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研究

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珏 等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科学基金
  • 基金资助
  • 科研战略
  • 科技政策
  • 国际合作
  • 项目管理
  • 资助管理
  • 科学研究
  • 创新发展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41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45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页数:1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学基金制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科技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它是各国政府资助基础研究的主要途径,对于推动本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和吸引大批优秀研究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书系统介绍了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法国及中国的科学基金组织的资助战略,包括战略目标、资助领域、项目评审、管理模式等。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它们的战略目标、基本任务、资助格局、资助项目类型及相应的管理模式,发现并总结它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科学基金的启示,为我国科学基金资助战略与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借鉴。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师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及关注中国科学基金发展的工作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王珏,女,1978年出生,博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2005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计算、决策分析、经济分析与预测。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2本。曾获金融计算与商务智能格林奖(Green Group Award of Computational Finance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许国志博士后奖等奖励。兼任多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
郑永和,男,1964年出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研究员。1988年获哈尔滨电工学院控制论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6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2002~2005年被派往驻旧金山总领事馆任科技领事,2006~2008年被派往科学技术部基础司“973”计划联合办公室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编著一本、专著2本。
汪寿阳,男,1958年出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荷兰皇家科学院研究奖等奖励。兼任16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主编、领域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同时兼任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人事部博士后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审组组长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1.1 NSF组织结构与管理特点
1.2 NSF的战略目标
1.3 NSF资助经费及分配
1.4 NSF优先资助领域
1.5 NSF资助情况与评审方式
第2章 日本学术振兴会
2.1 JSPS组织结构
2.2 JSPS资助经费
2.3 JSPS资助体系
2.4 JSPS资助领域及趋势分析
2.5 JSPS项目申请与评审
第3章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
3.1 DFG组织结构与管理特点
3.2 DFG资助体系
3.3 DFG资助领域
3.4 DFG发展趋势
第4章 其他国家科学基金组织
4.1 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
4.2 英国研究理事会
4.3 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
4.4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第5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5.1 NSFC组织结构
5.2 NSFC的优先发展领域
5.3 NSFC资助计划与资助格局
5.4 NSFC资助方式与评审方式
5.5 NSFC资源配置
5.6 NSFC管理特点
第6章 国内外科学基金比较研究
6.1 基本任务
6.2 资助领域
6.3 资助规模
6.4 资助体系
6.5 管理特点
第7章 国外科学基金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7.1 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
7.2 鼓励变革性创新
7.3 支持科学仪器设备
7.4 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7.5 重视绩效管理
7.6 有效保持稳定申请量与适当资助率
参考文献
附录 国内外重要科学基金组织

精彩书摘

