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民国政党史:政党与民初政治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民国政党史:政党与民初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彬,戴天仇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政党史
  • 政治史
  • 近代史
  • 史料
  • 民初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 档案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407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政党史》记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个主要政党团体的兴起、分化及其相互矛盾、相互渗透和发展变化,并论述了同一时期政党与国会、政党与军阀的关系。《政党与民初政治》辑自民国初年《民权报》、《震旦》、《独立周报》等报刊中有关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的记载和论述,有助于了解当时政党和政情。

内页插图

目录

民国政党史
整理说明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政党概说
第二节 政党鸟瞰

第二章 清代之政治结社
第一节 旧会党概观
第二节 同盟会之由来
第三节 革命运动之经过
第四节 康、梁之维新运动
第五节 保国会之经过
第六节 保皇会及其运动
第七节 同盟会与保皇会之得失

第三章 国会请愿时代之政团
第一节 预备立宪公会
第二节 国会请愿同志会

第四章 资政院时代之政党
第一节 宪友会
第二节 宪政实进会
第三节 辛亥俱乐部

第五章 民国初期之政党
第一节 中国同盟会
第二节 统一党
第三节 民社
第四节 共和建设讨论会
第五节 统一共和党
第六节 中国社会党
第七节 其他小政团

第六章 临时参议院时代之政党
第一节 共和党
第二节 国民党
第三节 民主党
第四节 当时各党党势之分野

第七章 正式国会时代之政党
第一节 进步党
第二节 国民党之分裂
第三节 宪法起草委员会之党籍
第四节 公民党
第五节 民宪党
第六节 大中党
第七节 政党之末路
第八节 袁氏帝制运动之进程

第八章 共和复活时代之政党
第一节 宪政商榷会
第二节 宪法研究会
第三节 其他政团
第四节 商榷会之分裂
第五节 民友社
第六节 政余俱乐部
第七节 中和俱乐部
第八节 当时各党之趋势

第九章 南北对立时代之政党
第一节 北方国会之部
第二节 南方国会之部
第三节 南北和会之情况

第十章 法统重光时代之政党
第一节 民六、民八之争议
第二节 众院选举副长时代之派别
第三节 张阁时代之派别
第四节 贿选急进时代之派别
第五节 贿选告成以后之派别

第十一章 孙内阁时代之政党
第十二章 段执政时代之政党
第十三章 最近社会党之派别及新中国党
第十四章 结论
附录一 中国内阁更迭史
附录二 民国政党系统详表
附录三 政党解剖论
附录四 节译小野琢喜平次关于政党之评论(略)
附录五 第一届国会议员之变迁
附录六 帝制运动之人物
附录七 国民党改组案(略)
附录八 最近研究会会章要点与政学会干部人物(略)
政党与民初政治
整理说明
共和政治与政党内阁
政界最近之潮流
三党合并纪事
进步党之内容
进步党破裂之可怜
共和党脱离进步党
论政党变动与民国前途之关系
统一党之政务讨论会
论民主党

