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故事

孙家栋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家栋故事》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自传
  • 孙家栋
  • 航天
  • 中国航天
  • 工程师
  • 科学家
  • 军事
  • 人物传记
  • 时代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802189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45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
字数: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航天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经济利益的大事情,不论是哪个航天人,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我能够主持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得益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自己提供了‘平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如果非要给自己几十年的工作打分、按五分制的话,我打三分吧。”

内容简介

  《孙家栋故事》以我国著名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的事迹为主线,撷取了孙家栋院士传奇人生和成功经历中的24个精彩小故事。这些故事既从一个侧面记述了孙家栋院士为突破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的总体技术,开创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航天工程管理技术、深空探测和卫星导航技术所作出的系统性、开拓性、创造性的贡献.同时也是航天事业开拓者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勇于拼搏风貌的真实写照.是航天精神的具体体现。

作者简介

  孙家栋,男,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复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孙家栋院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中的杰出代表,我国著名的航天专家,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

目录

1 辗转进入哈工大
2 红烧肉带来的“机遇”
3 求学路上三读“预科”
4 留苏的中国军官学生
5 榜上有名获金奖
6 结缘中国导弹事业
7 良师益友钱学森
8 九年苦战国产导弹
9 转移战场造卫星
10 敢向总理讲真话
11 逆向思维建奇功
12 难忘的失败教训
13 果断拆除“炸药包”
14 关键时刻“大义凛然”
15 统领三项卫星工程的“总总师”
16 事在人为,我就不信这个邪
17 航天专家出任“生意人”
18 为深空探测当先锋
19 75岁担纲探月工程总师
20 总设计师的“抛砖引玉”
21 生活低调工作高调
22 身经百战获殊荣
23 夫妻情深
24 造一辈子中国“星”
附录一 关于开展向孙家栋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附录二 航天赤子孙家栋
附录三 爱国奉献的楷模

精彩书摘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复县人。当时,他的父亲在辽宁省盖县盖平师范学校当校长,他在盖县的小县城里度过了三年童年生活。1932年,父亲调到哈尔滨工作,他们举家迁往哈尔滨,7岁时孙家栋就读于离家不远的建设小学,后来又转入一所条件好些的六年制教会小学读到了五年级。1939年,全家又随父亲工作调动迁居营口市,孙家栋转入同德学校读完了高小。
  1942年6月,13岁的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该校是一所四年制的专科学校,当时孙家栋一门心思是学好本事,以实现建高楼、修大桥的愿望。但是好景不长。日本侵华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城里战乱,学校停课,父母回老家去了,孙家栋也无书可读。这一年的寒冬,他只好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到家后孙家栋才知道,父亲已经离开老家去了沈阳,经朋友介绍在沈阳的一所学校任教。数日后,孙家栋前往沈阳找到父亲任教的学校,方知父亲又到了海城师范学校谋职。几经辗转找到父亲后,孙家栋便急切地提出要继续求学。父亲找人帮忙,1946年9月,孙家栋终于进入锦州大学先修班,当时的先修班即为“预科班”,需要补习两年的中学课程。1947年冬天,辽沈战役打响,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锦州大学“预科班”的书也没办法继续读下去了。后来,孙家栋听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要招生的传说,他立即前往探听虚实,决心撞撞运气。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当时白俄罗斯人进入东北,为了运送东北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始建设绥芬河至满洲里通往旅顺口的铁路,学校是为培养修建铁路所急需的技术人才而创建的,学制四年,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8年10月20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1950年俄方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1951年教育部明确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
  1948年9月,18岁的孙家栋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此时,适逢哈工大增设汽车专业,造汽车似乎比修大桥更有意思,他便转入了汽车系。
  ……

前言/序言

  孙家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亲身经历了我国航天事业从开创初期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奋斗历程,参与、领导了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等多颗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先后担任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一期)、北斗导航工程的总设计师,为突破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的总体技术,开创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航天工程管理技术、深空探测和卫星导航技术,作出了系统性、开拓性、创造性的贡献。

