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77辑)

老照片(第77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4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365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照片(第77辑)》提供给读者的,除了已逝的生活,已逝的场景,还有各种各样的视角。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虽然叙说的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历,看似微不足道,但同时却于不经意间折射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老照片(第77辑)》出版后风靡海内外,至1997年每辑销量达30万册,是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
  《老照片(第77辑)》内容介绍:“逝鸿片羽”、“旧事重温”、“凝望集”、“故时风物”、“名人一瞬”、“秘闻片影”、“私人相簿”、“环球影存”、“记者手存”、“法国专稿”、“照片考证”、“再品斋”、“事件写真”……在回荡着回忆的背景音乐声中,你可以慢慢咀嚼每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细节,细细体味我们经历过的或未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未听说过的,任这些云烟般的往事穿透时空、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耳边……

内页插图

目录

我的老师周辅成先生
从军札记
我的大学
北京地铁的开工典礼
核试验亲历记”
镇江的人防工程和民兵训练
“隐蔽”在照片中的历史
未被认可的八路
爷爷的足迹
陈涛的传奇人生
涅粱
七十年前的全家福
印象姥姥家
黄君璧与蒋介石的交往
鲜为人知的史实
过去的官员与教授
封面 1942年的姑嫂合影(王宛欣)
封二 同住台大医院的胡适与梅贻琦(刘自强)
中插 鲁中旧影(秦风老照片馆)
封三 在照相馆留影的女子(黎家军)

精彩书摘

  记梅贻琦夫人韩咏华
  韩咏华生于1893年8月28日,祖籍安徽,后移居天津。韩、梅两家是世交。
  韩咏华兄弟姐妹五人,七妹为卫立煌太太,亲戚中还有地质学家袁复礼、华裔美国图书馆学家袁同礼、农业经济学家韩德章、数学家徐宪瑜、物理学家汪德昭等。
  韩咏华和梅贻琦颇有缘分。1898年11月,张伯苓在天津严氏家馆教授英文、数学、理化诸西学,梅贻琦是张伯苓此时的学生。1902年冬,严修在家设女塾,聘请张伯苓兼授算术、英文等课,韩咏华是张伯苓此时的学生。韩咏华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写道:“女生上体育课时,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门关上,因我年级最小,每次都被派去关门。另外,从女生这边隔着窗子也可以看到男生的活动,这样我就知道了月涵和金邦正等人。” 1914年秋天,梅贻琦从美国留学归来。韩咏华说:“我记得他(梅贻琦)是和出国考察观光的严范孙(严修)老先生同船归来的,我们许多人都曾到大沽口码头去迎接。”梅贻琦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恰好韩咏华这时也在女青年会做些工作,两人相识。“那时我已经幼师毕业,任教天津严氏幼稚园和朝阳观幼稚园,业余在女青年会做些工作,每遇请人演讲等事都是我找月涵联系,这才正式与他相识”。
  1918年,由严修、卞肇新为介绍人,梅贻琦和韩咏华订婚。两人订婚的消息被韩咏华的同学陶履辛(陶孟和的妹妹)知道了,急忙跑来对韩咏华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韩咏华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1919年6月,梅贻琦和韩咏华结婚,梅贻琦此时已经三十岁,韩咏华二十六岁,这在那时已相当晚了。张伯苓偕胞弟张彭春亲赴北京祝贺。
  1933年至1935年,韩咏华已经四十多岁了,还在清华大学旁听了一段时间陈福田的英语、钱稻孙的日语和金岳霖的逻辑学。事先曾征求梅贻琦的意见,他不反对,但要求夫人既想学就要坚持学到底。
  在昆明西南联大时,梅贻琦家住在花椒巷,一年后迁往西仓坡。正面小楼楼上是梅贻琦的书房和卧室,和儿子梅祖彦同屋住,楼下即是联大办事处。韩咏华住在西面小楼上,楼下是会客室。教务长潘光旦住在南面楼上。此时,梅贻琦的三女一子都在联大就读。
  韩咏华在1981年春写的《同甘共苦四十年——记我所了解的梅贻琦》中,提到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的艰苦生活,他们经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家常的菠菜豆腐汤已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为补贴家用,吴有训的夫人王立芬绣围巾,卖给驻扎昆明的美国盟军;韩咏华则做糕点出售:“有人建议我们把炉子支在‘冠生园’门口现做现卖,我碍于月涵的面子,没肯这样做。卖糕时我穿着蓝布褂子,自称姓韩而不说姓梅,尽管如此,还是谁都知道了梅校长的夫人挎篮卖‘定胜糕’的事。”后来,韩咏华与潘光旦夫人、袁复礼夫人组成“互助组”,自制这种上海点心,到冠生园食品店寄售。梅贻琦家离冠生园很远,来回要一个半小时。韩咏华不舍得穿袜子,光脚穿皮鞋,把脚都磨破了。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期老照片还不错哦!

评分

有美好,有悲伤,更有思考.

评分

一直在看,很不错,会继续看下去

评分

一直在买在读,隐藏在“老照片”中历史令人回味!

评分

每期都买,便宜,送货快!

