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63-2011):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Reservoir Fish Productivity]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63-2011):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Reservoir Fish Productivi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
  • 水库
  • 鱼类
  • 鱼产力
  • 评价标准
  • 行业标准
  • SL 563-2011
  • 渔业
  • 水产
  • 资源评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419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Reservoir Fish Productivi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
字数: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63-2011):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起草。
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
--评价指标与参数;
--鱼产力评价模型;
--鱼产力等级划分。
本标准由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起草单位:水利部综合事业局。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
4.1 水库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
4.2 生物因子与生产力测定
5 评价指标与参数
5.1 指标
5.2 参数取值
6 鱼产力评价模型
6.1 评价方法
6.2 鱼产力计算
7 鱼产力等级划分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完全避开了SL 563-2011的具体技术标准细节,而是从更广阔的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渔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工程实践的角度进行阐述。 --- 绿洲之钥:现代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本书聚焦于: 复杂水利工程体系下,水域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可持续性评估模型构建,以及如何将生态健康指标融入到大型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之中。本书旨在为水利、渔业、环境科学及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理解水资源工程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 第一部分: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的耦合: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 现代水利工程(如大型水库、引调水工程、河道整治)是人类改造自然、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这些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必然对原有的水文情景、水沙条件及生物栖息地产生深刻影响。本书首先探讨了这种“耦合”关系,即工程目标与生态目标之间的内在张力与协调路径。 1.1 水利基础设施的生态足迹: 深入分析了水库大坝的物理屏障效应、下游河段的流量和水温调控对河流生态连续性的影响。重点讨论了泥沙输移过程的中断如何改变河床形态,进而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结构。本章不涉及具体的鱼类生产力指标计算,而是侧重于生态系统状态的定性与半定量描述,例如栖息地异质性的损失与恢复潜力分析。 1.2 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基流理论: 介绍并对比了国际上关于维持河流健康所需“生态基流”(Environmental Flow, E-Flow)的计算方法论体系。这部分内容着重于评估在满足人类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如何通过优化水库的调度方案(如最小生态需水量、季节性脉冲流量释放),来维持特定水生生物群落的基本生存环境。强调了对水生昆虫、底栖植物等食物链基础环节的保护策略。 1.3 生态补偿机制与可持续性规划: 探讨了大型水利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如何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和修复机制。这包括对被淹没栖息地的替代性评估、对鱼类洄游通道的工程化设计(如梯级鱼道、旁路溪流),以及长期监测体系的建立,确保工程效益不会以牺牲区域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为代价。 第二部分:水域健康评估与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 评估水域的“健康”状态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本书将评估的焦点放在了水生生物多样性、生物完整性以及生态系统功能性的维持上,而非单一的渔业产出量。 2.1 生物完整性指数(IBI)的应用与本土化: 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作为衡量水域生态系统质量的综合指标。重点讨论了如何根据中国不同地理分区的水文特征和生物群落特征,对国际通用的IBI模型进行调整和校准,以构建适合本地河流和湖泊系统的健康度评价体系。 2.2 水生植被与沉积物在生态服务中的角色: 分析了水生植被(如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在净化水质、提供遮蔽和产卵场所方面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探讨了沉积物质量对水体健康的隐蔽性影响,例如重金属富集、有机质累积对底栖生物的毒性效应,并介绍了沉积物风险评估的初步方法。 2.3 遥感技术与生态监测网络构建: 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如卫星影像、无人机)对大尺度水域的水华暴发、植被覆盖度变化、水体透明度等进行宏观监测的方法。并将这些遥感数据与地面采样数据相结合,构建一个覆盖水库、河流、湖泊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实现对水环境变化的早期预警。 第三部分:水资源调配中的生态风险管理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优化水库运行,使其在满足供水、防洪、发电等硬性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水生态系统的负面冲击,是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 3.1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情景模拟: 探讨了如何利用气候模型预测未来不同情景下的降水和蒸发变化,并将这些情景输入到水文模型中,模拟未来水库的入库水量和出库流量变化。