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托马斯·伯恩哈德,作品系列首次系统引进。文学大家厄普代克、卡尔维诺、苏珊·桑塔格、帕慕克、耶利内克推崇的大师。
以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化身社会和人民的牛虻。“国家注定是一个不断走向崩溃的造物,人民注定是卑劣和弱智,我们麻木不仁。”
伯恩哈德运用艺术夸张强调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阴暗面,把我们奥地利人从舒适和享受中唤醒,推动我们去深入地思考,这正是艺术的重要价值所在。——博天豪(奥地利前驻华大使)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托马斯·伯恩哈德不仅是“二战”后德语世界屈指可数的伟大小说家之一,也是独树一帜、声名卓著的戏剧家。他的剧作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锐的批判性著称。他一生共创作了18部戏剧,《英雄广场》选取了其代表性的3部,从中不难想像,他排山倒海又洞烛幽微的语言艺术如何让听者产生共鸣,或者,心生恐惧。
习惯的力量
总统
英雄广场
以极端的夸张去认识和表现世界——代译后记
英雄广场
如果您行走在木炭市场大道上
或者漫步在格拉本宽街
或者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沿着辛格尔路向东散步
那么一年里有几回
在这个城市里您也可能找到舒适的感觉
人物
罗伯特·舒斯特教授……已故的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兄弟
安娜………………………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女儿
奥尔嘉……………………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女儿
卢卡斯……………………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儿子
黑德维希…………………被称为教授夫人,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妻子
利比希教授………………一位同事
兰道尔先生………………一位崇拜者
齐特尔女士………………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管家
赫尔塔……………………约瑟夫·舒斯特教授家的女仆
第三场
几乎腾空了的餐厅
只有一张长条桌子和七把各式各样的扶手椅
餐桌上摆设的餐具勉强够用
房子左右两侧各有一扇高大的门
透过三扇高大的窗户可见英雄广场
百叶窗已卷起
箱子手提包上标有牛津的地址
罗伯特教授、利比希教授及其夫人、
兰道尔先生和安娜靠墙坐着
奥尔嘉坐在一个箱子上,他们在等待
舒斯特教授夫人和卢卡斯
(罗伯特教授)
只是给以启迪
没有更多的作用
观众总是充耳不闻
你说呀说的但没有人懂得
他们没有能力否定自己
在所有这些面孔上只能见到的
除了傲慢还是傲慢
一切知识领域都被亵渎
一切文化都被消灭
精神遭到驱逐
以前漫步在大街上
是一种乐趣
自然一切也都是误解
是误解自然这一切
[他瞧着大街
如果你与一个人谈话
结果表明他是一个白痴
每一个维也纳人骨子里都是一个大屠杀者
但是不能因此你就就沮丧就情绪低落
因为命运把一个人抛进了这样的群体
按照寻常的逻辑毫无疑问必然窒息而亡
维也纳是一座冷漠的闭塞的灰色城市
美国的东西把这个城市弄得令人作呕
对美国的模仿把这里的一切都搞得不伦不类
我能做到无视这一切
从来不让自己的情绪因此受到破坏
奥地利的特色是什么
我总是考虑着这个问题
登峰造极的荒谬
它既吸引着我们又排斥我们
彻底堕落的社会主义
彻底堕落的基督教
到头来我们大家只能遭其厌弃
这难道不是很让人沮丧的吗
(安娜)
我无论如何要起草这封致市长的信
罗伯特叔叔你不必马上签名
这条路会把我们的地产强行分割
母亲对此束手无策
乡村政府为所欲为
母亲没有办法对付他们
据说教堂也要拆除
(奥尔嘉)
诺伊豪斯被他们毁了
(利比希教授)
诺伊豪斯的样子我记得很清楚
我们每个夏天都在那里逗留两周
(罗伯特教授)
对于我们来说那里一向是避暑的好地方
我们在英国期间别墅的房子
因为无人居住遭受了某种程度上的损坏
(安娜)
罗伯特叔叔已经重新把它修葺得很漂亮
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
现在这条新马路会把一切弄得面目皆非
(利比希太太)
现如今国家对待个人那还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利比希教授)
历来如此
(罗伯特教授)
国家总是骑在百姓的头上作威作福的
(利比希教授)
糟糕的时代
(罗伯特教授)
一个有思想的人大清早睁开眼睛就会感到恶心
(利比希教授)
到处都是一团糟
谎言控制了一切
无能之辈执掌大权
(兰道尔先生)
政府可能在今年秋天改组
(利比希教授)
问题并不在这里
无论是怎样一届政府都没有用处
都是一路货色
总是同一些人
总是做同样的事
总是为同样的利益所驱动
总是一些彻底堕落的家伙
他们每日每时都在糟蹋这个国家
……
我很少读到能将“疏离感”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的小说。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个闯入者,站在一扇布满雾气的窗户后面,试图窥探里面发生的一切,却始终无法真正触及核心。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酷,对待角色们的命运,他似乎抱持着一种近乎科学观察者的态度,不带任何道德评判,只是客观地记录下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轨迹。这种冷静反而营造出一种极度紧张的氛围,因为你知道,即将到来的灾难是必然的,而你无能为力。书中对于“等待”这个状态的描写尤其出色,那种漫长、空洞、缺乏明确目标的等待,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令人窒息。每一个角色的对话都充满了潜台词,你得全神贯注地去解读那些未说出口的拒绝、渴望和恐惧。这本书的结构也颇具匠心,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系列相互缠绕的圆环,每一次循环都加深了某种既定的悲剧性。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稍有分神,可能就会错过作者精心布置的一个微小的暗示。这绝不是那种能让人在沙发上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马拉松,考验着读者的持久力和共情能力。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迷宫”。这本书的复杂性,不在于它拥有多么宏大的世界观或者多么复杂的人物谱系,而在于它精巧地构建了一个精神上的回廊。每一次你以为找到了出口,遵循着某个角色的指引向前走时,却发现自己不过是绕回了起点,只是视角略有不同罢了。