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年谱长编(第4卷)

叶圣陶年谱长编(第4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金林 著
图书标签:
  • 叶圣陶
  • 传记
  • 文学史
  • 近现代史
  • 文化名人
  • 学术研究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1936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4106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叶圣陶年谱长编(第4卷)》通过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全面详尽地反映了圣陶先生长长的一生奋进的历程,包括谱文和附录两部分。谱文是谱主从1894年10月28日出生至1988年2月16日逝世为止的正谱。附录则记载了谱主逝世以后有关其著作的出版和纪念活动。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为1894―1935年的谱文,第二卷为1936―1949年的谱文,第三卷为1950―1965年的谱文,第四卷为1966―1988年的谱文和附录。

目录

1966年(丙午)七十二岁
1967年(丁未)七十三岁
1968年(戊申)七十四岁
1969年(已酉)七十五岁
1970年(庚戌)七十六岁
1971年(辛亥)七十七岁
1972年(壬子)七十八岁
1973年(癸丑)七十九岁
1974年(甲寅)八十岁
……

精彩书摘

1966年
(丙午) 七十二岁
2月2日至20日 林彪委托江青炮制《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完全抹杀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的巨大成绩,诬蔑文艺界被“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
2月3日 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召开扩大会议。会后由彭真主持制定了《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后来被称为“二月提纲”)。中共中央转发了这个提纲。
3月10日 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关于结束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请示》。请示中说:“职教社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确无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
4月16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评“二月提纲”,撤销彭真等五人的文化革命小组,建立了由“四人帮”控制的新的文化革命小组。陈伯达任组长,江青、张春桥任副组长,康生任顾问。
5月4日至2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
8月1日至12日 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
8月5日 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10月31日 首都各界集会,纪念鲁迅逝世30周年。陈伯达在大会闭幕词中,把鲁迅歪曲为“先知”,同时诬蔑周扬是“叛徒”、“投降主义者”。
1月4日 到政协礼堂,在各参观团之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会议持续三天。
1月6日 往嘉兴寺,参加孙伏园追悼会。
1月14日 赴文改会之会,审议查字法中“部首”与“笔形”两种。
1月l5日 在人教社集会,谈四川见闻。
1月17日 赴文改会之会,审议查字法。
1月22日 到新侨饭店,与民进会员作新春叙晤。
1月25日 观朱学古(朱正)投寄之文稿,“系取鲁迅之稿本与印行本对勘,研究其修改文稿之用心”。(日记)
1月26日 作书信《致学古》(收入《叶圣陶集》第二十四卷)。

