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传记:达尔文

科学家传记:达尔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秉伦,郑土生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科学
  • 达尔文
  • 生物学
  • 进化论
  • 历史
  • 人物
  • 科学家
  • 自然科学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00684671
版次:3
商品编码:106585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与生俱有的“离奇”和“怪异”,伴随了达尔文的童年生活。一生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使他认识到生命是那么神奇。五年的远航生活,揭开了物种进化和人类起源的秘密。学习、再学习、求索、再求索,是他一生惟一的事业,大的乐趣。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像是枯萎的叶子,不再有生命的意义。

内容简介

   《达尔文》介绍了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伟大的科学家是人类智慧的杰出代表,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巨匠。他们既是出类拔萃的人,又是普通的人。达尔文就是这样的人。他从小被认为是一个平庸的孩子,智力水平低下。青年时代,有人断定他“既无才智,又缺少精力”。他的父亲担心他将来一事无成,会给家族丢脸,便强迫他进了神学院,让他成为一名职业牧师,做上帝的忠实仆人。
   但是,达尔文没有因为别人说他才智平庸而自卑,也没有沿着神学的道路走到底。他在神学的课堂上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却靠自学得到了知识的营养,他还向周围有真知灼见的人学到了有用的经验和本领。崇山峻岭、茫茫草原、无边无际的热带雨林、荒无人烟的群岛都是他坚持自学的课堂。达尔文曾经这样说过“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一生的主要目标就是弄清真理。他热爱科学、坚持实践,细心地观察事实,不断地进行探索,终于用大量的事实向全世界说明了物种和人类起源的真相。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在生物学上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时代
一 出生和命名
二 名门世家
三 “最早的老师”
四 “无限的乐趣”
五 “不可救药”的学生
六 在舅舅乔赛亚的家里

第二章 曲折的大学生活
一 “啊,这一切太可怕了!”
二 业余爱好,初露锋芒
三 改学神学
四 巧遇“伯乐”
五 理想和决心

第三章 环球考察
一 为了第二次生命的诞生
二 决不半途而废
三 赖尔理论的热心信徒
四 奴隶制度的见证人
五 越过安第斯山脉
六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
七 凯旋而归
八 久别重逢

第四章 从伦敦到唐恩
一 “最有力的朋友”
二 终于投射了光明
三 婚姻、家庭和事业
四 定居唐恩村

第五章 《物种起源》的写作和出版
一 忧心忡忡觅知音
二 生命之网
三 补课
四 不追求优先权
五 《物种起源》的写作
六 在《物种起源》出版的日子里
七 赖尔,赶快站过来吧!

第六章 反响
一 轩然大波
二 短兵相接的战斗
三 友谊和支持
四 “渎神者”的来访

第七章 晚年
一 善于吸取外国科学的营养
二 著作等身
三 把荣华富贵看作尘土
四 苦恼和忧虑
五 在最后的岁月里
附录 达尔文学说在中国

精彩书摘

三 “最早的老师”
塞文河两岸绿荫葱茏,风景如画。不论是云雾缭绕的坎布连山脉还是希鲁兹伯里一带,到处生机勃勃,钟灵毓秀,好像战祸和天灾从来没有侵入过这个幽静的山区。
达尔文医生的花园和花房座落在塞文河陡峭的河岸上,年年群芳吐艳,香气袭人。塞文河岸修成了平台,平台上有一条很长的沿河小路。小路两边绿树成荫,其中有一株西班牙栗树特别高大;它的一根粗大的树枝长出去又弯了回来,长出去和弯回来的枝条几乎是平行的,成了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空中“座椅”。
达尔文就在这个富裕家庭的优美环境中一天天长大。他学会了走路、说话、采摘野草和花朵,捕捉小飞虫,有时还用棍棒当“刀枪”,在花园里和沿河小路上到处“冲锋”,向树上的小鸟“开枪”。
1810年夏天,苏珊娜在生了小女儿凯瑟琳(1810—1866)以后,健康状况更加恶化。照顾、教育达尔文的责任落在二姐卡罗琳身上。卡罗琳从小就表现出她是达尔文三个姐姐中最聪明的一个,她认为达尔文是家里最淘气的孩子,总爱把家里发生的一切鬼把戏都算在他的帐上。达尔文心里不服气,也就不服从二姐的管教。因此,卡罗琳虽然在小弟弟身上花了不少功夫,可是收效不大。苏珊娜不得不抱病对小儿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启蒙教育,教他认字、唱儿歌,给他讲故事。
1815年夏天,苏珊娜的健康情况有些好转。一天,天气晴朗,蔚蓝色的天空里飘着几朵白云,大地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苏珊娜带着达尔文和凯瑟琳在花园里玩耍。两个孩子采了一些花朵,又打算去捕捉蝴蝶。苏珊娜拿起花铲想给丈夫栽的几棵树苗培土。她铲起一撮乌黑的泥土,用鼻子闻了闻,然后把它培在小栗树的树根旁边。
“妈妈,我也要闻闻,”达尔文欢天喜地地蹦跳过来,学着妈妈的样子闻着乌黑的泥土。苏珊娜心想:孩子,你使劲地闻吧,这是大自然的气味,生活的气味,别看这泥土乌黑,它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她正想着怎样通俗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达尔文提出了问题:“妈妈,您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
“我要树苗像你一样壮实地成长,”苏珊娜说。“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青草育肥了成群的牛羊,我们才有了肉、奶、奶油和干酪;这泥土使花朵开放,蜜蜂才成群飞来;这泥土滋养着燕麦和小麦,我们才有了粮食和面包。”

