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选译(修订版)

礼记选译(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宗福邦 著,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编,朱正义,林开甲 译
图书标签:
  • 礼记
  • 儒家经典
  • 传统文化
  • 国学
  • 修身养性
  • 文化典籍
  • 古代文献
  • 思想哲学
  • 汉唐文化
  • 经典译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5506032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17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1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礼记选译(修订版)》共四十九篇,又称《小戴礼记》、《小戴礼》、《小戴记》,西汉戴圣撰集。戴圣,字次君,梁国(今河南睢阳)人,生、卒年已不可考,据《汉书?儒林传》所载,他与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同时,是著名的经学家。戴圣和他的叔父戴德都是礼学大师后仓的学生,世称为小戴、大戴。戴圣曾以博士的身份参加过甘露三年(前51)汉宣帝主持的在长安皇宫里的石渠阁举行的五经同异讨论会,并担任会议记录的整理工作。其后,官至九江郡太守。他的著述,留传至今的就是这部《礼记》;此外尚有《石渠礼论》四卷(见《隋书?经籍志》),即石渠会议的纪要。

目录

前言
贤者狎而敬之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曾子易箦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君子不家于丧
有子之言似夫子
成子高寝疾
公子重耳对秦客
太宰豁使于师
杜蒉扬觯
公叔文子卒
陈子亢止殉葬
卫献公出奔
战于郎
苛政猛于虎
鲁人有周丰者
不食嗟来之食
晋献文子成室
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
阳门之介夫死
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
孔子论“大同”、“小康”之治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
教学相长
大学之道
大学始教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今之教者
大学之法
学者有四失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择师不可不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进学之道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大德不官
凡音之起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者,通伦理者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
王者功成作乐
观其舞知其德
教者,民之寒暑也
乐可以善民心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土敝则草木不长
乐行而民乡方
唯乐不可以为伪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君子听音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先王立乐之方
师乙论乐
君子有三患五耻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之教化也微
政者,正也
何谓敬身
率性之谓道
舜其大知也与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好学、力行、知耻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博学之,审问之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
君子之道
……

