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0級地震科學研究報告

汶川8.0級地震科學研究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 編
圖書標籤:
  • 汶川地震
  • 地震學
  • 地質學
  • 災害科學
  • 地震工程
  • 四川
  • 8
  • 0級地震
  • 科學研究
  • 報告
  • 災後重建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地震齣版社
ISBN:9787502835040
版次:1
商品編碼:1050696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6
字數:36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汶川8.0級地震科學研究報告》可供地震學、地震構造、地殼形變和地震預測等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閱讀參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地震後我國地震工作者開展瞭廣泛深入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工作。《汶川8.0級地震科學研究報告》綜閤反映瞭地震後一年內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內容包括汶川8.0級主震震源參數和破裂過程、地錶破裂帶和發震構造、地殼形變和重力場變化、區域地震活動背景、餘震序列特徵、地震前兆以及成因機理等方麵。

目錄

第1章 汶川8.0級地震震源參數及破裂特徵
1.1 主震參數
1.1.1 地震發震時刻、位置和震級
1.1.2 震源機製
1.2 震源破裂過程研究
1.2.1 2008年5月26日前獲得的破裂過程初步研究結果.
1.2.2 破裂過程最新研究結果
1.3 小結

第2章 汶川8.0級地震的地錶破裂帶與發震構造
2.1 地震地質與深部構造背景
2.1.1 區域地震地質背景
2.1.2 龍門山斷裂帶及其活動性
2.1.3 龍門山斷裂帶的深部構造背景
2.2 汶川地震地錶破裂帶
2.2.1 地錶主破裂帶
2.2.2 地錶次級破裂帶
2.3 地錶破裂帶與烈度和震害分布的關係
2.3.1 地錶破裂帶與烈度分布的關係
2.3.2 沿地錶破裂帶的嚴重震害及其原因分析
2.4 汶川地震的發震構造
2.5 小結與討論

第3章 地殼變形和重力場
3.1 地殼水平運動與變形(GPS)場
3.1.1 我國GPs地殼運動觀測監洲能力及觀測資料概況
3.1.2 區域水平運動與龍門山斷裂帶應變積纍背景與動態特缸
3.1.3 GPS基準站反映的火尺度地殼運動動態變化
3.1.4 汶川地震變形場及其影響分析
3.1.5 問題討論和主要認識
3.2 垂直形變場
3.2.1 水準路綫及復測情況
3.2.2 汶川地震同震垂直位移場
3.2.3 龍門山及鄰區的垂直形變場特徵
3.2.4 龍門山構造區三維地殼運動機理分析
3.2.5 主要結論
3.3 重力場
3.3.1 中國大陸重力場變化
3.3.2 南北地震帶重力場變化
3.3.3 四川龍門山地區重力場變化
3.3.4 討論
3.4 跨斷層形變
3.4.1 觀測布局及監測能力
3.4.2 斷層運動的趨勢變化
3.4.3 跨斷層形變巾短期異常變化
3.4.4 問題和認識

第4章 地震活動背景
4.1 中國大陸及鄰區8級以上地震活動過程分析
4.1.1 中國大陸及鄰區8級地震活動特徵
4.1.2 2008年汶川8.0級地震與2001年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對比
4.2 中國大陸7級以上地震活動特徵
4.2.1 20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地區7級以上地震幕式活動
4.2.2 20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地區7級以上地震活動的時空特徵
4.2.3 1998年以來地震活動特徵分析
4.2.4 南北地震帶強震活動特徵分析
4.3 龍門山斷裂帶地震活動特徵分析
4.3.1 曆史地震活動背景分析
4.3.2 汶川8.0級地震前區域地震活動特徵分析

第5章 餘震序列
5.1 餘震監測颱網及監測能力評價
5.1.1 區域和流動監測颱網情況
5.1.2 餘震序列完整性評價
5.2 餘震精確定位與空間分布
5.2.1 資料和速度模型
5.2.2 餘震水平定位精度和空間展布的分段特徵
5.2.3 餘震深度分布特徵和構造解釋
5.3 餘震震源機製
5.3.1 反演方法
5.3.2 地殼速度模型和數據
5.3.3 餘震震源機製解結果
5.3.4 Ms5.6以上強餘震的震源機製和構造特性分析
5.4 強餘震時空分布特徵
5.4.1 汶川地震類型與強餘震判定
5.4.2 時空統計特徵
5.4.3 餘震衰減過程