前言/序言


科学家传记:居里夫人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玛丽·居里——这位以非凡毅力和卓越智慧照亮科学史册的女性——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她早年在波兰的艰难求学,到迁居巴黎后与皮埃尔·居里并肩探索放射性奥秘的激情岁月,再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辉煌时刻,本书细致地描绘了她如何打破时代的性别壁垒,在科学的冷峻殿堂中,以对真理无尽的渴求,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书中不仅详述了她和皮埃尔发现钋和镭的艰辛历程,包括在简陋棚屋中数年如一日的提炼工作,也深入探讨了她在丈夫不幸离世后,如何独自肩负起家庭与科研重担,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推动“小居里”(移动X光车)投入战地医疗的无私奉献。同时,本书也未回避她所面临的社会偏见、科学界的挑战以及个人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真实、充满人性光辉的科学巨人。 --- 第一章:维苏瓦河畔的微光——童年与求知之火(1867-1891)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诞生于被沙俄铁蹄统治下的波兰华沙。她的童年被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民族悲情之中。父亲是一位物理和数学教师,母亲则是优秀的女校长,家庭的熏陶使玛丽对知识的渴望早早萌发。然而,生活的重担和接踵而至的瘟疫夺走了她母亲和一位姐姐的生命,幼年的玛丽学会了早熟的坚韧。 在沙俄高压的教育政策下,波兰语和民族文化被压抑,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更是无稽之谈。但玛丽和她的姐姐布朗尼心中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为了支持姐姐前往巴黎学习医学,玛丽选择了一条漫长而清苦的道路——她成为了一位家庭教师。在长达数年的乡村教学生涯中,她不仅要忍受孤独和工作的枯燥,更要利用一切零碎时间自学,为自己未来进入大学深造积蓄能量和资金。这七年,是她精神意志的熔炉,塑造了她日后面对科研困境时从不退缩的品格。 1891年,历经艰辛,24岁的玛丽终于踏上了前往巴黎的火车,抵达了她魂牵梦绕的索邦大学。 第二章:巴黎的寒冷与热忱——学术的起步(1891-1895) 抵达巴黎的玛丽,开始了她真正的大学生活。她住在简陋的阁楼里,常常因为贫困只能靠面包和茶水度日,甚至有几次因饥饿和寒冷而晕倒。但知识的甘泉足以慰藉她所有的苦楚。她在物理和数学系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和勤奋,常常是课堂上唯一的女性。 她的刻苦让她在学业上遥遥领先。1893年,她以物理学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紧接着,她又在1894年获得了数学学位。此时的她,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但仍在为寻找一个合适的实验室和研究方向而苦恼。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894年。通过一位科学界朋友的引荐,玛丽认识了比她年长九岁的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皮埃尔当时在巴黎市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应用学校担任实验室主任,他对科学的热情、对真理的敬畏,以及他那份沉静而智慧的气质,深深吸引了玛丽。两人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科学理想之上,而非寻常的浪漫。 1895年7月,皮埃尔与玛丽在巴黎郊外的索镇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他们将世俗的繁文缛节抛诸脑后,将结婚礼物——两辆自行车——作为开启他们科学探索之旅的座驾。 第三章:幽暗中的发现——放射性的革命(1896-1903) 婚后,玛丽开始寻找一个适合攻读博士论文的课题。正当她犹豫不决时,1896年,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的“自发辐射”现象。这个新奇而晦涩的领域立刻抓住了玛丽的注意力。 玛丽决定以“研究贝克勒尔发现的射线”为题,展开她的博士研究。她从基础做起,利用皮埃尔发明的精密电性测量仪,系统而严谨地测试了数百种物质。她发现,无论是纯铀还是化合物,其辐射强度只与铀的含量有关,而与物质的物理状态无关。更重要的是,她发现沥青铀矿(Pitchblende)的放射性强度,竟然比理论上纯铀的强度高出数倍! 这个惊人的结果引导她得出一个大胆的推论:沥青铀矿中必然存在一种或多种未被发现的、具有极强放射性的新元素。 皮埃尔立即被妻子的直觉和严谨的实验所折服,毅然放弃了自己正在进行的水电导性研究,全身心投入到帮助玛丽分离这些神秘元素的工作中。他们的实验室,是位于巴黎工学院一间废弃的、漏风的、闷热的旧棚屋。在这里,居里夫妇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艰苦的“淘金”过程。 他们要处理的不是金子,而是数吨重的沥青铀矿废渣。玛丽每天的工作就是长时间地在酸雾和化学烟雾中,用巨大的铁棒搅拌着沸腾的坩埚,进行反复的溶解、沉淀、结晶和分级。数年的时间里,他们几乎是靠着信念在支撑。 1898年7月,他们成功分离出一种放射性极强的元素,并以玛丽的祖国命名——钋(Polonium)。同年底,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镭(Radium)。 为了获得足够证明镭存在的纯净样本,他们继续提炼。直到1902年,玛丽成功分离出十分之一克的纯氯化镭,并测定了它的原子量。此时,这项工作耗费了他们近四年时间,处理了数吨的矿石。 1903年,玛丽·居里以其关于放射性的突破性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她与皮埃尔·居里以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第四章:悲剧与坚韧——独挑大梁(1904-1914) 获奖并没有带来富裕的生活,居里夫妇拒绝了将提炼镭的技术商业化的机会,坚持认为科学发现应当造福全人类。 然而,科学的荣耀背后潜藏着未知的危险。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放射性物质中,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1906年4月1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降临。皮埃尔·居里在巴黎雨天湿滑的街道上,被一辆马车意外撞倒,当场身亡。 