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补注 台版 宋洪兴祖》
作者: 宋 洪興祖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6/06/0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501596
叢書系列:大安古典新刊
規格:平裝 / 56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中國古典文學> 詩詞曲賦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政府出版品> 教育學習> 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zui貼近《楚辭》原典的注疏版本,
無論初學或專門研究,均是不可或缺的案頭書!
《楚辭》是中國zui早的浪漫詩歌總集,成書以來二千多年間,各家注疏輩出。到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東漢.王逸《楚辭章句》:「逸註雖不甚詳賅,而去古未遠,多傳先儒之訓詁。」又謂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漢人註書,大抵簡質,又往往舉其訓詁,而不備列其考據。興祖是編,列逸註於前,而一一疏通證明。補註於後於逸註多所闡發,又皆以補曰二字別之,使與原文不亂。亦異乎明代諸人,妄改古書,恣情損益,於楚辭諸註之中,特為善本。」可知此二書為《楚辭》注解中的經典之作,既能保存舊注,又能闡發未竟之意,無論是初學入門或專門研究,均是不可或缺的案頭書。
作者簡介
宋 洪興祖
字慶善,丹陽(今江蘇省丹陽縣)人。宋徽宗政和(1111-1117)年間登上舍第,南渡後歷任祕書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職,後出知真州、饒州,因得罪秦檜而編管昭州,卒。《宋史儒林傳》稱其「好古博學,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
目錄
「大安古典新刊」出版緣起
「大安古典新刊」總序
大安出版說明
離騷經di一
王逸序
班固《離騷贊序》
劉勰《辨騷》
九歌第二
東皇太一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
山鬼
國殤
禮魂
天問第三
九章第四
惜誦
涉江
哀郢
抽思
懷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頌
悲回風
遠遊第五
卜居第六
漁父第七
九辯第八
招魂第九
大招第十
惜誓第十一
招隱士第十二
七諫第十三
初放
沈江
怨世
怨思
自悲
哀命
謬諫
哀時命第十四
九懷第十五
匡機
通路
危俊
昭世
尊嘉
蓄英
思忠
陶壅
株昭
九歎第十六
逢紛
離世
怨思
遠逝
惜賢
憂苦
愍命
思古
遠遊
九思第十七
逢尤
怨上
疾世
憫上
遭厄
悼亂
傷時
哀歲
守志
毛表識語
序
「大安古典新刊」出版緣起
2015年12月,當得知大安出版社要結束營業的訊息時,我感到相當驚訝,隨即思考臺大出版中心是否可以在這個時間點上發揮些力量。經過聯絡、洽商,尤其是在夏長樸、葉國良、劉漢初三位教授的大力幫忙之下,臺大出版中心與大安出版社很快便達成協議。這套「大安古典新刊」的出版,即其成果之一。
創立於1974年的大安出版社,堪稱是臺灣出版界的「奇蹟」。在整整41個年頭裡,它歷經過臺灣出版業的興衰變遷、飄風急雨,卻仍能一本初衷,堅持薪傳文化,陸續出版了二百多種優質的學術論著。大安的作者群,現在多為yin領學術風氣之名家;對國內各大學文學院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而言,「大安」兩字等於是臺灣「文史研究」重要縮影之一。在大安出版社諸多優秀出版品中,有「古典新刊」系列。這個系列除了以精選經典、精校文字聞名外,另一重要特色在其版面,不論是字級、行距、段距,皆經精心設計,版面既清楚又美觀,極適合教學、自修之用。臺大出版中心為使之持續流傳,特以「大安古典新刊」之名稱予以重新出版──我們用原來的「古典新刊」,再冠以「大安」兩字,以彰顯大安出版社在中文學術著作出版之志業。
「大安古典新刊」包括:《楚辭補注》、《四書章句集注》、《周易王韓注》、《周易本義》、《老子四種》、《歷代短篇小說選》、《文體序說三種》、《周易二種》共八本書。每一本書,皆保留原來的優美版式、原出版說明(即「大安出版說明」),同時也將各書之勘誤補訂於正文中。期盼這套書的出版,能在教學、研究上持續服務學林。值出版前夕,爰申數語,以誌緣起。
項潔(臺大出版中心主任)
大安出版說明(摘錄)
《楚辭補注》,宋代洪興祖著,是為補漢人王逸《楚辭章句》而作的。
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縣)人,東漢安帝元初(114-119)中為校書郎,順帝時官至侍中。他的《楚辭章句》是現存《楚辭》注本中zui早的一部。西漢劉向編《楚辭》為十六卷。王逸又加入自己的《九思》一卷,共十七卷。王逸對書中各篇都作了敘文,說明寫作的背景和命意。注中除提出自己的見解外,也采用不同的說法,引作「或曰」云云,可能是吸收了班固、賈逵的《離騷經章句》及劉向、楊雄的《天問》注解等。王逸出生于楚地,又去古未遠,所以能一一指明辭中的楚地方言,對後人研究《楚辭》很有幫助,是研究《楚辭》必讀的基本著作。
洪興祖字慶善,丹陽(今江蘇丹陽縣)人。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登上舍第,南渡後歷任祕書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職,後出知真州、饒州,因得罪秦檜而編管昭州,卒。他的《楚辭補注》,先列王逸原注,而後補注于下,逐條疏通,對名物訓詁作了詳盡的考證和詮釋,不僅對舊注多所駁正,而且廣徵博引,保存了漢至宋代人的一些遺說,如《天問》注舜二妃事所引的《列女傳》,與今本頗有不同,具有較濃厚的神話色彩。尤其只見本書引及的《楚辭釋文》佚文七十七條,對研究《楚辭》的古字、古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書以往的排印本,多將王逸注及洪興祖補注排於各該句之下,版面頗不清爽。本社為便利讀者,特將本文與注解分排,並在「補」字上加上〔〕號,以分別王、洪二人的注文。不過,「補」字以上除了王逸注外,還有後人的增補,如引《文選》李善及五臣注即是,但究係何人所補?除所補外,其餘是否悉為王逸原文?都還有待考證。又,原書目錄只有大題,小題則列在各卷之前(如《九歌》中的《東皇太一》等),現在都補列于書前的總目,並標出頁碼以便翻檢。