精彩书摘

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孰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翻译】
从前孔子曾做过鲁国年终蜡祭的宾客,祭祀结束后,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感慨地叹息着。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统治者的礼不够周备吧。言偃在身旁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说:“大道施行的盛世,和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们主宰的时代,我孔丘没有赶得上,但我是向往这种时代的。
“在大道施行的盛世,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有道德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与人之间讲究信用,相处也很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子当作儿子,这就使老人有终其余年的依靠,壮年人有奉献自己力量的地方,幼儿有发育成长的良好条件,那些年迈无偶、幼而丧父、老而无子和身体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各有其适当的职分,女子都有夫家。对于财物人们不高兴它被抛弃在地上,但不一定要藏在自己家里;对于气力只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的计谋被抑制而无法实现,盗窃、作乱和害人的事情也不发生,因而连外面的大门都用不着关,这样的景象就叫作大同。
“现在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各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各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积累财物和使用气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传位给儿子或弟弟作为名正言顺的礼制,把城郭和护城河作为防御设施。把礼义作为纲纪,用来端正君臣关系,用来使父子之情纯厚,用来使兄弟之间和睦,用来使夫妻之间和谐,用来设立制度,用来订立田地、住宅的法规,用来尊尚有勇有智的人,用来成就只为自己谋利的功业。
所以奸诈的计谋因此而兴起,而战争也因此发生了。大禹、成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也因此而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礼记》一书,作为儒家经典的“三礼”之一,其内容之博大精深,涵义之悠久久远,历来为学者所尊崇。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古代贵族礼仪的典籍,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社会伦理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全书共四十九篇,内容涵盖了从个人修养到家国治理,从婚丧嫁娶到祭祀朝聘,无所不包,无所不括。 《礼记》的成书,是在秦汉之际,由汉代学者对战国时期以及秦朝的礼乐文献进行整理、编纂而成。其间,曾有众多学派对礼的解释和实践进行阐述,而《礼记》则汇集了其中最为精要、最为系统化的部分,并经由孔子及其弟子后学的传承,逐渐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这部巨著。 书中篇目繁多,内容庞杂,但其核心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个人修养与道德范畴 《礼记》非常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大学》一篇,便是其中的典范。它提出了“三纲八目”的修身之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强调了从认识事物的道理开始,进而获得知识,达到真诚的意念,端正内心的思想,修炼个人的品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由内而外的修身理念,不仅对个人品德的塑造有着指导意义,也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曲礼》作为《礼记》的开篇之作,更是详细阐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早晨起床到夜晚就寝,从言谈举止到衣食住行,无不包含着礼的规范。它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谦逊、恭敬、诚信、忠恕等美德。例如,“夫礼,始于辞让,终于饮宴”这句话,就点明了礼的起始和归宿,以及礼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曲礼”的学习,人们能够培养起细腻的观察能力和得体的行为方式,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 《礼记》不仅关注个人,更将目光投向了家庭和社会。《礼记》认为,“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家”的秩序,是社会秩序的缩影。在《礼记》中,对于尊卑长幼、男女有别、夫妻之道、孝道亲情等都有着详尽的规定。《孝经》虽然独立成篇,但其核心精神在《礼记》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书中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不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和对父母意愿的尊重。 此外,《礼记》还阐述了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通过礼仪来维系家族的团结和稳定。例如,关于祭祀的篇章,就详细描述了如何祭祀祖先,以示敬意和追思,这既是对过去功绩的纪念,也是对后代子孙的训诫,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先人的遗志,发扬家族的荣耀。 三、政治思想与国家治理 《礼记》中的政治思想,并非是抽象的政治理论,而是与礼制紧密结合的实践性指导。它将“礼”视为治国的重要手段,认为“人无礼不立,国无礼不宁”。《礼记》认为,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不仅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从而减少冲突和争端,维护社会的和谐。 书中对君臣之道、政令颁布、刑罚的使用等方面都有涉及。《礼器》一篇,就深入探讨了礼器的象征意义和使用规范,以及它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礼器不仅仅是器物,更是权力、地位和社会秩序的象征。通过对礼器的恰当使用,君主能够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而臣民也能够明辨等级,各守其职。 《礼记》还强调了“德治”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德服人,以身作则,才能赢得民心,巩固统治。例如,《礼运》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在那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物尽其用,货尽其施,民有其老,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终。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正是通过礼乐教化和道德治理来实现的。 四、人生智慧与生命哲学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礼记》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书中关于生老病死、悲喜哀乐的描绘,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礼记》教导人们,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以礼待人,以诚待事。 例如,《檀弓》一篇,记载了许多关于丧葬仪式的细节,虽然看似繁琐,实则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以及对生者悲痛情感的疏导。通过一套规范的仪式,人们能够有序地表达哀思,并在集体的情感支持中获得慰藉。 《礼记》也包含着对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思考。它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也需要与时俱进,但其核心的价值理念却应该被永远传承下去。《礼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历史的文献价值,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传承。 总而言之,《礼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它以礼为核心,涵盖了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政治思想以及人生哲学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古代社会运作的钥匙,更对我们当今的生活,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通过对《礼记》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根基,感悟传统智慧的魅力,并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准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质感,从封面到内页,都散发着一种温润的文化气息。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格调,初次上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握着一份珍贵的古老信物。内页的纸张选用考究,触感细腻,印刷的字体清晰,排版也十分舒适,即使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产生阅读疲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译者的行文风格。我一直觉得,翻译经典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既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又能让现代读者毫不费力地理解。而这本书的译者,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他/她的译文,没有丝毫的生硬感,读起来如同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仿佛是作者用现代汉语直接写就的一般。而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那些可能存在歧义或难以理解的词句,都做了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为我解开了不少疑惑,更让我有机会了解到许多原文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译本,更像是在接受一次生动的文化普及课程,一次对中华传统智慧的深度挖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简洁大方,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文化气息,这让我第一眼看到就心生好感。拿到书后,翻开扉页,字体印刷清晰,纸张的质感也属上乘,翻阅起来手感舒适,长久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作者的译笔非常流畅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直译的痕迹,仿佛是在读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将古籍中原本可能显得深奥的道理,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某些篇章的注解也恰到好处,既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不会过于冗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我特别欣赏的是,译者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使得译文在忠实原意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亮色,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看懂”,更是“有所得”,甚至能激发出自己的一些联想和感悟。这种译本,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忙碌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品味经典,汲取智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让我感受到,古典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如此亲切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心灵。

