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388-2009-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施工工艺及验收导则

Q/GDW388-2009-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施工工艺及验收导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
  • 架空线路
  • 施工工艺
  • 验收规范
  • 导则
  • 电力工程
  • Q/GDW388-2009
  • 铝绞线
  • 复合材料
  • 线路施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5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
字数:2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2007年制修订技术标准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07]555号)要求,制定《Q/GDW388-2009-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施工工艺及验收导则》。
《Q/GDW388-2009-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施工工艺及验收导则》综合考虑了我国输电线路工程应用的现状及发展需要,在参照国内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工艺导则的基础上进行编制。《Q/GDW388-2009-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施工工艺及验收导则》未尽事宜及在实施过程中与《Q/GDW388-2009-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施工工艺及验收导则》相冲突时,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试验及技术论证的原则解决。
《Q/GDW388-2009-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施工工艺及验收导则》规定了架空输电线路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的施3232艺及验收标准,适用于500kv及以下新建和改建工程架空输电线路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的施工及验收。《Q/GDW388-2009-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施工工艺及验收导则》内容包含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施工准备、张力放线、连接、紧线、附件安装、验收。
《Q/GDW388-2009-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施工工艺及验收导则》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Q/GDW388-2009-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施工工艺及验收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4 施工准备
5 张力放线
6 连接
7 紧线
8 附件安装
9 验收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施工记录表1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施工记录表2
编制说明