收到这本【中商原版】的《楚辞补注》,着实是一次惊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捧读一本厚重的古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舒服,字迹清晰,行距适中,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最让我欣赏的是洪兴祖的注释,它不像某些注释那样流于表面,而是深入骨髓,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考究得淋漓尽致。他对于诗句的解读,常常能点亮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让我恍然大悟。例如,在解读某一句“美人香草”时,他不仅解释了其字面意思,更阐述了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这让我对屈原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的印记,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可靠与权威。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一边读诗,一边对照注释,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课堂,老师在细致地讲解,而我则在贪婪地吸收。这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这本《楚辞补注》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寻到了一位可靠的向导,在探索古代诗歌的奇妙世界时,它提供了最清晰的指引。这本书的装帧,颇具古风,散发着一种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分量,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的重量,更是千年文化积淀的重量。洪兴祖的注释,可以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他对于《楚辞》的理解,是那样深入透彻,仿佛他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与屈原一同感受过那些悲欢离合。他不仅仅是在解释文字,更是在挖掘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层含义,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典故,那些被历史尘埃覆盖的细节,在他的笔下,一一重现。我尤其喜欢他在处理一些比较冷僻的字词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细致。他会从多个角度去考证,去比对,最终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本书,让我对《楚辞》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抒情,而是上升到了对古代思想、文化、政治的更深层面的理解。
评分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中商原版】的《楚辞补注》,就被它那种沉稳的气息所吸引。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厚重感。翻开内页,印刷清晰,纸张的触感也很好,读起来非常舒服。洪兴祖的补注,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文尚有几分兴趣,但又常常被《楚辞》的晦涩所困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他的注释,不是那种生硬的、程式化的解释,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学者的洞见。他仿佛能看到我心中的疑问,并一一解答。对于一些诗句中的典故,他会追根溯源,细致地讲解其来历和含义,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意图。读《楚辞》,很多时候都需要反复咀嚼,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我需要的耐心和深度。它让我在欣赏《楚辞》之美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每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这本书,就是我们之间最坚实的桥梁。
评分这套《楚辞补注》,简直就是我寻觅已久的心灵慰藉。书的装帧设计,说不上有多么华丽,但却有一种低调的质感,那种沉甸甸的手感,以及纸张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都让人感到无比踏实。打开它,如同打开了一个宝藏。洪兴祖的注,并非那种枯燥的字词解释,而是充满了学者的智慧与情怀。他不仅仅是讲解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他会为我们梳理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甚至作者当时的心境。有时,为了理解一个词,他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旁征博引,条分缕析,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肃然起敬。读《楚辞》,不仅仅是读诗,更是读历史,读文化,读人心。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我曾一度因为《楚辞》的晦涩而望而却步,但有了这份详实的补注,我发现,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意象,那些曾经难以理解的典故,都变得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楚辞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光影,在我指尖流淌,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直抵那个风云激荡、思想迸发的年代。初次翻开,就被那精装的质感所吸引,带着些许历史的沉淀,又透着印刷的细腻。古老的诗句,在现代的纸张上重新焕发生命,洪兴祖的注释,如同一位温厚的长者,细致地解说着字词的来龙去脉,典故的隐喻深意。读《楚辞》,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面对那些古意盎然、意境深远的篇章,常常需要驻足,反复揣摩。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耐心与厚度。它不像是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位良师益友,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屈原的世界,感受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体会他那“哀吾生之无辨”的慨叹。港台原版的印记,更添了一份收藏的价值,也似乎保留了更为原初的学术气息。每每读到一句感人至深的话,我便会停下来,默默地咀嚼,仿佛能听到古人在吟诵,看见他们在月下徘徊。这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旅程,也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