评分

拿到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带着些许忐忑的。毕竟“礼记”二字,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些古板的、条条框框的规矩,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有意思,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仿佛一位长者在循循善诱,而不是一位严厉的教官在发布命令。书中很多段落,虽然讨论的是古老的“礼”,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关于人际交往、社会秩序、个人修养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作者的解读,没有回避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部分,反而能以一种更开阔的视角去审视,去发掘其积极的意义。比如,在探讨某些仪节的意义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形式,而是深入挖掘了其所承载的尊重、谦逊、和谐等内在精神,让我对“礼”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晦涩的篇章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启迪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深刻体悟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便被它那低调而又沉静的封面所吸引。没有浮夸的色彩,没有喧宾夺主的插画,只有一种淡淡的墨香,仿佛诉说着岁月的醇厚。翻开书页,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排版疏朗有致,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花缭乱。作者的译文,更是我选择这本书的重要原因。我一直对古代经典充满敬畏,但常常苦于原文的晦涩难懂。这本书的译者,无疑是一位真正懂得“译”之道的人。他/她没有拘泥于字句的表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原文的思想内核,并将其用一种极为贴近现代人心灵的语言表达出来。许多原文中那些可能令人生畏的概念,在译者的笔下,变得鲜活、立体,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哲理。我尤其喜欢的是,作者在译文中,常常会穿插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引申,这些并非画蛇添足,而是恰到好处地拓宽了我们的理解维度,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本书,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本转译,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解读,一次与先贤思想的真诚交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复古的封面,搭配沉静的色彩,一看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现代审美的雅致。书页的纸张很细腻,印刷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设计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的译文。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古籍的译本,有些译文过于直白,缺乏韵味,有些又过于辞藻华丽,反而失了原意。而这本书的译文,则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平衡,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用现代汉语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直接翻译的意象和概念,都做了非常详尽且易于理解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解释了词语的本义,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甚至是一些相关的文化典故,帮助我这个对古代文化不太了解的读者,能够真正地进入到文本的世界中去。这种用心的编排,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译著,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评分

儿子很喜欢看,有新书了还来

评分

这套书非常适合一般性的普及阅读,翻译也很准确,自己大而清楚,印刷质量也好,纸张也好。还赶上了满300减100的活动,很划算。

评分

广大读者学习了解历史的最佳选择

评分

儿子很喜欢看,有新书了还来

评分

评分

这套书非常适合一般性的普及阅读,翻译也很准确,自己大而清楚,印刷质量也好,纸张也好。还赶上了满300减100的活动,很划算。

评分

拿到书比较失望,岂止是选译,简直连原文出处都没有详细说明,太普及化了,完全不适合专业的人读。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全书共有1250个小故事,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这本书仅可供大众参考。

评分

这套书非常适合一般性的普及阅读,翻译也很准确,自己大而清楚,印刷质量也好,纸张也好。还赶上了满300减100的活动,很划算。

评分

拿到书比较失望,岂止是选译,简直连原文出处都没有详细说明,太普及化了,完全不适合专业的人读。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全书共有1250个小故事,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这本书仅可供大众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