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上,一行行精密的公式和示意图,让我立刻感受到了它的专业性和深度。作为一名在某大型石化企业从事工艺优化工作的工程师,我日常的工作内容就是不断寻求提高装置效率、降低能耗和物耗的途径。而多相流体,无疑是这些工艺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炼油装置中的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反应器,精馏塔内的汽液两相分布,以及输油输气管道中的复杂流动。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提供实际工程应用指导的书籍,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我希望《石油工程多相流体力学》能够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流体力学原理来优化这些工艺流程。例如,在催化裂化反应器中,催化剂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传质和传热效率?在精馏塔内,汽液两相的分布是否均匀,对分离效果有何影响?书中能否提供一些简化的工程模型,方便我们进行快速估算和设计?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一些最新的工程技术,例如新型的流体混合器、高效分离器,或者能够监测和控制多相流行为的先进设备。能够通过这本书,将最前沿的多相流理论与我日常的工艺优化工作相结合,提升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是我最大的期待。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石油工程多相流体力学》这本书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流动的宇宙。我是一名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的研究者,虽然我并非直接从事石油工程行业,但我一直对流体力学,特别是涉及多相混合物的研究领域深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了解石油工程领域中,多相流体应用的窗口。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深入浅出地解释多相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重要性。例如,气泡、液滴、颗粒在不同介质中的行为,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宏观的流动模式?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基础的流体力学概念,例如粘度、密度、表面张力,以及它们在多相流中的作用?我也希望能够了解到一些与多相流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测量方法,例如如何测量不同相的流量、压力,以及相分布。即使这本书的侧重点是石油工程的应用,我也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些跨学科的启发,帮助我将多相流的原理应用到我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拓展我的知识视野。
评分我是一名对技术革新充满热情的老工程师,在我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亲眼见证了石油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最初简单的单相流体输送,到如今面对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难度开发,多相流体的处理能力和理解深度,始终是衡量一个油气田开发技术水平的关键指标。《石油工程多相流体力学》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十分欣喜。我非常期待它能够系统地总结和梳理多年来多相流体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那些在复杂油气藏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页岩油气开发中的气液固三相耦合流动,高凝油的流动特性,以及伴生气体的处理。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工程经验,能够帮助我们这些老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的挑战。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最新的技术和方法,例如:智能完井技术在多相流体控制中的应用,或者新型的微流控技术在油气分离中的潜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保持技术的前沿性,不断学习和进步,继续为石油工程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与石油工程中的流体运移紧密相关,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动力学。这个领域的研究,对多相流体的精确描述和预测有着极高的要求,因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多相相变现象,涉及气、液、固三相的相互作用。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涵盖最新研究进展的教材或参考书,《石油工程多相流体力学》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对不同尺度下的多相流现象进行了区分和阐述?例如,在微观尺度上,液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以及气泡或液滴的生成、破碎过程;在宏观尺度上,管道内的多相流模式、压降计算以及相分布预测。此外,我非常关心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相间传递过程,如传质、传热以及动量交换等,这些都是理解和模拟多相流行为的关键。特别是关于水合物形成动力学,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关于水合物晶体生长、聚集以及分解的详细机理,以及相关的实验测量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解决这些前沿问题的理论框架和计算工具,帮助我完成我的博士论文,并在未来在该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分拿到《石油工程多相流体力学》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与我多年从事的海洋石油工程开发工作的关联。在深海油田开发中,从海底的井口涌出的是非常复杂的气、液、固混合物,它们需要在极端的高压、低温环境下,通过长距离的海底管线输送到上方的平台。这个过程中的多相流体行为,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讲解如何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准确预测和控制多相流体的流动。例如,海底管线中的水合物堵塞问题,它的发生机理是什么?如何通过调节流体的性质或管线的设计来预防?再比如,气液两相在海底长距离输送中的压力降模型,以及如何在高含水率情况下,避免液环或停滞区的形成。书中是否会涉及海洋工程中常用的多相流模型,比如针对高含水率、高气液比条件下的预测模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分析在海洋石油工程中遇到的典型多相流问题,以及如何运用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读到一本与我的工作如此贴近,又能解决我实际困扰的书,我感到非常兴奋。
评分作为一名在石油工程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我一直对多相流体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复杂行为感到着迷。从地下的原油、天然气和地层水的混合流动,到地面集输、处理过程中的气液固分离,多相流体始终是石油工程研究的核心和难点。《石油工程多相流体力学》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介绍当前国际上最前沿的多相流理论和模型,例如,是否深入探讨了各种输运模式(如泡流、弹流、环状流等)的演变机理,以及在不同流速、压力和组分条件下的预测精度。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比如,针对海上油田集输管线的腐蚀问题,多相流体的流动模式对其影响有多大?如何通过优化流体组分或改变流速来减缓腐蚀?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而我相信这本著作能够为我提供深入的洞察和解决方案。此外,书中是否也涉及了计算流体力学(CFD)在多相流模拟中的应用?现代CFD技术在处理复杂界面和相变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果本书能够结合CFD方法,对多相流的数值模拟进行详细阐述,那将是对我科研工作的巨大促进。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著作能够成为多相流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创新的思路。
评分作为一名从事化工设备设计的工程师,我对流体在设备内部的流动行为有着天然的敏感。《石油工程多相流体力学》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各种需要处理多相流体的设备,比如反应器、分离器、换热器等等。我最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在设计一个高效的反应器时,如何确保反应物在气、液、固多相状态下的均匀混合,从而最大化反应速率?在设计一个分离器时,如何根据流体的性质和流速,选择最优的结构形式,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相关的设计准则、计算公式和工程图例。特别是关于多相流在不同几何形状设备中的流动规律,例如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在通道内的流动,或者在混合腔内的流动,这些都是影响设备性能的关键因素。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实用的经验公式或者工程图表,帮助我在设备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流体的行为,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工程难题。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提升我设计水平的有力工具。
