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市场价:20元
作者:丁艳丽 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63946174
字数:131000
页码:1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家的宝贵遗产,代表着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至高水平。
本分册将这两部经典合二为一,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故事链接等板块,旨在帮助读者轻松阅读、更好地理解原著,并将其活学活用,以提高自己为人处世,运筹帷幄的能力。
丁艳丽,女,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专业图书策划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左岸图书。曾撰写及主编图书有《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家有妙招》、《会说话的智慧》、《领导慧眼识才知人善任的9种智慧》等图书多部,在各类媒体、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30多篇(首)。
深入浅出地解读国学经典,向读者传授处世哲学。只有细细品读,才能领会国学之精华。阅读本书,可以领悟国学的博大精深,体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悟传世经典的无穷魅力。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所著。孙武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无论是在中国的军事史,还是在世界的军事史上都拥有崇高的地位。《孙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被世人奉为“兵学圣典”。全书共有13篇,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
讲计篇 /
di二讲作战篇 /
di三讲谋攻篇 /
di四讲形篇 /
di五讲势篇 /
di六讲虚实篇 /
di七讲军争篇 /
di八讲九变篇 /
di九讲行军篇 /
di十讲地形篇 /
di十一讲九地篇 /
di十二讲火攻篇 /
di十三讲用间篇 /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被誉为“兵法、谋略之奇书”,被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广泛研习和应用。现如今,它的用途早已突破了纯粹的政治、军事领域,在经济、外交、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都被广泛应用。《三十六计》每六计为一套,共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讲总说 /
di二讲计:瞒天过海 /
di三讲di二计:围魏救赵 /
di四讲di三计:借刀杀人 /
di五讲di四计:以逸待劳 /
di六讲di五计:趁火打劫 /
di七讲di六计:声东击西 /
di八讲di七计:无中生有 /
di九讲di八计:暗度陈仓 /
di十讲di九计:隔岸观火 /
di十一讲di十计:笑里藏刀 /
di十二讲di十一计:李代桃僵 /
di十三讲di十二计:顺手牵羊 /
di十四讲di十三计:打草惊蛇 /
di十五讲di十四计:借尸还魂 /
di十六讲di十五计:调虎离山 /
di十七讲di十六计:欲擒故纵 /
di十八讲di十七计:抛砖引玉 /
di十九讲di十八计:擒贼擒王 /
di二十讲di十九计:釜底抽薪 /
di二十一讲di二十计:浑水摸鱼 /
di二十二讲di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
di二十三讲di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
di二十四讲di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
di二十五讲di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
di二十六讲di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
di二十七讲di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
di二十八讲di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
di二十九讲di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
di三十讲di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
di三十一讲di三十计:反客为主 /
di三十二讲di三十一计:美人计 /
di三十三讲di三十二计:空城计 /
di三十四讲di三十三计:反间计 /
di三十五讲di三十四计:苦肉计 /
di三十六讲di三十五计:连环计 /
di三十七讲di三十六计:走为上 /
孙子说:战争之事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
所以要通过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要让百姓和君主的意愿一致,作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指昼夜、晴雨等环境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反之则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听从我的意见,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所谓态势,即凭借有利的情况制定随机应变的策略。战争,是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的可能性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故事链接】
薛公献策助刘邦
在汉高祖刘邦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不久后,淮南王英布举兵反汉。门客薛公被汝阳侯夏侯婴推荐给了刘邦。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原来是项羽手下的大将,骁勇善战,我想带军亲征,你看有几成胜算?”
薛公答:“陛下肯定会胜。”
汉高祖道:“为什么这么说?”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肯定会想到陛下会去征讨他,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他有三种情况可选择。” 汉高祖道:“先生请讲。”
薛公道:“di一种情况是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等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对付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问:“那di二种情况是什么?”
薛公道:“东边收吴,西边收楚,夺取韩魏保住熬仓的粮食,派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的道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都说不定。这是di二种情况,是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已经说朕能获胜,英布肯定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又是怎样?”
薛公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防守淮南。我猜测英布肯定用此策,陛下长驱直入,一定可以大获全胜。”
汉高祖高兴地说:“先生又怎么会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说:“英布本来是骊山的一个囚犯,有勇无谋,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猜想他肯定出此下策。”
汉高祖连连称赞:“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知道些,先生的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
薛公被封为千户侯,又被赏赐了金银财宝,然后刘邦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双方的军队在蕲西(今安徽宿县境内)开战,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旺盛,就用只守不攻的策略,等到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金鼓齐鸣,大部队一齐进攻,英布zui后落荒而逃。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zui终,英布的叛乱以失败结束。
薛公的指点就是未战先算,算出英布可以使用的三种策略,又算出英布必使di三种策略。将敌人分析得如此透彻,一定会取得胜利。正是由于未战就先算,汉高祖才可以胸有成竹地打败英布,轻松地平息了叛乱。
如果不懂得“未战先算”,盲目行动只会带来失败和惨重的代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装订工艺非常扎实,书脊的处理让我相信,即便是经常翻阅,它也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会轻易散架。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点缀。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无疑为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之前,对某些章节的内容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毕竟很多古代的谋略在现代的商业竞争环境中,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当我深入研读了其中关于“知彼知己”和“因势利导”的论述后,我发现其内核的精髓是超越了具体的战争场景的。它探讨的是对环境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精准把握,以及在复杂局境中如何制定最优策略的普适性原则。这些原则,无论是用于组织管理、团队协作,乃至个人职业规划,都提供了极其深刻的启示。它教我的不是简单的“招数”,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思维框架,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强大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配图和注释体系,是其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我特别欣赏编者在关键的段落后,插入的那些极为精到的释义和典故出处。这些辅助性的文字,如同精准的导航系统,将我从晦涩的古文深处拉回到可以理解的现实语境中,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特别是那些对于古代军事术语的详细解析,避免了读者产生望文生义的偏差。可以说,没有这些细致入微的校注,这本书的门槛将会高出不止一个台阶。这套编注系统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读者体验的真正关怀,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典籍的读者,也能获得相对顺畅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最近正在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试图从中汲取一些关于为人处世的智慧,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的探索之路增添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的语言风格,初读之下略显晦涩,但深入其中后,便能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作者似乎并没有试图用现代的口吻去“翻译”那些古老的箴言,而是选择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逻辑结构。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方式,虽然对阅读者的理解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正因此,每一次对某句话的豁然开朗,都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仿佛真的与那位古代的智者进行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静心慢品,反复咀嚼。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这类经典著作的价值,不在于记住某一个具体的“计策”,而在于培养一种宏观的、预见性的战略眼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打赢”的学问,更是关于“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的智慧结晶。它教会我在行动之前,必须进行多层次的沙盘推演,考虑所有潜在的变量和对手的反应路径。它让我明白,最高的智慧往往是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艺术,是将资源和时机运用到极致的哲学。这种思考模式的转变,对于我个人的决策制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它让我看待问题不再拘泥于眼前的一城一地,而是着眼于全局的、长远的平衡与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