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短篇小说像闪电,平素隐匿在天庭深处,一旦乌云积聚,人间的黑暗和沉闷达到了一定程度,它就会腾空而起,撕裂乌云,涤荡阴霾,让光明重现。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读好的短篇,会有如沐喜雨的感觉。
《迟子建短篇小说编年:北国一片苍茫(1985-1991)(卷1)》以编年形式,收录著名作家迟子建的短篇小说二十多篇,包括《沉睡的大固其固》、《葫芦街头唱晚》、《爱情故事》、《罗索河瘟疫》、《稻草人》等。代表各个时期,其短篇的特质。
如果说人生是一支漫长的歌的话,那么这支恢弘的长歌,是由无数的短歌构成的。
作者简介
迟子建,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有七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卜-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迟子建中篇小说集》五卷以及《迟子建作品精华》三卷。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韩等海外译本。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短篇小说舞台不大,所以作家在起舞的一瞬,身心要在最佳状态,既要有饱满的激情,又要有气定神凝的气质。不要以为舞台小,它的天地和气象就小了。在小舞台上跳得出神入化,大世界的风景就妖娆呈现了。你在与天地交融的时刻,会觉得脚下的流水,与天上的银河连为一体了。你既是大地之河的一簇浪花,又是天河中的一片涟漪,晶莹剔透,遍体通泰。而这种美妙的感觉,在长篇的写作中几乎很难感受到。
——迟子建
目录
沉睡的大固其固
旧土地
在低洼处
乞巧
苦婆
支客
北国一片苍茫
鱼骨
葫芦街头唱晚
无歌的憩园
鹅毛大雪
重温草莓
爱情故事
关于家园发展历史的
一次浪漫追踪
挤奶员失业的日子
稻草人
罗索河瘟疫
白雪的墓园
烟霞生卒年表
小狗
在松鼠的故乡
银饰
从山上到山下的回忆
精彩书摘
又是一个冬天。又是一个冬天中日落的时刻了。
太阳像个玩累了的孩子,一屁股沉坐到山下了。云霓以它宏大、壮阔的气势和美丽的姿容,从西南角一直扯到西北角,沸涌了整个西边天。那云霞红中间灰,灰中添粉,缭缭绕绕,宛若升腾在大地的一团火焰。
云霞的上面是灰白惨淡的天,它的下面,则是生长着樟子松林的青黛色山峰,山峰的下面是无际的、一直伸向东方的原野。在原野的起点上,兴起了一座县城。
再往东,山峦便兵分两路向前延伸着,一路顺东北方向起伏跌宕,一路沿东南方向平缓滑行,一直绵亘十余里,两路兵马才骤然会合在一起,之后,没有动一枪一炮,便又拉开阵势,各抱地势,盘盘困困地向东挺进。
我们要讲的这个小镇,是远离县城十余里,正处在两脉山交界处的葫芦口似的地方。
它的地势比较高,站在这里,可以望见远处的县城。此刻,这幅巨大的云霓画卷,就好像飘拂在小镇脚下的一条方巾,而那座县城,由于受了天色的影响,如同海市蜃楼一般,模模糊糊、忽隐忽现地闪烁着。百户人家的小小山村里,正过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单调、刻板的傍晚生活。
板夹泥小屋居多,这是小镇诞生的纪念物;北山墙换上砖的房屋有十多座,属于更新中小镇的第二代产物;而独一无二的一幢大红砖房,威风凛凛地挺在那里,是上级为这所小学筹建的。它的原因并不复杂,在一次大暴雨的袭击下,小学校那摇摇欲坠的房子的山墙倒塌了,当时学生们正上课,砸伤了五人,所幸没有死亡的现象发生。县里主管教育的同志不得不把这所学校的校长三番五次递上来的、厚厚一叠的报告郑重打量一遍,不无慷慨地拨款救“灾”。红砖房犹如鹤立鸡群,是小镇人们的唯一骄傲。此刻,在小镇的一条幽僻的深雪巷中,传来了相面人摇铃的声音。
嘎吱嘎吱……铃铃、铃铃铃……大头鞋踩雪的声音和铃声交糅在一起,向小镇的人们进行着最后的乞求和诱惑。
然而,哪一家的大门也没有再打开。也许是人们对它厌烦了,也许是饥饿的肚皮促使人们正全力以赴地忙着晚饭,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反正,没有人再把这相面人请进屋来。他也就像笨拙肥胖的北极熊一样,浑身乌黑慢吞吞地步出小巷,踏上公路,心满意足地拍着腰包下山了。
云霓变暗了,那红颜色在逐渐减淡,而乌青的颜色却浓重了,天也更灰暗了。
媪高娘坐在炕沿上,一遍一遍地摆着扑克,她的孙女楠楠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奶奶,饿死了,我先吃了。”
“嗯,吃吧,去吃吧。”
她仍旧在倒扑克、抽对儿。一绺白发飘到满是皱纹的额头上。
“对圈,嗯,好,有贵人。再抽一张看看。”
她自言自语着,嘴角挂着掩饰不住的笑意,又抽出一张。
“红桃尖,好,好!圈配尖,贵人指路,又是红的,能走通!楠楠,给奶奶端碗饭来!”