评分刚拿到《石油工程多相流体力学》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沉甸甸的份量所震撼。我是一名在油田一线工作了十多年的工程师,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复杂的流体混合物,从原油、天然气到地层水,它们常常以各种形态在地下管道中涌动,带给我无数的挑战和困惑。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权威的著作,能够系统地解答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如何准确预测井筒内的气液两相流变化,如何优化分离器的设计以提高油气回收率,又或者如何理解复杂地层中油水混合物的流动特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提供切实可行的计算模型和工程应用方法。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纳米技术在多相流改性中的应用,或者人工智能在多相流预测和优化中的潜力。毕竟,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面对的油藏条件越来越复杂,原油粘度越来越高,气液比也日益增大,传统的工程方法有时显得力不从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手中的利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驾驭这些复杂的流体世界,从而提升工作效率,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瓶颈问题。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吸引了我,它精准地定位了我最需要的那部分知识。《石油工程多相流体力学》——光是听名字,就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磅礴的、流淌的力量,以及其中蕴含的精妙计算和工程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探究竟。
评分作为一名石油工程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全面地讲解多相流体力学在石油工程领域应用的教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多相流体的基本理论、主要的流动模型、以及在勘探开发各个环节的应用。特别是,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的学生理解那些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多相流现象,例如:井筒内的气液两相流,地面集输管线中的油气水混合流动,以及油气分离装置内的气液固分离过程。我非常看重书中是否能够提供清晰的物理图像和直观的解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复杂现象的深刻理解。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经典的工程计算方法和现代的模拟技术,例如:如何利用Navier-Stokes方程来推导多相流模型,如何使用CFD软件来模拟复杂的多相流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和修正模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让我的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能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提升我教学质量的希望。
评分我对《石油工程多相流体力学》这个书名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在能源开发日趋复杂的今天,如何高效、安全地开发和利用地下资源,尤其是那些含有复杂混合物的油气田,已经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我是一名地质学家,虽然我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地下构造和储层特性,但我也深知,最终的油气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下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行为。《石油工程多相流体力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将我的地质认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希望。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水混合物在地层中的流动规律。例如,在低渗透、致密油藏中,流体的流动受到多孔介质结构的影响有多大?在页岩油藏中,页岩孔隙和微裂缝对多相流的影响又是什么?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涉及多相流在复杂裂缝网络中的流动模拟,以及如何通过改造储层来优化流体运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油气在地下的运移过程,从而为更有效的油气藏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评分李景禄,男,1955年4月生,河南省确山县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高电压技术及设备专业。现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有20多年电力系统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电力系统中从事过高电压试验、高电压技术监督、防雷接地、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主持开发有ZXB系列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GPF一94高效膨润土降阻防腐剂;ZFX一60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iksc低压自动功补偿装置等多项科研成果。在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福建、安徽、重庆、浙江和广东等地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对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电气设备试验与检测、配电网技术、电气设备防污闪技术、防雷接地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著有《实用电力接地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出版)、《接地装置的运行与改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出版)、《实用配电网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出版)、《高电压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高压电气设备试验与状态诊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出版)等技术专著。在全国参与了许多防雷接地工程,与30多家防雷接地公司有合作业务。在国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l00余篇。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李景禄,男,1955年4月生,河南省确山县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高电压技术及设备专业。现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有20多年电力系统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电力系统中从事过高电压试验、高电压技术监督、防雷接地、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主持开发有ZXB系列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GPF一94高效膨润土降阻防腐剂;ZFX一60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iksc低压自动功补偿装置等多项科研成果。在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福建、安徽、重庆、浙江和广东等地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对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电气设备试验与检测、配电网技术、电气设备防污闪技术、防雷接地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著有《实用电力接地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出版)、《接地装置的运行与改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出版)、《实用配电网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出版)、《高电压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高压电气设备试验与状态诊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出版)等技术专著。在全国参与了许多防雷接地工程,与30多家防雷接地公司有合作业务。在国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l00余篇。
