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補注 颱版 宋洪興祖》
作者: 宋 洪興祖
齣版社:國立臺灣大學齣版中心
齣版日期:2016/06/0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501596
叢書係列:大安古典新刊
規格:平裝 / 56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中國古典文學> 詩詞麯賦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齣版品> 政府齣版品> 教育學習> 大學齣版中心
內容簡介
zui貼近《楚辭》原典的注疏版本,
無論初學或專門研究,均是不可或缺的案頭書!
《楚辭》是中國zui早的浪漫詩歌總集,成書以來二韆多年間,各傢注疏輩齣。到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東漢.王逸《楚辭章句》:「逸註雖不甚詳賅,而去古未遠,多傳先儒之訓詁。」又謂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漢人註書,大抵簡質,又往往舉其訓詁,而不備列其考據。興祖是編,列逸註於前,而一一疏通證明。補註於後於逸註多所闡發,又皆以補曰二字別之,使與原文不亂。亦異乎明代諸人,妄改古書,恣情損益,於楚辭諸註之中,特為善本。」可知此二書為《楚辭》注解中的經典之作,既能保存舊注,又能闡發未竟之意,無論是初學入門或專門研究,均是不可或缺的案頭書。
作者簡介
宋 洪興祖
字慶善,丹陽(今江蘇省丹陽縣)人。宋徽宗政和(1111-1117)年間登上捨第,南渡後歷任祕書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職,後齣知真州、饒州,因得罪秦檜而編管昭州,卒。《宋史儒林傳》稱其「好古博學,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
目錄
「大安古典新刊」齣版緣起
「大安古典新刊」總序
大安齣版說明
離騷經di一
王逸序
班固《離騷贊序》
劉勰《辨騷》
九歌第二
東皇太一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
山鬼
國殤
禮魂
天問第三
九章第四
惜誦
涉江
哀郢
抽思
懷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頌
悲迴風
遠遊第五
蔔居第六
漁父第七
九辯第八
招魂第九
大招第十
惜誓第十一
招隱士第十二
七諫第十三
初放
瀋江
怨世
怨思
自悲
哀命
謬諫
哀時命第十四
九懷第十五
匡機
通路
危俊
昭世
尊嘉
蓄英
思忠
陶壅
株昭
九歎第十六
逢紛
離世
怨思
遠逝
惜賢
憂苦
湣命
思古
遠遊
九思第十七
逢尤
怨上
疾世
憫上
遭厄
悼亂
傷時
哀歲
守誌
毛錶識語
序
「大安古典新刊」齣版緣起
2015年12月,當得知大安齣版社要結束營業的訊息時,我感到相當驚訝,隨即思考臺大齣版中心是否可以在這個時間點上發揮些力量。經過聯絡、洽商,尤其是在夏長樸、葉國良、劉漢初三位教授的大力幫忙之下,臺大齣版中心與大安齣版社很快便達成協議。這套「大安古典新刊」的齣版,即其成果之一。
創立於1974年的大安齣版社,堪稱是臺灣齣版界的「奇蹟」。在整整41個年頭裡,它歷經過臺灣齣版業的興衰變遷、飄風急雨,卻仍能一本初衷,堅持薪傳文化,陸續齣版瞭二百多種優質的學術論著。大安的作者群,現在多為yin領學術風氣之名傢;對國內各大學文學院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而言,「大安」兩字等於是臺灣「文史研究」重要縮影之一。在大安齣版社諸多優秀齣版品中,有「古典新刊」係列。這個係列除瞭以精選經典、精校文字聞名外,另一重要特色在其版麵,不論是字級、行距、段距,皆經精心設計,版麵既清楚又美觀,極適閤教學、自修之用。臺大齣版中心為使之持續流傳,特以「大安古典新刊」之名稱予以重新齣版──我們用原來的「古典新刊」,再冠以「大安」兩字,以彰顯大安齣版社在中文學術著作齣版之誌業。
「大安古典新刊」包括:《楚辭補注》、《四書章句集注》、《周易王韓注》、《周易本義》、《老子四種》、《歷代短篇小說選》、《文體序說三種》、《周易二種》共八本書。每一本書,皆保留原來的優美版式、原齣版說明(即「大安齣版說明」),同時也將各書之勘誤補訂於正文中。期盼這套書的齣版,能在教學、研究上持續服務學林。值齣版前夕,爰申數語,以誌緣起。
項潔(臺大齣版中心主任)
大安齣版說明(摘錄)
《楚辭補注》,宋代洪興祖著,是為補漢人王逸《楚辭章句》而作的。
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縣)人,東漢安帝元初(114-119)中為校書郎,順帝時官至侍中。他的《楚辭章句》是現存《楚辭》注本中zui早的一部。西漢劉嚮編《楚辭》為十六捲。王逸又加入自己的《九思》一捲,共十七捲。王逸對書中各篇都作瞭敘文,說明寫作的背景和命意。注中除提齣自己的見解外,也采用不同的說法,引作「或曰」雲雲,可能是吸收瞭班固、賈逵的《離騷經章句》及劉嚮、楊雄的《天問》注解等。王逸齣生於楚地,又去古未遠,所以能一一指明辭中的楚地方言,對後人研究《楚辭》很有幫助,是研究《楚辭》必讀的基本著作。
洪興祖字慶善,丹陽(今江蘇丹陽縣)人。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登上捨第,南渡後歷任祕書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職,後齣知真州、饒州,因得罪秦檜而編管昭州,卒。他的《楚辭補注》,先列王逸原注,而後補注於下,逐條疏通,對名物訓詁作瞭詳盡的考證和詮釋,不僅對舊注多所駁正,而且廣徵博引,保存瞭漢至宋代人的一些遺說,如《天問》注舜二妃事所引的《列女傳》,與今本頗有不同,具有較濃厚的神話色彩。尤其隻見本書引及的《楚辭釋文》佚文七十七條,對研究《楚辭》的古字、古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以往的排印本,多將王逸注及洪興祖補注排於各該句之下,版麵頗不清爽。本社為便利讀者,特將本文與注解分排,並在「補」字上加上〔〕號,以分別王、洪二人的注文。不過,「補」字以上除瞭王逸注外,還有後人的增補,如引《文選》李善及五臣注即是,但究係何人所補?除所補外,其餘是否悉為王逸原文?都還有待考證。又,原書目錄隻有大題,小題則列在各捲之前(如《九歌》中的《東皇太一》等),現在都補列於書前的總目,並標齣頁碼以便翻檢。
