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 Op.19)(原版引进)

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 Op.19)(原版引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贝多芬(Beethoven L.V.)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钢琴协奏曲
  • 贝多芬
  • 第二钢琴协奏曲
  • 降B大调
  • Op
  • 19
  • 原版引进
  • 乐谱
  • 钢琴谱
  • 古典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42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38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Op.19)》为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丛书之一。大约在1894—1895年间写成并演奏。为了使这部作品专由他本人演奏,贝多芬把它延迟到1801年才出版;而且一直等到付印时,才把独奏部分全部写出来。当时的听众尽管对这部作品加以赞赏,却又多少对乐曲中某些偏离传统的特点感到困惑。而今天我们听起来,却会对作品表现出的有节制的情感爆发以及强烈的对比感到由衷的钦佩。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团长,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分,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关在家里,或整天逼在羽管键琴旁边练习。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目录

Ⅰ.Allegro conbrio
Ⅱ.Adagio
Ⅲ.Rondo.Molto allegro
钢琴巨匠的初啼:贝多芬早期协奏曲的辉煌与探索 一、 序曲与时代的背景 本书深入探讨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创作生涯早期的标志性作品之一——他早期的钢琴协奏曲,特别是那些奠定其恢弘交响诗篇基础的早期构思。我们暂且将目光聚焦于那个充满古典主义余晖与浪漫主义曙光交织的年代,探究年轻的贝多芬如何在海顿和莫扎特两位巨匠的阴影下,逐渐寻找到自己独特而不可复制的声音。 这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某部特定作品(如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Op.19)的纯粹分析,而是对贝多芬在维也纳早期,即1790年代至1800年间,在钢琴协奏曲这一体裁上所进行的系统性探索的全面梳理。这一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作曲家作为演奏家(Pianist-Composer)的身份认同,以及他对既有形式的挑战与革新欲望。 二、 早期协奏曲的创作脉络与风格演变 贝多芬的早期协奏曲创作,是其艺术成熟的必经之路。在移居维也纳后,他需要通过这类面向公众的首演和展示作品,来确立其在音乐界,特别是贵族赞助人眼中的地位。 1. 古典主义的继承与张力 早期协奏曲(包括尚未定稿或编号的作品)明显带有对莫扎特最后几部协奏曲的继承性。它们遵循了古典协奏曲的经典三乐章结构:快速—慢速—快速,并强调乐队与独奏乐器之间的对话与平衡。然而,即便是这些“早期”作品,也已显露出贝多芬式的紧张感。 乐队的增强作用: 相较于莫扎特时期更侧重于钢琴独奏者的精致炫技,贝多芬开始赋予管弦乐队更强的戏剧性和动机驱动力。引子(Tutti introduction)不再是简单的背景铺陈,而是首次提出关键的音乐主题,为独奏者的进入积蓄能量。 主题的动机发展: 贝多芬倾向于使用简洁、强劲的动机,并通过反复的节奏和音高变形,将其贯穿于整个乐章。这种对动机的极端雕琢,预示着他未来“英雄性”的创作手法。 2. 奏鸣曲式中的结构性突破 在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通常是奏鸣曲式),贝多芬的结构处理显示出超越其同辈的雄心。 呈示部的扩展与冲突: 贝多芬经常在呈示部中建立更具冲突性的第二主题群,而非仅仅是优雅的对比。调性关系的处理更为大胆,有时会使用更远的关系调,制造出更强烈的预期与解决。 再现部的革命: 在再现部,贝多芬开始弱化或彻底重塑传统协奏曲中仅由乐队演奏的“乐队呈示部”。他可能直接将独奏乐器置于首位,或者以一种更具发展性和戏剧性的方式处理主题的回归,使得再现部本身成为一个小型的发展段落。 三、 慢板乐章的情感深度 如果说快板乐章是技巧与结构的展示,那么慢板乐章则是贝多芬内心世界的窗口。 咏叹调式的运用: 慢板乐章通常采用A-B-A三部曲式或带有歌唱性的变奏曲式。钢琴的主导地位达到顶峰,旋律线往往被赋予深沉、近乎独白式的抒情特质。 和声的探索: 即使在古典语境下,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也开始探索更具色彩性和暗示性的和声进行。他对小调、增六和弦以及不稳定的终止式的偏爱,为日后浪漫主义的“情感至上”奠定了基础。这些乐章往往摒弃了形式的炫技,专注于纯粹的歌唱性和情感的沉思。 四、 终曲:活力与节奏的胜利 终曲乐章通常是回旋曲(Rondo)或奏鸣回旋曲,以其奔放的节奏和高度的能量著称。 回旋主题的坚韧性: 核心的回旋主题往往是极其易记、富有活力和驱动力的。贝多芬利用其重复出现,不仅在曲式上起到结构作用,更在心理上营造出一种不可抗拒的欢乐或激昂的氛围。 与乐队的互动游戏: 终曲是展示钢琴家与乐队之间“机智对话”的最佳场所。快速的跑动、交织的对位段落以及突然的力度变化(Sforzando),都使得终曲充满戏剧性的张力,并以一种光芒四射的方式结束整部作品。 五、 结语:通往英雄之路 对贝多芬早期钢琴协奏曲的考察,如同探寻一位天才艺术家的“学徒期记录”。这些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已经孕育了革命性的种子。它们展示了一个正在成熟的作曲家,如何审视并最终超越其前辈留下的框架。理解这些早期的构思、技法和情感表达,是理解其随后那些更具里程碑意义的“五部”钢琴协奏曲(如第三、第四、第五)的关键桥梁。它们共同构筑了贝多芬作为交响诗人从古典秩序迈向浪漫自由的恢弘篇章。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作品的细致解读,展现贝多芬在音乐语言、结构创新以及情感深度上,是如何一步步为后世确立了钢琴协奏曲这一体裁的全新标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贝多芬的音乐一直情有独钟,尤其是他的早期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尚未完全释放的激情。《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 Op.19)(原版引进)》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比起他的宏大交响曲,这些更“亲切”的协奏曲更能展现他作为钢琴家的一面。我特别喜欢这种“原版引进”的说法,这意味着我能够接触到最接近原貌的乐谱,而不是经过他人解读的版本。拿到书后,它的装帧就很符合我的审美,朴实而不失格调。我相信,通过这本乐谱,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首协奏曲的结构和情感。