第6章 地震前兆觀測資料分析
6.1 我國地震前兆觀測概況
6.1.1 觀測項日
6.1.2 颱網分布
6.1.3 觀測技術
6.2 地震前兆觀測變化
6.2.1 形變學科
6.2.2 電磁學科
6.2.3 流體學科
6.2.4 討論
6.3 同震響應
6.3.1 形變學科
6.3.2 流體學科
6.3.3 電磁學科

第7章 汶川地震的成因機理討論
7.1 多單元組閤的孕震模式
7.1.1 多單元組閤孕震模式
7.1.2 各孕震單元在不同階段的作用
7.2 考慮地塊相互作用與低速層影響的成因模式
7.2.1 汶川地震前橫跨龍門山斷裂帶的地殼形變
7.2.2 橫跨龍門山斷裂帶的深部構造與動力學背景
7.2.3 考慮地塊相互作用與低速層影響的汶川地震成囚模式
7.3 小結與討論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探秘宇宙的宏偉與微觀:當代天體物理學前沿觀測與理論進展 本書導言:凝視星辰,叩問起源 自古以來,人類對頭頂星空的嚮往與好奇從未停歇。從最初的星象觀測到如今利用尖端科技穿透時空迷霧,天體物理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揭示宇宙的深層奧秘。本書並非聚焦於地球內部的劇烈形變與災害研究,而是將視野投嚮浩瀚無垠的宇宙尺度,匯集瞭當代天體物理學研究中最激動人心、最具突破性的觀測證據與理論模型。我們將深入探討恒星的生死輪迴、星係的演化路徑、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本質探尋,以及引力波天文學帶來的全新宇宙感知方式。這不是一本曆史迴顧,而是一份麵嚮未來的科學前沿速覽,旨在為讀者勾勒齣當前人類認知宇宙邊界的最新地圖。 第一章:恒星的生命周期與極端天體物理 恒星,宇宙中最基本且最壯麗的能量工廠。本章將摒棄對地球內部應力場的討論,專注於恒星從分子雲坍縮到最終歸宿的全過程。我們將詳細闡述主序星內部的核聚變機製,特彆是不同質量恒星的演化路徑差異,重點解析紅巨星、漸近巨星分支的物理過程。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恒星的“死亡”——超新星爆發。本書將分析Ia型和II型超新星的物理機製差異,探討它們作為“標準燭光”在宇宙學測量中的關鍵作用。更進一步,我們將深入探討極端緻密天體的形成與性質:中子星的超強磁場與脈衝星現象,以及它們在宇宙射綫起源中的地位。黑洞物理學部分將結閤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最新成果,探討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盤結構、噴流的能量傳輸機製,並梳理斯瓦西-德西特(Schwarzschild)半徑和剋爾(Kerr)解的理論框架,完全側重於時空彎麯在這些極端環境下的錶現,而非地球構造力學。 第二章:星係的結構、形成與演化動力學 星係是宇宙中物質的主要聚集形式,它們的大小、形狀和內部運動狀態蘊含著宇宙曆史的豐富信息。本章將聚焦於星係層麵的動力學研究,完全避開地球錶麵的地震波傳播分析。我們將探討星係分類係統的最新發展,從哈勃音叉圖到現代基於星係形態學和恒星形成率的精細分類。 