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诗(上下)

遗民诗(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卓尔堪 编
图书标签:
  • 诗歌
  • 清朝
  • 遗民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传统
  • 诗集
  • 顾炎武
  • 抗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012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931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65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遗民诗(上下)》为康熙間付梓,乾隆中兩度列入禁燬書目,故流傳絶少。後不知誰何增補爲十六卷,移宋犖序於爾堪自序之前,遺民增至五百人,詩增至兩千四百首,雖不可謂無所裨益,然目録與小傳均有更動,如「乙酉」多改爲「甲申」,按崇禎十七年甲申李自成破北京,順治二年乙酉南都覆亡,則甲申後不出仕,是慟明之亡於流寇,不干清忌;乙酉後隱居逃禪,則顯爲反對本朝。此類更改,雖迫於康熙後文網漸密之情勢,但一辭之易,關係遺民大節,實有違爾堪本意。

内页插图

目录





精彩书摘

  遣民詩序
  當天步移易之際,天之生才反獨厚,而人之禀受者亦不一,其剛烈清正之氣,大則發為死事之忠臣,次則蘊為肥邂之志士。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獨是肥邂者飲迹巖穴,一往不返,或為轰閨而土室自封,或為范粲而柴車終老,或為唐玨、謝翱而夜哭丙臺、涕灑冬青,甚或戢影方外,如雪菴和尚之流,顛皆胸蕴英奇,不克見之行事,不得已而寄之于言,况既謝绝塵事,自畢力學問,其所纂著,俱堪風世。雖口身將隱矣,焉用文之?諸君子固無意于流傳,而彼為造化者,豈肯閉塞所稟受之氣而使其所蘊之英奇泯没于天下後世乎?此諸君子往往有詩歌存於宁内者也.第生各異地,遣詩涣散,不矗昭昭於耳目間。近者易于搜羅,逮者難于畢集,久之能保其無傳流湮没之不齊者敗?子竊謂諸君子之始迹雖不倫,要其歸則心皆不贰,實所謂同類也。同類則當使其相聚,其間有性情孚而交稱莫逆者,亦有山川間之而托諸神交者,余多方搜採,久而成集,而諸君子之詩為之一聚,則諸君子之性情亦為之一聚,其禀諸大造之氣,蕴而未盡洩之奇,當亦為之一聚。如聞歌泣太息于一堂,各吐其胸臆而無問,使天下後世皆得而窥見之,豈非一大快乎。寅香山人卓爾堪序。
  ……