第1 章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是美国一个独立的联邦机构, 成立于1950 年。NSF 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基础研究计划的资助,改进科学教育, 发展科学信息和增进国际科学合作等办法促进美国科学的发展。NSF2010 财年(2009 年10 月1 日至2010 年9 月30 日) 的预算约为69 亿美元,占联邦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经费的20%。NSF 是联邦政府支持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研究经费的重要来源。
1.1 NSF 组织结构与管理特点
1.1.1 NSF 的组织结构
根据1950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的规定, NSF 的决策层由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NSB) 和基金会主任组成, 其中NSB 由24 位委员组成, 他们均由总统任命, 参议院批准。NSF 主任是NSB 的委员, 参加NSB 的各种会议。NSF 主任和NSB 成员的任期都是6 年。NSB 的委员都是来自工业界和大学的杰出人士, 其专业背景分布十分广泛, 既有工程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的著名科学家, 也有公共事务、教育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NSF主任主要负责管理、计划、预算和基金会的日常运作, 如组织项目申请和评审等, 而NSB 是NSF 的决策部门。NSB 与NSF 主任密切合作, 实现NSF 的目标和职能, 促进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NSB 履行职能主要通过会议形式, 每年举行3~5 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主要讨论涉及NSF 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 对部分问题讨论成熟后形成最终决议。会议的主要任务包括: 听取审议NSF 关于战略计划制订、预算请求、大型项目管理等报告; 听取审议总检察长办公室(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OIG) 关于审计和调查工作的报告; 审议NSF 关于政策制定或修订的报告; 批准通过上次会议纪要等。会议还时常安排听取一些受NSF 资助的科学家关于重要项目研究进展的报告, 每次会议历时2~3 天。根据美国政府“阳光法案” 的要求, 会议的绝大部分议程对所有NSF 员工甚至公众开放, 届时与会者可听取NSB 对有关政策和问题的讨论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
NSF 设有6 个学部、2 个项目管理办公室和1 个极地办公室(图1.1),共同负责申请受理、项目评议和资助管理。另设主任办公室, 下辖若干职能办公室(如平等就业、任务协调、国际合作、法律与公共事务、综合政策办公室等) 。每个学部或办公室下设处, 各处下设科。总监察长办公室向国家科学理事会和国会负责。目前, NSF 有1700 位工作人员, 其中包括1200 名工作人员、150 名来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200 名兼职人员以及NSB 成员和监督委员会办公室成员。
1.1.2 NSF 的管理特点
NSF 的管理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公正性。近年来, NSF 通过提高自身电子化水平、改进绩效管理来提高NSF 的管理水平。
首先, 招聘流动工作人员担任项目官员是NSF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特色。流动项目官(non-permanent employees ) 占NSF 全体职员的10%、项目官员的50%以上。2008 财年, NSF 有520 位项目官员, 其中215 位(占项目官总人数的41%) 为永久职位人员, 另外305 人(占项目官总人数的59%) 为流动项目官, 其中“借聘” 的访问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工作者( visiting scientists ,engineers & educators,VSEE) 有47 位(占项目官总人数的9%),通过政府人事法(Intergovernmental Personnel Act,IPA) 兼聘的人员有212 位(占41%) ,其他临时人员有46 位(占9%) 。流动项目官主要来自科研与教育第一线, 为NSF 不断引入新观念和新视野,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整个基金组织的学术敏感性,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整个基金组织的创新活力。
其次, NSF 高度重视同行评议的公正性问题。在规范评议专家行为方面,每位评议人在收到评议材料时, 同时收到NSF 的评议须知和“利益冲突与保密声明”,对评议人的评议公正性提出具体而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评议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进而确保资助的择优性与竞争性, NSF 设计了一套对价值评议过程本身进行监督与评估的机制。在NSF 价值评议工作完成之后, 每个申请人都会收到通知其申请书评议结果的信函, 附有每个评议人的具体评议意见。未获资助的申请人可以要求计划官员对资助决定做进一步的解释, 如果解释仍不能让申请人满意, 申请人还可向NSF 分管各科学部或办公室的助理主任提出正式重审的要求。如果助理主任维持已有的资助决定, 申请人可以通过其所在机构, 向NSF副主任提出第二次要求重审的要求。
再次, NSF 高质量的电子通信和处理系统是NSF 高效运作的支撑, 也是其实现组织卓越的重要保证。NSF 积极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 落实PMA(President摧s Management Agenda,PMA) 推进电子政务的要求, 以提高其信息服务的效率。NSF 早在1994 就建立了FastLane 系统, FastLane 是NSF 的网上资助处理系统, 它使得NSF 能够对该机构每年收到的所有申请书进行电子化处理, 1999 年开始NSF 全面实施FastLane 系统, 实现了申请、受理和评审的电子化。2002 年, 美国政府建立了一个跨部门、跨机构的公共财政资助申请站点Grants.gov,旨在推进申请和资助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共享和集成。作为GrantS.gov 的积极参与者, NSF 与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能源部(IEA) 等机构共同制定了一套申请资助的数据标准。