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东北史纲初稿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东北史纲初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斯年 著
图书标签:
  • 东北史
  • 民国史
  • 学术史
  • 文化史
  • 史学
  • 历史
  • 东北
  • 名著
  • 初稿
  • 史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65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34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页数:1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东北史纲初稿》是傅斯年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心焦如焚下赶出来的作品,主要是为了说服国联李顿调查团东北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此书大旨在根据历史,证明东北属于中国,以驳斥日人“汉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之谬论,另由李济节翻译为英文。

目录

告白
东北史纲卷首
引 语
论本书用“东北”一名词不用满洲一名词之义
第一卷 古代之东北自最初其至隋前
第一章 渤海岸及其联属内地上文化之黎明
第一节 东北与中国北部在远古为同种
第二节 肃慎--挹娄--女真
第三节 朱蒙天女玄鸟诸神话
第四节 殷商与东北

第二章 燕秦汉与东北
第三章 两汉魏晋之东北郡县
汉到隋东北诸郡县沿革表
辽东郡
辽西郡

乐浪郡
北平郡
辽东属国 昌黎郡

营丘郡
冀阳郡
玄菟郡
乐浪郡
带方郡

第四章 西汉魏晋之东北属部
上 史 料
叙语
一 夫馀
二 挹娄(肃慎)
三 高句骊 句骊
四 东沃沮 北沃沮 勿吉别挹娄下
五 瀛
六 三韩
下 分 解
甲,地望
乙,族类
文 化
诸部之推迁
民族之认识