前言/序言



遗民诗(上下):一段关于家国、记忆与归途的歌谣 《遗民诗(上下)》并非一本讲述具体历史事件的书籍,也非描绘某个特定群体命运的传记。它是一曲悠长而深沉的歌谣,关于那些曾经的家园,那些被岁月风干的记忆,以及在漫长流离后,对“归途”的无尽追寻。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瞥见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无情裹挟,又顽强生存下来的个体灵魂深处的回响。 第一卷:风雨中的根脉 上卷,宛如一篇层层递进的序章,它铺陈的是一种无声的、渗透于血脉中的“遗民”情结。这里的“遗民”,并非简单的流亡者,而是那些在故土沦陷、家园破碎之后,依然将故国、故土的记忆,如同最珍贵的种子,深埋于心田的灵魂。这种“遗民”的身份,有时是无可选择的命运,有时是刻骨铭心的坚持。 诗集中的篇章,并不急于叙述悲壮的史诗,而是专注于那些细微之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闪烁着故土气息的片段。或许是一声熟悉的乡音,在异乡的喧嚣中突然闯入耳畔,瞬间击溃了所有伪装的坚强;或许是一株陌生的野草,在异国的土地上,却勾起了对故土田埂上那片熟悉的景象的无限思念;又或许是一轮残月,照耀着漂泊者的脸庞,那月的光辉,似乎也曾穿透故乡的屋檐,温暖过年少时的梦境。 这些诗篇,往往以一种近乎呢喃的语调,描绘着失落的家园。它不是一幅宏大的战争画卷,而是聚焦于曾经的炊烟、曾经的笑语、曾经的街巷、曾经的孩童嬉戏的场景。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曾经温暖的日常,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即使山河依旧,江山易主,但那片土地上流淌过的时光,那片土地上生长的情感,却如同不灭的灯火,在心中永恒地燃烧。 “遗民”的情感,并非全然是悲怆和哀怨。在诗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韧性,一种在逆境中生长的力量。如同在贫瘠的土地上,野草依然能倔强地向上,它们汲取着最微薄的养分,却依然努力地伸展枝叶,拥抱阳光。这种生命力的展现,是《遗民诗》上卷的核心。诗人并不回避痛苦,但更强调的是在痛苦中淬炼出的坚韧,是在失去中沉淀出的智慧。 书中的意象,多是平凡却饱含深情的。一碗清茶,可能承载着一家人围坐的温暖回忆;一封未寄出的信,可能饱含着无尽的牵挂和无奈;一声长长的叹息,可能包含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和不甘。这些意象,如同散落在大地上的点点星辰,在黑暗中指引着方向,也映照着漂泊者的心路历程。 上卷的诗歌,往往带有某种“碎片化”的特质。它们像是从遥远的记忆深处打捞上来的碎片,拼凑在一起,却能勾勒出一种宏大的失落感和一种深沉的乡愁。诗人并非刻意追求叙事结构的完整,而是更侧重于情感的渲染和意境的营造。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对情感的细腻描摹,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以及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无助。 第二卷:寻觅的回声 下卷,则将这种“遗民”情结,推向了对“归途”的深切探索。这里的“归途”,可能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回到故土,而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一种对身份认同的追寻,一种对失落价值观的重塑。在经历了漫长的流离和深刻的文化冲击之后,诗人开始审视自身的根源,开始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安放灵魂的净土。 “归途”的道路,往往是曲折而迷茫的。它可能是一次对古籍的翻阅,试图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回失落的民族精神;它可能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试图在过去的辉煌与屈辱中理解当下的处境;它也可能是一次对传统的重拾,试图在古老的习俗和仪式中找到精神的寄托。 诗歌在下卷中,开始显露出一种更加哲学的思辨。诗人开始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集体焦虑。在异文化的土壤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质而不被同化?如何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不失去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些都是下卷诗歌所试图触及的深刻命题。 “归途”的回声,可能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尝试。在异乡的喧嚣中,诗人试图用文字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一个可以承载记忆、寄托情感的港湾。这种精神空间的构建,可能充满了挣扎和痛苦,但同时也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它表明,即使身处异乡,即使故土遥远,但只要心中还有对根脉的眷恋,对文化的认同,那么“归途”就依然存在,即使它并非一条清晰可见的路。 下卷的诗歌,在意象的运用上,更加倾向于抽象和象征。可能是一片落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易逝;可能是一盏孤灯,象征着在黑暗中的坚持和等待;可能是一声风的呼唤,象征着一种来自远方的指引。这些意象,不再仅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承载着诗人对人生、对历史、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遗民”的身份,在下卷中,开始转化为一种更加主动的追寻。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承受者,而是开始积极地去探索,去理解,去重塑。这种追寻,是一种文化的自觉,是一种精神的觉醒。它表明,即使身处逆境,即使命运多舛,但人类的灵魂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立的思考和不屈的意志。 《遗民诗(上下)》并非一本读完即忘的书。它所触及的,是人类普遍的情感,是对家园的眷恋,对身份的追寻,对记忆的珍藏。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关于失落、关于坚守、关于回望的画面。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类的灵魂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这本诗集,或许不是献给那些身处辉煌顶峰的人们,而是献给那些在风雨中行走,在迷途中寻觅,在记忆的深处寻找慰藉的灵魂。它是一曲关于“遗民”的歌谣,唱响了关于家国、记忆与归途的无尽回声。读罢此书,你或许会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韧性的敬畏,以及对精神家园永恒追寻的感动。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心中最深处的渴望。

用户评价

评分

《遗民诗(上下)》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字的魅力,以及历史的重量。我曾一度认为,诗歌总是过于飘渺,但这部作品却用一种极其接地气却又不失诗意的方式,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那些诗句,如同凝固的时光,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尘封的记忆,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在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遗民”这个词的含义,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而是承载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心灵的涤荡。