精彩书摘

(四)孙武之演说:略谓今日恳亲会,不唯三党形式上精神上之结合,且于国家前途有莫大关系。盖三党形式上之结合,不自今日始,自专制推倒,三党党人即已握手。徒以时机未熟,今日得于斯会。譬如造屋,三党各自购置材料,至今乃能合议建筑之方法,今我辈惟愿早日建筑,勿使建筑材料败坏,或至失落也。
三党合并与新党出现之影响:袁总统在临时政府期内,专以操纵政党为事,各党皆知其手段,尝欲隐筹对付。袁亦知正式国会开会,各党必不甘受其绐。其左右遂劝其袭桂太郎之故智,自行创党。亦足见袁之官僚势力将衰,欲与民党.接近之第一步也。然因素于社会信义未孚,知现在人才,除国民党外,皆萃在共和、统一、民主三党。三党不破,新党万难发生,徒空言创造,终成梦想而已。然袁总统以精练之手腕,具超世之卓识,近见三党合并之动机愈迫愈急,遂欲挟数个不以党名之团体,并入三党,利用之以为武器。惟三党对袁颇有信用上之疑问,未肯即表同意。而袁创党之野心,遂不一受打击。三党合并之势,亦因之暂行中止矣。
三党合并经过之障碍:三党合并之未能即成者,虽因条件不协,然其真象,则袁总统与有间接关系焉。盖统一党在各党中为后起之劲,袁总统尝欲利用统一为新式之混成协,又欲借以外不以党名之各团体为游击队,收集各方代议士,将来出入各党之内,纵横议场之中,各党必至失其作用,而己得以操纵分配之。故三党合并中止之真因,直接为三党磋商合并条件之未臻妥洽;而间接实袁总统大有作用于其间也。但三党合并之进行,虽暂停议,然藕断丝连,得存有一线之提携后步者,亦各方面境势之所逼,而有此暗潮惊浪之过渡也。
三党合并复活之反动力:自三党开议合并以来,共和党因势利导,必欲与统一、民主提携,不惜惨淡经营,亟望其速成者,实深有用意在也。惟民主党态度,颇不一定,当三党议合时代,国民党曾屡次派人请求与彼提携,民主拒绝之。其拒绝原因盖民主意在得众议院议长,如与共和统一提携,可以如愿。若与国民党提携,则势不能与国民党之吴景濂争,而汤化龙与吴不洽,又不甘居其副,其必舍国民而就共和统一者,实因此关系耳。三党既成为不可解之连锁,又适值第一次众议院之预备会,国民党党略失算,遽其出多数之武器,竞争议长,三党议员大受激刺,而合并遂至复活。向之持观望主义者,亦知无复观望之余地,而同就合并之一途矣。
……