第五章 汉晋间东北之大事
第一节 曹操征乌桓
第二节 公孙氏据辽东
第三节 毋丘俭平高句骊
第四节 慕容魔创业辽西
后记

前言/序言


《东北史纲初稿》——一段跌宕起伏的民族记忆与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 《东北史纲初稿》,这部承载着厚重历史分量的学术巨著,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幅以时间为轴线,以土地为画卷, meticulously 描绘了中国东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千万年间文明的萌芽、兴衰、碰撞与融合的宏大叙事。它所呈现的,是中国东北地区从远古时代的蒙昧走向近代文明的光辉历程,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东北地区长时段历史的系统性梳理与深入性解读。它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个特定事件,而是将视野拓展至中国东北文明的源头活水,直至近代社会变革的风起云涌。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以宏大的历史观为指导,试图勾勒出东北这片土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以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史前的回响:文明的曙光与多元的根系 《东北史纲初稿》首先将我们带回遥远的史前时代。在漫长而寂寥的史前岁月里,东北这片土地并非人迹罕至。书中详细考证了散布在黑土地上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如著名的“哈尔滨人”化石,揭示了早期人类在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印记。从磨制石器到陶器的出现,从渔猎采集到原始农业的萌芽,作者细致地勾勒出史前东北先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所发展出的早期文化形态。 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刻认识到东北地区在史前时期就已呈现出的多元文化特征。不同于中原地区相对单一的文化发展脉络,东北地区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农耕文化交汇融合的前沿地带。作者通过对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进行梳理,如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等,展现了这些早期文化遗存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它们不仅证明了东北地区在中国史前文明中的独特地位,更预示了未来各民族文化在此地深度交织的必然性。这些早期的文化遗存,如同沉睡的种子,孕育着未来东北地区多元文明的勃勃生机。 王朝的变迁:北方民族的崛起与中原王朝的拉锯 进入信史时期,东北的历史舞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为跌宕起伏。《东北史纲初稿》对这一时期的着墨尤为厚重,它将东北地区置于宏大的中国历史框架下,分析了北方民族的兴衰更替与中原王朝在此地的经营与博弈。 从战国时期的燕国北进,到秦汉时期对辽东地区的管辖;从三国时期鲜卑族的崛起,到北魏、辽、金、元的更迭,本书详细梳理了各个时期在东北地区活动的主要民族及其政治、军事、经济活动。作者并未简单地将这些民族视为“蛮夷”,而是深刻理解了他们在各自历史发展阶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对于鲜卑族的兴起,本书阐述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如何重塑了北方格局,以及其汉化进程对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书中对辽、金、元的分析尤为精彩。辽朝的契丹族、金朝的女真族、元朝的蒙古族,这些草原民族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而东北地区正是他们民族发源和壮大的摇篮。作者深入剖析了这些王朝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以及文化融合策略,例如金朝在东北的故都,以及元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治理。这些分析不仅揭示了北方民族的强大生命力,更展现了东北地区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巨大熔炉作用。同时,本书也客观地描述了中原王朝,如唐、宋、明,在东北地区进行的军事征伐、羁縻统治以及经济文化输出,这种拉锯式的互动,塑造了东北地区复杂而独特的历史地理格局。 最后的帝国与近代风云:帝国的落日与民族的觉醒 《东北史纲初稿》将目光聚焦在离我们最近的“帝制时代”的尾声,以及近代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朝的建立,作为女真族在东北兴起并最终统一中国的顶点,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它分析了清朝统治东北地区的基础,以及其如何将东北的资源与力量输送到全国。从“龙兴之地”的特殊地位,到“封禁政策”的实施,再到后来政策的调整,本书全面展现了清朝与东北这片土地之间复杂而又深刻的联系。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的急剧变革,东北地区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本书深刻剖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东北地区觊觎的目光,以及沙俄、日本等国家在此地的扩张与侵略。从《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到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再到日俄战争的爆发,作者以翔实的史料,描绘了东北人民在帝国主义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在这一时期,东北地区作为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的焦点,涌现出的无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英勇斗争。从民间自发的反抗,到有组织的武装起义,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浴血奋战,本书记录了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他们为保卫家园、争取民族尊严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这些英勇事迹,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明的积淀与现代的展望: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东北史纲初稿》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其对东北地区多元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呈现。它清晰地展示了汉族文化、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蒙古族文化、赫哲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地和谐共存、交流融合的生动画面。本书通过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方面的考察,展现了东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作者在书中强调,东北地区的文化并非单向的接受或同化,而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过程。这种多元文化的积淀,不仅造就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也为现代东北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最后,《东北史纲初稿》并非止步于对历史的回顾,它更着眼于当下与未来。通过对东北地区历史演进规律的深刻把握,作者试图为理解现代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以及文化传承提供历史的视角与理论的支撑。它提示我们,理解东北的过去,是认识东北现在,并更好地规划东北未来的关键。这部著作,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锁东北历史文化密码的金钥匙,也为我们珍视并传承这片土地上悠久而辉煌的文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它是一部属于东北的史诗,更是一部属于全中国的民族记忆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琳琅满目的图书市场中,偶然瞥见这套《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其中一本尤其吸引我的眼球。读完之后,我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我的感受——‘震撼’。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新颖,它并非按照传统的时间线索来推进,而是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将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史料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也更富有层次感。作者仿佛是一位高超的织布匠,将散乱的丝线,织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挂毯。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的‘温度’的捕捉。他不仅仅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更关注事件对人的影响。在书中,你会读到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也充满了时代的烙印。我常常会跟着作者的笔触,一起去感受历史人物的悲喜,去体会那个时代的艰辛与温暖。 这本书的分析角度也非常独特。它不会拘泥于某个单一的学科范畴,而是会跨越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进行多角度的审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让作者的观点更加深刻,也更加具有说服力。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深度探索。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套书的质量非常高,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无可挑剔。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阅读都会有新收获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这套《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的一本,虽然篇幅不小,但一口气读下来,内心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 作者在书中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叙述,绝不是蜻蜓点水,而是深入骨髓的挖掘。他会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维度去进行解读,并且引用的史料极其丰富,常常让我惊叹于其搜集材料的能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史学侦探的推理,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线索,而作者则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揭开历史的面纱。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复杂关系时的那种从容和辩证。在分析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个事件时,他不会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会尝试去理解当时的语境,去体察人物的动机,去剖析事件的多重成因。这种客观而又富有同情心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人性的复杂。 这本书并非只关注宏大叙事,它同样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作者在描绘时代洪流的同时,也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如同璀璨的珍珠,点缀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冰冷的史实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历史大潮中浮沉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者严谨的论证,又不乏文学性的表达。读起来既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度,又能享受到文字的优美。我常常会在某个句子前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味。这是一本能让你在知识海洋中遨游,同时又能享受到阅读之美的书籍。”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套《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系列,虽然只是其中的一本,但却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独到,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区域——东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宏大,将东北地区在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徐徐展开。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地方史料的挖掘和运用,那些泛黄的文献、珍贵的照片、口述史的记录,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书中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彼时关内关外的风声,感受到东北人民在那段特殊岁月里的挣扎与奋斗,他们的坚韧不拔,他们的文化传承,都在作者的笔下跃然纸上。 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史学论著,它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探究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剖析了不同势力在东北的博弈,以及这些博弈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对于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难得的知识盛宴。它不仅丰富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认知,更激发了我对东北这片土地的敬意和关注。 虽然我并非历史专业出身,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意外地易于理解,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解释得清晰明了,使得即使是没有深厚历史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这对于普及历史知识,尤其是对那些非主流但却至关重要的历史区域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多面性,感受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思考,去对比我所了解的其他历史片段,发现历史的 interconnectedness,以及地域文化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中国近代史。”