评分李景禄,男,1955年4月生,河南省确山县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高电压技术及设备专业。现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有20多年电力系统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电力系统中从事过高电压试验、高电压技术监督、防雷接地、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主持开发有ZXB系列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GPF一94高效膨润土降阻防腐剂;ZFX一60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iksc低压自动功补偿装置等多项科研成果。在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福建、安徽、重庆、浙江和广东等地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对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电气设备试验与检测、配电网技术、电气设备防污闪技术、防雷接地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著有《实用电力接地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出版)、《接地装置的运行与改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出版)、《实用配电网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出版)、《高电压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高压电气设备试验与状态诊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出版)等技术专著。在全国参与了许多防雷接地工程,与30多家防雷接地公司有合作业务。在国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l00余篇。
评分配电网防雷技术》介绍了配电网结构特点,中性点接地方式,讨论了影响配电网的雷电过电压及其危害,讨论了配电网防雷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系统地探讨了配电网防雷技术与方法。介绍了作者及其科研团队三十年来在配电网防雷上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介绍了作者及其科研团队在配电网防雷上开发研制的防雷成果和防雷技术;最后讨论了配电网防雷的计算与试验技术。《配电网防雷技术》在保持学术价值的同时更强调其通俗性、易读性、实用性和为现场服务、为生产服务的特点。《配电网防雷技术》结合大量的配电网雷害事故案例和防雷工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理论探讨、理论联系实际给出配电网防雷技术方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配电网防雷的理论问题。《配电网防雷技术》可供从事配电网防雷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评分配电网防雷技术》介绍了配电网结构特点,中性点接地方式,讨论了影响配电网的雷电过电压及其危害,讨论了配电网防雷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系统地探讨了配电网防雷技术与方法。介绍了作者及其科研团队三十年来在配电网防雷上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介绍了作者及其科研团队在配电网防雷上开发研制的防雷成果和防雷技术;最后讨论了配电网防雷的计算与试验技术。《配电网防雷技术》在保持学术价值的同时更强调其通俗性、易读性、实用性和为现场服务、为生产服务的特点。《配电网防雷技术》结合大量的配电网雷害事故案例和防雷工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理论探讨、理论联系实际给出配电网防雷技术方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配电网防雷的理论问题。《配电网防雷技术》可供从事配电网防雷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评分配电网防雷技术》介绍了配电网结构特点,中性点接地方式,讨论了影响配电网的雷电过电压及其危害,讨论了配电网防雷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系统地探讨了配电网防雷技术与方法。介绍了作者及其科研团队三十年来在配电网防雷上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介绍了作者及其科研团队在配电网防雷上开发研制的防雷成果和防雷技术;最后讨论了配电网防雷的计算与试验技术。《配电网防雷技术》在保持学术价值的同时更强调其通俗性、易读性、实用性和为现场服务、为生产服务的特点。《配电网防雷技术》结合大量的配电网雷害事故案例和防雷工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理论探讨、理论联系实际给出配电网防雷技术方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配电网防雷的理论问题。《配电网防雷技术》可供从事配电网防雷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评分李景禄,男,1955年4月生,河南省确山县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高电压技术及设备专业。现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有20多年电力系统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电力系统中从事过高电压试验、高电压技术监督、防雷接地、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主持开发有ZXB系列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GPF一94高效膨润土降阻防腐剂;ZFX一60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iksc低压自动功补偿装置等多项科研成果。在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福建、安徽、重庆、浙江和广东等地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对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电气设备试验与检测、配电网技术、电气设备防污闪技术、防雷接地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著有《实用电力接地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出版)、《接地装置的运行与改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出版)、《实用配电网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出版)、《高电压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高压电气设备试验与状态诊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出版)等技术专著。在全国参与了许多防雷接地工程,与30多家防雷接地公司有合作业务。在国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l00余篇。
评分李景禄,男,1955年4月生,河南省确山县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高电压技术及设备专业。现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有20多年电力系统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电力系统中从事过高电压试验、高电压技术监督、防雷接地、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主持开发有ZXB系列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GPF一94高效膨润土降阻防腐剂;ZFX一60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iksc低压自动功补偿装置等多项科研成果。在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福建、安徽、重庆、浙江和广东等地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对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电气设备试验与检测、配电网技术、电气设备防污闪技术、防雷接地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著有《实用电力接地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出版)、《接地装置的运行与改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出版)、《实用配电网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出版)、《高电压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高压电气设备试验与状态诊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出版)等技术专著。在全国参与了许多防雷接地工程,与30多家防雷接地公司有合作业务。在国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l00余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