  2010年1月,孙家栋院士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为孙家栋院士颁发了奖励证书。孙家栋院士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学习宣传孙家栋同志的先进事迹。

  日前,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孙家栋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科工综[2011]115号),决定在全国科技战线、中央企业系统、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开展向孙家栋院士学习活动。

  为便于各行业、各单位、各部门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我们组织编写了《孙家栋故事》一书。书中的24个小故事,选编自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星系我心一著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孙家栋》一书(王建蒙著),这些故事是孙家栋院士50余年如一日爱党爱国、忠诚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勇攀航天科技高峰的真实写照,是伟大的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希望本书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瑕疵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

浩瀚星河中的探索与坚守:一部关于中国航天先驱的史诗 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航天事业群星闪耀的初期,聚焦于那些默默无闻、却以非凡智慧和钢铁般的意志,将“东方巨龙”送入太空的幕后英雄。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展现了新中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从零开始、蹒跚学步,最终实现载人航天梦想的艰辛历程。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着一个虚拟但极具代表性的科研集体——“九院特别攻坚小组”展开。这个小组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背景各异的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他们肩负着“两弹一星”工程中最核心、也最危险的使命:掌握火箭发射技术,确保中国航天的自主可控。 第一部:荒漠中的灯火与最初的图纸 故事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定历史时期切入。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资源匮乏,国际环境复杂。年轻的工程师们,如故事中的核心人物——宋教授(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具有深厚的空气动力学背景)和张工(一位精通机械制造的实干家),被秘密调往西北的戈壁滩深处。 本书细致描绘了他们最初的工作环境:简陋的板房、刺骨的寒风,以及在缺乏先进计算设备的情况下,如何依靠手摇计算机和无数张手绘草图来推导火箭的轨迹方程。重点不再是个人情感,而是技术攻关的细节。例如,书中详细记录了团队在液体燃料推进系统上的首次尝试与失败。他们如何克服燃料储运的难题,如何面对数次试验中火箭的解体和爆炸,以及每一次失败后,如何在一夜之间分析出数千个数据点,找出导致结构失效的微小误差。 聚焦技术难点: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长征一号”火箭的早期设计哲学。不同于西方成熟的技术路线,中国航天必须“自力更生”。书中详尽描述了如何解决推力不足、箭体重量超标等一系列“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例如,如何通过对新型复合材料的实验,减轻箭体结构重量而不牺牲抗载荷能力;如何设计出适应当时中国制造水平的可靠的姿态控制系统,这是决定卫星能否进入预定轨道的关键。 第二部:人与机械的较量——测控通信的诞生 随着火箭原型机的逐渐成熟,挑战从发射台转向了广阔的地域和变幻莫测的太空。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了测控站的建设与通信技术的突破。 为了实时获取火箭的飞行数据,保障发射的安全性和精确性,一个覆盖全国的地面测控网络势在必行。故事引入了女性角色——李工程师,她负责攻克远距离、高衰减信号的接收与解码难题。书中生动地再现了他们在贵州深山、青藏高原设立早期测控点的场景。环境的极端性,与精密仪器的脆弱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详细的工程描述: 书中用很大篇幅描述了当时遥测系统的原理和实现。他们如何手工焊接电路板,如何自主设计高增益天线,以及最关键的——如何开发出能够实时解调火箭内部数千个传感器的脉冲编码调制(PCM)系统。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在没有成熟国际标准可循的情况下,中国科研人员如何通过严谨的物理学和电子工程知识,硬生生地“摸索”出一条完整的测控链条。 第三部:决策的重负与非凡的勇气 航天事业的每一步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本书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决策层的智慧与科研人员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巨大心理承受能力。 书中描绘了数次决定性的会议场景。例如,在首次发射前夕,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决策者必须在“坚持原计划”和“进行重大技术修改以确保万无一失”之间做出抉择。这不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战略定力和工程风险管理的艺术。 关键人物群像的刻画: 除了宋教授和张工,书中还塑造了数位性格鲜明的技术领导者。他们或是沉稳如山,在压力面前从不表露焦虑;或是性格火爆,但在关键时刻总能一语中的,指出问题的本质。这些人物的互动,展现了集体智慧的形成过程——如何在一个目标下,兼容并包地采纳不同学派和经验的观点。 高潮与尾声:历史性的腾飞 全书的高潮部分,是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或早期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的复盘。作者并未采用煽情的渲染,而是通过严谨的技术流程和紧凑的叙事节奏,还原了发射场内外的每一个细节: 倒计时前夜的最后一次技术会商: 重点讨论了天气、燃料温度和电磁干扰的最终预案。 点火瞬间的物理感受: 不仅是震耳欲聋的轰鸣,更是无数电子元件在瞬间达到极限负荷的信号波动。 轨道捕获后的寂静: 当地面接收到来自太空的第一个清晰信号时,那种由极度紧张到瞬间释放的集体情绪。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大的国家叙事,精确地锚定在微观的工程实践之上。它不是一部关于“谁是第一人”的争议史,而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做成这件事”的、充满工程美学的实录。它向读者揭示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壮举,是如何由无数个精确计算、无数次失败修正和无数个不眠之夜所铸就而成的。 全书在对那个时代科研工作者“将理想固化为钢铁和火焰”的坚韧精神的描绘中结束,留给读者的是对科学探索的无限敬畏。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孙家栋故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使命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推动时代进步的人物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似乎就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的窗口。