评分

“每次翻开这本《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系列中的一部,内心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这次读到的这一本,更是让我沉浸在一种独特的学术氛围中,仿佛与百年前的智者们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作者在这本书中所展现的治学态度,堪称严谨。无论是史料的考证,还是观点的阐述,都力求做到滴水不漏。他对于某个历史细节的探究,常常会耗费数页篇幅,细致入微地剖析,从不同角度去验证,这种严谨的精神,在如今快节奏的写作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带来的思维冲击。作者在处理历史问题时,常常会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他不会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步步去思考,去质疑,去探寻更深层次的真相。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堆砌事实,更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闪光。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历史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了一本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思想交流。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十分考究,每一页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仿佛一件艺术品。拿在手中,就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这种完美的结合,使得阅读体验更加愉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学术,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它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当我拿到这套《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时,就被它精美的设计所吸引。而当我翻开其中的一本,更是被书中内容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历史细节的描绘。作者似乎拥有‘千里眼’,能够穿透时空的迷雾,捕捉到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微小之处。他对某个场景的描写,细致到人物的表情,衣着的细节,甚至空气中的味道,都仿佛历历在目。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方式,让我瞬间被带入了那个时代,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切。 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抽丝剥茧,找出事件的核心矛盾,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他的分析常常能够触及历史的本质,让我对许多曾经模糊不清的概念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它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作者的遣词造句,恰到好处,既能表达深刻的思想,又能传递丰富的情感。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诗歌,既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又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用心。大量的珍贵图片、地图和图表,穿插在文字之间,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这些辅助材料,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补充,更是作者思考过程的延伸,它们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总之,这是一本能够触动心灵的书籍。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并且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读者。”

评分

经典学术作品,市面上少见

评分

不错......

评分

默记 燕翼诒谋录 (宋)王銍 王栐撰 诚刚点校

评分

最早的东北通史性质著作,具有开创意义,有参考价值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的书,这套书策划得不错。

评分

书挺好,就是好旧啊,感觉像旧书摊上的似得。

评分

可能是由于成书过于急切,又系多人分段合著一书的原因,本册末节的编排明显有些局促。可尽管如此,依然可以窥见傅先生那博大的视野与厚重的治学功力,其方法上的指导意义远比文书本身来得重要。《东北史纲初稿》(第一卷)是民国著名学者傅斯年在“九一八”事变东北失守之后撰写的著作,主要是为了说服国联李顿调查团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本书梳理和证明了东北的历史,驳斥了当时日本人的谬论。本书的英文译本由李济节翻译,影响较大。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之故事既明,然后持此故事以与本节所引朱蒙天女等传说比较,其为一个神话,更无可疑。此一线索,真明白指示吾人,商之始业,与秦汉以来之东北部落导于一源,至少是文化之深切接触与混合也。东北部落与中国历史之为一事,有此证据,可谓得一大路也。第二卷隋至元末之东北(方壮猷),第三卷明清之东北(徐中舒),第四卷清代东北之官制及移民(萧一山),第五卷东北之外交(蒋廷黻);俱为当时一时之选的历史学者。有趣的是,本书目录、例言、序等,均待第五卷出版时附入,预计1932年尾出齐。书架上却只有第一卷。也许是中国书店库房人员觉得傅斯年已过版权保护期限,或者第一卷库存太多,先拿出来试探。后来每隔两三个月过去,都在原处,日久便视若无睹。傅斯年《东北史纲初稿》,其中一本书品尚可,想起去年台北书展买到的《傅斯年遗札》,同时这书还是几年前的标价,便连同其它的战利品买回家。淘书对我而言,就像拼图,如可以组合,或欣然会意之处,便产生购买的冲动。 果然在《傅斯年致蔡元培、杨铨(电)》:“前日本所决将拟编之《东北史略》赶于十日内成就,并应此地当局请翻成英文,须于国联调查团到前印出。此事关系重大,年(即傅斯年)去后恐难进行,拟请院先派许先生或他位赴洛,年于十日内将书编完后即赴京、日沪,此或是年此时报国最有效者。乞决复电。”

评分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撰 李剑雄 刘德权点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