作者对“身份”的解构达到了一个近乎哲学的层面。谁是真正的叙述者?谁又在扮演谁?这些问题像幽灵一样在我脑海中盘旋。我注意到,书中大量使用了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一面永远擦不干净的镜子,或者一个反复出现的特定手势,这些看似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是构建起整个叙事陷阱的关键。这种手法非常考验读者的注意力,因为你必须时刻警惕,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可能就是通往下一层主题的关键钥匙。它需要你像侦探一样去布局和推理,享受那种“啊哈!”的顿悟时刻。尽管这种阅读方式耗费精力,但当所有碎片最终拼凑出一幅令人震惊的画面时,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古老的庄严感,即便是描写最日常、最琐碎的场景,也仿佛被置于某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它有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执着迷恋,但这种流逝并非线性前进,而是带着一种循环往复的宿命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人物内心挣扎时所采用的比喻,那些比喻极其古典,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让人联想到十九世纪的长篇巨著,但其内核探讨的却是极其现代的焦虑。它探讨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如何试图抓住那些看似永恒的东西——爱、忠诚、甚至仅仅是一份安宁。书中角色的行动力往往很弱,他们更倾向于观察、思索和内耗,这使得故事的张力主要来自于他们内部的心理风暴而非外部的冲突。这种内向性的叙事方式,使得情感的表达显得尤为深沉和厚重。我需要反复阅读某些段落,不是因为我不理解,而是因为那些文字本身的美感和重量,值得被细细品味。它不是一本追求快速消费的作品,而更像是一件需要时间去沉淀、去体悟的艺术品,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更深的意味。
评分这部作品,说实话,初读时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它的叙事节奏如同老式放映机的快门,时而急促得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慢到仿佛时间凝固在了某个灰蒙蒙的午后。作者似乎对传统情节的构建嗤之以鼻,更热衷于在那些不经意的对话和环境描写中埋下伏笔。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梳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那种微妙的情感拉扯,像蛛网一样密布在故事的每一个角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记忆”这一主题的探讨,它不仅仅是过去的回放,更像是一种自我欺骗的艺术,每个人都在试图用更美好的滤镜去重塑那些不堪的往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城市景观的刻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斑驳的墙皮,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呼吸和故事,成为了角色们内心挣扎的隐喻。尽管中间有些地方的转折显得过于突兀,像是被硬生生地剪辑进去的片段,但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且令人不安的阅读体验,迫使你不断地去质疑你所看到的一切,直到合上书本的那一刻,那种挥之不去的迷惘感才渐渐散去,留下的是对人性深层弱点的深刻洞察。这种不求甚解,却又引人深思的写作手法,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但对于那些厌倦了套路化叙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猛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简直就是一首用文字谱写的,充满爵士乐即兴风格的“城市交响曲”。它的节奏感非常奇特,既有那种老城区黄昏时分弥漫的慵懒和惆怅,又夹杂着现代都市生活中那种不期而至的尖锐噪音和混乱。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声音和气味的捕捉能力,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细节,比如雨水打在不同材质地面上的回响,或是某种廉价香水残留的甜腻气味,都被他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故事的推进,与其说是情节驱动,不如说是情绪驱动,角色们的情绪波动如同天气变化一般反复无常,从极度的亢奋瞬间跌入深沉的抑郁。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边缘人群”的刻画入木三分,那些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是如此扭曲却又如此真实。他们构建了自己的逻辑体系来合理化自己的存在,而作者毫不留情地将这套逻辑展示给我们看。读完之后,你会开始怀疑,我们所信奉的主流价值观,是不是也只是一种更高级的集体幻觉?这种对既定现实的撼动,正是这部作品最宝贵的地方,它强迫我们进行一次深层的自我反省。
评分★校园好书排行榜语文类排行榜第一名。
评分东野圭吾的小说看得不少,加贺系列更是一本不落,本身就很喜欢系列这种形式的书,就好像一直陪伴在身边的朋友,会让人有参与其中的感觉。而看东野圭吾的书往往会这样:书看到一半就已经知道凶手是谁,而且这种知道并不是说书中悬念很浅显,或读者都是神探,而是作者会直接给出怀疑对象和暗示,甚至有时都是明示,但我仍心心念念着结局,究竟是如何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常常是看到最后,已经不在纠结推理的精妙,而是在等待人性的拷问,这正是书的妙处。
评分评价那么高,买来看看
评分★ 以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化身社会和人民的牛虻。“国家注定是一个不断走向崩溃的造物,人民注定是卑劣和弱智,我们麻木不仁。”
评分★台北市立图书馆“百名好书排行榜”儿童类第一名。
评分书质量很好,精装本,不过价格也有点高,幸好活动力度还可以,但愿内容对得起价格。
评分京东活动购买划算,就是有时候精装的会有旧书,要换还麻烦
评分英雄广场,非常好的丛书,喜欢
评分英雄广场英雄广场英雄广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