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跟着作者的叙述,一同经历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书中对专业知识的讲解,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作者运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能够理解其中复杂的原理和技术挑战,这一点真的非常难得。我看到了一个团队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我感受到了那种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热情和执着。书中不仅仅有宏大的叙事,更有大量感人至深的细节,比如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启迪,关于勇气、关于担当、关于创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又不失时代感,让我对国家科技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科学家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向我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经历。作者的文风非常独特,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家的浪漫。他不仅仅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画卷。我从书中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科技的进步,更看到了一个民族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奋起直追,创造辉煌。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饱满,他们有血有肉,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能够体会到他所肩负的重任。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我了解到,每一个看似微小的贡献,都可能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这本书让我对“奋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努力,更是一种智慧的运用,一种对未来的洞察,一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一种对自身价值的思考。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但又不失力量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平凡人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非凡的智慧,一步步走向卓越的故事。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弧光,看到了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看到了他在取得成就后的谦逊与沉思。尤其是那些关于挫折和失败的描写,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将其作为人物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我看到了主人公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如何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这种真实的记录,让故事更加可信,也更加鼓舞人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决策的分析,作者深入剖析了主人公在做出这些决定时所考虑的因素,以及这些决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更是对那个时代发展方向的一种解读。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变革的浪潮,也为主人公的每一次选择而感到紧张和期待。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每一个坚持梦想、努力奋斗的普通人身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复古而又充满力量感的配色,仿佛预示着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故事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在每一个关键时刻的挣扎、喜悦、失落,甚至是他内心的每一次细微的触动。作者在细节上的把控尤其出色,那些看似不经意间的描写,却能精准地勾勒出时代背景的印记,以及人物成长的轨迹。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回味那些触动人心的片段,那些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牺牲的篇章,在我脑海中久久回荡。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我能体会到,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打磨每一个字句,去构建每一个场景,力求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而又充满魅力的世界。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伟大”的定义,它或许并非总是惊天动地,更多时候,藏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藏在一次次不懈的努力中,藏在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里。

评分

我一直认为,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往往蕴藏在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这本书正是如此。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悄悄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人的执着,看到了他对事业的热爱,看到了他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作者在叙述中,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如何与宏大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刻画,那些关于科学探索的艰辛,关于团队协作的默契,关于家庭生活的温暖,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真实感人。我常常在阅读时,被那些平凡的瞬间所打动,这些瞬间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而又伟大的生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就”的意义,它并非仅仅是功名利禄,更多的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对责任的担当,一种对社会的回馈。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人生奋斗方向的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