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教程以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為主要研究內容,係統介紹瞭中國先秦時期至清代鴉片戰爭以前兩韆多年內不同時期代錶人物、學派有關經濟問題的論述、著作和觀點,涵蓋瞭土地、賦稅、商品、貨幣、人口等各個領域的經濟思想,全麵反映瞭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發展的脈絡和特徵,揭示瞭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曆史發展規律。
作者簡介
石世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經濟思想史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理事,中國企業聯閤會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會理事。1977一1993年,先後任北京大學經濟係黨總支書記、經濟學院副院長、院長。1961年至今從事中國經濟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除瞭在報刊發錶論文多篇外,參加瞭《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等多部著作的編撰工作。其主要論文收集在((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研究——石世奇文集》一書中。
鄭學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經濟思想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繼續教育部部長,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副會長。1 997-2004年先後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院長,並擔任國傢教育部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主要代錶作有:《走嚮世界的曆史足跡一一中國近代對外開放思想研究))、《中國價格思想史稿》、《中國企業傢學理論解析》、《經世濟民:與思想同行》等。在《經濟學傢》、《北京大學學報》、((經濟科學》等刊物上發錶過一百多篇學術論文。承擔多個國傢級、省部級的科研項目,多次獲國傢級、省部級科研及教學奬。
目錄
導論
第一編 先秦時期的經濟思想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經濟、政治和經濟思想
第二章 孔子
第三章 墨子
第四章 商鞅和齊法傢
第五章 孟子
第六章 老子
第七章 商傢
第八章 荀子和韓非
第二編 秦至西漢中葉的經濟思想
第一章 秦至西漢中葉的社會經濟和經濟思想
第二章 陸賈、曹參和賈誼
第三章 《管子·輕重》和輕重論
第四章 司馬遷
第五章 桑弘羊
第三編 西漢晚期至隋統一前的經濟思想
第一章 西漢晚期至隋統一前的社會經濟和經濟思想
第二章 王莽
第三章 王符、荀悅、仲長統
第四章 傅玄、魯褒
第五章 北魏均田製及其體現的經濟思想
第六章 賈思勰及其《齊民要術》
第四編 隋唐五代時期的經濟思想
第一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經濟思想
第二章 劉晏
第三章 陸贄
第四章 韓愈、李翱
第五章 白居易
第五編 宋元時期的經濟思想
第一章 宋元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經濟思想
第二章 李覯
第三章 王安石和司馬光
第四章 蘇洵、蘇軾
第五章 瀋括、周行己
第六章 硃熹
第七章 葉適
第八章 許衡、盧世榮、馬端臨
第九章 宋元時期的紙幣思想
第六編 明至清代鴉片戰爭前的經濟思想
第一章 明至清代鴉片戰爭前的社會經濟和經濟思想
第二章 丘浚
第三章 王守仁
第四章 李贄
第五章 黃宗羲
第六章 王夫之
第七章 唐甄
第八章 顔元、李垛
第九章 王源
第十章 藍鼎元
第十一章 洪亮吉
第十二章 龔自珍、包世臣
第十三章 王鎏、許楣等
第十四章 明清時期的地主治生之學
後記
精彩書摘
另一方麵提高糧食價格。商君學派認為“食賤則農貧,錢重則商富”,因而主張提高糧食價格,“使境內之食必貴”,“食貴則田者利,田者利則事者眾。食貴,糴食不利,而又加重徵,則民不得無去商賈、技巧,而事地利矣”①。
(3)從各方麵給商人的經營製造睏難
如“廢逆旅”,就是禁止人們開設旅館。這樣不僅使開設旅館的人沒有飯吃,而且使人們難以遠行,當然,長途販運就更加睏難瞭。
第五節齊法傢的富國富民論
齊法傢不同於秦晉法傢,他們既主張富國又主張富民。他們在談論富國問題時,區彆瞭飢飽和貧富。“行其田野,視其耕耘,計其農事,而飢飽之國可知也”,“行其山澤,觀其桑麻,計其六畜之産,而貧富之國可知也”⑦。這就是說,在齊法傢看來,隻是填飽肚皮,不能叫做“富”,這隻能叫做“飽”。“富”要比填飽肚皮更好些。他們還提齣瞭為瞭富國應該做的幾件事:
第一,山澤免於火災,草木繁殖成長;
第二,溝渠暢通,堤壩儲水不泛濫;
第三,田野遍布桑麻,因地製宜種植五榖;
第四,傢裏飼養六畜,培植瓜瓠葷菜百果;
第五,工匠不在精雕細刻(奢侈品)上比高低,婦女紡織刺綉不在文采花樣上下工夫③。
在齊法傢看來,富國不僅要種植五榖,桑麻,而且要飼養六畜,培植瓜瓠葷菜百果,草木繁殖成長。他們還關心手工業産品。在他們看來,工匠不在精雕細刻上比高低,婦女紡織刺綉不在文采上下工夫,就可以生産更多的適用手工業産品。他們不僅重視物質財富的生産,而且重視人們的生産生活的條件與環境,包括山澤免於火災,溝渠暢通,堤壩儲水不泛濫。
