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在1949:献给建国60周年

知识分子在1949:献给建国60周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高杰 著
图书标签:
  • 知识分子
  • 1949
  • 建国60周年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思想
  • 中国
  • 近代史
  • 学术研究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10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51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3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胡适:“今早及今午连接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一切的事,只好拜你们几位同事维持。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老舍:“啊,我是刚入了国门,却感到家一样的温暖!在抗战中,不论我在哪里,‘招待’我的总是国民党的特务。他们给我的是恐怖与压迫——他们使我觉得我是个小贼。现在,我才又还原为人,在人的社会里活着。”

内容简介

1949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无疑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岁月,然而,历史是由细节组成的,是可以触摸的,1949年不仅仅有北平解放、百万雄师过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有知识分子对社会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知识分子在1949》在参考大量日记、书信、报刊的基础上,选取胡适、沈从文、吴宓、胡风、老舍、周作人、叶圣陶、郭沫若、丁玲等若干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从具体细节进入历史现场,摒弃了传统的史学宏大叙事方式,在点滴琐事的生动叙述和内心感情的直接抒写中,展示自抗战胜利后到建国前后知识分子内心分化、斗争、抉择的心路历程,使我们在今天体验到他们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彷徨与憧憬,无奈与奋发。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胡适:破灭的自由梦
第二章 沈从文:从狂言呓语到恢复新生
第三章 吴宓:在保守和浪漫之间
第四章 胡风:文学殉道者
第五章 老舍:海外归来的“人民艺术家”
第六章 周作人:狱外的平淡人生
第七章 叶圣陶:涓泉归海的“知北游”
第八章 郭沫若:新中国的第一文人
第九章 丁玲:来自延安的小号兵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胡适:破灭的自由梦

胡适有着浓厚的“北大情结”,逃到南京后的胡适,仍以“北大”校长自居。
1917年,刚刚回国的胡适,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他毅然谢绝了多方邀请,来到北大任教,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在北大,他声名鹊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也培养出了傅斯年、顾颉刚等著名弟子。1925年,胡适赴美考察,暂时离开北大,直到1930年重回北大,任文学院院长。此后7年间他和蒋梦麟校长齐心协力,把刚从解体边缘复活过来的北大“中兴”成国内顶尖大学。他筹集经费、搜罗人才、兼任多职、开设课程,可谓殚精竭虑。直到1937年重新赴美争取外交支持,再次告别北大。抗战胜利后,蒋梦麟因为担任行政院秘书长,按照《大学组织法》必须辞去北大校长职务。于是,远在美国的胡适就成了北大校长的最佳人选。1945年9月3日,教育部长朱家骅致电胡适,表示北大校长“非兄莫属”,在他回来就任之前,由傅斯年暂时代理校务。傅斯年给蒋介石的信中曾说:“适之先生经师人师,士林所宗,在国内既负盛名,在英美则声誉之隆尤为前所未有。今如以为北京大学校长,不特校内仰感俯顺与情之美,则全国教育界,亦必以清时佳话而欢欣。”胡适任北大校长消息一公布,北大内外确是欢欣鼓舞,一片唱赞。著名学者教授纷纷致函致电胡适,表示内心的仰望与欢悦。
胡适对卸掉驻美大使的职务后,能回国执掌北大,也很高兴,归国途中就多次写信给国民政府,希望用“十年的时间让学术独立发展”,再造北大。可惜他的宏愿终无法摆脱时代的冲击,最后不得不凄然离开北大。他在最后一次校务会议上仍坚持“北大只有留在北平,否则还能叫北京大学吗?”他对北大的感情,是超越政治的。
……
知识分子在1949:献给建国60周年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个体关怀,深入剖析了1949年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剧变中所经历的心灵震荡、思想抉择与身份重塑。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叙事,更是一部关于“知识、权力与责任”的深刻对话录。 一、 历史的洪流与知识分子的十字路口 1949年,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政权的更迭,更是中国社会结构、文化生态乃至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根本性断裂与重建。本书将时间轴精准定格于这个关键的转折点,通过梳理民国以来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抗战、内战中所扮演的角色,为理解他们最终的“站队”与选择提供了坚实的背景铺垫。 (一) 知识谱系的断裂与传承 本书首先追溯了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被赋予“改造国民性”、“启蒙救亡”的使命。无论是留学海外的精英,还是囿于象牙塔的学者,他们的思想图景都深受西方思潮的熏陶。然而,当外部的战乱与内部的革命浪潮交织时,旧有的自由主义理想与民主科学的旗帜,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详尽考察了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群体,如“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教授”、“技术专家”等,他们在国民政府统治末期的困境:对腐败的失望、对战争的疲惫,以及对未来道路的迷茫。书中通过大量的档案、私人信件和日记,还原了他们在彷徨中如何观察解放区的实践,并开始对“革命”的内在逻辑产生新的审视。 (二) 思想的“过筛”与价值的重估 1949年并非终点,而是知识分子个体思想成熟和重塑的起点。本书着重探讨了他们如何处理与旧体制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新政权提出的“学习与改造”的要求。 一个核心的议题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义“知识分子的责任”?是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是拥抱“与工农相结合”的实践路线?书中不回避知识分子在接受新思想过程中的巨大痛苦——他们需要抛弃过去赖以立身的理论基石,转而学习一种全新的、源自实践的“革命哲学”。 我们通过具体的人物案例分析,展现了这种价值重估的复杂性:有的知识分子选择南下,有的选择北上,有的则选择“留守”观察,每一种选择背后都隐藏着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良知的深刻权衡。 二、 身份的重构:从“士大夫”到“人民的先生”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知识分子“身份焦虑”的深入挖掘。在传统的儒家伦理中,“士”拥有超然于政治之上的道德批判权;而在全新的、以阶级叙事为主导的新国家中,这种超然性被要求彻底瓦解。 (一) 机构的整合与知识的再分配 新政权对知识分子的整合策略是系统且迅速的。本书详细梳理了院系调整、文联的重组、以及“思想改造运动”的初期部署。知识分子不再是松散的个体,而是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考察了大学的“教授会”如何转型为“党支部领导下的教学单位”,科学机构如何将研究方向对接到国家建设的急需领域。这种制度性的安排,极大地改变了知识生产的逻辑:研究的价值不再仅仅取决于学术的纯粹性,更取决于其服务于“人民”和“生产”的效用。 (二) 知识分子的“入场券”:学习与检讨 如何获得新政权颁发的“合法性入场券”?本书细致分析了知识分子“学习小组”中的动态。这些小组是思想改造的前沿阵地,知识分子在此进行自我剖析,批判过往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或“自由主义的局限性”。 这种“检讨”过程,是心理上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个体不仅要承认政治路线上的错误,更要在情感上彻底“归队”。本书试图还原这些知识分子在进行自我批判时的真实心理活动:是真诚的转变,还是权宜之计的表演?这种分析力求客观,尊重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地贴上“投诚”或“坚贞”的标签。 三、 知识与权力:共同建设的序曲 1949年后的中国,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是巨大的,他们被寄予厚望,成为“四个现代化”的先行者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一) 科技与教育的优先权 新中国亟需建立工业体系和普及基础教育。本书分析了第一代国家级专家和高级知识分子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被赋予了制定国家科学发展规划、建立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任。他们从“批评者”转变为“建设者”,其专业知识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二) 文化领域的“统一战线” 在文学艺术领域,知识分子需要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创作观。书中探讨了作家、艺术家们如何适应新的叙事模式,从关注个体命运转向描绘集体英雄主义。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是题材的变化,更是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颠覆。 本书通过对比几位在文艺界极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在1949前后的作品风格变化,展示了文化生产从“个性解放”向“集体叙事”过渡中的挣扎与适应。 结语:历史的镜鉴 《知识分子在1949》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它避免了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单一化描述,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断自我协商、艰难前行的复杂群体。本书最终希望引发读者对以下问题的深思: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价值何在?他们的独立性应如何界定?以及,知识与权力之间,应如何保持一种可持续的、建设性的张力? 本书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意在回顾那段塑造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关键历史时刻,为我们理解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提供一份扎实而深刻的历史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复古的质感,辅以恰到好处的标题字体,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对于“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大时代变迁中的思考、挣扎与选择,往往是历史最真实的注脚。而“1949”这个年份,更是充满了象征意义,它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启,也预示着旧秩序的瓦解与重塑。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刻,那些曾经站在思想前沿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看待这个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他们的内心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澜。这本书的副标题“献给建国60周年”则赋予了它一份庄重与深情,让我预感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致敬与传承。封面上的留白,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想象,它留给读者的空间,或许正是去填充那些历史的细节,去感受那些人物的情感。

