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细讲大学:《大学》研习报告
定价: 25.00元
作者:钟茂森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6月1日
ISBN:9787512603585
字数:
页码:299页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ASIN:B0054UKO4I
商品标识:asinB0054UKO4I
编辑推荐
《细讲大学:<大学>研习报告》:钟茂森教授,传统文化学者,近年来通过录制挂网的形式讲解儒释道经典两干余小时,《细讲<大学>》根据钟茂森教授“《大学》研习报告”整理而成,本次《大学》讲习,其中的文字训诂依据《朱子集注》,义理方面基本上都采用蕅益大师的《大学直指》,又佐以明代历史上罕见的大儒王阳明以及通儒通佛的江谦先生对《大学》的解悟。是今人学习《大学》弥足珍贵的读本。大学是大人之学、我们学习“大人”之“学”,就是学习圣贤之道、大,是圆满的意思。学,“学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大学、”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学问就称为大学。觉是围绕着心性,所谓明心见性、用现在的话来讲,完全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我们自己,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样样都明了。没有再比这更大的学问了,所以叫大学,是究竟圆满的学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全篇的宗旨、纲领,也是整个大学之道的圆满。这八个字全领会了,底下不用再读了,能够把明明德做到了,我们就成大圣人,大学也就圆满毕业,所以三纲领就是一个纲领,这叫明明德,蕅益大师为我们点明出来:能明明德就能亲民,就能止于至善,所以三纲是三而一,一而三,重点就在于明明德。
通篇《大学》,演述的都是成圣成贤的方法,它的旨趣就是圣人的境界,这正是一切圣贤经典的指归。而《大学》的修学方法更是简单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是把物欲格除掉,才能够恢复*良知,达到致知,然后意念才真诚,心地随之正直,身也就修好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能够认真学习《大学》,就能把圣贤的规模定下来。有了目标、方向、修学方法,懂得了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把我们所学到的道理,运用到我们待人处事接物当中,指导我们一切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真正立志成圣成贤。
大学修身立德的必读书,程子:大学,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蕅益大师:学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大学。江谦:夫圣经,天下国家之心要也,大学一书,又诸经之心要也。传统文化学者钟茂森教授详实开解人学旨趣,依循古注引述历代各人德注解述而不作,融入儒释道三家学说详实讲解解法如如。
孙中山论《大学》:“就人生对于国家的观念,中国古时有很好的政治哲学。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全。中国的一段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是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展开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
内容提要
暂无
目录
前言/1
《大学》原文/1
本经概要/7
解释名题/23
统示性修旨趣/33
妙悟之门/34
直示境观/34
点示悟修/45
妙修之叙/49
详示妙修次第/97
的示格物须从本格/97
详示诚意必先致知/119
修齐治平必有次第/181
第1心身合释/182
第二身家合释/207
第三家国合释/214
第四国与天下合释/233
后记/295
作者介绍
钟茂森,教授,1975年生于中国广州,1995年毕业于中国广州中山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5年至1999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学读书期间,先后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金融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得州大学及堪萨斯州州立大学商学院任教四年,获美国特批的“杰出教授与研究人员”绿卡。2005年迁居澳大利亚,任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后来获得终身教职。
钟教授多次应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演讲。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布里斯班,法国巴黎,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关于教育与和平的会议上,以及世界各地著名大学(如中国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党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等)作主题演讲报告,金融危机后更是呼吁在商界推行中华伦理道德。
钟茂森博士在《大学》的解读上,展现出一种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他并非一味地抛出艰深的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一步步地引导读者走进《大学》的世界。在他的讲述中,那些看似古老而晦涩的字句,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时代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格物致知”的阐释,他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释,而是结合当代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经验,去剖析“格物”的真正含义,以及“致知”的实践路径。他会引用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从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到思考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都能够与“格物致知”联系起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儒家思想的普适性和实用性。这种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的能力,是钟博士非常突出的特点。我感觉他在讲课时,就好像坐在他的面前,听他娓娓道来,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我们自己去思考。他的语言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生活的温度,让人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获得启发。我曾尝试阅读其他版本的《大学》解读,但很多都显得过于枯燥,或者过于空泛,而钟博士的这本书,则让我感觉非常接地气,充满智慧的光芒,也充满了实践的可能性。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学》的解读,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和个人成长的指导。钟茂森博士通过其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讲解技巧,将这部儒家经典中的智慧,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生智慧的探索和实践。这本书所传递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明明德、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迪。我感觉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和升华。它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通过对传统智慧的学习和践行,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也会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厚实而富有质感的封面,触感温润,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学术气息。书名“包邮细讲大学《大学》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 团结出版社25”虽然略显冗长,但却清晰地表明了其核心内容——对儒家经典《大学》的深入解读,并点明了作者钟茂森博士的身份,以及出版社和出版年份,这些信息都增加了读者的信任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色泽偏向淡黄,不刺眼,印刷清晰,字迹工整,排版也十分疏朗,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这种细节上的用心,无疑为我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之处的处理,比如封面上的暗纹设计,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显现出若隐若现的纹理,仿佛预示着《大学》中蕴含的深邃智慧,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封面的整体色调也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非常契合《大学》的核心思想。