收到這本【中商原版】的《楚辭補注》,著實是一次驚喜。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捧讀一本厚重的古籍,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這本書的排版,非常舒服,字跡清晰,行距適中,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最讓我欣賞的是洪興祖的注釋,它不像某些注釋那樣流於錶麵,而是深入骨髓,將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考究得淋灕盡緻。他對於詩句的解讀,常常能點亮我心中一直以來的疑惑,讓我恍然大悟。例如,在解讀某一句“美人香草”時,他不僅解釋瞭其字麵意思,更闡述瞭背後所蘊含的政治理想與人生追求,這讓我對屈原的內心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國立颱灣大學齣版中心的印記,也為這本書增添瞭一份可靠與權威。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一邊讀詩,一邊對照注釋,仿佛置身於一個生動的課堂,老師在細緻地講解,而我則在貪婪地吸收。這是一次知識的汲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光影,在我指尖流淌,仿佛穿越瞭韆年的時光,直抵那個風雲激蕩、思想迸發的年代。初次翻開,就被那精裝的質感所吸引,帶著些許曆史的沉澱,又透著印刷的細膩。古老的詩句,在現代的紙張上重新煥發生命,洪興祖的注釋,如同一位溫厚的長者,細緻地解說著字詞的來龍去脈,典故的隱喻深意。讀《楚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麵對那些古意盎然、意境深遠的篇章,常常需要駐足,反復揣摩。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的耐心與厚度。它不像是冰冷的學術著作,而是更像一位良師益友,引導我一步步走進屈原的世界,感受他那“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求索,體會他那“哀吾生之無辨”的慨嘆。港颱原版的印記,更添瞭一份收藏的價值,也似乎保留瞭更為原初的學術氣息。每每讀到一句感人至深的話,我便會停下來,默默地咀嚼,仿佛能聽到古人在吟誦,看見他們在月下徘徊。這是一次深入心靈的旅程,也是一次與古人對話的契機。
評分這本《楚辭補注》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尋到瞭一位可靠的嚮導,在探索古代詩歌的奇妙世界時,它提供瞭最清晰的指引。這本書的裝幀,頗具古風,散發著一種典雅的氣質,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這分量,不僅僅是紙張和墨水的重量,更是韆年文化積澱的重量。洪興祖的注釋,可以說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他對於《楚辭》的理解,是那樣深入透徹,仿佛他親身經曆過那個時代,與屈原一同感受過那些悲歡離閤。他不僅僅是在解釋文字,更是在挖掘文字背後所承載的深層含義,那些被時光掩埋的典故,那些被曆史塵埃覆蓋的細節,在他的筆下,一一重現。我尤其喜歡他在處理一些比較冷僻的字詞時,所展現齣的嚴謹與細緻。他會從多個角度去考證,去比對,最終給齣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本書,讓我對《楚辭》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錶麵的抒情,而是上升到瞭對古代思想、文化、政治的更深層麵的理解。
評分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中商原版】的《楚辭補注》,就被它那種沉穩的氣息所吸引。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格調,透露齣一種學術的嚴謹和曆史的厚重感。翻開內頁,印刷清晰,紙張的觸感也很好,讀起來非常舒服。洪興祖的補注,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文尚有幾分興趣,但又常常被《楚辭》的晦澀所睏擾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他的注釋,不是那種生硬的、程式化的解釋,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學者的洞見。他仿佛能看到我心中的疑問,並一一解答。對於一些詩句中的典故,他會追根溯源,細緻地講解其來曆和含義,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和意圖。讀《楚辭》,很多時候都需要反復咀嚼,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我需要的耐心和深度。它讓我在欣賞《楚辭》之美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每次閱讀,都感覺像是在與古人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而這本書,就是我們之間最堅實的橋梁。
評分這套《楚辭補注》,簡直就是我尋覓已久的心靈慰藉。書的裝幀設計,說不上有多麼華麗,但卻有一種低調的質感,那種沉甸甸的手感,以及紙張散發齣的淡淡油墨香,都讓人感到無比踏實。打開它,如同打開瞭一個寶藏。洪興祖的注,並非那種枯燥的字詞解釋,而是充滿瞭學者的智慧與情懷。他不僅僅是講解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他會為我們梳理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文化背景、曆史事件,甚至作者當時的心境。有時,為瞭理解一個詞,他會引用大量的史料,旁徵博引,條分縷析,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人肅然起敬。讀《楚辭》,不僅僅是讀詩,更是讀曆史,讀文化,讀人心。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更廣闊的視野。我曾一度因為《楚辭》的晦澀而望而卻步,但有瞭這份詳實的補注,我發現,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意象,那些曾經難以理解的典故,都變得生動起來,鮮活起來。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楚辭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