2005 年NSF 完成了FastLane 与GrantS.gov 之间的界面衔接, 其所有资助信息都在GrantS.gov 上公布。同时,NSF 从2000 年开始应用的电子公文系统(E-Jacket),为NSF 职员提供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平台, 其为实现项目申请、受理、评审管理(从提交申请书到做出决定的整个过程) 的电子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 NSF 不断改进绩效管理, 提升其绩效管理水平。美国国会于1993 年1 月通过了《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 Government Per f ormance and Results A ct ,GPRA) 。该法案是美国科技项目及政府部门绩效评价的重要法律依据。按照GPRA 的规定, NSF 在编制预算、提出支出要求时, 必须制定5 年战略规划,设定项目年度目标, 制定出一套能反映部门业绩、便于考评的绩效指标, 并定期提供长期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规划以及年度绩效评估报告等三种报告。自GPAR实施以来, NSF 重新整合和规范了评估工作,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了GPRA报告: 1997 年9 月提交了第一份5 年战略规划, 即《1997~2003 财年战略规划》, 在此基础上修订形成2000~2005 财年战略规划, 而后又修订为《2001~2006 财年战略规划》; 1998 年春提交了第一份年度绩效规划, 即《1999 财年绩效规划》; 2000 年3 月提交了第一份绩效评估报告, 即《1999 财年绩效报告》,此后每年提交新的年度规划与绩效报告。在绩效评估报告中, 不是对单个资助项目的结果进行评估, 而是对项目中的一类项目乃至对实现本机构某一方面特定任务的诸多项目开展综合考评, 以展示其整体绩效水平。
1.2 NSF 的战略目标
1950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明确了NSF 的三大战略任务是: 推动科学的进步; 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繁荣和福利; 保证国家安全。NSF 主要任务就是发掘并支持优秀的科学构想, 培养有能力的研究人才, 以此保证科学家对新知识, 新发现和创新的不断追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基金项目合同和合作协议等形式对美国的2000 多所大学、学院及12 年制中小学非正规科学教育机构等进行资助, 在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份额中约占20%。NSF 的使命、愿景和目标就是保持和加强美国科学与工程事业的生命力。
2000 年9 月, NSF 出台了《2001~2006 财年战略规划》, 制定了NSF 的未来发展框架, 提出了NSF 人才(people) 、思想(idea) 、工具(tool) 三大目标,形成了更全面的目标体系。2002 年以来, NSF 为了贯彻总统管理议程( PMA)制订了“行政与项目管理战略计划” 。在此基础上, 于2003 年9 月发布了《NSF2003~2008 财年战略规划》, 正式提出NSF 继人才、思想、工具三大战略目标之后的第四个战略目标――组织卓越(organizational excellence) 。
2006 年10 月, NSF 在《投资美国的未来: 2006~2011 财年战略规划》公布美国未来五年的战略规划, 其战略目标是: 保持美国国家的竞争实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2006~2011 年战略规划》一书前言中指出,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基础性研究已经激发许多重要的改革, 在刺激经济成长, 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的水平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2006~2011 年战略规划》即是规划出美国在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 保证美国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的持续领先的地位。
在《2006~2011 财年战略计划》中, 对NSF 的愿景和战略目标作了调整。NSF 新的愿景是: 促进前沿知识的发现、创新和教育, 加强未来一代在科学与工程事业中力量的培育, 较之以前的通过发现、学习和创新赋予国家未来, 更突出了前沿知识和对科研后备人才的关注(图1.2) 。NSF 新的战略目标为: 发现-学习-研究设施-管理, 即促进推动知识前沿的研究、培养科学和工程的工作力量并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对先进仪器和设备的重大投资来建立和提升国家的研究能力、通过有能力和快速反应的组织来支持卓越的科学和工程研究与教育。这四个战略目标关系密切, 是一个综合的整体, 它可以使新的知识在各个领域内得到传播, 满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实现NSF 的使命。这四个新的战略目标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NSF 2003~2008 年的战略目标(人才-思想-工具-组织卓越),其前三个战略目标与2005 年12 月在《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20 年的愿景》( National Science Boar d 2020 Visionf or the N 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中提出的三个战略重点保持一致, 并增加了管理这一重要目标。
1.3 NSF 资助经费及分配
1.3.1 NSF 资助经费
近年来, NSF 经国会批准的经费每年大约为60 亿美元, 约占联邦政府投资大学基础研究的21%, 如果除去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的资助, NSF 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占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资助的比重达到了61%, 特别是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NSF 是联邦资助的最主要来源。图1.3 为NSF 对各学科基础研究的资助占联邦总资助的百分比。
