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

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图书标签:
  • 刘少奇
  • 年谱
  • 历史人物
  • 传记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人物
  • 中共历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7302967
商品编码:10739774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15
字数:8900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

作者: 编
市场价:66.00
ISBN号: 9787507302967
出版社:
商品类型: 平装


   内容简介
  《刘少奇年谱》是记述当代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刘少奇一生经历、活动、思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它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汲取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对一些有争议的和颖难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访问、考证和研究,力求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刘少奇的生平事迹、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
本年谱记述谱主活动,一般省略主语。纪事按年、月、日顺序排列,少数条目根据叙事的需要采用纪事本末的写法。具体日子考订不清的写旬,旬考订不清的写月,月考订不清的写季,季考订不清的写年。用旬、月、秀、年表述的条目,一般放在该旬、月、季、年的最后,有些放在晚中或月中的,是大体能断定其时间的。

 

   目录
刘少奇年谱(上卷)
1898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刘少奇年谱(下卷)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后记

历史的侧影: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传记精选(不含《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 本精选集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人物,通过详尽的传记、深入的史料梳理与客观的叙事分析,力图还原一个复杂、多面且充满张力的时代图景。我们精心挑选了多位对中国近代及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及社会活动家的生命轨迹,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国家如何在剧烈的变革与冲突中走向新生。 本书系精选集,旨在提供对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生平的深入考察,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一、 近代思想的先驱与探索者 本卷集中探讨晚清至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为寻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所进行的思想突围与理论构建。 1. 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维新之路: 详细记录了戊戌变法前后的思想酝酿与实践,对比了二人从“托古改制”到“君主立宪”的理论演变轨迹。重点分析了梁启超在《时务报》等刊物上对“新民”思想的倡导,及其对后续政治运动的深远影响。内容细致梳理了他们的著述、家书以及与光绪皇帝的互动,力求展现维新派在内外交困局势下的焦虑与抱负。 2.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深入剖析陈独秀作为《新青年》主编的角色,如何推动“德先生”与“赛先生”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传记部分详述了他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并对“五四”前后他与鲁迅、胡适等人在文学革命、白话文推广中的合作与分歧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此部分特别关注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陈独秀在建党初期的核心作用与最终的失势。 3. 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与哲学思想: 本传记不仅重述了辛亥革命的经过,更着力于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修正,尤其是在国民党改组及联俄、联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策略调整。内容包含对其早年海外筹款的经历、同盟会的确立,以及晚年对建国方略的系统构思,以展现其作为“国父”的复杂性与历史局限。 二、 革命洪流中的军事与政治擘画者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军事指挥、战略决策层面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导人。 1. 朱德元帅的戎马生涯: 重点描绘了朱德从旧式军官到新型人民军队缔造者的转变。传记梳理了南昌起义后的转战与会师井冈山的艰难历程,详细分析了他在红军早期建设中,尤其是在“朱毛会师”后,对军队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体系的贡献。对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战略指挥艺术,特别是对运动战的理解与运用,进行了专题研究。 2. 周恩来:革命的平衡者与外交的奠基人: 本传记以详实的档案资料为基础,着重刻画周恩来在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以及新中国外交实践中的角色。内容细致展现了他处理党内高层复杂关系的能力,特别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斡旋作用。关于外交部分,详细记录了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期间他所展现出的高超的外交手腕和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 3. 彭德怀与军事实践的探索: 聚焦于彭德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从平江起义的早期军事部署,到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的战略意图分析,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策过程。本部分力图客观呈现其严谨的治军方略和对国防建设的深刻见解。 三、 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重要建设者与改革先声 本卷侧重于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在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领导人。 1. 陈毅与上海的转型: 传记详述了陈毅在解放战争末期接管上海的工作,以及他在恢复上海经济、稳定物价、打击投机资本主义方面的果断措施。重点研究了他作为首任市长,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期间,如何平衡国家战略需求与城市自身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对上海工业基础的初步规划。 2. 邓小平的初步探索与挫折(建国初期至1966年前): 本传记梳理了邓小平在建国初期担任中央秘书长期间,协助中央处理日常政务的“大管家”角色。重点分析了他在“八大”前后对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考,以及在治理“大跃进”后遗症时,所采取的一系列调整国民经济的实际行动,为后续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与教训。 3. 郭沫若:科学与文学的桥梁: 本部分以一位文化巨匠的视角,审视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构建。详细记载了郭沫若在考古学、历史学研究上的重大成就,以及他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角色,在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和引进国际学术交流中所扮演的积极作用,展现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支持与文化担当。 通过上述精选人物的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的交织,本系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中国近现代复杂性的坚实框架,强调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奋斗和局限共同塑造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后,我第一感觉就是这套书的“分量”非同一般。我一直认为,要了解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光靠道听途说或者简化的叙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动中去。《刘少奇年谱》恰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框架,让我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梳理和理解刘少奇在长达七十年的生命中所经历的种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他在党内斗争中的立场,以及他在建设新中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通过年谱这种形式,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看到他思想的演变和政治智慧的形成,从而形成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刘少奇形象,而不是一个刻板的政治符号。

评分

我最近终于下定决心入手了《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迫不及待地翻开。尽管我是一个非专业读者,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以及它所呈现出的历史深度,着实令我印象深刻。我尤其看重它对细节的打磨,比如对于某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参与其中的人物,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的细致描绘。我相信,只有通过这样一丝不苟的梳理,才能真正还原历史的真相,避免被后人的解读所遮蔽。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近乎“亲历”的体验,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与历史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思考。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得以窥见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工作状态、决策过程,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一步步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这位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领导人。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这本书的厚重感就足以说明其内容的丰富和翔实。我希望它能为我勾勒出刘少奇从青年时代到生命终结的完整图景,不仅仅是那些被大众熟知的政治事件,更希望能够触及到他个人的成长轨迹、思想的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抉择与困境。年谱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严谨的学术气质,它通过时间线索,将人物的一生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对于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逻辑和历史作用至关重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一手资料和可靠的史料,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脉搏,同时也能在细枝末节中体会到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从而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评分

《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这样厚重的一套书,光是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我一直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仅看他站在聚光灯下的时刻,更要关注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以及他在默默耕耘时期的思考与积累。《刘少奇年谱》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一个在革命年代成长起来的领导人,是如何在不同时期,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党的方针,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对于那些政治斗争的细节,我或许未必能完全理解其精髓,但我更愿意去关注他在其中所展现出的智慧、担当,以及他所经历的磨难和坚持。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起伏,而非仅仅是一个符号化的政治形象。

评分

当我开始翻阅《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时,我被它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所打动。我一直觉得,对于像刘少奇这样的历史人物,最客观的评价方式就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准确的时间轴来呈现。这本书的问世,我相信是对这种治史态度的最好体现。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历史的全新视角,让我能够跳出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对刘少奇的一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做出了怎样的判断。这种通过年谱来梳理人物一生,无疑比零散的传记更能展现人物的成长轨迹和历史贡献。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好书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