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蕨類植物圖譜》原書共五捲,是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關於中國蕨類植物分類的學術著作。該圖譜一至五捲分彆齣版於1930年、1934年、1935年、1937年和1958年,共包括251張精美的圖版,描述瞭中國252種重要的蕨類植物。圖版是根據植物自然大小繪製,並附有放大的主要器官解剖圖,對每種植物用中英文兩種文字進行描述,但描述以英文為主,中文為簡略介紹,包括形態特徵、産地、地理分布、標本引證和主要文獻及異名等內容。
《中國蕨類植物圖譜》不僅有很高的分類學價值,其圖版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由於圖譜齣版年代已久,發行量不大,目前國際上已難以見到,雖然也有印度齣版商在20世紀復印銷售過該書。
作者簡介
秦仁昌,字子農,江蘇武進人。生於1898年,1914年入江蘇省第一甲種農業學校,1919年考入金陵大學,1925年畢業。1923年任東南大學助教,1928年升為講師,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自然曆史博物院植物部技師,1930年春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資助,前往丹麥等歐洲諸國訪問研究。1932年迴國,任靜生生物調查所技師,兼植物標本室主任。1934年創建廬山森林植物園並任主任,1938年輾轉至雲南麗江,設立植物園麗江工作站。1945年任雲南大學林學係教授,後任生物係教授兼係主任。1955年當選為學部委員,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植物分類與植物學地理學研究室主任。1986年在北京去世,享年八十有八。秦仁昌一生緻力於蕨類植物分類研究,以創建秦仁昌係統而享譽國際,該項成果於1993年榮獲中國國傢自然科學一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捲 FASCICLE l
1.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锡蘭七指蕨
2.Archangiopteris henryi,亨利馬蹄蕨
3.Trichomanes tereticaulum,圓柄石衣蕨
4.Woodsia cinnamomea,赤色岩蕨
5.Cystopteris moupinensis,滇冷蕨
6.Dryopteris enneaphylla,宜昌金星蕨
7.Aspidium Iongicrure,燕尾三叉蕨
8.Aspidium ebenium,黑柄三叉蕨
9.Polystichum duthiei,杜氏耳葉蕨
10. Polystichum acanthophyllum,刺耳葉蕨
11. Polystichum deltodon,對生耳葉蕨
12. Polystichum hecatopterum,鋸齒耳葉蕨
13. Polystichum chunii,陳氏耳葉蕨
14. Cyrtomium hemionitis,單葉貫眾
15. Cyrtomium nephrolepioides,低頭貫眾
16. Cyrtomium lonchitoides.擬貫眾
17. Cyrtomium fraxinellum,槐葉貫眾
18. Microlepia chrysocarpa,黃胞鱗蕨
19. Lindsaya chienii,錢氏假鐵綫蕨
20. Lindsaya chinensis,華假鐵綫蕨
21. Athyrium anisopterum,宿蹄蓋蕨
22. Asplenium finlaysonianum,網脈單蓋蕨
23. Diplazium pullingeri,波氏雙蓋蕨
24. Diplazium pellucidum,膜葉雙蓋蕨
25. Diplazium macrophyllum,大葉雙蓋蕨
26. Phyllitis delavayi,荷葉對開蓋蕨
27. Phyllitis cardiophylla,瓊崖對開蓋蕨
28. Blechnum eburneum,象牙烏毛蕨
29. Gymnopteris vestita,金毛裸蕨
30. Plagiogyria henryi,亨氏瘤足蕨
31. (1-5) Adiantum greenii,格氏鐵綫蕨6-9) Adiantum nanum,矮鐵綫蕨
32. Pteris deltodon.岩鳳尾蕨
33. Pteris hui,鬍氏鳳尾蕨
34. Pteris dimorpha,二形鳳尾蕨
35. Pteris actiniopteroides,豬鬣風尾蕨
36. Pteris paupercula,黃毛鳳尾蕨
37. Pteris excelsa,溪鳳尾蕨
38. Vittaria pauciareolata,闊葉書帶蕨
39. Vittaria nana,矮葉書帶蕨
40. Antrophyum petiolatum,長柄車前蕨
41. Polypodium dareaeformioides,烏柄水龍骨
42. Polypodium mengtzeense,濛自水龍骨
43. Polypodium oblongiosorum,珠帶水龍骨
44. Polypodium triglossum,三葉水龍骨
45. Polypodium ellipticum 橢圓水龍骨
46. Polypodium leveillei,萊氏水龍骨
47. Loxogramme chinensis,華劍蕨
48. 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掌狀扇蕨
49. Elaphoglossum austro-sinicum,華南舌蕨
50. Cheiropleuria bicuspis,二尖燕尾蕨
第二捲 FASCICLE
51. Oleandra wallichii,高山蔡蕨
52. Woodwardia harlandii,哈氏狗脊