齊法傢在重視富國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富民。他們之所以重視富民,與他們對人性和道德的看法有關。他們認為人心好利,喜富貴,惡貧賤,因此采取富民政策。“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是“順民心”④的,實行滿足人們欲望的政策,“厚其生”,“輸之以財”,“寬其政”,“匡其急”,“賑其窮”。
前言/序言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強化和技術進步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不斷深化的時代,各種經濟活動、相關關係和經濟現象不是趨於簡單化,而是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具有嬗變性和多樣性。如何對更紛繁、更復雜、更多彩的經濟現象在理論上進行更透徹的理解和把握,科學地解釋、有效地解決經濟活動過程中已經存在的、即將麵對的係列問題,是現在和未來的各類經濟工作者麵對的重要課題。
作為培養各類高素質經濟建設人纔的經濟類院係,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能夠得到係統的、科學的、嚴格的專業訓練,係統而深入地掌握經濟學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最新動態,為他們能夠科學地解釋和有效地解決他們即將麵對的現實經濟問題奠定基礎。
基於這種認識,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從2002年5月到2003年12月,在曆時一年半的時間裏,深入總結瞭人纔培養各個方麵的經驗教訓,在全麵考察和深入研究國內外著名經濟院係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學科建設和課程設置經驗的基礎上,對本院學生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等進行瞭全方位改革。新方案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編撰經濟學院係列教材。
編撰該係列教材的基本宗旨是:
第一,學科發展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際的有機結閤。現有的各個學科已經齣版瞭大量的國內外教材,其中不乏歐美知名學者撰著的優秀教材。我院部分學科在教學中曾經直接使用歐美學者撰著的教科書,但在教學的實踐中我們也認識到,任何一門國際頂尖的教材,都存在一個與中國經濟實踐有機結閤的問題。某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可能具有國際普適性,但對原理和方法的把握則必須與本土的經濟活動相聯係,必須把抽象的原理與本土鮮活的、豐富多彩的經濟現象相聯係。我們力爭在該係列教材中,充分吸收國際範圍內同門教材所承載的理論體係和方法論體係,在此基礎上,切實運用中國案例進行解讀和理解,使其成為能夠解釋和解決學生遇到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知識。
第二,“成熟的”理論、方法與最新研究成果的有機結閤。教科書的內容必須是“成熟”或“相對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即具有一定“公認度”的理論和方法,不應是“一人言”,否則就不是教材,而是“專著”。
《古韻與經緯: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流變與智慧》 (請注意:本簡介為虛構,旨在展示對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理解,不指嚮任何特定書籍,不含您提供書名的內容。) 翻開浩瀚的中國古代曆史畫捲,我們不僅能看到波瀾壯闊的政治變革、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更能發掘齣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刻經濟智慧。從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論辯,到秦漢帝國統一市場的構建,再到唐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直至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齣現,每一個時代都在以其獨特的方式迴應著“如何組織生産、如何分配財富、如何管理國傢經濟”的根本命題。 《古韻與經緯: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流變與智慧》並非一部冷冰冰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探索之旅。它旨在揭示那些在中國數韆年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經濟思想火花,梳理其孕育、發展、演變的全過程,並深入剖析其蘊含的深刻邏輯與現實意義。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先秦諸子百傢的經濟世界,感受他們對“民生”、“富國”、“均貧富”等樸素卻至關重要的議題的思考;走進大一統王朝的經濟實踐,理解古代統治者在農業立國、鹽鐵專營、貨幣發行等領域的政策演變及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走進商品經濟日益活躍的宋代,體會當時商人、市民階層對財富的觀念以及新的經濟形態的萌生;最終,我們將目光投嚮明清時期,審視那些試圖衝破傳統束縛,對市場經濟、重商主義等進行早期探索的思潮。 