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法学系列教材:民事诉讼法学 [Civil Procedure Law]

高等学校法学系列教材:民事诉讼法学 [Civil Procedure Law]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冬英 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37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470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ivil Procedure Law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8
字数:5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法学系列教材:民事诉讼法学》系统、准确、精炼地阐释了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力求全面覆盖教学内容,又注重突出重点。本教材按照本科生民事诉讼法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妥当安排各部分在教材中的权重。对于法学本科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力求写清楚、写透彻、写充分。另一方面,力求精炼,简洁、明快是这本教材的一大特点。

目录

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第二章 诉与诉讼对象
第三章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第四章 民事诉讼基本制度
第五章 民事案件的主管和管辖
第六章 诉讼当事人
第七章 多数当事人
第八章 民事诉讼证据
第九章 民事诉讼证明
第十章 期间、送达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保障制度
第十二章 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
第十三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十四章 简易程序
第十五章 第二审程序
第十六章 再审程序
第十七章 特别程序
第十八章 督促程序
第十九章 公示催告程序
第二十章 民事强制执行概述
第二十一章 民事强制执行程序
第二十二章 民事强制执行措施
第二十三章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四章 涉港澳台民事诉讼程序及区际司法协助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新材料有时候能够补充一些当年尚不明了的说法。著者在书中写道:“有一传说很典型:1950年,岭南大学为陈寅恪出版了《元白诗笺证稿》一书。据说京华那么多陈的友朋,只有邓之诚一人收到陈寅恪寄来的图书,陈寅恪尚附一信给邓之诚,信函大意为京华的学人已捐弃旧学而追逐‘新学’,该书也只有你感兴趣了。”(第132页)这个“传说”现在已经有史料可以印证,《夏鼐日记》等材料都披露该信实际上是寄给周一良的,内容大致是:“《元白诗笺证》分赠诸友,留一纪念,然京洛耆英,河汾都讲,皆尽捐故技,别受新知,又不敢以陈腐之作,冒昧寄呈。”由此可见,“只有邓之诚一人收到书”的说法并不恰当,当年北京学界很多人都收到了该书(张求会先生于此点讨论甚详细,参见《陈寅恪丛考》,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8页);又如,据《夏鼐日记》等材料,佐以其他相关知情人的回忆,陈寅恪悼念傅斯年的诗,现在看来可能就是《霜红龛集望海云:“一灯续日月不寐照烦恼不生不死间如何为怀抱”感题其后》,但作者仍说“在已面世的陈诗中未发现这首挽诗。此诗恐将永远被湮没”。(第33页)此类未及更正或补充的情况还有一些。

评分

  新版中,有些能用新材料的地方仍然使用旧材料,比如《吴宓日记》、《吴宓日记续编》、《陈垣来往书信集》等都已经出版,书中在叙述吴宓、陈垣的相关史迹时仍然用的是《吴宓与陈寅恪》、《珠江艺苑》等转引的材料。著者如此做,本意可能想保存初版原貌,但一般来说文献都是“后出转精”,故引用时最好是用最新、最全的版本。据说,《吴宓与陈寅恪》当年提供的日记材料有不少删削,所以在尽可能选择最优文献的情况下,用《吴宓日记》及其《续编》为佳(尽管此套《日记》也存在着有改动的情况)。

评分

  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十几年过去,关于陈寅恪的新材料出了不少,有些还十分重要。大体来说,与陈寅恪晚年生平相关的典籍,新出的有《夏承焘集》(《天风阁学词日记》)、《邓之诚日记》(或《邓之诚文史札记》)、《陈君葆日记全集》、《夏鼐日记》等,正可补当年文献不足,也可以纠正一些旧有的说法。然而,这些新的日记材料,新版基本上没有采用。书中论述陈寅恪与夏承焘的交谊,强调“夏承焘亦可称是陈寅恪的知音”(第183页),相关篇幅却不到一页纸,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事实上,如果细检《天风阁学词日记》,我们当能够有更多发现。(与陈寅恪交谊不少的还有另一位词学家龙榆生。张晖先生生前曾披露多封陈寅恪致龙榆生信札,不过新版修订于2012年8月至12月,著者未及看到情有可原。)

评分

评分

评分

  新版的出彩之处当然还有不少,只是此次的修订与人们的预期仍有一定距离。在今年初刚传出将推出修订版消息时,曾有不少学者提出意见,如张求会先生曾希望新版“把史料用得更加新鲜、完备一点,让证据链条更完整”,因为“1995年到现在接近20年的时间有足够的历史材料的积累”,有些问题可以破解谜团,有些问题可据新史料作重新论述。然而,通观新版,学者们提出的这些建议并没有得到完美展现。

评分

华政系出品,质量有些保障。

评分

  我们的思路可归纳为:通过似乎回到“应试教育”模式、进行同步练习这样一种“格”的方式,来达到我们强化“专业教育”的大而不俗的目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