评分

《遗民诗(上下)》这本书,初拿到手时,就被其典雅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的读者,我总是对那些能触及历史深处、饱含文化底蕴的作品充满期待。“遗民”二字,本身就承载着一层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是在诉说一个时代的回声,一种文化的断裂与延续。我设想着,这《遗民诗》或许是在记录那些身处时代变迁洪流中的个体,他们的心境、他们的观察、他们的哀叹与不屈。或许是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那些不愿随波逐流,而是坚守自身文化、精神的文人墨客,他们的诗歌既是自我精神的慰藉,也是对时代的一种无声的抗议。这种对“遗民”身份的想象,让我对书中的诗篇充满了好奇,想去探寻其中的叙事,感受其中的情感。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被《遗民诗(上下)》的书名所吸引,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不卑不亢的文人气节。那些诗篇,并非空泛的感怀,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记录着时代变迁下的种种况味。我在这其中读到了坚守,读到了隐忍,也读到了在沉默中爆发的力量。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位老友在耳边低语,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娓娓道来,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不失人性的温度。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写下这些诗篇的“遗民”们,他们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是满怀愤懑,还是心存希望?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空间。

评分

《遗民诗(上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在这样一部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中,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奢侈。我在这部书中看到了对过去的回溯,对传统的尊重,也看到了在变革中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与挣扎。那种“遗民”的视角,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历史的进程,去理解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的交织,使得这部作品拥有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它让我们在追溯过往的同时,也能反思当下,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品时或许带着些许涩意,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醇厚而绵长的回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匠心独运,仿佛每一颗字珠都经过精挑细选,镶嵌得恰到好处。那些意象的选取,既有古典诗词的雅致,又不失现实的触感,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一种难以名状的时代印记,刻画得入木三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推敲那些精妙的比喻,那些意味深长的留白,仿佛能从中窥见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以及他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对文字的解读,不如说是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灵魂的共鸣。

评分

由于地域、家庭、个性诸因素的影响,清初遗民诗人在审美趣味上千差万别,但共同的时代苦难、相近的人生境遇与处世态度又使他们在审美选择上有着基本一致的趋向。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以宋遗民诗人为代表的宋诗,不仅在清初遗民诗人那里得到基本一致的肯定,而且往往成为他们效法的对象。由人品而及诗品,从诗学精神到诗艺、诗风,浸染熏陶,沾溉良多。另外,在清初实学思潮的大背景下,遗民诗人大都能对前代诗学遗产进行理性反思,盲目崇古好古者少,辩正分析、批判继承者多。因此,那种单一的诗学偏嗜被时代的、理性的、自觉的审美风尚所取代,专主一家一卓尔堪,清代诗人。字子任,号鹿墟,一号宝香山人。江都(今属江苏)人,一作仁和(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幼习武艺,未及弱冠之年,即随李之襄军攻打耿精忠,官右军先锋,屡立战功。后因母病乞还,母亡守丧,再未出仕。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由于地域、家庭、个性诸因素的影响,清初遗民诗人在审美趣味上千差万别,但共同的时代苦难、相近的人生境遇与处世态度又使他们在审美选择上有着基本一致的趋向。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以宋遗民诗人为代表的宋诗,不仅在清初遗民诗人那里得到基本一致的肯定,而且往往成为他们效法的对象。由人品而及诗品,从诗学精神到诗艺、诗风,浸染熏陶,沾溉良多。另外,在清初实学思潮的大背景下,遗民诗人大都能对前代诗学遗产进行理性反思,盲目崇古好古者少,辩正分析、批判继承者多。因此,那种单一的诗学偏嗜被时代的、理性的、自觉的审美风尚所取代,专主一家一卓尔堪,清代诗人。字子任,号鹿墟,一号宝香山人。江都(今属江苏)人,一作仁和(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幼习武艺,未及弱冠之年,即随李之襄军攻打耿精忠,官右军先锋,屡立战功。后因母病乞还,母亡守丧,再未出仕。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入选严格,拿来研究用的。

评分

儿子喜欢

评分

校对不给力啊,错字略多,纸张也差。

评分

中国诗史流衍发展至明清,已积累了一份极为厚实的诗学遗产。因此,与唐宋诗人相较而言,明清两代诗人大都在复古与求变的诗学命题前徘徊,学习前人,甚至模仿前人的痕迹要明显得多。但明清易代之际却不同,眼中流泪,心底流血,每位诗人笔下,尤其是遗民诗人笔下,随感而发,真情流溢,学唐也罢,宗宋也好,均能各出机杼,自具面目,很难看出其模仿迹象。

评分

很好看,我喜欢,推荐大家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