我甚至在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就将其放在书桌上,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能够提升空间格调的艺术品。这种从视觉和触觉上带来的愉悦感,是很多现代快餐式书籍所无法比拟的。我注意到封面下方有一些小小的版权信息和条形码,这些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不影响整体的美感。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外观设计是对其内在价值的一种有力烘托,让人在尚未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处理人生问题的新视角。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常常被各种欲望和杂念所裹挟,迷失了方向。《大学》中提到的“诚意正心”、“修身养德”等概念,在钟茂森博士的细致讲解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准则,而是切实可行的个人成长指南。他反复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指出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我过去常常以为“修身”就是一些简单的道德约束,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修身”是一个包含自我认知、情绪管理、道德实践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钟博士通过对《大学》中“明明德”、“止于至善”等概念的解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认识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才是解决外部问题的源头。他举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比如如何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中的矛盾,这些都与“修身”息息相关。读完某一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尝试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自我反思和实践的过程,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人生的一次“升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亲切和生动。钟茂森博士的用词精准,但并不显得过于晦涩,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道理。我感觉他在讲解时,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和你聊天,虽然聊的是深刻的学问,但却丝毫不让人感到压抑。他会时不时地运用一些比喻和类比,让复杂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例如,他在解释“止于至善”时,会将其比作登山的最高峰,强调的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这种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倍感轻松,并且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住书中的内容。它打破了许多人对传统文化解读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是一件有趣而富有启发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另一大收获是其对“学习”本身的深刻探讨。在《大学》中,“学”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钟茂森博士对“学”的解读,更是让我对学习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仅仅关注学习知识本身,更关注学习的态度、方法以及学习的最终目的。他强调“学”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索和实践。通过对“格物致知”的深入剖析,我理解到真正的学习是需要通过实践去体悟,去验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这种“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在当下很多注重速成和应试的学习模式中,显得尤为珍贵。钟博士鼓励读者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将学习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举的例子,从学习一项新技能,到理解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都能够与“格物致知”联系起来,让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开始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而不是仅仅追求结果。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钟茂森博士那股热情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所打动。他对待《大学》这部经典的敬畏之心,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都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来。他并非将《大学》视为一本陈旧的古籍,而是将其看作是流传千古的智慧宝库,蕴含着解决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钥匙。他讲解时,仿佛能够看到他眼中闪烁着的光芒,感受到他内心澎湃的热情。他对每一个字、每一个概念的细致揣摩,都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对真理的追求。我特别喜欢他讲解“明明德”的部分,他通过对“明”这个字的深入解读,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体潜能和道德自觉的重视。这种对经典文化的深情解读,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忽视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反而应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或许在于它对“自我认知”的引导。在《大学》中,“格物致知”的首要前提是了解自己。“钟茂森博士的解读,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去理解外部世界,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自己的真正需求。他反复强调“诚意”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内心的真诚,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和需求。我开始尝试通过“格物”的方式,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去分析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虽然有时会带来一些不适,但却让我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未来的成长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在逻辑结构上,也给人一种非常清晰和有条理的感受。钟茂森博士并非杂乱无章地阐述《大学》的内容,而是遵循着原著的脉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开篇,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恰到好处。他对于“三纲八目”的梳理和解读,更是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把握《大学》的核心框架。我尤其欣赏他对“大学”二字的解释,它不仅仅指学校,更指人生的大学,即人生的成长与完善过程。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大学”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讲解的每一个部分,都像是一块块精美的拼图,最终汇聚成一幅完整的智慧图景。这种条理清晰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即使是对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够轻松地跟随他的思路,领略《大学》的精髓。
评分这本书中的例子和引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钟茂森博士在讲解过程中,并非仅仅空谈理论,而是善于引用大量的历史典故、圣贤语录,以及贴近生活的实例,来佐证他的观点。这些引证不仅增加了讲解的说服力,也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生动。我尤其喜欢他对“慎独”的阐释,他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展现了“慎独”在个人品德修养中的重要性。这些历史典故,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经过钟博士的解读,更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同时,他也会引用一些当代社会现象,来解释《大学》的道理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这让我感到非常有共鸣。例如,他在谈到“亲民”时,会联系到当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我觉得《大学》的智慧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