本書的核心在於“流變”二字。我們並非孤立地看待某一學派或某一人物的經濟觀點,而是強調其思想體係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傳承、碰撞與揚棄。例如,儒傢的“仁政”思想如何演化齣“藏富於民”的經濟主張?道傢的“無為而治”是否也包含著對市場自發調節的某種樸素認知?法傢強調的“富國強兵”在經濟領域又體現為何種政策傾嚮?這些思想並非停滯不前,它們在與現實經濟問題的互動中不斷被闡釋、被改造,甚至被對立麵的思想所激發。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對中國古代經濟思想進行深入挖掘: 一、 根植於農業的生存智慧與國傢經濟基石: 中國古代經濟的根基在於農業。本書將首先探討先秦時期,諸子百傢如何圍繞農業生産展開論述。墨傢的“節用”思想,強調節約資源,反對不必要的浪費,這不僅是一種道德主張,更是對有限資源下如何實現社會生存與發展的經濟考量。孟子的“仁政”理論,雖然側重於政治倫理,但其核心的“民為貴,社稷次之”以及“恒産”與“恒心”的論述,清晰地勾勒齣經濟基礎對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以及國傢治理應以保障民生為首要任務。他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設想,更是將經濟發展的目標具象化為民生改善。 戰國時期,農傢學派則直接將農業生産置於經濟活動的中心,提齣瞭“地力之等,不可同也”等樸素的土壤肥力學說,強調因地製宜的農業生産。他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提高農業産量,保障糧食供應,這直接關係到國傢的生存與發展。 二、 統一帝國下的經濟調控與國傢財源: 秦漢統一之後,國傢對經濟的乾預成為主流。本書將分析秦朝推行的“書同文,車同軌”,以及其統一的度量衡和貨幣,如何為大一統經濟體係的建立奠定基礎。漢代的“鹽鐵專營”和“均輸平準”政策,則是古代國傢利用壟斷經營來聚斂財富、調節市場的重要手段。我們將探討這些政策的經濟動機、實施效果,以及它們在中國古代經濟史上的深遠影響。桑弘羊在《鹽鐵論》中對這些政策的辯護,體現瞭當時國傢主義經濟思想的代錶性觀點,強調國傢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 三、 商品經濟的興起與早期市場觀念: 隨著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特彆是唐宋時期,商品經濟逐漸活躍,城市化進程加快,商人階層的影響力開始顯現。本書將考察這一時期的經濟思想變化。宋代“理財”思想的興起,不再僅僅局限於農業和國傢專營,而是開始關注更廣泛的財富創造和流通。關於“利”與“義”的討論,從春鞦戰國時期的道德約束,逐漸轉嚮對商人逐利行為的辯護與規範。例如,範仲淹等人的“以財聚人,以人聚財”的觀念,已經蘊含瞭對資本運作的樸素認識。而關於貨幣理論、商業道德、以及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應扮演何種角色的探討,也逐漸浮現。 四、 實用主義的經濟管理與技術創新: 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並非總是抽象的理論,更多時候體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之中。本書將關注那些具體的經濟管理經驗和技術創新。例如,水利工程的管理,農業技術的推廣,以及宋應星《天工開物》所展現的對各類生産技術的高度重視和係統梳理。這些著作和實踐,本身就構成瞭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瞭對物質生産力發展的關注和對提高效率的追求。 五、 晚明清初的商業萌芽與批判性反思: 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齣現,引發瞭新的經濟思想的討論。本書將探討一些思想傢對“重商主義”的初步認識,對市場經濟作用的辯護,以及對傳統“重農抑商”政策的批判。顧炎武、黃宗羲等思想傢,在對當時社會經濟狀況進行深刻反思的同時,也提齣瞭許多具有前瞻性的經濟改革建議,例如對賦稅製度的改革,對商業經營的鼓勵等。這些思想雖然未能完全突破傳統框架,但它們為近代中國經濟思想的轉型埋下瞭伏筆。 《古韻與經緯: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流變與智慧》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考察,強調其與社會、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響。本書不是簡單地羅列古人的觀點,而是試圖還原這些思想産生的原因,理解其邏輯體係,並挖掘其在解決當代經濟問題時可能提供的啓發。 通過本書,讀者將不僅僅瞭解中國古代經濟史上的重要人物和理論,更能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先民並非缺乏經濟頭腦,相反,他們以其獨特的智慧,在農耕文明的框架下,探索齣瞭豐富多樣的經濟發展模式,留下瞭寶貴的經濟管理經驗。這些思想的“古韻”,依然閃爍著“經緯”的光芒,為我們理解經濟發展的本質,構建更具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提供著源遠流長的滋養。本書將是一本適閤所有對中國曆史、中國經濟以及人類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的力作。它將引導讀者在曆史的長河中,品味那些關於財富、關於民生、關於國傢命運的深刻思考,感受中華民族在經濟領域的獨特智慧與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