评分

真的是很好的一本书! \N书是正版的,之前有过担心滴。内容还行吧,尽管我没觉得有多充实。冲着是名人写的,书的质量还行就不挑剔了。卖家发货挺快的,第二天就收到了。书还是不错的,精装外壳,发货速度真心的快,评价晚了,书不错,应该再早点看的。推荐看,只是粗浅认识了一下,已经感觉到自己逻辑思维更加清晰。好书,受益匪浅,如果不好好研究一下此书,绝对是人生一大遗憾。星期天在家没事,突然想去附近的超市逛逛。信步走进去看看,来到服装柜台,看见一款上衣,颜色面料都不错,于是心动了,想买,由于这是自选商场,我便去取下来试穿,在镜子前刚穿上,一女服务员走了过来,面无表情的说道:知道穿多大号吗?就自己拿着试开了。要买就去收银台交钱,也不看价钱!”本来打算买的,一看这个服务员,只好无奈的摇摇头将衣服放回原位,悻悻的走开了。心想我还是到网上来算了,于是回家上网挑选衣服了,看见了这本书就买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它是一个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这么说,不这么写,就会别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调有时候就是“器”,有时候又是“事”,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说,器就是事,事就是器。这本书,的确是用他特有的腔调表达了对“腔调”本身的赞美。|现在,域名正式更换为JDCOM。其中的“JD”是汉语拼音(JING \N\NDON|G)首字母组合。从此,您不用再特意记忆的域名,也无需先搜索再点击,只要在浏览器输入JD.COM,即可方便快捷地访问,实现轻松购物。名为“JOY”的吉祥物我很喜欢,TA承载着对我们的承诺和努力。狗以对主人忠诚而著称,同时也拥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太喜爱了。|给大家介绍本好书《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自序: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我曾经想过,如果能时光穿梭,遇见从前的自己,是否可以和她做朋友。但我审慎地不敢发表意见。因为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这件事是很清楚的。就算怀着再复杂的爱去回望,没准儿也能气个半死,看着她在那条傻乎乎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忍不住开口相劝,搞不好还会被她厌弃。你看天下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当然我也忍住了各种吐槽,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余地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未来的自己回望现在,看见的还是一个人。好在现在不敢轻易放狠话了,所以总算显得比年轻的时候还有一分从容。但不管什么时候的你,都是你。这时间轴上反复上演的就是打怪兽的过程。过去困扰你的事情,现在已可轻易解决,但往往还有更大的BOSS在前面等你。“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无论是你初中毕业的那个午后,或者多年后功成名就那一天,总有不同忧伤涌上心头:有些烦恼是钱可以解决的,而更伤悲的是有些烦恼是钱解决不了的。我们曾经在年少时想象的“等到什么什么的时候就一切都好起来了”根本就是个谬论。所以,只能咬着牙继续朝前走吧。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N\N老照片(第77辑)这本书不错,跟书店里的一样,11.70这个价也不算很贵。 %D%A %D%A%D%A%D%A   《老照片(第77辑)》提供给读者的,除了已逝的生活,已逝的场景,还有各种各样的视角。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虽然叙说的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历,看似微不足道,但同时却于不经意间折射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老照片(第77辑)》出版后风靡海内外,至1997年每辑销量达30万册,是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A  《老照片(第77辑)》内容介绍:“逝鸿片羽、“旧事重温、“凝望集、“故时风物、“名人一瞬、“秘闻片影、“私人相簿、“环球影存、“记者手存、“法国专稿、“照片考证、“再品斋、“事件写真……在回荡着回忆的背景音乐声中,你可以慢慢咀嚼每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细节,细细体味我们经历过的或未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未听说过的,任这些云烟般的往事穿透时空

评分

选材好,印刷真是不错,有收藏价值

评分

1898年11月,张伯苓在天津严氏家馆教授英文、数学、理化诸西学,梅贻琦是张伯苓此时的学生。1902年冬,严修在家设女塾,聘请张伯苓兼授算术、英文等课,韩咏华是张伯苓此时的学生。韩咏华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写道:“女生上体育课时,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门关上,因我年级最小,每次都被派去关门。另外,从女生这边隔着窗子也可以看到男生的活动,这样我就知道了月涵和金邦正等人。”1914年秋天,梅贻琦从美国留学归来。韩咏华说:“我记得他(梅贻琦)是和出国考察观光的严范孙(严修)老先生同船归来的,我们许多人都曾到大沽口码头去迎接。”梅贻琦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恰好韩咏华这时也在女青年会做些工作,两人相识。“那时我已经幼师毕业,任教天津严氏幼稚园和朝阳观幼稚园,业余在女青年会做些工作,每遇请人演讲等事都是我找月涵联系,这才正式与他相识”。1918年,由严修、卞肇新为介绍人,梅贻琦和韩咏华订婚。两人订婚的消息被韩咏华的同学陶履辛(陶孟和的妹妹)知道了,急忙跑来对韩咏华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韩咏华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1919年6月,梅贻琦和韩咏华结婚,梅贻琦此时已经三十岁,韩咏华二十六岁,这在那时已相当晚了。张伯苓偕胞弟张彭春亲赴北京祝贺。我们把炉子支在‘冠生园’门口现做现卖,我碍于月涵的面子,没肯这样

评分

想买一套,力争买齐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