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震害机理与概念设计》收集了国内外数十次建筑震害图片资料,时间跨度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最晚则到2011年盈江地震;并择其重点分门别类作了详细阐述;除此之外还对震害机理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以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其间还结合现行规范梳理相关条文,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些重要的文字。
面对纷繁复杂的震害,如何总结成功的抗震经验甚为重要。当调查者伫立在废墟中,面对着一栋屹立未倒的建筑时,常常不自觉将此栋建筑定义为 “成功的抗震建筑”;由此再推论出“此栋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成功的设计” 。这样的逻辑推理还不够严密。《建筑结构震害机理与概念设计》作者在总结震害时摒弃了“大震不塌即代表着抗震设计成功”的习惯经验,而是从“ 震害形成了有利屈服机制才代表抗震成功”的角度来总结震害。所谓“有利屈服机制”是指:结构遭遇设防地震或罕遇地震时产生的屈服机制不至于引发连续坍塌,即是说具有良好的延性。工程师首先要意识到,震害是不可避免的;其次,结构屈服机制可以通过“能力保护设计”进行控制。只有当震后实际屈服机制符合设计预期的“有利屈服机制”时,才可以说抗震设计成功。
《建筑结构震害机理与概念设计》首先探讨了延性体系、能力保护、有利屈服机制、消能耗震等基本原则,此外还阐述了刚强比、结构整体性、层抗侧刚度等重要概念,并针对嵌固部位选取、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楼板在抗侧力体系中的作用等实际工程问题作了说明。《建筑结构震害机理与概念设计》还对地裂缝、边坡失稳、软土震陷、场地液化等岩土地震工程问题作了简要阐述并提出设计对策。最后《建筑结构震害机理与概念设计》阐述隔震结构、框架结构及楼梯、框架-填充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多层砌体结构、底框砌体结构的震害特征和破坏机理,并总结了相应的设计概念。
《建筑结构震害机理与概念设计》可供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我购买这本书是带着解决一个具体困扰的目的:如何有效地向非结构工程师的甲方阐述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复杂性。原本以为它会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阅读体验会是艰涩的。但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沟通策略”方面也提供了隐性的指导。通过对历史灾害案例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在展示“结构失效”,更是在展示“决策失误”和“认知鸿沟”。他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枯燥的抗震理论,转化为关于安全、责任与经济投入的哲学讨论。这种由表及里,从技术细节深入到管理哲学的探讨,让我意识到结构设计远不止于计算,它更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判和责任的承担。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具说服力的“语言”去交流结构设计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气息。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教科书,但翻开第一页后,那种预设的抵触感就奇妙地消散了。作者在行文的引导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像是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带着初学者一步步走进一个复杂却充满逻辑美感的殿堂。初读之下,便能感受到他对“结构抗震”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复杂的力学模型和历史案例时,他的笔触总是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不失深度,又能让非专业人士产生兴趣。比如,他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抗震规范演变的梳理,简直是一部浓缩的工程史诗。这种将理论深度与科普趣味完美融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原本可能需要花费数周才能消化的知识点。我对这种既有学术骨架,又有文化血肉的著作,总是抱有一种由衷的敬意。
评分坦白讲,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到一本能让我产生“茅塞顿开”感觉的专业书籍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定价。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震害机理”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工程思辨”的引导手册。在许多章节中,作者会主动抛出一些反直觉的工程现象,然后带领读者一步步拆解,直到找到那个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简单物理真理。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现有设计规范的反思和批判性阅读能力。我甚至开始将书中的一些分析框架应用到对现有非抗震结构进行潜在风险评估的思考中去。这是一种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转变,而这,才是一本真正优秀的学术著作应该带给读者的东西。这本书无疑达到了这个高度。
评分我是在一个漫长的出差途中接触到这本书的,那段日子里,我时常在飞机的颠簸中试图理清一些复杂的概念。坦白说,我原本对“概念设计”这个词汇抱持着一丝怀疑,总觉得它可能更偏向于宏观的愿景而缺乏落地细节。然而,书中对“概念”的阐释,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没有将概念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视为连接基础理论与实际工程决策的桥梁。他通过大量的对比案例——从经典的梁柱系统到最新的减隔震技术——来论证一个优良设计概念如何能引导整个项目走向成功,即使面对突发的、未曾预料的荷载条件。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材料(钢、混凝土、木结构)在概念层面的差异化处理,显示出作者跨越材料藩篱的广博视野。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在项目初期对“结构形式选择”的草率判断,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更为系统和审慎的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是我近几年看到的工程类书籍中最令人满意的之一。很多描述性的文字,如果没有那些精妙的示意图来辅助说明,恐怕会显得干巴巴的。但在这里,图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它们是文本逻辑的延伸,甚至是直接的解释者。我特别喜欢那些手绘风格的剖面图和力流线示意图,它们没有过度依赖复杂的计算机渲染,而是用最直观的方式揭示了结构受力机理的本质。这让我联想到早期的工程师们,那种带着温度和思考的图纸,远比冰冷的数字化模型更能让人感受到结构背后的“生命力”。对于在施工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这种对物理现实的忠实再现,比单纯的公式推导更为实用和亲切。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传达上做到了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评分不错 讲的蛮有条理
评分如果为了职称、为了名利真正来比教学水平,比综合素质,应该不算是什么腐败的事情。腐败的是,在学校里混的一小撮人,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孩子的思想动态、道德品质、安全意识漠不关心,对教学、科研更是不屑一顾,职称、名利却样样想通过各种手段与别人“平起平坐”,甚至要“高人一筹”。更有甚者,自誉“与世无争”,视一切为粪土,除了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只求度日、退休、安度晚年,同样置学生的学业、人格发展于不顾……回首一生竟想不出到底做了哪些真正有益、有意义的事!
评分没想到一个搞岩土的,对抗震搞的这么清楚。。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
评分所以,是教师就要做一个甘于清贫、道德高尚的人,不想道德高尚、不甘于清贫就不要做教师。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既然为人,就要做一个活得有意义——有道德底线——活着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更要随时问自己:“你还活着吗?”
评分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
评分读读概念与实际的分析,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有收获。
评分在京东买书有一年了,买了许多书。京东的书是正版的好书。而且实惠。我这一年来学到了许的东西。思想有提升了。这是读书心得:
评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老的思想已经把教师的职责诠释得清清楚楚了。反过来,把我们自己放在这个定义上来看看,有多少人合格呢?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和考评机制,连课都不好好教的教师,肯定不在少数。是何原因?应该源于现今的教育制度,也源于教师自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