媪高娘兴致勃勃地把扑克捋在一起,在炕沿上蹾了又蹾,齐刷刷地装到盒子里。
楠楠答应着,盛了一碗黏黏糊糊的大渣子粥,递给奶奶,又从咸菜缸里拽出一截黄瓜咸菜。
她们就这样开始了晚饭。楠楠吃得很快,她放学时和同学们约好了,今天晚上去小娜家看电视。听小娜说,电视上的人可清楚呢,一蹦一蹦的,有的唱歌,有的演戏,还有的说相声。她还说那电视就跟她家装小鸡的纸盒箱子一般大,一通上电就能看见人。“奶奶,我上小娜家去了。”“嗯。”“她家有电视,她让我们都去看。”“嗯。”“奶奶,你也跟我去看电视,行吗?”“嗯。”“那你就快点吃啊。”“嗯。”
媪高娘不住地嗯啊着,仍然慢条斯理、心不在焉地吃着,她有她的心事。其实,孙女究竟说了些什么,她一点也没听进去。
在太阳还有一竿子高的当儿,她听到了相面人的摇铃声。她叫住了他,把他带进另一家——
那使小镇所有的人都恐怖的魏疯子家。
他是一个专爱捏老鼠的疯子。他年轻时是开小火车的,一次,开到与公路交叉的路口,一辆汽车抢道,两车相撞了。他是遇难人中的唯一幸存者。他从此便疯了,被送去北安治了两次,仍然不见有起色。他的妻子被他亲手杀死了,两个孩子由姥姥家接去抚养,这魏疯子就一个人生活在这里。
他的邻居就是媪高娘。
刚住进这里时,魏疯子倒也安静了许多日,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又犯了病,手里拎着两只老鼠,连蹦带跳地跑到院子里,大喊大叫,折腾了一两个小时,一直也没有人敢上前拦住。后来,他咬牙切齿地把老鼠捏得吱吱直叫,而后哈哈大笑地说:
“啊哈,你再也不能欺负我了,我把你捏死了,捏死了!你这灾星,灾星!啊哈哈……”
他高高地挥着胳膊,那样子,简直像个因为得了胜而发狂的拳击家。
他就这样一次一次地表演类似的闹剧。只要小镇上一响起这种声音,人们便赶紧关门闭户。年老的人说,这是一种会带来灾难的叫声。只要他一出现,人们便惊弓之鸟似的逃散了。
媪高娘是个年轻时就丧了偶的。她的三个儿子都在县城上班,大儿子把女儿楠楠放在这里与奶奶做伴。她开了一个豆腐店,每天卖豆腐的时候,魏疯子都准时地站在门口,伸出手,要上一块。
只有媪高娘敢接近他,他也只听媪高娘的话。
相面人说,疯子是小鬼缠了身,因为出事的岔路口旁边有几座荒坟,那些小鬼就化成老鼠来出气索命了,而疯子又把老鼠捏死了,这样,附在他身上的鬼气就更大了,很需要吃一次还愿肉。不然,疯子就会招惹来所有的老鼠,使这个小镇都遭殃。
……
前言/序言
北国一片苍茫 作品简介 《北国一片苍茫》并非一部关于特定故事线或人物命运的传记,而是一幅宏大的、意象化的时代画卷,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捕捉并描绘了特定历史时期北方大地所呈现出的独特精神风貌与物质景象。这本书不是叙述一个“我”的经历,也不是聚焦于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跌宕起伏,而是将视角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探寻一种集体性的、深沉的情感共鸣与时代变迁的印记。 这本书所呈现的“北国”,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与精神的符号。它象征着一种辽阔、一种坚韧、一种在严酷环境中生长出的朴素与顽强。书中没有具体的情节起伏,没有曲折的人物关系,没有悬念迭起的冲突。相反,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构筑的场景、一组充满力量的意象、一段低沉而悠远的旋律。这些元素共同编织出一张无形的网,将读者带入到一个被广袤、寂静、以及潜藏着生命力的氛围所笼罩的世界。 “苍茫”二字,点出了作品的核心气质。它是一种视觉上的壮阔,是目之所及的无垠;它是一种听觉上的寂寥,是风吹过旷野、雪落无声的回响;它更是一种心绪上的辽远,是面对永恒与未知时的渺小与肃穆。这本书并非要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要呈现“是怎样的存在”。它邀请读者去感受,去体悟,去从那些看似单调却充满力量的景象中,品味出生命、自然与时代交织而成的复杂而深邃的韵味。 在《北国一片苍茫》中,我们不会遇到传统意义上的“主角”。主人公是被省略的,存在的痕迹被消融在广阔的背景之中。读者所能感知到的,是那些构成“北国”本身的元素:风,是呼啸着穿越草原,卷起雪尘,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雪,是覆盖一切的洁白,既是寂静的象征,也是孕育新生的力量;土地,是坚实而沉默的基石,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生命的希望;天空,是无垠的画布,变幻着色彩,也映照着人间的渺小与伟大。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来源。它摒弃了过于具象的描述,转而采用更加写意、象征的手法。文字的运用,如同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壮阔的意境。词语的选择,带着一种原始而朴素的力量,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对土地的情感,对过往岁月的追溯。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一种真实而深沉的情感流淌,直抵人心。 《北国一片苍茫》更像是一本“精神地图”,它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北方的地理空间,更是那个时代北方人民的精神特质。