關鍵章節將集中在星係形成理論上。從最初的“自下而上”的冷暗物質(CDM)小尺度結構形成模型齣發,我們將詳細解析星係並閤、星係際介質(IGM)對星係演化的反饋效應。我們會深入分析恒星形成的主控因素——星係環流、盤麵不穩定性和氣體製冷機製。此外,活躍星係核(AGN)的能量輸齣及其對宿主星係恒星形成“熄滅”過程的調控作用,也將作為重點討論對象。本書將利用最新巡天數據(如SDSS、DESI)來重建星係在不同紅移下的物質分布與演化軌跡。 第三章:宇宙學前沿:暗物質、暗能量與時空結構 當前宇宙學麵臨的兩大核心謎團——暗物質和暗能量——構成瞭本書的理論高地。本章將純粹從宇宙學背景下討論這些概念,不涉及任何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波動研究。 關於暗物質,我們將詳盡分析其作為宇宙主要結構“骨架”的作用。理論模型部分,我們將對比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軸子等候選粒子的探測前沿,並結閤引力透鏡效應、星係團運動速度色散等觀測證據,探討暗物質的質量譜與分布形態。 暗能量部分,我們將探討自愛因斯坦宇宙常數以來,描述宇宙加速膨脹的各種替代理論,例如修正引力理論(如f(R)引力)和第五種力模型。利用對Ia型超新星(SN Ia)、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各嚮異性(特彆是普朗剋衛星的數據)以及重子聲學振蕩(BAO)的聯閤分析,本書旨在展示當前對哈勃常數$H_0$張力問題的最新理解。最後,我們將探討宇宙暴脹理論,描述早期宇宙的快速膨脹如何為我們今日觀測到的平坦、均勻的宇宙奠定基礎。 第四章:引力波天文學:聆聽時空的漣漪 引力波的直接探測,標誌著人類觀測宇宙進入瞭一個全新的多信使時代。本書將完全側重於引力波的産生源、探測原理及其對基礎物理的檢驗。我們將詳細解析雙黑洞並閤、雙中子星並閤事件(如GW170817)産生的時空漣漪特徵。 理論方麵,我們將討論廣義相對論在強引力場下的有效性檢驗,以及引力波信號如何幫助我們約束中子星的狀態方程(即其內部的超高密度物質性質)。多信使觀測部分,我們將分析引力波信號與電磁對應體(如韆新星/Kilonovae)的關聯,探討重元素(如金、鉑)的核閤成過程在這些宇宙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本書將介紹LIGO、Virgo以及未來的LISA等探測器的設計理念與靈敏度提升方嚮,展示如何利用這些“時空聽診器”來繪製宇宙中極端天體的“聲譜圖”。 結語:未竟的探索 當代天體物理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令人震撼。本書所描繪的圖景,從誇剋級彆的奇異物質到橫跨數十億光年的宇宙網結構,無不彰顯著人類理性思維的偉大力量。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仍在不斷修正與深化,未來的大型望遠鏡和新一代引力波探測器必將帶來更為顛覆性的發現。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這門基礎科學的持久熱情,因為我們探索的,正是我們自身的終極起源。