前言/序言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民国政党史:政党与民初政治》图书简介 一、时代背景与研究的必然性 在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民国初年是政治格局最为动荡、思潮最为活跃、转型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自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至袁世凯称帝闹剧收场,再到护法运动的兴起,短短十余年间,中国经历了从帝制到共和的巨大跨越,也面临着如何构建一个稳定、高效、民主政体的严峻挑战。在此过程中,政党作为政治力量的重要组织形式,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或推动民主进程,或搅乱政治秩序,或成为争夺权力的工具。对民初政党的深入研究,不仅是理解这一时期政治运作的关键,更是探寻中国现代政治发展轨迹的必然要求。 历史学研究的魅力在于其对过去事实的钩沉与梳理,在于对复杂现象的深入剖析,在于对历史演进规律的探索。《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民国政党史:政党与民初政治》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自觉,旨在借由对详实史料的细致梳理与辨析,拨开民初政党纷繁复杂的迷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理解中国近代政治转型提供一种更深邃、更具洞察力的视角。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政党的单方面赞歌或批判,而是致力于一种客观、公允的学术呈现,力求展现不同政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运作逻辑、政治主张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本书的研究范畴与核心内容 本书的研究核心聚焦于民国初年(大致涵盖1912年至1920年代初)的中国政党活动及其与同期政治格局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1. 民初政党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政党理念的萌生与传播: 追溯西方政党制度传入中国,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后,士绅、革命党人、改良派等不同政治群体如何认识、接受并改造政党这一概念。考察早期政党理论的传播途径,如报刊、书籍、留学经历等。 主要政党的崛起与分化: 详细梳理国民党、进步党、共和党、统一党等民初主要政党的成立背景、组织结构、政治纲领、核心人物及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和发展演变。例如,国民党在辛亥革命后的角色转变,进步党如何汇聚前清官员与立宪派力量,以及这些政党如何在新生的共和体制下争夺政治空间。 新兴政党的探索与尝试: 关注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可能影响力相对较小的政党,分析其出现的社会土壤、政治诉求以及对政党政治的探索。这有助于展现民初政党生态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政党合并、分裂与重组的动态: 深刻分析民初政党政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频繁的合并、分裂与重组。例如,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以及国民党与其他党派的合作与冲突,这些动态过程如何影响了整体的政治力量平衡。 2. 政党与民初政治运作的深度结合: 政党在国家机构中的运作: 详细考察民初政党如何通过选举、国会、内阁等途径参与国家政治。分析政党在制定宪法、法律,以及在具体的施政方针上所起的作用。例如,国民党在国会中的影响力,进步党与袁世凯政府的合作模式等。 政党与政治权力斗争: 深刻揭示民初政党活动的本质往往是围绕权力展开的。分析政党如何利用政治联盟、舆论宣传、甚至是武装力量来争夺政治优势,以及这些斗争如何导致了政治的动荡与不确定性。 政党与地方政治的互动: 除了中央层面的政治斗争,本书也将触及政党在地方层面的活动,考察它们如何影响地方自治、省区自治等议题,以及与地方实力派的复杂关系。 政党与革命、反革命思潮的交织: 探讨民初政党活动与当时存在的革命思潮、复辟势力、军阀主义等之间的复杂互动。分析政党如何在维护共和、推翻袁世凯、以及面对各种挑战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3. 史料的梳理与解读: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研究的视野和深度,更在于其对原始史料的严格运用与精细解读。本书将重点考察和利用以下几类史料: 官方文献: 如民国初年的政府公文、会议记录、国会档案、立法文件等,这些资料能够反映官方的政治决策和权力运作。 政党文献: 包括各政党的党纲、党章、宣言、宣言、内部刊物、领袖讲话、党员回忆录等,这些资料能够直观地展现政党的政治主张、组织形态和活动轨迹。 报刊杂志: 当时各类报刊杂志是观察民情、了解政治舆论、捕捉政治动态的重要窗口,本书将广泛征引当时的报刊报道、评论文章,还原民初政党活动的时代语境。 个人通信与日记: 重要的政治人物的通信、日记等私人文献,往往能够提供不为人知的决策过程、个人情感和政治考量,为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增添了鲜活的维度。 回忆录与口述史: 尽管需要审慎辨析,但一些参与过民初政治活动人物的回忆录和口述史资料,也能为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本书在引用和解读这些史料时,将力求做到: 求真存疑: 严格遵循史学求真原则,对史料进行多方印证,对于存在争议或疑点的内容,则会审慎处理,或加以辨析,或指出其局限性。 注重细节: 深入挖掘史料中的细节,例如某个政党会议的具体讨论内容、某次政治事件的关键人物动态、某份文件的起草过程等,这些细节往往是揭示历史真相的钥匙。 批判性阅读: 认识到任何史料都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立场和时代局限性,因此,对史料的解读将坚持批判性视角,不盲从,不简单照搬。 历史语境的还原: 将史料置于其产生时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条件和政治环境,避免以今人的视角苛责古人。 三、本书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民国政党史:政党与民初政治》的出版,旨在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一本严谨、深入、富有启发性的民国史研究著作。其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体现在: 填补学术空白或深化现有研究: 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挖掘和细致解读,本书力求在某些民初政党研究的薄弱环节或存在争议的议题上,提供新的见解和更翔实的论据。 提供多维度的历史认知: 本书将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复杂的民初政党生态,展现政党政治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的各种挑战与困境。这种多维度的认知有助于避免对历史的简单化解读。 促进历史学方法论的交流: 作为《近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部分,本书将体现一种注重史料、强调细节、严谨求证的学术风格,为史学研究者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研究范式。 启迪对当代政治的思考: 任何成功的政治转型都离不开对政党制度的深刻理解和有效构建。民初政党政治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通过研究民初政党,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认识政治发展规律。 为大众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历史叙事: 在严谨的学术论证之外,本书也将力求以清晰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刻画和事件描绘,向广大读者呈现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激发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兴趣。 四、结语 民国初年,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实验的时期。政党作为这一时期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 Actors,其运作逻辑、政治博弈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是理解中国近代政治转型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民国政党史:政党与民初政治》,正是希望通过对详实史料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一幅真实、立体、 nuanced 的民初政党政治画卷,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历史启示。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历史的尊重,对史实的求证,以及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本探讨民初政党与政治的书,我期望它能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到政党运作的机制和逻辑中去。比如,它是否能够分析不同政党在权力分配、政治协商、立法制定等方面的具体策略和手段?我想了解,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党,它们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权力基础,又是如何维护和扩大其影响力的。是否能看到政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这些斗争如何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关于政党经费来源、组织发展、干部培养等方面的实证研究,这会非常有意思。我尤其关心那些在民初短暂兴起又迅速衰落的政党,它们为何会走向消亡,其内部存在哪些致命的缺陷?这本书如果能通过对具体史料的解读,还原出这些政党在政治博弈中的真实面貌,比如它们在议会中的表现,在地方上的活动,以及它们与军队、商界、知识界等社会力量的互动关系,那将是一次非常生动的历史学习过程。我期待它能像解剖一样,将民初政党的肌体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