NSF 向国会提交的2011 财年预算请求为74.24 亿美元, 比2010 财年(估计值) 增加5.51 亿美元, 增长8.0%。图1.4 为2001~2011 财年NSF 经费总额和增长率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 除2005 财年NSF 经费总额相对上一年有所下降外, 其他各年的经费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就经费增长幅度来看, 2006~2010 财年NSF 的经费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 %~6%。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研究》一书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介绍其核心内容,而不涉及该书的实际信息: --- 《全球创新图景:未来驱动力的跨界擘画》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科研资助体系的演变脉络、核心驱动力及其对未来科技创新的深远影响。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研究资助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压力。本书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前瞻性、适应性和激励性的科研资助生态系统,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基础科学研究的潜能,并将其有效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力量。 第一部分:全球科研资助格局的重塑 本书首先对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科研投入与战略布局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我们探讨了以美国、欧洲、中国为代表的科研强国,如何在国家层面设计其长期科研议程。这不仅仅是资金量的比较,更在于其背后的战略哲学——是侧重于基础学科的“自由探索”,还是倾向于应用驱动的“目标导向”? 我们详细考察了诸如“登月计划”式的重大科研倡议如何利用集中化的资金优势,突破特定技术瓶颈。同时,我们也评估了分散式、竞争性的资助机制(如同行评审机制的演变)在鼓励多元化、非主流研究方向上的作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引入了“战略风险投资”的概念,探讨了资助机构如何平衡短期可预见性与长期颠覆性创新的关系。 第二部分:资助机制的优化与创新 科研资助不仅仅是“钱的分配”,更是一种复杂的资源配置艺术与科学管理实践。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来解构和评估当前主流资助工具的有效性。 我们深入分析了同行评审(Peer Review)制度在面对交叉学科研究和快速发展领域时所暴露出的局限性,并探讨了引入“前沿预测模型”(Foresight Modeling)和“数据驱动决策”(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来辅助评审流程的可能性。对于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AI)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或合成生物学的伦理边界,传统的资助标准往往难以适用。本书提出了建立敏捷资助机制(Agile Funding Mechanisms)的框架,强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科研方向进行动态调整和资源再分配的能力。 此外,本书对人才培养与资助的耦合进行了专门论述。优秀的人才流动是创新的核心燃料。我们考察了不同国家在博士后资助、青年科学家启动金以及终身教职制度设计上的差异,旨在理解何种资助结构能最有效地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的科学头脑。 第三部分:跨界合作与国际协同的挑战 在当今的重大科学议题(如气候变化、全球健康危机、深空探索)面前,单一国家的力量已显不足。本书重点探讨了国际科学合作的机制设计与管理难题。 我们分析了大型国际科研基础设施项目(如大型强子对撞机、太空望远镜阵列)在多边合作中,如何解决知识产权共享、资金分摊和政治干预等复杂问题。本书提出了“协同资助网络(Collaborative Funding Networks)”的构建蓝图,旨在减少重复研究,最大化全球科研投入的回报率。 书中还批判性地审视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科学交流和资助合作带来的“脱钩”风险,并探讨了如何构建具有韧性(Resilience)的国际科学共同体,确保即使在国际关系波动的时期,关键的科学合作也能得以维持。 第四部分:资助的价值评估与社会责任 科研资助的最终目标是产生社会价值。本书强调了资助机构必须承担起明确的社会问责制(Social Accountability)。我们详细考察了如何超越传统的“高影响力论文”和“专利数量”等量化指标,去评估基础研究的长期社会回报,例如对政策制定、公共教育和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贡献。 书中引入了“影响力追踪框架(Impact Tracking Framework)”,鼓励资助机构不仅资助“好的想法”,更要资助那些具有清晰转化路径和社会效益潜力的研究。这包括对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政策、数据共享标准以及研究伦理规范的严格要求。 总结 《全球创新图景:未来驱动力的跨界擘画》是一本面向科研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资助机构负责人以及所有关注科技未来走向的读者的重要参考书。它不仅提供了对全球资助现状的深度扫描,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前瞻性的、可操作的战略框架,以确保人类的集体智慧能够在最有效的资源配置下,驱动下一轮伟大的科学发现与技术飞跃。本书呼吁业界超越短期利益的考量,以更宏大的视野来塑造未来的科学生态。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非常“宏大”,但我对“宏大”的定义,可能与它所呈现的有所不同。我以为它会像一本“百科全书”的性质,收录了当下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并且详细阐述了国际科学基金是如何支持这些领域的。我曾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图表和数据,直观地展示不同国家在科研投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投入所带来的回报。