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全四册精装)
定价:598.00元
作者:闫松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12-12-1
ISBN:9787512006027
字数:1360000
页码:全4册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目录
黄帝内经 卷
篇 《黄帝内经?素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素问卷之一
上古天真论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生气通天论第三
金匱真言论第四
素问卷之二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阴阳离合论第六
阴阳别论第七
灵兰秘典论第八
六节脏象论第九
五脏生成第十
五脏别论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第十四
素问卷之三
玉版论要第十五
论要经终论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第十九
素问卷之四
……
伤寒论 第二卷
金匮要略 第三卷
温病条辨 第四卷
内容提要
1.中医奠基之作一一《黄帝內经》
《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2.外感巨著一一《伤寒论》
《伤寒论》是我国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意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方书之祖一一《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4.传染病圭臬一一《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中医四大名著已被历代医家奉为珍籍之秘典和临证之法宝,并称其为中医的一把金钥匙。中医药研习者,若能把“四大名著”理论知识有机地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认清中医学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优势,两者就会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将形成与其他医学无可比拟的一大特色。因此,正确或重新认识“四大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医学国粹,将会屹立于世界医学科技之林,使之更好地为全人类健康服务,造福于全人类。
这套书名是《中医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医养生书籍 皇帝内经 中医四大经典》的书,我入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古朴典雅的装帧,纸张的质感温润,印刷字体清晰,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让人心生敬意。翻开第一页,并非直接切入枯燥的理论,而是先描绘了中医学起源的宏大图景,以及历代名医的传奇故事,这一下子就将我从现代生活的喧嚣中拉了出来,仿佛置身于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作者旁征博引,将复杂的医学思想融入生动的故事,比如对于“神农尝百草”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知识的科普,更是一种对古人探索精神的致敬。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医者仁心”的论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条目,而是通过大量历史记载和医案分析,深刻阐释了中医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其中,对扁鹊、华佗等名医的生平及其医德的描绘,更是让我动容。他们不仅医术高超,更怀揣着济世救人的宏愿,将病人的疾苦视为自己的痛苦。这种人文关怀,是中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书中还探讨了中医与哲学的深刻联系,比如“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如何贯穿于中医的养生观和治疗观的,这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套技术,而是融汇了东方智慧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书中对于中医养生的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医的食疗和起居养生法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零散且难以系统掌握。这本书则将这些内容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深入浅出。例如,在介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背后的生理机制,还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食谱和作息建议,非常贴近生活。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方法调整了我的饮食和睡眠,惊喜地发现身体确实有了积极的变化,精力更加充沛,睡眠质量也显著提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养生之道,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我还很欣赏书中对于中医辨证论治思路的讲解。相较于我之前看过的某些西医书籍,中医的辨证论治显得更加灵活和个性化。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循序渐进地展示了中医是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舌苔、脉象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这种“一人一方”的治疗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智慧和精妙。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也对中医的神奇疗效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甚至开始尝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思路去观察和分析身边的健康问题,虽然只是初浅的尝试,但也颇有心得。 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优美,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作者在讲解复杂理论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原本晦涩的医学术语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解释“气血”的概念时,作者将其比作人体的“河流”和“能量”,这种形象化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医学门外汉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同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古代的诗词歌赋,与医学内容巧妙结合,更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让我在这本书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评分拿到这套书,首先被其厚重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古色古香的设计,让人在翻开之前就有一种对传统文化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书的纸张选用得非常好,触感温润,印刷字体清晰,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一直对中医的理论体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被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概念所困扰。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大量枯燥的理论,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中医知识的框架。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阴阳五行”的讲解。作者并没有将它们视为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其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自然界的规律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将“五行”比作人体不同的脏腑系统,然后详细阐述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这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中医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并记住这些核心概念。 书中关于《伤寒论》的解读,是让我感到最为震撼的部分。我之前对《伤寒论》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它是一本关于“伤寒”的病症的书。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才真正领略到张仲景的伟大之处。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深入剖析了《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即“六经辨证”。他一步步地引导读者理解,为何同一个“发热”的症状,在不同的“经”之下,会有如此不同的处理方法。 《金匮要略》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治疗杂病方面的广度和深度。它不像《伤寒论》那样聚焦于外感病,而是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个方面。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胸痹”的讲解,详细了解了其病因、病机以及不同证型的治疗方药。这让我对中医在解决一些长期困扰人们的慢性疾病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信心。 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更是一扇通往中医智慧殿堂的窗口。它用最生动、最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精深的医学理论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健康的全新认知。