评分

一本关于民初政党史的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那将是极其吸引人的。我比较好奇的是,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政党是如何在西方政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间寻求平衡的?它们是否成功地将现代政治理念融入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中?书中如果能探讨政党意识形态的演变,比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在不同政党中的体现及其相互影响,那将非常具有启发性。我特别希望看到,这本书能通过对档案史料、私人信件、报刊杂志等一手资料的挖掘,展现出那些政治人物鲜活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真实言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叙事上。是否能看到政党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中传播其理念的方式,以及这些传播的效果?我对那些关于政党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关键议题的分析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如果能像一部侦探小说一样,带领我们层层剥茧,发现民初政党政治背后隐藏的逻辑和动机,那就太棒了。

评分

我期待一本关于民初政党史的书,能够不仅仅关注政治舞台上的光鲜亮丽,更能深入到那些被历史的尘埃掩埋的细节中去。比如,那些在政党内部默默工作的普通党员,他们的生活状态、政治热情是怎样的?政党如何吸纳和维系这些党员?这本书如果能描绘出政党在基层社会的渗透和影响力,以及它们如何与地方势力、宗族组织等传统力量发生互动,那将是非常有趣的。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现出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比如袁世凯时期、北洋政府时期、以及南方政府时期,不同政党是如何应对的,它们的策略是否奏效?我同样也关注政党之间的合作与对抗,以及这些合作与对抗如何影响到中国政治的走向。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政党如何利用法律、媒体、教育等工具来影响社会舆论和政治格局的论述,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它能像一个全景图,将民初政党政治的方方面面都细致地呈现出来。

评分

对于探讨民初政党与政治的书籍,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超越传统史观的解读。例如,这本书是否能分析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之处,以及这些失败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的长远影响?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政党之间的利益冲突、权力斗争是如何最终导致政治动荡和国家分裂的。同时,我也很想了解,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政党政治的,他们对政党的期望和批评又是什么?这本书如果能对当时涌现出的各种政治思潮进行梳理和辨析,并分析它们如何融入到不同政党的纲领中,那将非常有意义。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政党和政治人物所作出的艰难抉择,以及这些抉择的后果。这本书如果能通过对具体史料的细致解读,展现出民初政党政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那将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一本关于民初政治和政党历史的书籍,能让我深深着迷,尤其是当它深入到那些曾经风云际会的人物和事件背后,揭示出政治格局演变的细微之处时。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好奇,想知道为何那个时期的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统治之后,如此渴望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却又在探索的道路上步履维艰。这本书如果能详细梳理民初各个主要政党是如何形成、发展,又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相互角力,甚至相互吞噬,那将是一次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政治领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作出选择,他们的决策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和博弈。比如,国民党和共和党等主要政党,它们各自的纲领、组织架构、党员构成,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推出的政治主张和实际行动,能否在书中得到细致的呈现?同时,我也渴望了解,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不发达的年代,政党是如何进行宣传动员,如何争取民心的?那些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如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背后是否有政党运作的影子?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碎片化的历史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必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料参考。