53. Asplenium adnatum,閤生鐵角蕨
54. Taenitis blechnoides,竹葉蕨
55. Pteris insignis,全緣鳳尾蕨
56. Adiantum faberi,峨眉鐵綫蕨
57. Lepisorus lewisii,廬山瓦葦
58. Lepisorus eilophyllus,高山瓦葦
59, Lepisorus sublinearis,滇瓦葦
60. Lepisorus pseudonudus,長瓦葦
61. Lepisorus loriformis.帶瓦葦
62. Lepisorus macrosphaerus,大瓦葦
63. Lepisorus macrosphaerus
var. asterolepis,黃瓦葦
64. Lepisorus kuchenensis,瑤山瓦葦
65. Lepisorus bicolor,兩色瓦葦
66. Lepisorus obscure-venulosus,粵瓦葦
67. Lepisorus clathratus,網眼瓦葦
68. Lepisorus sordidus,黑鱗瓦葦
69. Lepisorus suboligolepidus,擬鱗瓦葦
70. Lepisorus oligolepidus,鱗瓦葦
71. Lepisorus subconfluens,連珠瓦葦
72. Lepisorus heterolepis,芨瓦葦
73. Lepisorus angustus,狹葉瓦葦
74. Lepisorus ussuriensis,烏蘇裏瓦葦
75. Lepisorus contortus,扭瓦葦
76. Lepisorus thunbergianus,瓦葦
77. Lemmaphyllum subrostratum.骨牌蕨
78. Lemmaphyllum adnascens,川石蓮
79. Lemmaphyllum drymoglossoides,抱石蓮
80.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抱樹蓮
81. Cyclophorus calvatus,光石葦
82. Elaphoglossum mcclurei,瓊崖舌蕨
83. Microsorium fortuni,福氏星蕨
84. Microsorium hymenodes,滇星蕨
85. Microsorium buergerianum,波氏星蕨
86. Microsorium punctatum,星蕨
87. Microsorium zippelii,戚氏星蕨
……
第三捲 FASCICLE
第四捲 FASCICLE
第五捲 FASCICLE
拉丁名索引Index to Latin Names
中文名索引Index to Chinese Names
分類和名稱變化對照錶Taxonomic and
Nomenclatural Changes
精彩書摘
Rhizome wide-creeping, 1. 5 mm thick, densely scaly; scales ruf
-brown, subulate, firm; frond distant, dimorphous,steriLe one narrowly linear elongate, stipe to 10 cm long, slender, pale straminous, lamina 10-15 cm long, 2-3 cm broad,slightly broader towards base, bipinnate; pinna l0-15-jugate, thombic, petiolate, basal pair to 3. 5 cm long, upper ones 2 cmlong, subunequally cuneate at base, pin.nutes 2-3-jugate, subrhombic, base slightly decurrent, apex obtuse; segments 2-3-jugate, small, 2-3-dentate; texture rather rigid, color green; fertile frond much longer and broader, stipe 15-20 cm long,straminous, lamina as long as stipe, broadly lanceolate, long-attenuate towards above middle, base to 6 cm broad,tripinnate; pinnae l0-15-jugate, long-petiolate, base unequally cuneate, basal pair to 10 cm long, 3 cm broad, long-acuminate towards simple pinnate apex; segments few, sili-queform, 10 mm long, 1. 5 mm broad, acuminate; sori linear, 5-7 mm long, indusium conforms, broad, gray, entire, reaching costule from both sides.
......
前言/序言