这对科学界的伉俪轰然断裂,玛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但她没有时间沉溺于哀伤。为了两个年幼的女儿和她对科学的承诺,她必须继续前行。 巴黎大学很快为她提供了皮埃尔的教职,使她成为索邦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教授。她以无比的勇气,首次站在了皮埃尔曾经的讲台上,用沙哑但坚定的声音,继续了皮埃尔中断的课程——从“贝克勒尔发现的射线”讲起。 在接下来的八年里,居里夫人致力于提纯更多的镭,并撰写了关于放射性物质的专著。1911年,她因成功分离出纯金属镭,并对钋和镭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她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世俗的非议和排挤。1911年末,当她即将获得化学奖时,一桩涉及她与已婚同事保罗·朗之万的“不伦之恋”丑闻被媒体曝光,排外情绪和性别歧视将她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巨大的压力,她坚守科学家的尊严,拒绝了瑞典皇家科学院要求她暂缓领奖的建议,并以毋庸置疑的科学成就回应了所有诋毁。 第五章:战争的召唤——科学的实践(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将科学的纯粹殿堂抛入了血与火的战场。玛丽·居里深知X射线在诊断战地伤员骨折和嵌入物方面的重要性。 她迅速行动起来,说服政府和富有的赞助人,将她珍藏的镭储备中的大部分(尽管总量稀少)捐献给战时医疗机构。她亲自设计了一种简易的、可移动的X光设备,安装在卡车上,人们称之为“Petites Curies”(小居里)。 居里夫人不仅负责筹集和改装设备,她还亲自学习了汽车驾驶、机械维修和基础解剖学。她带着女儿伊雷娜奔赴前线,在条件极其恶劣的野战医院里操作设备,进行诊断。据估计,她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了超过一百万名伤兵。这五年,她将个人的力量转化为拯救生命的巨大能量。 终章:遗产与灯塔 战后,居里夫人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创建和管理巴黎的镭研究所(后来的居里研究所),致力于放射性在医学上的应用,特别是癌症的治疗研究。她以国际科学家的身份周游世界,为研究所筹集资金,尽管她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 玛丽·居里的一生,是关于毅力、牺牲和奉献的史诗。她不仅为人类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更以其女性的身份,证明了在科学面前,性别与出身毫无意义,唯有智慧和汗水才是通往真理的阶梯。她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身体日渐衰弱,最终于1934年因再生障碍性贫血逝世。 她的笔记本、食谱乃至她的食谱,都因沾染了高剂量的镭而至今仍具有危险性,被保存在铅盒中,作为科学史上最辉煌、也最沉痛的见证。玛丽·居里,是真正将自己生命融入到科学的永恒之光中的伟大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坚持与革新的故事,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提到达尔文的名字,但其核心思想却与他的人生轨迹有着深刻的共鸣。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传统的手工艺人,生活在一个崇尚旧有技艺的时代。他从小就学习家族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对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材料开始出现,他所掌握的技艺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起初,他固守陈规,对任何改变都嗤之以鼻。但渐渐地,他发现仅仅依靠传统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自我挣扎。他开始尝试将一些新的想法融入到传统的制作过程中,这引来了家族和同行的质疑与反对。他必须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观念的突破。这本书描绘了他如何在一个充满阻力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理念,不断尝试,最终通过融合传统与创新,开创出一条全新的道路。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打破常规的精神,让我看到了许多伟大思想家的影子,他们往往在不被理解中前行,却最终引领了时代的潮流。这种不屈不挠,不断求索的精神,是任何领域的进步都不可或缺的。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描绘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面对复杂现象时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书中没有直接探讨物种起源的某个具体案例,但它通过一个关于古老文明衰落的研究,展现了如何从看似零散的历史碎片中找到隐藏的关联。主人公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对一个曾经辉煌却最终消失的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深入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考古发现,甚至是传说故事,试图找出导致这个文明覆灭的根本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简单地归结于战争或自然灾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他观察到,这个文明在某个时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固步自封,最终被时代所抛弃。这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寻,对根源性问题的追问,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很多问题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这种不放过任何细节的钻研精神,即使没有提及达尔文,也让我联想到科学研究的本质——不断地观察、质疑、分析,并最终形成一个有力的解释。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学习一种解题的艺术,一种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妙的推理过程,引导着读者一同走向真相。