用戶評價

評分

在眾多關於汶川地震的書籍中,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深入探究其科學成因和復雜影響的著作。最近翻閱一本名為《汶川8.0級地震科學研究報告》的書籍,雖然其標題暗示瞭科學的嚴謹性,但閱讀過程卻帶給我意想不到的啓發。書中的每一章節都如同一次細緻入微的解剖,將那場震撼世界的災難分解為地質構造的演變、斷層活動的動力學模型,以及地震波的傳播路徑等多個維度。我特彆對其中關於“應力積纍與釋放”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大量數據模擬和實地考察,詳細闡述瞭龍門山斷層帶上長期積纍的巨大地質應力如何在某個臨界點爆發,引發如此劇烈的震動。書中關於地震預警技術的研究進展也引人入勝,雖然仍有局限,但那些關於早期地震波監測和快速信息傳播的探討,讓我看到瞭人類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麵的不斷努力和智慧。此外,書中對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等,進行瞭詳盡的科學分析,解釋瞭地形地貌如何影響災害的範圍和強度。這種係統性的科學梳理,不僅解答瞭我對地震現象本身的疑問,更讓我對地球這個動態係統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

我一直相信,科學是理解世界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在翻閱《汶川8.0級地震科學研究報告》時,我被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紮實的學術研究所摺服。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次地震的記錄,更是對地震科學前沿的探索。書中對於“地震風險評估與管理”的部分,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地質勘探、曆史地震數據以及最新的遙感技術,來評估特定區域的地震風險等級,並提齣瞭一係列科學的防震減災策略。我特彆對其中關於“建築工程抗震設計”的探討感到興趣,書中深入分析瞭不同建築結構在地震中的受力特性,以及如何通過優化設計來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這種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研究方嚮,讓我看到瞭科學的價值與力量。此外,書中還對地震後的社會經濟影響進行瞭科學的量化分析,例如對基礎設施的破壞評估、産業恢復的經濟模型以及災後重建的社會成本核算。這些嚴謹的數據和分析,讓我對汶川地震的全麵影響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在閱讀《汶川8.0級地震科學研究報告》的過程中,我體會到瞭一種對未知探索的強烈渴望,以及人類在麵對強大自然力量時的渺小與堅韌。書中對於“地震孕育機製”的深入剖析,讓我瞭解瞭地殼闆塊運動的復雜性,以及能量如何在地下深處緩慢積纍,直至達到臨界點爆發。我驚嘆於科學傢們通過精密的儀器和復雜的計算,試圖理解那些隱藏在地殼深處的奧秘。書中關於“地震波的傳播與記錄”的章節,更是將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讓我看到地震波如何在地球內部傳遞,又如何在地錶留下深刻的印記。書中對“地震液化現象”的研究,解釋瞭為何在某些特定的土壤條件下,地震會造成地麵如同流沙般塌陷,這其中蘊含的物理原理令人著迷。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地震對地下水係統的影響,例如水位變化、水質改變以及地下水流動的重新分配。這種對地震多方麵影響的科學探索,展現瞭人類對自然規律的不斷追求,以及用科學知識來規避和應對風險的智慧。

評分

對於經曆過汶川地震的人們而言,那段記憶無疑是刻骨銘心的。我帶著一份敬畏與求知的心情,翻開瞭《汶川8.0級地震科學研究報告》。這本書並沒有停留於對災難的感性描述,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地震的科學本質。我被書中對於地震波傳播和衰減的數學建模所吸引,那些復雜的公式和圖錶,試圖描繪齣能量如何在地下深處傳遞,又如何在地麵上造成不同的破壞程度。關於“斷層破裂過程模擬”的章節,通過計算機圖形技術,生動地再現瞭斷層在瞬間滑動時發生的復雜過程,讓我仿佛置身於地殼深處,感受那股巨大的撕裂力量。書中還詳細研究瞭不同地質構造區域在地震中的錶現差異,解釋瞭為何有些區域損失慘重,而另一些區域相對安好。這些基於科學原理的分析,讓我對地震這種自然現象有瞭更為清晰和理性的認識。此外,書中對地震引發的“誘發性地質災害”的分類和成因分析,也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讓我瞭解到地震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可能引發一係列連鎖反應的“蝴蝶效應”。

評分

我始終覺得,每一次重大的自然災害,都是大自然嚮人類發齣的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對自身的認知邊界和對外部世界的理解深度。在閱讀《汶川8.0級地震科學研究報告》的過程中,我被其中對地震發生後一係列連鎖反應的科學描繪所深深吸引。不僅僅是地震本身,書中對於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如堰塞湖的形成與潰決、土壤液化以及對區域水文地質環境的長期影響,都進行瞭極為詳盡的分析。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生態係統響應與恢復”的章節感到震撼,它探討瞭地震對當地動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以及水體質量造成的劇烈改變,以及在人類乾預和自然演替的雙重作用下,生態係統是如何逐步重建的。這種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將單一的地震事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生態環境中進行考量,讓我意識到,自然的恢復力是多麼強大,但也需要我們更精細的科學指導和保護。書中還提及瞭地震對當地文化遺産和人類聚落的影響,從考古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分析瞭災難如何改變瞭人類的生存空間和曆史記憶。這種多維度的科學審視,讓我對汶川地震的理解,從單純的物理事件,升華到對地球生命係統復雜互動關係的深刻洞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