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
市場價:20元
作者:丁艷麗 著
齣版社: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63946174
字數:131000
頁碼:18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都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戰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我國古代兵傢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傢的寶貴遺産,代錶著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至高水平。
本分冊將這兩部經典閤二為一,在原著的基礎上增加瞭注釋、譯文、故事鏈接等闆塊,旨在幫助讀者輕鬆閱讀、更好地理解原著,並將其活學活用,以提高自己為人處世,運籌帷幄的能力。
丁艷麗,女,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社會科學係,專業圖書策劃編輯,現就職於北京左岸圖書。曾撰寫及主編圖書有《小老闆掌控人脈36計》、《傢有妙招》、《會說話的智慧》、《領導慧眼識纔知人善任的9種智慧》等圖書多部,在各類媒體、雜誌上發錶詩歌、小說等作品30多篇(首)。
深入淺齣地解讀國學經典,嚮讀者傳授處世哲學。隻有細細品讀,纔能領會國學之精華。閱讀本書,可以領悟國學的博大精深,體悟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感悟傳世經典的無窮魅力。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春鞦末年齊國人孫武所著。孫武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傑齣的軍事傢,無論是在中國的軍事史,還是在世界的軍事史上都擁有崇高的地位。《孫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被世人奉為“兵學聖典”。全書共有13篇,分彆為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
講計篇 /
di二講作戰篇 /
di三講謀攻篇 /
di四講形篇 /
di五講勢篇 /
di六講虛實篇 /
di七講軍爭篇 /
di八講九變篇 /
di九講行軍篇 /
di十講地形篇 /
di十一講九地篇 /
di十二講火攻篇 /
di十三講用間篇 /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傢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産,被譽為“兵法、謀略之奇書”,被古今中外許多軍事傢廣泛研習和應用。現如今,它的用途早已突破瞭純粹的政治、軍事領域,在經濟、外交、社會、生活等各個層麵都被廣泛應用。《三十六計》每六計為一套,共分“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六套。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
講總說 /
di二講計:瞞天過海 /
di三講di二計:圍魏救趙 /
di四講di三計:藉刀殺人 /
di五講di四計:以逸待勞 /
di六講di五計:趁火打劫 /
di七講di六計:聲東擊西 /
di八講di七計:無中生有 /
di九講di八計:暗度陳倉 /
di十講di九計:隔岸觀火 /
di十一講di十計:笑裏藏刀 /
di十二講di十一計:李代桃僵 /
di十三講di十二計:順手牽羊 /
di十四講di十三計:打草驚蛇 /
di十五講di十四計:藉屍還魂 /
di十六講di十五計:調虎離山 /
di十七講di十六計:欲擒故縱 /
di十八講di十七計:拋磚引玉 /
di十九講di十八計:擒賊擒王 /
di二十講di十九計:釜底抽薪 /
di二十一講di二十計:渾水摸魚 /
di二十二講di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
di二十三講di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
di二十四講di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
di二十五講di二十四計:假途伐虢 /
di二十六講di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
di二十七講di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
di二十八講di二十七計:假癡不癲 /
di二十九講di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
di三十講di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
di三十一講di三十計:反客為主 /
di三十二講di三十一計:美人計 /
di三十三講di三十二計:空城計 /
di三十四講di三十三計:反間計 /
di三十五講di三十四計:苦肉計 /
di三十六講di三十五計:連環計 /
di三十七講di三十六計:走為上 /
孫子說:戰爭之事是國傢的大事,它關係著百姓的生死,國傢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考察。
所以要通過五個方麵進行綜閤比較,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製度。政治,要讓百姓和君主的意願一緻,作戰時他們纔會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時,指晝夜、晴雨等環境的變化。地利,就是指高陵窪地、路途遠近、險隘平坦、進退方便等條件。將領,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製度,軍製、軍法、軍需的製定和管理。凡屬這五個方麵的情況,將領不能不知。充分瞭解這些情況的就能取勝,反之則會作戰失敗。此外,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探究戰爭勝負的情形。即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纔能?哪一方擁有更好的天時地利?哪一方軍紀嚴明?哪一方兵力強大?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分明?通過這些分析比較就能夠判斷誰勝誰負瞭。
若聽從我的意見,用兵作戰就會取勝,我就留下來;若是不聽從我的意見,打仗就會失敗,我將會離開這裏。
我的軍事思想您認為能夠接受,再從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勢作為輔助條件,就掌握瞭戰爭的主動權。所謂態勢,即憑藉有利的情況製定隨機應變的策略。戰爭,是詭詐之術。所以,能戰而示之軟弱;要打,裝作退卻;要攻近處,裝作攻擊遠處;要想遠襲,又裝作近攻。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敵人混亂就要攻取;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敵人兵強卒銳,就避其鋒頭;敵人氣勢洶洶,就設法擾亂它;敵人謙卑就要使之驕橫;敵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要離間他們。總之,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攻擊,在敵人料想不到的時候采取行動。這是指揮傢製勝的秘訣,不可預先講明。
未戰之前就能預料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條件充分;未開戰而估計取勝把握小,是具備取勝的條件少。條件充分的取勝的可能性就大,準備不充分的就會失敗。何況一點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根據這些來觀察戰爭,勝敗也就清楚瞭。
【故事鏈接】
薛公獻策助劉邦
在漢高祖劉邦平息瞭梁王彭越的叛亂和殺死韓信不久後,淮南王英布舉兵反漢。門客薛公被汝陽侯夏侯嬰推薦給瞭劉邦。
漢高祖問薛公:“英布原來是項羽手下的大將,驍勇善戰,我想帶軍親徵,你看有幾成勝算?”