评分

这套笔记书店也不齐了,有一本收一本吧。里面良莠不齐,有的感觉就是文史资料的单行本,回忆倾向性明显。

评分

在中国有件吊诡的事情,那就是“如果想要嘈杂热闹,女作家一定要靠裸露下半身,男作家一定要一死了之”。我知道王国维先生肯定不属于此列,但是显然恶俗的我是多少是带了一点这样的态度来看《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一书的。因为我也确实想知道书中对王先生自沉昆明的描述是怎样。   就像书中所提到的仓圣明治大学的学生一样,自己的国学程度也是非常幼稚。因此也希望能够借着这本书了解一下王先生。   在民国,众所周知,共和与革命是主流。相比较而言,复辟毕竟就是那么一小撮人。虽然复辟派涵盖了宗社党人、殉清遗老、保皇会分子、旧官僚群体。“而其中宗社党在民国初年影响最大,也最为活跃”,作为遗老的王国维,“虽然算是前清官僚,但是在真正的政治运动中毕竟属于边缘阶层”。“蓦地黑风吹海去,世间原未有斯人”,书中引用了这样的一句诗来评价沈曾植。这句诗用在王国维身上也是同样的恰当。      一、王国维、沈曾植与复辟   《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一书中,对于王国维与沈曾植的描述其实看起来是颇为矛盾的。   袁世凯死后,前清遗老不遗余力企图借机复辟。而王国维(还有罗振玉)一直在观望,虽然“一心向往之”,“不时在书信中加以点评”,但是并“未亲身参与”。作者认为,王国维的这种作法,“不失为明智之举”。   而沈曾植是复辟派的领袖人物。虽然复辟派在遗老群聚名流的上海构不成大多数。沈曾植与王国维“一样热衷于光复清室”。在表达上,沈氏的特点是“重行”,而王氏的特点是“重言”。   所以也就有了作者的推论“或许是深知王国维为人之品性,沈曾植在参与复辟的最为重要的一步上,没有将王国维带上”。而王国维通过打听也推断出了沈曾植北上参与复辟的结论,“王国维并没有就此表露其态度”。也就是说作者对于沈曾植独自北上是持谅解态度的。依照王国维小心谨慎的处事风格,即便是沈曾植真的要求王氏一同前往,结果也可能多半是否定的。   但是,作者却在书中提到,“王国维随后在沈曾植七十大寿所写的寿序对沈曾植的褒扬以及在沈曾植身后为沈曾植所做的一切,可见王国维之胸怀,……沈曾植极为自私。沈曾植参与张勋复辟之时,处处想隐瞒王国维,以便自己从中渔利。”与前文相对比,顿感疑惑。   此外作者认为沈曾植声名不显的原因,“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于其述而不作。更重要的则在于,曾经参与张勋复辟,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这点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国人皆知,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二、王国维与共产   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王国维与共产的问题。其实很明显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遗老群体“对于共产主义,基本上抱持敌视态度”。这种反感,这种敌视态度是一种本能,它是前清“遗老之于暴民造反本能的反感”。如果能够融入新社会,那还称什么“遗老”?   至于王国维的预言,“观中国近状,恐以共和始,而已共产终”。其实这就像作者书中描述冯玉祥逼宫一事一样。“溥仪或者其身边人急于或者最终必然要复辟,所以在国民军眼中,只要溥仪在紫禁城中多呆一天,就有复辟的危险存在。更何况后来也有流言称庄士敦曾经图谋帮助溥仪复辟,更做实了国民军逼宫的合法性。”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两次运动”;王氏本能的表示了反感。既然王国维分不清截然相反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那么王国维就能分清截然相反的辛亥革命与赤化的区别么?既然分不清的话,那讨论王国维的预言又有何意义呢?