我尤其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培育具有颠覆性潜力的科学想法的策略,以及国际合作在其中起到的桥梁作用。我也希望它能探讨一些关于“科学的边界”以及“未知的领域”的哲学性思考,这些常常是我在阅读科学类书籍时所追求的。然而,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一些“战略性”的概述,而缺乏那种能够让我深入到科学本身,感受其魅力和挑战的细节。它像是一张地图,指明了方向,但我却无法看到地图上的每一个村庄和城镇。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将它与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关于科学发展趋势的讨论进行对比。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科学战略,不仅仅是关于资金的分配,更是关于如何激发创造力,如何培养下一代的科学家,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国际层面,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支持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者,如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平台。我也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某个国家是如何通过改革其科研体制,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从而在某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并促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更多地像是在陈述一种“事实”,而非在探讨一种“可能性”。它似乎在总结过去的成就,但我更渴望它能为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激发出新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我一直在找,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以为它会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科学领域,比如量子计算的最新进展,或者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突破。我曾想象书中会用大量的案例来分析,比如某个国家是如何通过巨额的国际科学基金投入,成功地在某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甚至成为了全球的领导者。我还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整合全球科研资源,打破壁垒,形成更有效合作的实用性建议。当然,我也希望书中能涉及一些关于科学研究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讨论,毕竟这些都是未来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考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非常宏大的框架,但具体的内容,那些能够引发我深深思考和学习的细节,却始终有些模糊,让我感觉它缺少了那种能够点燃我求知欲的“火花”。它似乎在描绘一幅壮丽的图景,但我却看不到构成这幅图景的每一笔色彩,每一处细节。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我非常熟悉的领域,比如气候变化的研究。我一直认为,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就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和大量的科学研究支持。我曾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剖析,在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上,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如何申请并利用科学基金来推动相关研究的。我想看到具体的项目案例,比如某个大型国际研究项目是如何确立目标、如何协调各国科学家、以及最终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成果。我也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和优化科学基金使用效率的指标和方法,确保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刀刃上,真正推动科学进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示,让我理解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和解决方案,从而切实地解决我们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这本书虽然触及了“基金”和“战略”这两个词,但它在实际的应用层面,似乎显得有些过于理论化,缺少了那种能够与现实世界产生强烈共鸣的连接点。

评分

我一直对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颠覆性技术。我曾经设想,这本书应该会像一本“路线图”,清晰地勾勒出未来几十年的科技发展蓝图,并且详细说明国际科学基金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国际合作是如何促进创新,又是如何通过基金的引导,加速这些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的。我特别想了解,那些获得巨额资助的重大科研项目,它们是如何在早期就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突破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似乎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做”的宏观指导,但我更渴望了解“为什么”和“是什么”的深入剖析。它像是在讲述一个宏伟的叙事,但我却无法从中找到让我产生认同感和启发性的具体事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