评分这款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封面选择了很有质感的纸,颜色搭配也很典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打开书,页面的排版非常舒服,字迹清晰,而且留白也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压抑,非常适合长时间的阅读。 我尤其要夸赞一下书中关于“中医的哲学基础”这部分内容。作者没有直接跳到具体的方剂和病症,而是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他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把人体比作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让我对“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念”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 当我读到《伤寒论》的解读时,简直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一直以为《伤寒论》就是讲外感病的,但这本书的讲解让我明白,它更是一套关于如何认识疾病、如何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作者对“六经辨证”的剖析非常透彻,一步步地带领我理解,为什么同样的病症,在不同的“六经”阶段,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案。 《金匮要略》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治疗杂病方面的强大能力。书中对各种常见病症,比如咳嗽、泄泻、心悸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辨证分析和方药阐述。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咳嗽”的章节,了解了不同的咳嗽类型,如何通过辨证来选择合适的方剂,这让我觉得中医的治疗真的是非常个体化,能够精准地解决问题。 还有,《温病条辨》的讲解,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部分。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之处,以及叶天士、吴鞠通等大家是如何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出辨证论治的温病学说。这让我对中医在面对不同疾病时的理论体系有了更完整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讲解方式通俗易懂,即便是没有中医基础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教材,更是一本启迪智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设计风格非常独特,封面用了比较古朴的图案,散发着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一看就让人觉得内容会非常扎实。翻开第一页,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具体的病症,而是先从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为读者铺垫了中医的起源和发展。这对于我这种对中医了解不深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能够快速建立起一个整体的认知。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医理”的讲解,它并没有过于深奥,而是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比如,当讲到“气”和“血”的时候,作者会用“河流”和“能量”来比喻,这样一来,那些抽象的概念就变得生动形象,很容易理解。尤其是在解释“阴阳”理论的时候,作者结合了昼夜、寒暑、男女等大家都能体会到的现象,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中医“万物皆有阴阳”的哲学思想。 当我读到《伤寒论》的部分时,我被其中严谨的辨证思路深深吸引。作者详细地解析了“六经辨证”的逻辑,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在不同的“经”里,治疗方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讲解“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时,作者一步步地展示了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方药,这让我感觉中医的治疗真的是非常精细和人性化。 《温病条辨》的解读,则让我对温病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我之前对温病的印象总是比较模糊,觉得它和伤寒不一样,但又说不清具体哪里不一样。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温病和伤寒在病因、病机、传变等方面的区别,并且详细介绍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治疗思路。让我觉得中医在面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时,都有其独特的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逐渐走进了中医的世界,并且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我感觉自己不仅增长了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理解又多了一层。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中医发展史的梳理,绝对是市面上同类书籍中做得最扎实的。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人物和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医思想演变的脉络,以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中医发展的影响。我之前对中医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阅读这本书后,我才真正建立起一个完整、清晰的认知框架。尤其是在讲述《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和思想精髓时,作者旁征博引,将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等知识与之联系起来,深刻地阐释了《内经》何以成为中医的奠基之作。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书中对《伤寒论》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不同于我之前读过的许多只强调方剂功效的书籍,《伤寒论》的解读更加注重其辨证体系和思维方法。作者详细阐述了张仲景是如何通过对六经辨证的运用,将纷繁复杂的疾病归纳为若干基本证型,并通过不同的方剂来针对性治疗。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桂枝汤”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解肌发表”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在不同病情下的加减变化,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体会到了其辩证施治的精髓。 《金匮要略》的部分,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杂病症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一直觉得中医在治疗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而《金匮要略》则像是一部“万用手册”,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书中对各种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且给出了大量的经典方剂。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咳嗽”的章节,详细了解了不同咳嗽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药,这让我对如何通过饮食和药物来缓解家人的咳嗽症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对于《温病条辨》,我之前一直觉得温病治疗相对复杂,难以掌握。但这本书的解读,让我对温病治疗的思路有了很大的改观。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特点,以及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大家是如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发展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独特的治疗体系。书中对“银翘散”和“桑菊饮”等经典方剂的详细讲解,不仅说明了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更重要的是阐释了其遣方用药的精妙之处,以及在不同证型下的灵活运用。 最后,书中关于中医养生的部分,真的是我近期最受用的内容。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吃”和“睡”,更是教你如何“生活”。作者从“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摄”等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医的养生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情志调摄”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远超我的想象。书中提供的许多调节情志的方法,比如冥想、听音乐、与自然亲近等,都非常实用,我已经开始尝试并将这些方法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
评分出除了速度慢,服务还行
评分很好,受益匪浅
评分11.27号购买,一号就到家附近就是没人送,今天才收到,很不愉快……书打开看了,还算满意,但有不少错别字……对得起这个价格,但对所期待的那样理想的感觉和纸张没有……
评分11.27号购买,一号就到家附近就是没人送,今天才收到,很不愉快……书打开看了,还算满意,但有不少错别字……对得起这个价格,但对所期待的那样理想的感觉和纸张没有……
评分很好,就是为嘛十几天才送到耽误学习了?
评分书本字迹清楚,质量上乘,很不错
评分还可以吧 很值 值得一看
评分书是好书,快递太慢
评分挺好的,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