评分

《民国军事近纪》曾于1926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存有作者丁文江家属所损原稿本的打印本。原稿比刊本多出“广东”一章,今以《广东军事纪》为名一并刊出。

评分

《民国政党史》记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个主要政党团体的兴起、分化及其相互矛盾、相互渗透和发展变迁,并论述了同一时期政党与国会、政党与军阀的关系。《政党与民初政治》辑自民国初年《民权报》、《震旦》、《独立周报》等报刊中有关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的记载和论述,有助于了解当时政党和政情。

评分

总序

评分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很有价值。

评分

《复辟半月记》记述1917年张勋复辟时复辟派的活动,复辟派与讨逆军的战况,北京地区的社会动态等,也收录了一些原始文电,对研究张勋复辟这一历史事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评分

在中国有件吊诡的事情,那就是“如果想要嘈杂热闹,女作家一定要靠裸露下半身,男作家一定要一死了之”。我知道王国维先生肯定不属于此列,但是显然恶俗的我是多少是带了一点这样的态度来看《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一书的。因为我也确实想知道书中对王先生自沉昆明的描述是怎样。   就像书中所提到的仓圣明治大学的学生一样,自己的国学程度也是非常幼稚。因此也希望能够借着这本书了解一下王先生。   在民国,众所周知,共和与革命是主流。相比较而言,复辟毕竟就是那么一小撮人。虽然复辟派涵盖了宗社党人、殉清遗老、保皇会分子、旧官僚群体。“而其中宗社党在民国初年影响最大,也最为活跃”,作为遗老的王国维,“虽然算是前清官僚,但是在真正的政治运动中毕竟属于边缘阶层”。“蓦地黑风吹海去,世间原未有斯人”,书中引用了这样的一句诗来评价沈曾植。这句诗用在王国维身上也是同样的恰当。      一、王国维、沈曾植与复辟   《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一书中,对于王国维与沈曾植的描述其实看起来是颇为矛盾的。   袁世凯死后,前清遗老不遗余力企图借机复辟。而王国维(还有罗振玉)一直在观望,虽然“一心向往之”,“不时在书信中加以点评”,但是并“未亲身参与”。作者认为,王国维的这种作法,“不失为明智之举”。   而沈曾植是复辟派的领袖人物。虽然复辟派在遗老群聚名流的上海构不成大多数。沈曾植与王国维“一样热衷于光复清室”。在表达上,沈氏的特点是“重行”,而王氏的特点是“重言”。   所以也就有了作者的推论“或许是深知王国维为人之品性,沈曾植在参与复辟的最为重要的一步上,没有将王国维带上”。而王国维通过打听也推断出了沈曾植北上参与复辟的结论,“王国维并没有就此表露其态度”。也就是说作者对于沈曾植独自北上是持谅解态度的。依照王国维小心谨慎的处事风格,即便是沈曾植真的要求王氏一同前往,结果也可能多半是否定的。   但是,作者却在书中提到,“王国维随后在沈曾植七十大寿所写的寿序对沈曾植的褒扬以及在沈曾植身后为沈曾植所做的一切,可见王国维之胸怀,……沈曾植极为自私。沈曾植参与张勋复辟之时,处处想隐瞒王国维,以便自己从中渔利。”与前文相对比,顿感疑惑。   此外作者认为沈曾植声名不显的原因,“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于其述而不作。更重要的则在于,曾经参与张勋复辟,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这点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国人皆知,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二、王国维与共产   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王国维与共产的问题。其实很明显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遗老群体“对于共产主义,基本上抱持敌视态度”。这种反感,这种敌视态度是一种本能,它是前清“遗老之于暴民造反本能的反感”。如果能够融入新社会,那还称什么“遗老”?   至于王国维的预言,“观中国近状,恐以共和始,而已共产终”。其实这就像作者书中描述冯玉祥逼宫一事一样。“溥仪或者其身边人急于或者最终必然要复辟,所以在国民军眼中,只要溥仪在紫禁城中多呆一天,就有复辟的危险存在。更何况后来也有流言称庄士敦曾经图谋帮助溥仪复辟,更做实了国民军逼宫的合法性。”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两次运动”;王氏本能的表示了反感。既然王国维分不清截然相反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那么王国维就能分清截然相反的辛亥革命与赤化的区别么?既然分不清的话,那讨论王国维的预言又有何意义呢?

评分

一直想要,折扣全收,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