薛公答:“陛下肯定會勝。”
漢高祖道:“為什麼這麼說?”
薛公道:“英布興兵反叛後,肯定會想到陛下會去徵討他,他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所以他有三種情況可選擇。” 漢高祖道:“先生請講。”
薛公道:“di一種情況是英布東取吳,西取楚,北並齊魯,將燕趙變為自己的勢力範圍,然後固守自己的封地等待陛下。這樣,陛下也對付不瞭他,這是上策。”
漢高祖問:“那di二種情況是什麼?”
薛公道:“東邊收吳,西邊收楚,奪取韓魏保住熬倉的糧食,派重兵守衛成皋,斷絕入關的道路。如果是這樣,誰勝誰負都說不定。這是di二種情況,是中策。”
漢高祖說:“先生已經說朕能獲勝,英布肯定不會用此二策,那麼下策又是怎樣?”
薛公說:“東取吳,西取下蔡,將重兵防守淮南。我猜測英布肯定用此策,陛下長驅直入,一定可以大獲全勝。”
漢高祖高興地說:“先生又怎麼會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說:“英布本來是驪山的一個囚犯,有勇無謀,隻知道為一時的利害謀劃,所以我猜想他肯定齣此下策。”
漢高祖連連稱贊:“好!好!英布的為人朕也知道些,先生的話可以說是一語中的!”
薛公被封為韆戶侯,又被賞賜瞭金銀財寶,然後劉邦親率12萬大軍徵討英布。雙方的軍隊在蘄西(今安徽宿縣境內)開戰,漢高祖見英布的軍隊氣勢旺盛,就用隻守不攻的策略,等到英布的軍隊疲憊之後,金鼓齊鳴,大部隊一齊進攻,英布zui後落荒而逃。英布逃到江南後被長沙王吳芮的兒子設計殺死。zui終,英布的叛亂以失敗結束。
薛公的指點就是未戰先算,算齣英布可以使用的三種策略,又算齣英布必使di三種策略。將敵人分析得如此透徹,一定會取得勝利。正是由於未戰就先算,漢高祖纔可以胸有成竹地打敗英布,輕鬆地平息瞭叛亂。
如果不懂得“未戰先算”,盲目行動隻會帶來失敗和慘重的代價。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之前,對某些章節的內容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懷疑態度,畢竟很多古代的謀略在現代的商業競爭環境中,似乎有些“不閤時宜”。然而,當我深入研讀瞭其中關於“知彼知己”和“因勢利導”的論述後,我發現其內核的精髓是超越瞭具體的戰爭場景的。它探討的是對環境的深刻洞察、對人性的精準把握,以及在復雜局境中如何製定最優策略的普適性原則。這些原則,無論是用於組織管理、團隊協作,乃至個人職業規劃,都提供瞭極其深刻的啓示。它教我的不是簡單的“招數”,而是一種更高維度的思維框架,一種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強大邏輯。
評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體會到,這類經典著作的價值,不在於記住某一個具體的“計策”,而在於培養一種宏觀的、預見性的戰略眼光。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打贏”的學問,更是關於“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衝突”的智慧結晶。它教會我在行動之前,必須進行多層次的沙盤推演,考慮所有潛在的變量和對手的反應路徑。它讓我明白,最高的智慧往往是關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藝術,是將資源和時機運用到極緻的哲學。這種思考模式的轉變,對於我個人的決策製定産生瞭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它讓我看待問題不再拘泥於眼前的一城一地,而是著眼於全局的、長遠的平衡與發展。
評分我最近正在係統地學習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試圖從中汲取一些關於為人處世的智慧,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的探索之路增添瞭一塊重要的裏程碑。它的語言風格,初讀之下略顯晦澀,但深入其中後,便能感受到那股穿越時空的磅礴力量。作者似乎並沒有試圖用現代的口吻去“翻譯”那些古老的箴言,而是選擇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最大限度地保留瞭原文的韻味和邏輯結構。這種“原汁原味”的呈現方式,雖然對閱讀者的理解力提齣瞭更高的要求,但也正因此,每一次對某句話的豁然開朗,都伴隨著巨大的成就感,仿佛真的與那位古代的智者進行瞭一次跨越韆年的對話。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閱,而是靜心慢品,反復咀嚼。
評分這本書的配圖和注釋體係,是其在眾多同類書籍中脫穎而齣的關鍵所在。我特彆欣賞編者在關鍵的段落後,插入的那些極為精到的釋義和典故齣處。這些輔助性的文字,如同精準的導航係統,將我從晦澀的古文深處拉迴到可以理解的現實語境中,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深度。特彆是那些對於古代軍事術語的詳細解析,避免瞭讀者産生望文生義的偏差。可以說,沒有這些細緻入微的校注,這本書的門檻將會高齣不止一個颱階。這套編注係統體現瞭編纂者深厚的學養和對讀者體驗的真正關懷,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典籍的讀者,也能獲得相對順暢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覺到瞭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配上燙金的標題字體,透露齣一種古典而又不失典雅的氣質。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考究,字裏行間留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感到疲憊。尤其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的裝訂工藝非常紮實,書脊的處理讓我相信,即便是經常翻閱,它也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不會輕易散架。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賞心悅目的點綴。這種對細節的精益求精,無疑為即將展開的閱讀體驗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和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