评分

我是一名乐器收藏家,对各种版本的乐谱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价值或者版本权威的书籍。这本《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 Op.19)(原版引进)》的出现,无疑为我的收藏增添了一笔亮色。我主要关注的是它的版本来源和校订情况。虽然我尚未深入研究其权威性,但从外观和触感上,它就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喜欢它的设计风格,带着一种沉稳而古典的韵味,很符合贝多芬作品的气质。我希望它能成为我音乐世界中一个值得珍藏的宝藏,也是我研究贝多芬音乐创作演变的一个重要参考。

评分

我是一名钢琴初学者,一直对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敬畏和向往。当我看到这本《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 Op.19)(原版引进)》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虽然我现在还无法完全驾驭这首协奏曲的复杂性,但我相信,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揣摩,我一定能慢慢接近大师的音乐世界。我特别关注的是乐谱的清晰度,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每一个细微的标记都很重要。这本引进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字体大小适中,乐谱的间距也合理,不会让初学者感到眼花缭乱。我希望通过这本教材,能够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语言,也希望我的钢琴技艺能够更上一层楼。

评分

这本《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 Op.19)(原版引进)》的封面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简洁大方,但又暗藏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书脊上的烫金字体清晰可见,传递出一种高雅的气息。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略带些许磨砂感,翻页时发出的沙沙声,仿佛回到了那个属于乐谱与墨香的时代。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表情记号都清晰地印在白纸上,仿佛能感受到贝多芬当年创作时的心跳。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其中的乐谱,但光是这份精美的呈现,就足以让人心生喜爱。我期待着能在这本高质量的乐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灵感。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我对任何能让我深入了解作曲家创作过程的资料都情有独钟。这本《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 Op.19)(原版引进)》之所以吸引我,在于它“原版引进”的标签。这意味着它更有可能保留了最原始的乐谱信息,没有经过不必要的改动或删减。我一直相信,最纯粹的原版乐谱才能最真实地反映作曲家的意图。拿到手后,我仔细翻阅了封面和整体装帧,虽然内容还没开始细看,但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我对它的专业性充满了信心。我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师的创作巅峰对话,感受那来自18世纪末的音乐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