗歌不错的地儿。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是自己去取的货,反正还是比较有速度的,京东诗歌不错的地儿。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