前言/序言


《王国维遗嘱的文本考订与思想流变》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晚清民国时期一位关键思想人物——王国维的学术生涯、人生抉择及其身后留存的文本遗产。全书以严谨的文献学方法为基石,深度剖析了王国维留下的重要遗嘱文本,并以此为切入点,勾勒出其学术思想从早期乾嘉朴学向哲学转向,最终落脚于悲剧意识与人生哲学的复杂演变轨迹。 第一部分:遗嘱文本的文献学重构与辨析 王国维的离世,留下了数份性质、内容各异的“遗嘱”或相关文字,这些文本不仅关乎其个人终局的选择,更蕴含着其毕生思想的最终凝练。本书的第一部分,即着力于这些核心文献的“存真去伪”工作。 我们首先对现存的几种主要版本——包括最早见于友人记述的版本、后世整理者采纳的版本,以及可能存在于私人信札或日记中的零星片段——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交叉验证。这种比对不仅关注字面文本的差异,更深入到当时的抄录环境、传播途径以及后世整理者的意图。例如,对于那句著名的“五十之年,变化忽至,身世两端,眼看理想之泡,一一破灭”,本书通过对不同抄本间细微措辞的差异进行考证,力图还原出王国维在特定时刻最接近其本意的表达方式。 此外,本书还专门设立一章,探讨了王国维遗嘱中涉及的“哲学观照”与“个人情感”的比例问题。我们认为,要理解其最终陈述,必须将其置于他当时所处的具体情境中,区分哪些是其长期哲学研究的自然结论,哪些是应对突发变故的即时反应。通过这种细致的文献考订,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比以往更为清晰、可靠的王国维“终极陈述”的文本基础。 第二部分:从“经世致用”到“天人交”:思想的渐进裂变 王国维的思想历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吸收、消化西方与东方新知的过程。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遗嘱中的哲学观作为终点,反溯其思想源头。 早期,王国维深受乾嘉学派“考据”之风的影响,尤其在古器物学、古文字学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成就。但本书指出,这种看似保守的学术路线,实则为其日后哲学的突破埋下了伏笔——对“实证”和“细节”的执着,促使他对传统形而上学产生了怀疑。 中期,西方哲学,特别是康德哲学和叔本华的悲剧美学,对王国维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书详细梳理了王国维对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研读痕迹,尤其关注其对“人生之苦”的独特阐释。与西方纯粹的悲观主义不同,王国维将这种悲观主义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天人感应”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其特有的“悲剧的合理性”的哲学框架。遗嘱中的“理想之泡破灭”,正是这种哲学框架在个人命运上的投射。 第三部分:遗嘱文本中的“科学”与“玄学”的张力 遗嘱的另一重要面向,在于其对“知识的功用”与“生命的意义”的终极叩问。王国维毕生致力于在西方科学的严谨性与中国玄学的直觉性之间架设桥梁。 本书通过对比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宇宙之根本”的探求,与遗嘱中对于“人生无意义”的判断,揭示了这种张力的最终爆发。他毕生在用科学的工具(如逻辑分析、文献考证)去解决一个本质上是玄学的难题——生命的价值。当他发现即便是最精密的工具也无法提供一个确定的、可被验证的答案时,他个人的信念体系便陷入了危机。 我们深入分析了遗嘱中提及的“变故”对这位学者心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压力,更是其内部哲学体系遭遇“不可知”困境时的内在反弹。这使得他的结论,即“结束于此”,成为一种在知识建构失败后,以生命实践来完成哲学论证的极端方式。 第四部分:遗产的再评价与当代启示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则跳脱出传记与文献考证的范畴,探讨王国维遗嘱文本对当代学术研究的持续影响。我们认为,王国维的悲剧性结局,不应仅仅被视为一个历史的注脚,而应被视为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在现代转型期如何面对意义缺失的深刻案例。 他的思想遗产,尤其是对美学、哲学与史学交汇点的探索,至今仍未被完全消化。本书倡导一种“去浪漫化”的阅读方式,不再将他视为一个简单的殉道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以其全部学力与生命为代价,试图建立现代性个人信仰体系的伟大探索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致梳理,我们希望为后学者提供一个更坚实、更少附会、更能引发深度思考的研究基石。 本书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尤其擅长将细微的文献差异转化为重大的思想解读,适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献学、哲学史及美学研究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叶圣陶年谱长编(第4卷)》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感动。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叶圣陶先生晚年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度挖掘。我反复阅读其中关于他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他对继承与创新的见解,以及他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期盼。这些内容,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叶老先生在教育改革方面的贡献的详尽记录,他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如何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事物,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前瞻性和智慧。书中一些关于他与学生、同事之间交流的片段,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他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读完这第四卷,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更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长者进行灵魂的交流。这份收获,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翻开《叶圣陶年谱长编(第4卷)》,我立刻被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编年史,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叶圣陶先生晚年的生活图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编纂者倾注了多少心血,才搜集到如此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从他与亲友的书信往来,到他的日常起居,再到他对社会事件的零星看法,都得以精细呈现。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他晚年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那些未曾公开的手稿、修改痕迹,甚至是一些创作中的困惑和挣扎,都清晰地记录了下来。这让我对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阅读成品,而是能够窥探到创作背后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书中对叶老先生晚年参与的各项文化教育活动也有着详尽的记载,他如何发挥余热,为国家文化事业贡献力量,那种老当益壮的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这第四卷,简直是解密叶圣陶晚年思想与生活的一把金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将其中的精华与更多热爱文学的朋友们分享。

评分

这套《叶圣陶年谱长编》真是让人惊叹!我本来只是抱着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生平的好奇心购入,没想到它带来的震撼远超想象。尤其是这第四卷,更是将叶圣陶先生晚年的生活、创作和思考,以前所未有的细致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常常会被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记录所打动,比如他如何悉心栽培自己的庭院,观察花草的生长,又如何在病痛缠身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阅读、写作,甚至指导青年学子。这些细节并非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折射出老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叶圣陶先生晚年学术思想的梳理,他如何反思过往的教育理念,如何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体悟,这些宝贵的思想结晶,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教育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读完这一卷,仿佛与叶老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智慧、他的胸怀、他的坚韧,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这不仅仅是一部年谱,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百科全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以及人生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我对《叶圣陶年谱长编(第4卷)》的评价,可以用“震撼”二字来概括。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详尽程度,勾勒出了叶圣陶先生晚年生活的全景图。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他晚年写作的详尽记录,那些书稿的来龙去脉,创作的灵感来源,甚至是反复修改的痕迹,都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让我对他的创作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加敬佩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书中对叶老先生晚年与各界人士交往的记载,更是丰富了他的人生画卷。我看到了他如何与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如何以他的智慧和经验,影响和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叶圣陶先生晚年所经历的一些社会变革的记录,他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种平静而坚韧的态度面对一切,这种精神力量,足以激励我们每一个人。这第四卷,绝对是研究叶圣陶先生晚年思想和生平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叶圣陶年谱长编(第4卷)》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年谱听起来总是有些宏大而略显疏离。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那种惊喜便油然而生。这第四卷,仿佛是一扇小小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叶圣陶先生晚年生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他如何看待变化中的社会,如何处理一些具体的生活琐事,甚至是对一些日常小物件的喜爱,都变得栩栩如生。我被书中一些关于他身体状况的记录所触动,尽管年事已高,病痛缠身,但他依然保持着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这让我思考,生命的长度固然重要,但生命的质量,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是真正的财富。书中对叶老先生晚年对儿童文学的关注和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他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传递给下一代,那种教育情怀,是任何时代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这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优雅地老去,如何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