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韧,学会了在沉默中积蓄力量。他们的生活,与土地紧密相连,与自然息息相关。这种联系,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融入,是生命与环境的深度对话。这种精神,在这种广阔而寂寥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和动人。 因此,如果你在寻找一个关于英雄的传奇,一个关于爱恨情仇的故事,一个关于命运的跌宕起伏的叙述,那么《北国一片苍茫》可能并非你的首选。但如果你渴望一次灵魂的洗礼,渴望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邃体悟,渴望在壮阔的自然景象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别样风景的门。它不是要讲述一个“我”的故事,而是要邀请你,与这片苍茫的北国,进行一次无声而深刻的对话,去感受那份超越个体的、属于时代的、属于生命的宏大与庄严。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其提供了多少具体的信息,而在于它所营造的氛围,所唤起的感受,所引发的思考。它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时代的沉思,它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渺小却又如何顽强地存在着。它是一次精神的远行,一次心灵的漫游,一次对“北国”精神内核的深情凝望。 这本书没有讲述以下内容: 具体的人物故事线: 书中不会有以某个特定人物的成长、经历、情感纠葛为主线的叙事。没有围绕某位主人公的个人命运展开的跌宕起伏的情节。 详细的社会变迁记录: 虽然作品可能触及到时代背景,但不会以详细的史实、政策、社会事件等角度去记录和分析特定时期的社会变迁。其关注点在于精神层面和意象表达,而非对历史事件的具象化呈现。 具体的地理位置描述: 书中提到的“北国”更多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而非指代某个精确的地理区域。不会有对具体城镇、乡村、山川河流的详细介绍和地图式的描绘。 人物的对话与心理剖析: 由于缺乏聚焦的人物,书中也不会出现大量的人物对话,也不会深入挖掘某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作品的表达方式更多依赖于环境、意象和整体氛围的烘托。 现实主义的细节刻画: 尽管描绘的是现实中的土地和景象,但其手法更偏向于写意和象征,而非追求照片般真实的细节还原。不会对日常生活琐事、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 宏大的叙事和史诗般的篇章: 书籍的体量和风格决定了它不会采用宏大的叙事结构,也不会塑造出史诗般的人物和事件。其核心在于捕捉一种氛围和精神状态。 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或经济活动: 作品不会深入探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政治斗争、经济政策或具体的社会运动。它超越了这些具体的层面,去关注更普遍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印记。 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等个体情感的详细描写: 书中不会以个体情感的细致描绘作为核心内容。情感的流露更多是融入在宏大的自然景象和时代背景之中,是一种集体性的、深沉的情感共鸣。 具有明确教育意义或说教色彩的内容: 作品不会以直接的方式向读者灌输某种道理或观点,其教育意义在于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和体悟,而非提供现成的答案。 科学或历史的考证性描述: 本书不属于科学著作或历史研究类作品,因此不会包含对自然现象、历史事件进行严谨的考证和科学的解释。 情节驱动的故事: 读者不会在书中找到一个因果链条清晰、情节不断推进的故事。它的结构更多是意象的组合和氛围的营造。 对“进步”或“发展”的明确歌颂或批判: 作品不会以赞扬或批评的态度去评价时代的变化,而是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呈现一种时代的“存在”状态。 个人的成长历程或蜕变过程: 没有一个明确的“我”在书中经历成长的阶段,或者在经历中发生重大的蜕变。 特定职业的描写或行业知识的普及: 书中不会聚焦于某个特定职业群体,也不会介绍与职业相关的具体知识或技巧。 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直接回应: 作品的创作视角和时间跨度,使其不具备直接回应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 《北国一片苍茫》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去“感受”的书。它不是提供一个故事,而是提供一种体验,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时代深沉而辽远的体悟。它邀请读者,暂时放下日常的琐碎,去拥抱那份无垠的苍茫,去倾听那份沉寂的呼唤,去感受那份在严酷环境中孕育出的、不屈的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