评分

一本令人着迷的生命之旅,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提及达尔文的生平,但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种探究未知的精神,一种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的态度。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远航的故事,不是为了寻找宝藏,而是为了揭示隐藏在自然界深处的秘密。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一位年轻的学者,带着简陋的装备和一颗渴望理解的心,踏上了漫长的海上征程。他记录下沿途遇到的每一个奇特的生物,每一处独特的地理地貌,那些从未被人类深入观察过的生命形式,那些在严酷环境下顽强生存的物种。我可以想象他在船舱里,在油灯摇曳的光线下,仔细描绘着羽毛的纹理,或是记录下甲壳的奇特构造。每一次登陆,都像是一次全新的冒险,他小心翼翼地采集样本,与当地居民交流,试图理解他们对这片土地的认知。这种不畏艰辛,执着于观察和记录的精神,让我联想到那些伟大的探索家,他们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捕捉真相。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这种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敏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智慧。每一次翻阅,都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未知的年代,与主人公一同分享发现的喜悦,一同感受探索的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环境的书。

评分

这本书讲述了一段关于跨越界限的旅程,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达尔文,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打破已知边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语言学家,他对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老部落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通过复原这个失落的语言,能够揭示这个部落的文化、思想,甚至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然而,这个部落的语言已经消失多年,只剩下一些零散的传说和模糊的记录。他踏上了漫长的搜寻之路,翻阅古籍,走访偏远地区,试图找到任何能够帮助他解开语言之谜的线索。他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复杂性,更是跨越时空的鸿沟。他必须用现代的思维去理解古代的表达方式,用有限的材料去推断无限的可能性。这种挑战传统认知,试图连接断裂的历史,探索人类思想边界的努力,让我联想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权威,试图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普遍规律。这本书以一种充满智慧和耐心的叙事,展现了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对理解的追求,以及那种不断超越自我,拓展认知边界的探索精神。

评分

这本书描绘了一种深刻的同情心与观察力,虽然它没有直接讲述达尔文与他的理论,但那种对生命个体细微之处的关注,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却与达尔文的精神不谋而合。故事围绕着一个偏远乡村的医生展开,他不是那种治大病救大人的英雄,而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倾听每一个病人的诉说,观察他们细微的表情,理解他们生活中的苦楚。他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人的医术,但他用耐心和真诚,一点点地抚慰着病人的身心。他会花时间去了解病人的家庭背景,他们的饮食习惯,他们的工作环境,试图从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中找到病因。他对待每一个生命都同样重视,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病情轻重。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这种深入骨髓的同情心,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背后的人文关怀。很多时候,伟大的发现并非源于冷冰冰的理论,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和尊重。这本书以一种极为朴实的方式,展现了这种深沉的情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所能绽放出的不平凡的光辉。

评分

1809年2月12日,英国古施鲁斯伯里迎来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查理·达尔文。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孩子的

评分

书 书

评分

十分实在,质量很好,印刷不错,内容也可以,便宜而且也快

评分

速度非常快,非常好的书!朋友很喜欢!

评分

“我先是学习,尔后是环球旅行,然后又是学习,这就是我的自传”。这句话是达尔文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是的,达尔文一生坚持不断地学习,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评分

书 书

评分

不错,喜欢科学家传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