前言/序言


行业标准文献导读:建筑结构与材料技术规范精选 本导读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材料科学研究者及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本全面覆盖现代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用与施工质量控制的权威参考书目。此书汇集了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深入剖析了当前工程实践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旨在提升工程的安全系数、耐久性及经济性。 第一部分:高性能混凝土与结构设计理论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现代土木工程的基石——高性能混凝土(HPC)技术及其在复杂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1.1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与性能优化 本章节详细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理念,涵盖了超高强、高韧性及自密实(SCC)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内容细致到矿物掺合料(如硅灰、偏高岭土、玄武岩纤维)的选择与用量对混凝土早期强度、抗渗性、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的影响规律。重点分析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流变学特性,包括坍落度、扩展度、粘滞性及分离抵抗性的测试与控制标准。书中特别引入了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指导工程师精确预测其在长期荷载下的应力松弛与徐变行为。 1.2 结构抗震与抗火设计规范解析 结构安全是工程的生命线。本部分深入解读了最新版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如GB 50011-2010及其修正案)的核心要求。详细论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EE)方法,包括目标性能水平的设定、非线性动力分析技术的应用,以及塑性铰区域的构造措施。 在抗火设计方面,本书系统梳理了不同结构构件(梁、柱、剪力墙、楼板)在标准火灾曲线下的热传导分析,并提供了提高构件耐火极限的材料优化方案。其中,对钢结构防火涂层材料的选型、涂覆厚度计算及现场质量验收标准进行了详尽的图文说明,确保结构在火灾条件下能维持足够的承载力。 1.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进展 预应力技术是实现大跨度、薄壁结构的关键。本章重点介绍了后张法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和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内容覆盖了预应应力筋的选择(高强钢绞线、钢丝绳)、锚具的疲劳性能测试、注浆工艺的质量控制(包括浆体密实度检测方法,如超声波透射法)以及预应力损失的精确计算模型。特别对后张预应力管道的防腐措施和长期监测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 第二部分:新型结构材料与连接技术 本部分关注对传统材料的革新与新型复合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提升结构的轻量化和抗腐蚀能力。 2.1 钢结构的设计与防腐蚀维护 针对钢结构,本书详细规范了高强度结构钢(如Q390B、Q420B)的设计应用,并强调了焊接结构的质量控制。焊接工艺部分涵盖了从焊前预热、焊接过程参数控制到焊后无损检测(NDT,包括射线检测RT、超声波探伤UT、磁粉检测MT)的完整流程和验收标准。 防腐蚀技术是钢结构寿命的关键。本书系统对比了热浸镀锌、环氧富锌涂层、重防腐涂料体系的性能指标与适用环境。尤其对海洋环境下钢结构阴极保护技术(牺牲阳极法与外加电流法)的实施细则进行了阐述。 2.2 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潜力 本书引入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结构修复与加固领域的应用。详细介绍了碳纤维(CFRP)、玻璃纤维(GFRP)和芳纶纤维(AFRP)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及与基材(混凝土、砌体)的粘结机理。内容包括FRP片材粘贴加固技术、FRP筋材替代钢筋在腐蚀环境下的应用,以及其施工中的环境温湿度控制要求。 2.3 砌体结构与隔震减隔震技术 针对既有结构的改造与抗震提升,本书阐述了高性能灌浆材料在砌体结构中的应用。此外,引入了隔震支座(如叠层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的设计选型与安装精度要求。重点分析了隔震层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构造,以及隔震装置的疲劳寿命与竖向刚度要求。 --- 第三部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本部分将理论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从原材料进场到最终竣工验收的详细操作指南和质量控制要点。 3.1 基础工程的深层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是结构稳定的前提。本书涵盖了从勘察报告解读到具体施工方案选择的全过程。详细介绍了深层搅拌法(DSM)、高压旋喷注浆法(CJP)的地层改良机理与现场质量控制参数(如固结体抗压强度试验)。对桩基础的承载力试验(静载试验、高应变试验)的实施步骤、数据判读标准进行了规范化描述。 3.2 钢筋工程的精确化管理 钢筋的加工、绑扎与保护层厚度控制直接影响结构强度。本书提供了基于BIM模型的钢筋三维深化设计流程,有效减少现场错误。详细规定了钢筋连接技术(如机械连接、焊接连接)的性能要求,特别是机械连接套筒的轴压试验和反复拉伸试验的验收指标。 3.3 模板与支撑系统安全管理 高大模板工程的安全事故频发,本书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详细阐述了模板工程的结构计算依据,包括侧压力计算、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重点对超过一定高度的模板支撑架体(如30米以上)的搭设、拉结、卸荷程序及验收流程进行了强制性规定,并辅以丰富的危险源识别案例。 --- 第四部分:工程材料的进场检验与长期性能评估 本部分强调对进场材料的源头控制,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4.1 结构钢材的性能验证 对于用于关键受力部位的钢材,本书明确了必须进行的复检项目,包括室温及低温冲击韧性试验(V型缺口冲击试验的能量值标准)、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复核。特别强调了钢材牌号标识的溯源管理制度。 4.2 砂石骨料与外加剂的质量控制 详细规定了混凝土用砂、石的洁净度、级配和含泥量标准。对外加剂(如减水剂、引气剂、早强剂)的兼容性试验和现场掺量波动范围进行了严格界定,要求生产厂家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证及型式检验报告。 4.3 结构实体检测与评估 本书系统介绍了竣工验收阶段对结构实体质量的检测手段,包括回弹法、钻芯取样法测定混凝土强度,以及非金属类夹杂物的超声波检测。并对混凝土碳化深度、钢筋锈蚀状况的长期监测方法进行了指导,为结构的使用寿命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结: 本书籍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参考平台,全面覆盖了从基础设计理念到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它不仅是对现有规范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更是结合了国内外先进的工程实践经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科学、严谨、可操作的工程技术解决方案,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与长久服务。全书内容深度与广度兼具,是工程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实用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严谨感,装帧和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专业权威的气质。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在细节的处理上相当到位。比如,在介绍某些关键节点的操作步骤时,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怎么做”,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作者似乎非常懂得一线施工人员的需求,语言上尽量避免了过于晦涩的理论堆砌,转而采用清晰明了的流程图和配图来辅助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迅速转化为实践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关于材料的预处理和现场环境控制的部分,作者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参数范围和应对异常情况的预案,这在我过往的经验中是很少在一本标准化的指导书中看到如此详尽的“实战技巧”。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把式,耐心地在你耳边传授多年积累下的“独门秘籍”,而不是冷冰冰地宣读条文。读完这部分,我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信心倍增,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规范,更是一种可靠的执行标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入微。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缺陷识别和判定标准的那几章。很多同类书籍在讲验收时,往往只给出一个模糊的“合格”或“不合格”的界限,留给现场极大的主观判断空间。然而,这本书却将“不合格”细化到了可以量化的程度,例如,对于导线表面轻微擦伤的处理阈值,它给出了不同的处理级别和对应的返工要求,甚至连检测工具的选择和校准频率都有明确的指引。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编写者对工程长期可靠性的高度重视。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作者早就预料到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小动作”和潜在风险,并提前布下了天罗地网般的检测机制。读到后面,你会发现,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施工指南,不如说是一本“防错指南”,它引导你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发生,而不是等到问题暴露后再去头痛医头。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性价值也令人赞叹。虽然我关注的是工艺和验收,但其中穿插引用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参考,都显得非常权威和全面。我特别对比了一下书中关于特定连接器性能指标的描述,发现其数据来源可靠,引用链接清晰。这对于需要向上级汇报或进行技术论证的场合,提供了坚实的背书。很多时候,一本好的技术手册,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做”,更要告诉我们“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以及这种做法的依据是什么”。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将工艺流程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标准体系之下进行阐述,使得整个施工方案看起来更有深度和说服力。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份完整的技术文档包,为后续的竣工备案和资产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感觉这本投入使用后,后续的维护和追溯都会变得异常顺畅。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符合工程技术资料的逻辑顺序,层次分明,易于检索。当你带着一个具体问题去翻阅时,往往不需要绕太远就能定位到核心内容。我喜欢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关键点回顾”和“常见问题解答”环节。这部分内容有效地衔接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之间的鸿沟。举个例子,在探讨复杂跨越架设时的张力平衡问题时,理论部分可能会涉及复杂的力学公式,但“常见问题”里,作者会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为什么在这个角度拉紧时,另一侧的张力反而会减小”,并给出现场调整的经验法则。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实践的组织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我感觉作者在编写时,始终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不断地引导读者思考,而不是单向地灌输知识。这使得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此类工程的新人,也能快速掌握核心脉络。

评分

然而,如果说有什么地方可以进一步打磨的话,可能是在对于新兴技术和材料兼容性的前瞻性上。毕竟,我们所处的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复合材料和自动化施工设备层出不穷。我理解标准制定需要时间来沉淀和验证,但如果能在附录或后续修订中增加一个关于“未来趋势探讨”的章节,对于指导企业的技术储备和设备更新换代,将会非常有价值。例如,书中对传统绞合工艺的描述已臻化境,但对于如何将高精度传感器集成到在线张力监测系统中的具体案例,目前的内容略显保守。但这更多是期望而非苛求,瑕不掩瑜。总体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扎根于实践、经得起检验的宝贵财富,它成功地将复杂、高精度的架空输电工程技术,用一种清晰、可操作的方式呈现给所有从业者,是值得所有相关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