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尤其是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粝感和温润的触感,让人在翻阅时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用竹简承载文字的时代。内页的字迹清晰锐利,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作者对于字体和版式的考究,无疑是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极高的收藏价值。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书脊的设计,既结实又不失美感,即便是经常翻阅,也能保持良好的形态。整体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手中摩挲,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也能被作者清晰的论证过程所折服。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关键概念界定上的精准性,避免了许多学术著作中常见的含糊不清之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时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关键性的论述,那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结构严谨的知识高塔,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分析古代文本的全新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原有的认知边界。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奠定坚实基础的必备读物,它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考古体验。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将枯燥的考据工作描绘得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严谨的求证精神,每一个推论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而不是空泛的想象。跟随作者的思路,我仿佛亲手触摸到了那些尘封已久的竹简,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挣扎。这种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生动故事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每一次翻到新的章节,都会带来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让人对古代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在于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近乎虔诚的热爱与守护之情。作者在梳理和阐释那些古老文字符号时,那种细腻的情感投入,使得原本冰冷的考据工作充满了人情味。他不仅仅是在解读文字,更像是在与千年前的先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读完最后一页,我感到一种充实的宁静,仿佛我的精神世界被这批珍贵的历史碎片重新梳理了一遍。这种对文化血脉的追溯和致敬,是任何技术层面的分析都无法替代的,它给予了读者一种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认同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基础的专业知识储备。有些段落的文字密度非常高,信息量巨大,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深意。这并非一本可以轻松“刷完”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沉淀、需要时间的“慢读”之作。但正是这种略显“费力”的阅读体验,才更显出其内容的珍贵性。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对于那些不满足于浅尝辄止、渴望真正钻研学术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挑战性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它筛选出了真正有志于此的探索者。
评分第二點心理感受是,現在纔明白,爲什麽簡帛逐字索引的工作一直無人幹!原來,這是聰明人不做,蠢人做不了的事。並且,這是極其費力的事。首先要盡力校訂釋文(儘管盡力在校訂釋文,但絕不敢說自己做的釋文是完美無誤誰都滿意的,也自然會挨批的),然後要將每一個字的出處一一查核,分類編製成可供檢索的工具書。儘管有了計算機,此項工作仍然是十分辛苦的,内中的苦澀祗有我們自己知道。加之我們的簡帛逐字索引與傳統的傳世文獻逐字索引的編製的方法不同:後者的逐字索引是將每一字的上下文一並摘錄下來,故編成的索引篇幅會遠遠超過原文,甚至是原文的數倍,而我們編製的簡帛逐字索引,祗是出示簡帛文字的簡號或行第號,故索引的篇幅遠遠不如傳世文獻逐字索引,花了不少工夫,最後成果卻是篇幅寥寥無幾。以《龍崗秦簡》爲例,原文3600來字,編成的逐字索引纔1600來字,不及原文的二分之一。
评分这书号称“充分吸收整理小组释文及时贤有关研究成果”,从结果上来讲,也确实做到了 但恶劣的是,该书竟然几乎从头到尾没有引述学者的相关考释意见,书后也没有列出参考文献 放马滩部分严重剿袭程少轩、柯秋白先生发表在复旦网、简帛网上的相关文章,却没有给出任何说明 对所有出土简帛进行索引编制。工作是先做校释,对每一种简帛,均在充分吸收整理小组释文及时贤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严格查核图版,仔细校释原释文,订正其错误,并对原释文为便于排印而改为通行体的字,一一恢复原字,力争使校订后的释文成为集大成的整理成果;在校释的基础上再进行逐字索引的编制。故项目成果既是百年来出土简帛整理释读之集大成成果和构建简帛语料库的重要成果,又是简帛学界的重要工具书。这样的一本书,号称“充分吸收整理小组释文及时贤有关研究成果”,脚注居然没有引用任何其他人的成果,还敢说“据图版”或“据文意”改;文末居然毫无参考文献! 张显成1989年考入四川大学读研究生,并分别获得硕士学位(1992)和博士学位(1995)。主要从事简帛文献和中医文献研究的语言文字研究以及文献学研究,主编不定期刊物《简帛语言文字研究》。近年来在中华书局、巴蜀书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共12部,其中独著5部,主编3部,合作4部;在《文史》《文献》《古汉语研究》《中华医史杂志》《中国中医学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70馀篇;独立完成和正在从事的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8项;获得国家级部省级科研教学奖8项。
评分中午后到学校一个人偷偷看,一个变法的都没有,唉,买错了!
评分9、《儒藏编纂与研究》子项目《礼类儒典编纂与研究》,合作项目: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3年度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4&ZD041,03JZD008。
评分不知发了什么神经病,居然爱上这种小众的书法。我初工作时,因为害怕楷书的严谨和法度,最早喜欢上的书法是隶书。它随意,易学,藏拙,好看,有成就感。练了一年半载的史晨、张迁、礼器,又渐渐的喜欢上小篆,之后又居然爱上篆刻,刻刀、石头、印泥。N年之后,又回到了楷书上来了,先是柳公权,现在是欧阳询。哎,居然爱上这种小众的秦代的隶书——秦简,也许它更率性,更古朴吧。
评分我搜,我搜,我搜。发现目标啦!一本《秦简逐字索引》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一定是字典,200多块。众里寻他千百度,就这感觉!上京东,点击购买提交货到付款,哈哈,等着吧 。
评分夏之夜,光着膀子,无聊的在网上闲逛、搜索有关“秦简”相关的东西。搜索,打开,关闭;又搜索,打开,关闭......
评分9、《儒藏编纂与研究》子项目《礼类儒典编纂与研究》,合作项目: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3年度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4&ZD041,03JZD008。
评分5、《唐四川江源梅彪〈石药尔雅〉校注》,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项目2003年1月16日获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