评分

我最近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书名叫做《知识分子在1949:献给建国60周年》。光听名字就觉得内容会非常厚重,引人深思。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经历过社会巨变的人们,他们的视角和感受,往往比冰冷的数据更能触动人心。这本书聚焦于“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群体。在1949年那个节点,他们面临的抉择,内心的纠结,以及对新中国的初印象,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想想看,曾经是社会思想的引领者,在新的政治格局下,他们的身份、地位、甚至思想观念都会经历巨大的冲击。这本书能带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他们所经历的种种,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历史财富。而且,“献给建国60周年”这个副标题,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时代传承的意味,仿佛这本书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思考,去回馈给后来的我们。

评分

当我看到《知识分子在1949:献给建国60周年》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经典画面和人物形象。1949年,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而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大脑”和“良心”,他们的经历和思考,往往能折射出时代的深刻变迁。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剧烈动荡的时期,那些曾经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独立思想的知识精英们,是如何适应新的政治环境,他们的价值观是否受到了挑战,他们又如何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个历史的焦点,并将其与“建国60周年”这个纪念性的时间节点结合起来,暗示着作者可能想通过回顾那段历史,来引发对当下的一些思考,或者对那个时代的精神进行一次深情的致敬。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人生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知识分子在1949:献给建国60周年》,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画面和思考。1949年,一个翻天覆地的年份,新中国的诞生,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们曾经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思想的火炬手,而在新的政权下,他们的角色将如何定位?他们的声音是否依然嘹亮?他们的知识和才华又将如何被运用?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些群体的内心世界,他们是欣喜若狂,还是忧心忡忡?亦或是复杂的情感交织?“献给建国60周年”这个副标题,则让我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它似乎在试图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并赋予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我猜想,这本书会展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洪流时的种种挣扎、选择与贡献。

评分

拿到这本《知识分子在1949:献给建国60周年》,我首先就被它的纸张质感和印刷风格所吸引。不是那种亮闪闪的现代感,而是一种略带粗砺但非常舒服的触感,仿佛是特意为了呼应那个年代的历史印记而选择的。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知识分子”和“1949”这两个词汇的组合,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那些穿着长衫、戴着眼镜的学者,在茶馆里低声探讨,在报刊上发表激昂的言论,或者是在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十字路口,眼神迷茫又带着一丝希望。副标题“献给建国60周年”则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基调,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份饱含深情的纪念。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他们的社会角色转变,以及他们与新中国初创时期是如何互动、碰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