这一模拟是评估未来水生态系统压力变化的基础。 3.2 动态调度决策支持系统(DSS)的生态约束: 介绍了一套将生态指标作为约束条件的动态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框架。该系统不仅考虑了水库的防洪高水位、死库容限制以及供水保证率,还将生态需水量的满足度纳入到优化目标函数中。重点分析了在枯水期如何平衡下游湿地涵养需求与农业灌溉需求的矛盾。 3.3 跨界水体与区域生态安全: 研究了涉及多个行政区或跨界河流的水库群联合调度问题。在保障区域水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协调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水资源分配博弈。本书提出了基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模型,旨在促进区域水环境的可持续合作。 结语:面向未来的水生态文明建设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水利建设者和管理者从传统的“工程导向”转向“生态优先”的系统思维。通过对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科学评估,我们可以更精细地设计水利设施,更智慧地管理水资源,最终实现人水和谐、生态系统的长期繁荣与稳定。本书为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水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历史和版本更新,在我看来是其价值的另一个侧面体现。标准本身就意味着与时俱进,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比我手上这个2011年的版本与其他相关文件的对比,能明显感受到国家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导向是如何逐渐渗透到具体的行业技术规范中的。例如,对某些特定类型水体的适应性调整,以及对新型监测技术的接纳程度,都反映了行业在过去十几年间所经历的技术迭代和理念革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从事基础设施维护的人员来说,了解这些标准是如何演变的,有助于我们理解未来可能面临的规范升级方向,提前布局管理策略。它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规则集,更是一部动态的行业发展记录。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实用性对我目前的工作领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参考系”的价值。我更侧重于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和防洪效益分析,而这本书则深入到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具体生物产出层面。尽管如此,在审阅一些涉及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的提案时,这本书中隐含的评估逻辑和权重分配,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维度。它强迫我们跳出纯粹的工程思维,去量化那些原本难以捉摸的“生态价值”。我欣赏它对各种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类,例如水文条件、饵料基数、水体理化性质等,这种多维度分析的框架,即便在不直接计算鱼产力的情况下,也能指导我们更全面地评估水库综合效益的平衡点。它更像是一份生态效益的“度量衡”,即便你不用它来度量,也知道自己使用的工具是否足够精确。

评分

我初次接触这类行业标准,主要是因为我们部门正在进行一个跨界合作项目,需要理解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效益评估之间的交叉点。坦白讲,对于一个非渔业背景的人来说,一开始确实有些不知所措。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标准”,直截了当,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词,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明确的指令或者定义,这使得信息传递的效率极高,但也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才能准确把握其深层含义。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数据采集和计算模型的描述部分,那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论证结构,显示出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这种规范化的表达方式,无疑是确保全国范围内评估工作一致性和可比性的基石。对于那些需要依据此标准进行汇报或审计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圣经”,任何一个参数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最终结论的巨大差异,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谈,我必须承认,这类标准性文献的“可读性”是相对较低的,它不适合在闲暇时光进行轻松的阅读。它的价值在于其权威性和精确性,而不是叙事性或启发性。每一次翻阅,都需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理解其定义的边界和应用的条件。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只有在需要进行精确测量时才会被取出。它所搭建的理论框架是坚固且不可动摇的,它明确了什么情况下可以宣称一个水库的“鱼产力”达到了某个等级,这对于避免评估过程中的主观臆断至关重要。总而言之,它是一部严肃的、面向专业执行层的技术规范性著作,它的存在确保了行业在生态指标评估上的专业性和统一性,是技术人员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硬装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和标准的编号,透着一股官方文件的庄重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略带哑光效果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特别疲劳。从排版上看,标准的字体和清晰的图表让人印象深刻,每一个条款和附录的结构都划分得井井有条,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指标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水利工程的宏观管理,但这样一份细节详尽的标准手册,光是放在案头就让人感觉专业性十足。它散发出的那种严谨和权威气息,是其他普通技术书籍所无法比拟的,让人忍不住想去深入了解它所涵盖的每一个细节,即便是仅仅浏览目录,也能感受到制定者在规范化流程上的巨大努力和细致考量。这本书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也代表着行业内的最高共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