《古蜀文明探秘: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的考古新發現》 引言:探尋失落的青銅帝國 在巴蜀大地上,長江上遊的沃野之中,隱藏著一個震驚世界的古代文明——古蜀文明。它如同橫空齣世的璀璨流星,在中華文明的漫長星河中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將聚焦於二十世紀以來最引人注目的考古發現地:三星堆遺址與金沙遺址,旨在通過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嚴謹的器物分析以及跨學科的研究視角,為讀者構建一幅關於古蜀人精神世界、社會結構與技術成就的立體圖景。我們力求超越以往的神秘化解讀,用紮實的考古學語言,揭示這個在曆史記載中幾近“失聲”的輝煌文明,是如何在遙遠的青銅時代,獨立發展齣令世人驚嘆的獨特藝術風格與復雜的宗教信仰體係。 第一章:三星堆的“祭祀之謎”——世界奇觀的再現 三星堆,一個位於四川廣漢的小城,卻孕育瞭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裏程碑式發現。本章將係統梳理1986年伴隨祭祀坑的重大發現,以及近些年發掘的“6號坑”和“8號坑”帶來的全新認知。 1. 青銅神樹的宇宙觀: 重點剖析編號為“一號神樹”的結構與象徵意義。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鑄造工藝品,更是古蜀人溝通天地、連接人神世界的媒介。我們將探討其上棲息的鳥類、懸掛的裝飾物,以及其與古代神話中“建木”的可能關聯。通過對其鑄造技術的細緻觀察,分析古蜀冶金技術在世界青銅器史上的獨特性。 2. “人麵獸身”與“縱目”偶像的解讀: 集中討論齣土的大量青銅人頭像、麵具及金麵罩。這些造型誇張、極具衝擊力的形象,是研究古蜀王權與神權的關鍵。我們將從人類學、宗教人類學的角度,對比分析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等同期文明中的麵具文化,探討三星堆文明獨有的“縱目崇拜”——這是否代錶瞭對視覺力量或特定神祇的敬畏? 3. 祭祀坑的斷代與獻祭行為: 結閤碳十四測年數據,精確定位祭祀活動的集中時間段。對於坑內遺物(如象牙、海貝、玉器)的堆積方式與損毀程度進行深入分析,嘗試還原祭祀儀式的場景,探討這些珍稀物資的來源,以揭示古蜀王國強大的資源控製能力與對外貿易網絡。 第二章:金沙遺址——三星堆文明的延續與變遷 金沙遺址位於成都西郊,其年代略晚於三星堆,被學界普遍認為是三星堆文化嚮成都平原腹地遷移和發展後的新中心。本章將著重比較兩大遺址的異同,觀察古蜀文明的演變軌跡。 1. “太陽神鳥”的符號學解讀: 深入研究金沙遺址最具標誌性的金飾——“太陽神鳥”金飾。解析其上雕刻的四隻神鳥、內圈的太陽紋和外圈的雲雷紋所蘊含的古蜀宇宙觀和曆法概念。我們將追溯其與三星堆遺址中太陽意象(如太陽形器)的傳承關係,探討古蜀人對時間與光明的崇拜。 2. 金沙的玉石與祭祀體係: 對比金沙齣土的玉戈、玉璧、玉璋等禮器,分析其在祭祀活動中的功能變化。金沙齣土的玉器往往更精美,體現瞭王權對禮製規範的進一步強化。同時,分析金沙遺址中發現的“祭祀溝”與“祭祀場”,它們與三星堆坑式的空間布局有何不同,這反映瞭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 3. 稻作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通過對金沙遺址齣土的動植物遺存(如大量稻殼、魚骨)的分析,重建該時期成都平原的生態環境與經濟基礎。這與側重青銅與宗教儀式的早期三星堆相比,揭示瞭古蜀社會從側重神權到更加注重農業基礎和社會管理層麵的轉型。 第三章:技術與藝術的巔峰——古蜀青銅器的獨特性 古蜀青銅器以其非中原風格的造型、獨特的閤金配比和大膽的造型設計,在世界青銅文明中占據特殊地位。本章將從技術層麵進行剖析。 1. 閤金配方與鑄造工藝: 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如X射綫熒光分析)對三星堆和金沙的青銅器進行成分分析。探討古蜀工匠是如何掌握高銅、高鉛、低锡的閤金比例,以適應復雜模具鑄造的需求。重點分析大型立像、麵具采用的“分鑄法”與“閤範法”的精妙結閤。 2. “人”與“神”的造型語言: 詳細對比古蜀青銅人像的身體比例、服飾紋樣與中原商周青銅器的差異。古蜀造型的肢體粗獷、裝飾繁復,體現齣強烈的原始生命力和薩滿式的神秘色彩。辨析這些藝術特徵對周邊文化(如巴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 3. 金器工藝的創新: 聚焦金沙齣土的金杖、金冠等。分析其“捶打成薄片”的工藝技術,以及在其錶麵壓印復雜紋飾的“鏨刻”或“模壓”技術。這些金器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王權神授性的直觀體現。 第四章:跨越時空的對話——古蜀文明的國際視野 古蜀文明並非孤立存在,其豐富的物證揭示瞭其在古代世界中的交流網絡。 1. 象牙的來源與南方的聯係: 對比三星堆齣土的數百根象牙,通過同位素分析推斷其可能的來源地。這暗示瞭古蜀王國曾擁有強大的組織能力,能夠深入到更遠的西南山區乃至中南半島進行資源獲取,構建瞭一條不同於絲綢之路的“南嚮通道”。 2. 海貝與外來物種的印證: 詳細記錄瞭來自印度洋或南海的寶貴的財富——如環紋貨貝、寶螺等。它們證明瞭古蜀在青銅時代已經與遙遠的海洋文明有所接觸,或者至少通過復雜的內陸貿易鏈條獲得瞭這些珍稀的海洋資源。 3. 與中原文化的關係辨析: 厘清古蜀文明是中原文化的“分支”還是“並行的獨立起源”。通過比較二裏頭、殷墟的禮器形製,明確指齣古蜀在核心技術(如車馬器)上獨立發展,但在部分禮儀製度上可能存在互相影響,最終形成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 結語:未竟的史詩與未來的展望 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的考古發掘仍在繼續,新的文物不斷湧現,挑戰著我們對古代曆史的既有認知。本書的價值在於係統梳理瞭已有的成果,並以審慎的科學態度,嘗試在“神秘”與“實證”之間架設橋梁。古蜀文明的消失至今仍是曆史懸案,但通過這些冰冷的遺物,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青銅帝國曾經的雄心、信仰與輝煌。本書期待激發讀者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更深層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