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佳,虽然是年谱体,但它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流水账感。作者显然深谙如何将严肃的历史叙述与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记述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笔触变得雄浑有力,如同史诗般波澜壮阔;而在描写人物在困顿或沉思的时刻,文字则转为细腻、克制,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风格,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我仿佛能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一同经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其喜怒哀乐,而不是单纯地在阅读一份冰冷的年代记录。
评分从学术视野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时代的侧面图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书中对诸多历史事件的解读,常常能跳出传统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抗争与选择。例如,作者对某个时期社会文化思潮演变的梳理,便结合了当时士人的日常生活细节,这种微观切入宏观的分析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历史阶段的理解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背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它促使读者不断反思既有的历史定论。
评分初读此书,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考证之细致入微,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史料的挖掘和辨析之中。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记述,发现作者不仅引用了主流的官方史籍,还穿插了大量地方志、私人笔记甚至是碑刻文字的记载。不同来源的史料之间存在矛盾之处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并非武断地偏袒某一方,而是将不同说法的依据和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一梳理,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开放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整部作品的史学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远非一般浅尝辄止的传记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雅致,封面选用了那种带有淡淡古韵的宣纸质感,触感温润而厚重。字体排版也十分讲究,正文部分采用了宋体,清晰易读,而重要的引文和注释则使用了略小的楷体,界限分明,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装帧的整体感觉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学术的严谨。内页纸张的选材也值得称道,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道林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尤其是考虑到这类历史性著作,其装帧的用心程度直接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阅读一本厚重的年谱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能会伴随着频繁查阅索引和注释的麻烦。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极强,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特别是书中附带的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地图,它们的出现时机恰到好处,往往在关键的地理背景或事件场景出现时予以补充说明,极大地便利了像我这样需要借助视觉辅助来理解复杂空间关系的读者。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严谨性、阅读趣味性与精良制作于一身的佳作,无论是历史研究者还是普通历史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值得仔细品味。
评分虽然有吕祖谦全集,里面包含了年谱部分,但是中华的年谱系列非常经典,一起对照很有价值。
评分1854年(咸丰四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军进攻嘉应(今梅县),丁日昌为李璋煜献计,以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起义军。事后论功授琼州学训导,三年后迁任江西万安知县。1861年调任卢陵知县,正赶曾国藩 曾国藩 上太平军进攻卢陵,县城失守,被清廷革职。当时曾国藩正率湘军在安徽作战,丁日昌转投其幕中,为其襄办军务。1862年(同治元年)奉曾国藩之命,前往广东督办厘金。丁日昌在抵达广州后,发挥自己通晓火器制造的专长,在广州市郊燕塘亲自设计监制成功短炸炮36尊,炮弹2000余颗。这些武器受到广东清军的欢迎,丁日昌因此声名远播,1863年,被李鸿章调赴上海,创设炸炮局,制造18磅、48磅等多种开花炮弹,同时也铸造少量短炸炮,供淮军攻击太平军之用,在进攻常州作战中发挥了相当的威力。 在这个过程中,丁日昌的思想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认为“太平军已不足平”,真正构成对清朝威胁的是外国侵略者。1864年8月,他上书李鸿章,指出现在中外交通,洋人乘我多事之秋,不时恫吓挟制,令人忧愤难忍,必须积极自强以图御侮。他认为外国的长技在于船坚炮利,洋人恃此以挟制中国,我们也可以取其所长以对付洋人。丁日昌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他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中国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手段无法适应近代枪炮制造的需要。旧式泥炉炼不出能够制造近代枪炮的钢铁,用泥模铸炮也很难使炮膛光滑匀衡。因此,丁日昌产生了改革生产工艺和手段的强烈愿望。他在上海与洋人频繁接触,已对西人的机器工厂有所了解。王韬所著《火器说略》,更使他对近代枪炮的制造原理、生产工艺,特别是车床等生产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写信向李鸿章推荐王韬,同时建议设立“夹板火轮船厂”,用机器生产近代近代军舰 近代军舰 轮船和枪炮。恰在这时,容阂提出了要在中国发展“制器之器”的主张,丁日昌立即深表赞同,说:制造之理是一脉相通的,“一有制器之器,即可由一器而生众器,如父之生子,子之生孙”。(丁日昌《丁中丞政书·巡沪公牍》卷一) 从手工生产进而追求机器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变革。这个观念变革对中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自强运动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丁日昌以这种新的认识和观念为基础,在上海积极设法,主持收买了美国人设在虹口的旗记铁厂,合并原来的炸炮局,后又接纳容阂从美国购回的机器,于1865年9月正式成立了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设立的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 首创轮船航运事业;创设江南制造总局;倡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在台湾开矿藏、筑铁路、架电线、造船械、办农垦等。军事国防方面:提议创建北平、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建言建策不计资历,从实践中选拔各方面的人才。 文化教育方面:建议变八股为八科,改革科举制度;推动和促成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童;挑选船政学堂优等生赴欧留学;组织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和编撰府志政书;主张在通商口岸创办报馆;倡导广设社学和义学。
评分自署龙泉人。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一稱其为建安人,与自述不同。四朝闻见录丙集高宗六飞航海条绍翁自一云,本生祖李颖士,“其先为光州固始人,徒居建之浦城”。处州府志亦载,绍翁之先固始人,徒居浦城,后又遷龙泉。据此则绍翁祖籍光州固始(在今河南),后居处州龙泉(在今浙江)。当以自署为是。绍翁宋史无传,事蹟难考。四朝闻见录甲集庆元六君子条载,庚辰(一二二○年)京城灵,论事者众,周端朝语绍翁曰:“子可以披腹琅玕矣。”绍翁曰:“先生在,绍翁何敢言。”同集词学条又载绍翁与真德秀(一一七八至二三一五年)私校徐凰殿试卷一事。据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绍翁“似亦嘗为朝官,然其所居何职则不详矣”。后人多主是说,当系事实。
评分这是年谱丛刊系列唯一一种简体横排的,其他11种都是繁体竖排的!
评分中华书局,年谱丛刊,持续关注购藏中,极具研藏价值。
评分好书,好评……
评分《吕祖谦年谱》是作者杜海军在充分吸取旧谱优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共计20余万字。从新谱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更详尽的吕祖谦生平事迹,还能展现时代的特点、家族系谱、交友状况、学术思想的变化等等。《吕祖谦年谱》对后人系统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少有的能与各种不同观点的学者友好相处,在交流中提高、升华的虚怀若谷的大师,是大有助益的。
评分好书,好评……
评分四朝闻见录成书时,理学盛行,绍翁师承药适,又与真德秀善,故其学一宗於朱熹。但是,书中所载有涉於朱氏者,绍翁却能无所隠讳。如乙集洛学条一云:“予嘗与闽士同舟,相与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